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上民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纸上民国》读后感锦集

2020-12-14 02:4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上民国》读后感锦集

  《纸上民国》是一本由郭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民国》精选点评:

  ●其实除了像鲁迅、许地山、陶行知等比较少的一些人,大多数都是横跨民国与新中国的,更有一些顽强的能挺过浩劫熬到平反。 这些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文化人,总是被描绘成片面的符号而被我们熟知,同时他们身上的人性也被抹掉了。我们应该去了解那个大背景下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大时代的大人物,同时也是小人物。

  ●民国时期的文人及其各种各样的事件历历数来,纵横捭阖,大事小情,跃然纸上。作者的丰厚底蕴,对史料的把握,是这本书深度的由来。

  ●还是想看当事人写的东西

  ●读了三篇,已窥作者功力之一斑,尤以《不如不团圆》更见其老辣灼见。当今如此写家不多见矣。

  ●还不错,这类书可以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加真实。

  ●民国的“野史”要比“正史”好玩。

  ●内容有趣,文笔欠佳。

  ●把每个神化的民国icon还原为人

  ●絮絮叨叨的,没什么意思。这本主要讲的民国文人闲人逸事的合集,是以前报纸上文章的汇总。像以前读者的那种文章。

  ●内容特别实在,完全是靠着模糊正义的标题过审……写韦君宜和牛汉写得特别好。”他站在天安门前,幸福地等待着“。

  《纸上民国》读后感(一):绿子的摘抄

  只是在图书馆顺手拿的一本书

  读后倒又激起了对几位民国人物的兴趣

  向来对现代中国文学不怎么感兴趣的我

  汪曾祺的美味

  丁玲的魅力

  张爱玲的情爱

  郁达夫的散文

  最后再好好读读鲁迅的世界

  很想看书中提到的鲁迅在暨南大学的演讲

  在网上也找不到

  作者总结得也很好

  “鲁迅看来,政治与文艺本质上相反对,文艺不安于现状,政治却要维持现状,文艺要不平而鸣,政治要你听命令、少开口。文艺与革命有相同之处,都不满现实,哪怕是革命后的现实。比如俄国作家叶赛宁、梭波里都曾呼唤革命,十月革命后却不满于苏联现实,最终都自杀了。文艺家敏感,先于别人感受到痛苦,叫嚷起来,给政治家的太平盛世制造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纸上民国》读后感(二):《纸上民国》的情短情长

  两年前朋友替我向郭娟老师要来的一本书,她很认真的签名题款,字迹娟秀,当时看了一半,就被什么事情打断了,然后就找不到这本书了,最近收拾书,又发现了,赶紧拿出来津津有味从头再来读。 每天看两三篇就赶紧停下,为什么呢?怕太快读完呀。由于工作的关系,李娟老师接触大量近现代文学一手史料,也和老一代学人有过近距离接触,所以她的文章里史料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新鲜有趣,加上她本人独到的见解,读来妙趣横生,经常会边读边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字或者作者的态度是“轻浮”的,做史料的人是不可能轻浮的,只是不会把那些厚重的情感轻易宣泄给读者,也不会故意轻描淡写,更不会涂脂抹粉。 毫无疑问,李娟老师尊敬着、爱戴着鲁迅,萧红,牛汉……对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看法,文章里既有客观的史实,也有坦率的个人立场,尤其在张爱玲“神话”被逐步的今天,这种声音尤为珍贵。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热爱是一件好事,但是作家由此被神话就未见得是“幸运”了。在李娟老师的这部著作中,有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一些文学家、作家本人的逸闻趣事,都非常精彩,寥寥几笔就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少有溢美之词,或者资料堆砌。 最后,还是要提一句,关于文革。李娟老师自己经历过那一段特殊时期,虽然年纪尚幼,但是感触很深,从一些文章都能看出来,她熟悉历史,字纸的历史,个人体验的历史,也理解今天,当下,没有回避,这是令人尊敬的。

  《纸上民国》读后感(三):只能读,不能想也不忍想

  17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纸上民国》,难得是纸质版。回老家过年时也带回去了。因为除夕夜里一夜未停的鞭炮几乎一夜未合眼,大年初一的晚上实在是困得狠了,反倒兴奋得睡不着了,失眠的人都知道这滋味。只好捧着书来读,慢慢地培养酝酿睡意。读起来就放不下,一直看到了凌晨一点,然后真的睡了个好觉。

  本就是消遣的书,先是挑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作家来看,比如丁玲、鲁迅、张爱玲、萧红、老舍、汪曾琪、凌叔华、端木,看作者能写出什么不为人知的花样来。后来再把写不熟悉的民国作家的几篇也读完了。

  本就最喜欢八卦,看一本书时经常就不自觉地跑去看作家的生平故事,特别是那些流传于坊间的野史,甚至因此会开始读作家传记了。有时候觉得作家本身所经历的是是非非,比其笔下所虚构想像的所有故事都更离奇更精彩更让人唏嘘。这样一来,这本书正好是我喜欢的。里面某篇文章如果读到我不熟悉的某个人,就会放下书去百度一下,有时又顺着这个思路一路看下去。比如读到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儿子灯灯,就去看灯灯写的姐姐姚姚,才知道原来还会有姚姚那样惊心又悲惨的人生。看丁玲那篇提到王实味,就又去看他的《野百合花》,看舒芜,就又去看胡风案,又看到有一本书《历史风涛中的文人们》,如果能够受得了文革对这些人的虐,找时间也会去找来看看吧。

  作者郭娟是《新文学史料》的主编,要么工作中有机会亲身接触到一些民国大家如周有光、汪曾祺、曹禺等人,要么因工作有机会访谈到这些大家的亲人、朋友,或者看到他们未对外公开的日记、书信,不全都是八卦而都有了出处,这应该算是比较严肃的八卦。

  比较喜欢的是关于鲁迅的几篇文章,因为有鲁迅与徐广平《两地书》的未删改书信作参考,许多关于鲁迅生活的细节就鲜活起来,这个被树立为神一样的人也变得亲切起来。那篇《鲁迅公子,海婴先生》,看得很难过,毕竟父子之间生命的重合期仅有短短的七年,像作者说的,不知道海婴先生后来读他爸爸写在书信中的童年的自己,心情是怎么样的?读到萧红笔下他的童年情形,心情是怎么样的?比如他向小朋友炫耀爸爸打针的空药瓶,比如他上楼去睡觉,向久病学生的父亲道“明朝会”,父亲挣扎着从病肺的呼吸中艰难地回答他,他听不见,依然大声一遍遍喊:“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鲁迅努力抬起头大声答应:“明朝会,明朝会!“说完就咳嗽起来,许广平被惊动,中亚连哄带斥地拉走了海婴,海婴一边笑一边还嘴里唠叨:“爸爸是个聋人哪!”他爸爸还在那里咳嗽不止。这一段读得让人落下泪来。

  其中有一篇《大典之前》,写48年底,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从香港秘密北上,准备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他们在北上的船上迎接新年,那时他们的心情是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但就算是那时,也已经有了国纺区作家、解放区作家的区别。

  就是这些人,后来被打成右派、反革命、下放到湖北咸宁的向阳湖干校,再后来是十年文革,九死一生如丁玲、巴金、胡风,也有玉碎的傅雷、老舍,或早或晚,谁也逃不掉,比如周扬、郭沫若,他们再不是那些青春激荡的文人,都有一张倍受摧残的脸。逃掉的可能就是55年山雨欲来之前死去的林徽因,每次想起她躲过的浩劫都替她感到庆幸,真的是“若是当时身便死”。

  他们的青春、爱情、张扬、才华,好像从此都湮失于历次运动之中,他们再也没有年轻过,他们从此都老了,只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再也不会写东西了,像沈从文,像曹禺。也有写的,像汪曾祺,文革中写出了《沙家浜》《杜鹃山》。这书里面写汪老的就有四篇《生活家》《美食家汪曾祺》《七种果子摆七样》《汪曾祺笔下的百工坊》,因为正读着汪老的小说选集,里面提到的篇篇都看过,也觉得更有意思。

  第一次从这书里知道的,是老舍与赵清阁的故事,是六千人的向阳湖,是关露啊关露。

  这种书,只能读,不能想,也不忍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