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韩寒五年文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3 03: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是一本由韩寒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精选点评:

  ●初一时喜欢上韩寒,或许他的成熟轨迹,比我们早了一步,不过却是十分的相似,充满了八零后的叛逆,只不过现在,我们却反过来劝我们身后的人,要他们安分点,真是讽刺。不管怎样,我和他的道路,是那样的不同,但是他却是我的一面镜子。。。。

  ●为咩偶买的是白色的~?

  ●韩寒的杂文总是直指人心的。

  ●kindle阅读第一本。大部分内容在七年前便读过,如今浏览下来,越觉粗浅,只剩一些文字可以玩味。众人都一样,都想不一样。

  ●西单图书大厦 33

  ●这是韩寒最吸引人的作品

  ●果然早年的作品有种少年人的脾气,对文字的把握有弹跳性。比较喜欢后期的文风。读了几页没再读下去。

  ●5星打给通稿2003,像少年啦飞驰~ 3星打给零下一度

  ●调侃戏谑着成长

  ●最犀利的语言的最强集结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读后感(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定价出现了问题~

  我说的是都硬壳子的白色封面的新版本。

  《三重门》独本21元

  《五年文集上》:有三重门和通稿2003,也是21元。

  但是五年文集得一起买,上和下,要不不卖~

  为啥独本《三重门》就不能便宜点,哈哈~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读后感(二):或者这就是答案了?

  Z 新浪BLOG:

  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所有的力量只能决定我们在空中的姿态,成功失败就是好看难看的区别,新生活只是将朝着地的脸仰望向天空。当我再看见徐浪时,我心中并不难过。我想对他说,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都是最好的事情。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你的。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读后感(三):从“韩喊”到“韩寒”

  五年十年,都是一个瞬间,无外乎长短不同

  三十岁以下的,度过五年十年的感觉很麻木,无外乎是,不想着过日子但还是过着;四十岁以上的人,五年十年成了长如轮回一般的度日。

  韩寒五年文稿,若你连续几天,一口气看完,你会发现

  韩喊,变成了韩寒。

  刚刚开始写书的“韩喊”同学,一出道便面对着诸多批评,一帮之乎者也的文人,一棍子打算敲死“他”的专家教授,像是传教士一般,宣扬着自己的大道与大义,将质疑之声恨不能称之为忤逆,搬出来死了N多年的大成者说事,且愈说愈尽兴,大有一天之内推翻所有文体直至天下一统的趋势,而后期的韩寒,再回忆起出道时的经历,曾用“口诛笔伐,杀戮权贵”来形容自己的行为,相比之下,我们这群文盲也就是个看客,可以引经据典的学问也只停留在四大名著,论语老装(逼)的层面,知道的不外乎是古时有个陈琳,因为写了一手的好文骂曹操,结果在敌人那里都能落得一个好名,而面对权贵,杀戮我们确实做不到,不管是用行为还是言语:对于老百姓,行为,承担不起,言语也是同样。

  就这样,一直在不断地叫板传统的“韩喊”童鞋,开始一边喊,一边过自己的生活,让一帮不论是否傻逼的人们继续犬吠着一旁撕咬,他开始玩赛车,而且玩的Happy,留给那帮每日不骂韩寒便不能入睡的千客骚人们一车屁股的灰尘与尾气,结果,那帮傻逼自然更愤怒了。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个爱好,也许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灰尘与尾气,“韩喊”童鞋从未被超越(被骂的次数与频率)且一直被模仿;我们的文人雅士们总能找到与自己对立着的事物并加以打压,而看到“韩喊”童鞋这个对立面,怎么也打压不下去,于是另寻论点,集结人马,共图大计,提升阶级层面,开始抨击“韩喊”童鞋染指乐坛(出过一张专辑)甚至影艺圈(花边新闻)的行为,欲将其树立成为一个标配的“反面教材”,从而给祖国那些都懂得看岛国动作大片,听着瑞士乐队(瑞士出了不少经典的死亡金属乐队)的花朵们以恶劣的影响与带头作用,而那个时候,我们的韩喊童鞋,应该说不是童鞋了,而是韩寒。

  早期的“韩喊”总是心直口快的表达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言论方针,对于传统老套的质疑,也是一一作出见血的回复;而后的韩寒,不再去说那些说过的话,也不再字里行间中过于直率,而是将这些坦白,送还给了读者大众;面对质疑,也懂得了分别,直接忽略,往往效果更佳。

  于是,赛车界有了韩寒这个人,而文艺界,从来只有一个韩寒

  有人说,年轻人喜爱韩寒,不过是爱一份叛逆,精神共鸣

  我只能说,说这句话的人,不懂何为叛逆。

  若我们真的叛逆,而何必喜爱另一份叛逆?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读后感(四):谈韩寒

  很多年前,我喜欢韩寒写的小说,后来喜欢他博客上的杂文。再后来,我讨厌他拍电影和晒孩子,讨厌他对于除了赛车之外的世界的玩世不恭,讨厌他隐藏在嬉笑外表下的世故。不管怎样,韩寒见证了我的成长。

  现在的我不会出于对韩寒的鄙夷不屑,而掩饰那个十二三岁懵懂少年对韩寒的崇敬。那时大概我也看了些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后来在书店无意间读了韩寒的书。就像中了邪一样把手里准备买本古文字典的40块钱,义无反顾的买走了两本《韩寒五年文集》。一个星期不到啃完了两本书,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似得啧啧称奇。书中炮火味最重的便是韩寒对应试教育的无情抨击。看得一个天天玩的无聊的小学生燃起对还没有体验到的严酷考试制度的莫名痛恨。掩卷之时,我用毛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四个大字:当代鲁迅。

  好吧,那时的我一定是疯了。《三重门》算是认识韩寒的起点,文字间的卖弄的才情完全让我忽略水一样的情节。我是通过这本小说才了解到,韩寒写书的构思模仿的是钱钟书的《围城》。后来我读了《围城》,虽然两者之间的距离之差我是不能随便拿来相比的。但当时认识到这点的我,依然认为韩寒在高一的课堂上写的拙劣的模仿之作是不错的。现在想想,一个作家的成名之作就是模仿成名作家成名作品的游戏之作,这和韩寒爱打情骂俏的冤家郭某人在成名之初的抄袭行为似有不谋而合之处。尽管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但文学性质是差不多的。不管怎么说《三重门》这本书是韩寒成名的起点,对比他后来的作品,文字间还是有些思想追求。

  看过的韩寒的长篇小说除了《三重门》,还有《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还有《光荣日》以及《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见他的文风逐渐从调侃风趣到玩世不恭的转变,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从他的文字里,只能读到他对文字的消解。文字对他来说只是工具,至于这把工具已经没有表达自己哪怕多么低劣的想法的作用,从而单纯转为赚钱的工具。我不反对他赚钱的态度,只是不喜欢他写作态度的消极让读者感受到智商上的不尊重。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他开赛车时毫无意义的汽油味,就想用不断燃烧文字里的汽油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书籍销售榜的第一名。书里的每个人物就像韩寒本人一样精明算尽的对话,活在那个聪明的世界里与这个愚蠢的世界毫无关系。看到《光荣日》时,我已经几乎放弃了对韩寒小说的热衷。只是我对他的态度还不至于鄙夷。

  韩寒的博客在那个网络的博客时代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进入高中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手机上查看韩寒的博客有没有更新。博客里的韩寒,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我曾经吹嘘的当代鲁迅。相比鲁迅笔下的辛辣讽刺,韩寒多了几分轻松幽默。但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称谓,韩寒似乎越来越无畏没有丝毫的胆怯。除了开始的对时事的评论以及生活小事的所见所闻,他大胆的谈论了大多数像他这样的博主都极力避谈的东西。《韩三篇》的诞生,就像一个偶发牢骚的小镇青年到愤而起之的大知识分子的转身。可惜,转身就是离去。在多篇博文里,韩寒无数次表示自己讨厌微博的碎片化表达并表示自己不会进入微博界。但他最后最后还是变成那个讨厌的人,在韩三篇之后,在韩方大战之后。他告别了博客,他没法拒绝时代对他的改变。变成了微博里自黑的段子高手和晒娃的国民岳父。

  我对韩寒的态度转变并非他告别了博客,也并非韩寒所谓的“代笔事件”。方舟子的确是个很无聊的人,但他对韩寒的攻击无疑让之后的韩寒基本告别了自己的写作时代。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两者有什么莫名其妙的联系。但是我几乎笃信对于韩寒的代笔质疑是毫无根据的。就算是代笔,从历史上揭露出的众多成名作家的代笔来看,道德人品上韩寒也无可厚非。其实那些年,韩寒办杂志《独唱团》和《ONE》开始,他都在寻求在自己写作之外的另一种新颖的赚钱方式。我想可能是,韩方大战之后韩寒已经厌倦了被自己玩够的文字和来自外界恶意的笔墨横飞,更加渴望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另外一种身份。那次事件,无形间给韩寒心理上有了一个台阶下去。那时起,韩寒表现出了自己对电影的兴趣。

  韩寒从13年开始筹备导演自己第一部作品《后会无期》。紧随在四娘之后,他走入了影坛。按韩寒自己的话来说,他走入了那个商业而现实的世界里。从这时开始,我觉得他变成一个纯粹的商人。我一点不鄙夷商人,我喜欢马云和马化腾这些马家人。我用着支付宝和玩着LOL,我觉得真正的大商人是为世界创造价值为起点的。我崇敬这样的大商人,因为我能感受到他们产品的价值。可是韩寒作为商人,他拍电影的初始我就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很难相信这个写小说从来不完善自己故事的人,会在电影里讲个让人信服的故事。韩寒当然不在乎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了,他只是在乎自己可以利用的粉丝经济。凭什么四娘可以,而他不可以。

  韩寒《后会无期》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我的观感是没有惊喜。韩寒从来没有突破自己糟烂的编故事能力,和自以为得意的幽默实为无聊的戏谑风格。我觉得电影的糟糕可能只是比《小时代》好那么一点。那一点就是韩寒至少聪明的爱装着一副逼格比较高的文艺装扮。可是当对面《小时代》用华丽的手段贩卖金钱至上的拜金观念时,韩寒的伪装成小镇青年的模样输出自己空壳式的假理想,没有撕破脸皮到最后还是厚着脸圈钱的本质,其实也没好到哪去。我不会对别人说,我讨厌郭敬明。因为郭敬明从来没有像韩寒一样在博客时代里呼风唤雨,在自己十六七岁的时候用笔和行动对抗教育制度。郭敬明至始至终活在自己创造的与现实无关的国度里欺骗着现实里的年轻女孩进来,尽管那些女孩最终还是会走出那个与国度。可是韩寒曾经走到过那样的高度,他是中国80后在世界的标志,有着那样看起来有希望有担当又可爱的模样。但是韩寒在博客里的坚持消失了,他的粉丝说那是因为他在30岁后成熟了。是吗?我觉得他是被现实磨砺了锋芒。我失望了,那我只能走开。我必须鄙夷他,不屑他。我只是希望我自己不要在30岁后拍了一部在思想价值上毫无表现的电影赚了许多的钱,然后告诉过去那个傻逼的自己:我成熟了。

  其实韩寒这些年,一直也没有变过。到头来,你会发现他只是个成功的赛车手。赛车手身份之外的工作,对他来说都是玩票。2007年接受采访时,韩寒说:“我的收入就是书的版税,我没有商业头脑,股票、基金从来不买,玩赛车是最费钱的,弄得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也就是说,他写书写小说,办杂志,写博客,拍电影.....到最后只是为自己的赛车爱好烧钱,所有的玩票都为了自己的爱好服务。也许在韩寒内心深处,他觉得你们都高看了一个只是讨口饭吃的他。但他又乐于表现外界给自己贴上的标识,最后又随意丢去。可是,我看着这么多年的韩寒的玩世不恭,却永远也做到像他的玩世不恭的样子。我们活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里,过着平淡没有激情的日子,必须表现出对这个有时看起来非常虚假的世界的虚假的恭敬。我们不屑韩寒时,韩寒也许也在不屑着我们-----瞧,你能像我这样活着吗?

  我谈论韩寒时,总是使劲表现出自己对他的失望。可是在2016年4月15号上海音乐厅的个人演讲的最后,韩寒宣布他将在2018年的暑假上映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三重门》时,“三重门”三字在他身后巨大的黑幕出现的一刹那,他激动地说着为这部电影早已想好的slogan:十八年,热血重燃!那一刻,我的内心是为之一震为之一颤的。他还是那个《三重门》里的林雨翔,他依然单纯地爱着那个叫susan的姑娘。只是他站在演讲台上,想在这个世界面前拥抱那个远去的少年时,他不再爱那个过去的姑娘爱的义无反顾。他只是想和过去好好告别,好好的和这个现在的世界好好相处。韩寒没有错,只是我太过于希望他不会犯错。

  到现在,我早已经过了看韩寒小说的年纪,我也早已不会感怀与滥觞。但是我常常会想,我这一生会在“围城”里看到长大成熟后的风景,并在此老去。可是我依然会回望那个在“三重门”里愤懑又玩世的少年,他的脸上挂着韩寒式故作世故的微笑。那张脸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和那些少年有关的日子一同消失,连同那些遗憾的背影。

  《韩寒五年文集(上下)》读后感(五):谈韩寒

  一

  几年前,有关韩寒是否代笔的问题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卷入进去,还分成倒韩与挺韩两派。双方你来我往,口水仗打得好不热闹。对这个事情,我没怎么关注,所以方舟子所提的具体质疑也好,韩寒拿出来自证的证据也罢,我都没看,只是看了一个某些有心人剪辑的韩寒谈文学的视频。在那个经过剪辑的视频里,韩寒对文学可谓一问三不知,但即使如此,那也只能说明韩寒在学问上比较欠缺,不等于他就不会写文章,更不能就此证明他的文章是别人代写的。其实韩寒在访谈中的谈话,和他写的文章,显然是同一个风格的,只不过文章中的逻辑梳理得比较清楚,而在访谈中,讲得有些不清楚,逻辑上没梳理好,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场说话不同于写作,没有太多思考时间。

  但有一点,是我觉得比较奇怪的,在那个视频的其中一段访谈里,韩寒谈到《就这么漂来漂去》里面的一个内容不是他写的,然后主持人纠正他,这时他有一个掩口的小动作,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给人感觉好像是发现自己说漏嘴了那样,所以又不禁让我有些小小的疑问。但必须说明,这纯粹是一种个人感觉,并不能证明什么。而所谓疑问,说到底也仅仅是疑问,不代表我已认定了事实如何。所以我不赞同那些咬定韩寒代笔的人,比如有位美国某大学的教授,写了一篇很长的分析韩寒代笔的文章,虽然逻辑上好像挺有说服力,语气也好像蛮理性,使人不禁觉得韩寒好像是有代笔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是不能等同于事实的,那位教授却预设了立场,直接将可能性当作事实,这是不好的。话说回来,并不单止方舟子一方如此,力挺韩寒的公知、粉丝许多时候也是如此:事先认定了一点,站好立场,然后再去证明事实就是他们所要相信的那样,对于相反的证据则一概忽视;求明事实的过程,在他们完全是颠倒过来的,这大概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吧。

  老实说,我有点怀疑方舟子是不是真的那么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除非韩寒自己承认,或幕后代笔者(假设真有这么号人)亲自出来指认并拿出有效证据,否则所谓的“代笔”在事实上恐怕是无法证明的。但无论韩寒有没有代笔都好,都是他自己的事,对别人根本不重要,更值得探讨的应该是他的作品本身。

  二

  第一次读韩寒的作品,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理发》这篇文章,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没怎么在意,因为那时我对于文学的兴趣仅止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和倪匡的《卫斯理》系列。

  再后来,我读了《长安乱》和《一座城池》。坦白说,不是很喜欢,印象是,开头蛮有趣,可是再看下去就觉得无聊了,通篇是油滑的段子、抖机灵的俏皮话,然而情节随便,结构松散,结尾更是非常草率。作为小说,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而后,就没怎么看韩寒的作品了,只是偶尔在网上看过他的一些杂文。那些杂文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耍嘴皮子的特色,语言幽默,有个性,不无可爱之处;但内容大多失之浅薄,没有可观之处。

  韩寒的幽默,大抵是源于天性。他的幽默,不同于鲁迅,不同于老舍,倒有些像钱钟书,只是缺少后者的学识、底蕴,因此只有钱钟书的油滑而无其优雅,更无其深刻,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的轻浮。

  再说韩寒的文字,他很喜欢玩一些音同字不同式的文字游戏,比如“不是迷我,是迷你”、“中国没有雪莱,只有雪菜”之类的,其行文很有些脑筋急转弯式的机智在里面,因此有时能超越常规,给人一种意外的新鲜感。这是他的天赋。可惜的是他的文字游戏每每流于游戏,止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这样的文字有很强的卖弄、表演的性质。事实上,看韩寒的文章,我总觉得他在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表演的意识:这里逗读者笑一下,那里又卖弄一下。这样的写作,骨子里都是不诚恳的,并且是为观众而写,希望得到他们的喝彩。

  此外,韩寒的写作还有个特点:主要基于感觉,而非思考。换言之,他写文章靠的不是学识,而是一些直接的感受和想法;而他的感觉就像大多数人那样,止于表面,没有穿透力。因此,当他谈及一件事物时,他通常只能说出某种感受,而很少深入的去分析,说出个所以然来,也很容易将事情简单化、片面化。然而韩寒实际又属于那种思考型的作者,他的文章似乎很少抒情,大多是说理,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吊诡的情形——思考型的作者凭着感受写作、说理性的文章缺少理性分析,原因在于,韩寒缺少学识的支撑。所谓才学,韩寒只有才,而无学,而因为没有学的滋养、支撑,其才华的发展又很有限,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他十七时写的作品是那种水平,三十岁时也还是差不多那种水平。这实在是很可惜的,假如他能静下心来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以其天赋,他现在的学识、才力理应要比实际达到的高得多。

  然而韩寒似乎觉得自己的水平已是很高的了,记得好像在某个访谈里,有人问他喜欢哪些作家,又如何评价自己的文笔。他说最喜欢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最推崇的也就是这几位,对鲁迅则感觉一般;至于文笔,林语堂等人对文字是很讲究的,而当代就数他对文字最讲究,有智慧在里面。韩寒何以有这样的自信,留到后面再说,这里要说的是,第一,梁实秋他们是很好,但如果以他们为标准,鲁迅怎么会是一般呢,他实实在在是要比梁实秋高出不止一筹的。第二,韩寒的文笔是否当真当代最讲究,且有智慧在里面?我看未必,要说讲究,冯唐比他更讲究;要说智慧,王朔比他更有智慧。如果较真一下,韩寒文章中的那些小聪明、俏皮话能算作智慧么,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智慧这种东西,每个人的理解、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依我看,韩寒的文字不算好,他好的其实是语言,人们常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这里且不谈两者的区别,只说韩寒的语言好在哪里?好在有特色、见性情,又有一些幽默和机灵。这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因为这需要的与其说是才华、学识,不如说是天性,韩寒有这样的天性。但是,韩寒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学识不足,他的观点总是轻浮而片面、避实而就虚,他的文章往往缺少实质性的东西,而喜欢说些逗笑的俏皮话,卖弄一些不很值得卖弄的小聪明。例如《说徐志摩》中的这段:

  [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强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日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细看一下,“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第一句大抵是说徐志摩的诗歌格调,第二句讲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三句则是指徐志摩诗歌与时世的结合,而第四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结合成就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那么,这里显然有个逻辑上的问题,徐志摩的诗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两种范畴的事物,二者怎么结合呢?没说清楚。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要么是诗歌在现实中的影响,要么是现实在诗歌中的表现,除此之外,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如果不作说明,就很容易让人云里雾里了。而从语境看,韩寒的意思似乎既非指徐志摩诗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又非指社会环境在徐志摩诗歌中的表现,但他又什么也没有说明,以致于这几句话本身就显得逻辑不通,莫名其妙,那么后面的结论就更不用提了,在逻辑前提都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接下来,他说徐的诗歌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那么,这里是不是应该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具体是怎样的,又如何见出其中的“旧诗的影响”?没有。

  而后韩寒又说徐志摩的才华在当时算不了什么。何以见得呢?他同样没有解释,甚至连徐志摩的才华是什么样的,他都没说清楚,就扯到了徐志摩的泡妞上,说什么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以一种取巧的、讲俏皮话的方式一笔带了过去,实际上呢,还是什么也没有说明。

  另外,顺便说一下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这部电影总体的感觉和他的小说很像,就是说拍得很随便,毫无戏剧张力和结构可言,有许多抖机灵的地方但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往好的说,有情怀,直接地说,没意思。而且必须说,我不喜欢里面的台词,既浅薄又刻意,许多小桥段也是如此。在电影中用一些警句式的台词有时会很精彩,但这是有前提的:那些台词要自然,在剧情之中,或者能表现主题或人物。如果只为金句而金句,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像是硬加进去的,就会显得刻意,令人出戏。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唯一可称许的是钟汉良把车开走了那一场戏。

  三

  说完作品,再说说韩寒本人。我不认识韩寒,对他的印象完全是来自他的文章以及他的一些访谈,所以很可能实际生活中,他又是另一个样子,毕竟人都是多面的。何况一个人在写作中的自我与在生活中的自我并非总是一样的,比如说韩寒,他的文章看上去个性张扬,可是看他视频中的样子,又像是蛮害羞的。

  韩寒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自信,自信到何种程度,前面已经讲过了。韩寒的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尤其是在少年时代,他的才华、见识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而人在年轻的时候,只要有一点才华就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天才,这样的人太多了,也不单止韩寒如此,何况他又是少年成大名,当然很有理由自我欣赏。但韩寒并不仅仅是自我欣赏,看他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某些人或事物的评价,简直可以说是狂妄了。韩寒的狂,与其说是年少轻狂的那种狂,不如说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狂;而那样的狂,与其说是来自才华,不如说是由于无知。

  说韩寒无知,当然是相对意义上讲的, 不是说他这个人,而是说他对某些事物无知,比如说文学。韩寒对文学的无知,是因为不学。他自己也说了,不喜欢看小说,也不看外国作家的东西,就喜欢看杂志类的东西,因为他自己会写小说,干嘛要看别人是怎么写呢。我想他确实是不喜欢看小说的,如果他喜欢,肯定不会这么讲。他或许以为不会写小说的人才会去看小说,而看小说就是为了学习怎么写,总之是带着一种很实用的目的性。然而文学实在是没什么实用性的,看小说也好,写小说也好,主要都是为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我不相信一个不喜欢看小说的人会喜欢写小说,也难怪他的小说写得那么随便了。

  谈到文学,韩寒说自己的每一篇杂文都是真正的纯文学,因为任何文学都是纯文学,只要你写出来了就是文学。这与我对文学的理解很不一样,我不认为随便什么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学,比如这篇评论,就不是什么文学,而仅仅是一篇评论。再一个,韩寒认为自古到今的文学作品都在写人性,所以人性没什么好写的,“人之初,性本善”什么的就是在玩弄人,完全不需要。我想,他或许是将文学中的人性等同于“人之初,性本善”什么的了,若是这样,那未免把文学把人性看得太简单了。文学对人性的表现并非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也不是什么道德宣教或意识形态灌输,或许有某些作品是这样,但这些作品并不等于文学,也不配称文学。真正的文学,对人性的表现是丰富的,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性,认识自己。人活着,总会有一种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认识世界,而文学的一个意义,就在于为此提供了一个途径。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自今许多文学作品都把对人性的表现以及对生命体验的表达作为主要内容。

  韩寒曾经批评过现代诗歌,说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没有格式,古诗的好在于它有格式,现代诗没有格式,所以不是诗,只是分行散文,只能作为歌词的一个小分支存在,而这就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诗歌越来越沦落。这样的观点,这样的逻辑,可谓武断而又片面。现代诗没有格式吗?不是古诗那样的格式就不是格式?韩寒没有讲清楚他所说的格式具体是什么,或许是指古诗的对仗押韵吧。现代诗为求表现形式的自由,确实放弃了对仗押韵,但不等于现代诗就没有节奏、没有韵律了。比如北岛的诗歌,虽然是现代诗,但其中也自有一种明快的音乐感。再说了,即使完全没有韵律,就不能算作诗歌么?所谓的押韵难道可以作为判断诗歌的唯一标准——押韵的就是诗歌,不是就非诗歌?这样的标准未免太过简单了吧,许多打油诗都很对仗押韵,但能算诗歌么?然而韩寒就是拿着这样的标准,将所有现代诗都扔进了垃圾桶。木心说,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在韩寒身上,我只看到年少的轻狂,而看不到一丝谦诚,这是他不够好的一个地方。

  韩寒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叛逆。韩寒身上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权威、对体制的抗拒。所以,他对中国作协很不屑,对中国教育也诸多嘲讽,很有一些桀骜不驯的姿态。这也是年轻人的天性使然,年轻人的天性大多是叛逆的,喜欢自由,向往远方,反感体制,反抗权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但当年轻人渐渐老了以后,通常也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被生活驯服,向世界妥协——他们把这叫做成熟。韩寒似乎也不例外,但使他驯服的不是体制,而是人生本身。许多人将《韩三篇》视为韩寒转向的一个标志,之后韩寒就逐渐转向娱乐圈了。《韩三篇》可能是韩寒最有分量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些地方我有不同看法,但基本观点我是认同的:你死我活的革命并非好的选择,你活我活的和平改革更适合中国。这篇文章出来之前,大家都把韩寒视为反抗体制的斗士、“当代鲁迅”什么的;有些媒体甚至还给韩寒戴上“青年思想家”的帽子,简直离谱。其实这就像把韩寒看作天才一样,是一种夸大的误解。韩寒不是天才,而是一个明星式的作家,一个聪明,有趣,有才华的年轻人;韩寒也不是什么斗士,他的文章只是好像在批判政府,挑战体制,其实不过是说些俏皮话,调侃一下、嘲讽一下而已,看上去叛逆,实际从未有过任何出格、触线的言行。真正的斗士,在某国是举步难行的,通常要么在牢里,要么在国外,哪能像韩寒那样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呢。至于说“当代鲁迅”……韩寒估计也不喜欢戴这顶帽子,因为他并不怎么喜欢鲁迅。而他之所以不喜欢鲁迅,可能是被教科书害的。鲁迅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上,而韩寒好像认为,凡是出现在教科书里的,都是不好的。韩寒的天性使他本能地反感权威,但我想说,权威并非都是不好的,所谓的权威很多是被权威的,人家其实就是经典而已。如果韩寒能抛下偏见认真读读鲁迅,说不定会喜欢他呢,因为他们毕竟是有一点像的,他们都喜欢讽刺。只不过因为学识与才力的差距,韩寒的讽刺远没有鲁迅的那种力度。鲁迅的讽刺悲怆、冷峻、犀利,如利刃剖解、入木三分;而韩寒的讽刺常常流于油滑、逗乐,就像是在挠痒。话说回来,韩寒的作品虽然缺少深度、力度,但至少透着机灵,且不无趣味;而韩寒的反抗虽然止于姿态,但到底也是一种反抗,无论如何总比那些迎合体制、献媚朝廷的作家如沫若之流好得多。

  韩寒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饱受批判。但对他的批判好像大多都不是在批判他本身,而是批判所谓的韩寒现象,更确切地说,是产生韩寒现象的社会与崇拜韩寒的粉丝,所以我觉得他挺无辜的。有学者说,韩寒现象说明这个国家愚民当道。我觉得这话有一点是对的,这个国家确实愚民当道。但很多现象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超级女生、小粉红、小时代等等,也非止韩寒现象。讲开去,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历来都是愚民当道的,以前是这样,未来想必也是这样,也不止是现在如此。说到底,韩寒现象或什么现象都好,其根源都是国民性与社会环境。我想,在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里,应该有更多韩寒这样的人,而不是有大量崇拜韩寒的人。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风与树】(fengyushu199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