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玫瑰的读后感大全
《不要玫瑰》是一本由灰娃 著 / 冷冰川 绘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玫瑰》读后感(一):灰娃自述 | 延安儿童艺术学园的孩子,一个悄悄活着的人
《不要玫瑰》读后感(二):她的诗给我们凿开了不断淹没的时代留下来的天井
10月13日南京先锋《不要玫瑰》活动海报继上周于上海举行的新书发布活动之后,《不要玫瑰》灰娃诗歌分享会的第二站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文系10月13日南京先锋活动的记录文字。
诗人灰娃继续分享了她的诗歌与创作,谈起这些,93岁的奶奶话语和神情中尽是天真烂漫。《不要玫瑰》的插图作者冷冰川、装帧设计师周晨、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设计师朱赢椿、诗人陈东东等嘉宾也出席了本场活动。
01 没有技巧,诗是把自己的灵魂拿出来交流
当被问及“您是怎么写诗的”,灰娃溯源了她的经历: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幼时随父母定居西安。全面抗战期间小学毕业,随母亲逃难暂居乡间。1939年姐姐、表姐将其送至延安,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工作。……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1960年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1966年灰娃在“文革”中患精神分裂症,于是她在无人知晓,连她自己都身不由己的情形下开始写诗,边写边撕,或藏匿起来。其后,在画家、她未来的丈夫张仃的鼓励下持续创作,使写作成为其精神的出口。
灰娃在南京先锋书店活动现场“……当我脑中有一些念头涌现,我就赶紧找个纸把这感觉写下来,那个文字根本不好、很乱,但是像心电图一样的。记下来以后,我就看着回忆,思考什么词汇怎么样把这个句子写得最贴近当时的感觉,斟酌词句的工作比较很费心,但是依然让我感到幸福极了。”
对于灰娃来说,诗的本质是灵魂性的,诗人要把自己的灵魂是什么拿出来和读者交流。
“我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诗,一直写到90多岁,我现在还有这种状态,我还会在这种状态下赶紧做记录。只要有这个状态,我就能写,如果没有这个状态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02 如果我有做音乐的机会,我肯定是个音乐家
当代艺术家冷冰川专门为灰娃的新诗集《不要玫瑰》创作了插图,不同于以往墨刻黑白间的冷峻,贴于书页中宣纸上的图画充满了生长的温柔。冷老师在发言时提到奶奶对音乐极为敏感和热爱,“她说如果我有做音乐的机会,我肯定是个音乐家”。
“大概9岁的时候小上小学,老师教我许多歌……”奶奶回忆起少年学歌儿时的快乐时光,“我不用老师教就知道,而且我能看着简谱唱底下的词,大部分都还唱得不错。所以,老师就特别喜欢我,老拍着我的头说我学得好。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等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作曲家,我要写很多好的音乐。”
虽然没有实现作曲的理想,但对音乐的敏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灰娃的诗歌创作。“我写诗,根本不用烦恼是否符合音乐的旋律、节奏。很自然地写出来,情感的起伏间就带有了诗的韵律,根本由不得我琢磨。因为发自真心,所以我写的诗,总是有一种音乐的旋律感。”
03 她的诗给我们凿开了不断淹没的时代留下来的天井
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曾在2016年第24届柔刚诗歌奖为灰娃颁发荣誉奖,他认为灰娃的诗中有冲破牢笼的当代性,她的诗幡然活转,一定对应着这个时代的一种死性。她的诗给我们凿开了不断淹没的时代留下来的天井,是一种天井之美。
这次活动再见到灰娃,感叹于她依然在持续创作,甚至因为沉于创作而憎恨外界的干扰,傅教授评价灰娃写诗时的“不容”,是我们这个时代处置我们的肉身和灵魂的要思考的。
04 《不要玫瑰》的所有设计语言,都指向植物自由生长
《不要玫瑰》装帧设计师周晨十七年前和灰娃相识,如今有机会在作品上合作也非常感慨。
本书封面上“灰娃”二字出自灰娃重孙冷山之手,儿童笔触中的拙趣与奶奶作品中的直率和真挚相印衬。周晨捕捉到灰娃诗歌中出现的植物意象,把沉着的绿作为主色调,随性又精致的植物底纹中是无限的生命力。绿色喷色的书口层次不齐,也意味着植物的自由生长。
《不要玫瑰》书影,封面拉开,一组冷冰川绘制的向日葵长卷《不要玫瑰》书影,手工插页,冷冰川绘《不要玫瑰》书影,绿色喷色的书口层次不齐《不要玫瑰》书影,书前附有线装宣纸小册,登载了灰娃的照片和创作手稿每本书中配置了不同的植物叶子,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叶片,代表灰娃内心田野富饶的部分,希望给读者带来惊喜。05 在诗歌或许越来越不被需要的时代,依然处处有烽火。那些手握诗歌的人,永远眼中有光亮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是灰娃首部诗与文参差互补、交相唱和的选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在 2020年10月出版。全书收录诗人灰娃自1972年始,48年写作生涯的自选诗歌65首,辅以作者回想幼年本真田园生活的散文选篇,将带领读者重回懵懂真挚的童年、与诗人共同经历故家的山川河流,虫草鸟兽,率性虔诚的乡人,民间古老而繁复的仪式和节日,这些建构本质的记忆成为灰娃日后展露真性诗情的能量。全面展现诗人创作的成长背景、灵感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
身处动乱洪流的中心,却又独立于学院的、主流的语术之外,灰娃的诗高度原创且有极强烈的个人风格,诗人赤子之心与直觉的漫天驰骋的想象有一股超脱现实时空的强大野性。忧郁同时激昂,温柔同时倔强,如此本能且真挚的创作,使灰娃的作品拥有一种疗愈自我也医治、灵启他人的力量。
活动最后,诗人陈东东和冷山小朋友分别朗诵了灰娃的诗《月亮从大漠滚上来》和《寂静何其深沉》。另外有两位现场读者朗诵分享了《不要玫瑰》和《猎户星芒线为谁穿透云层》。
在诗歌或许越来越不被需要的时代,依然处处有烽火。那些手握诗歌的人,永远眼中有光亮。
灰娃不要玫瑰评价人数不足灰娃 著 冷冰川 绘 / 2020 / 广西师大出版社《不要玫瑰》读后感(三):【诗歌来到美术馆】灰娃:诗让人远离庸常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灰娃朗读交流会》海报10月11日,灰娃前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参与了《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本文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发布的活动后记录文字。
本次第67期活动邀请的灰娃是“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史上最年长的诗人,提起灰娃,世人多关注她所经历的战争往事与家国故事,当我们习惯了从她的人、她的诗里去探究过去时,她却是沿着过往的曲折,试图带我们去预见更多未来。灰娃奶奶写诗从来不刻意为之,每一个看似雕琢过的词,往往都是心境的自然表达。在灰娃看来,诗及艺术的思及美能浸润灵魂,让人远离庸常,而美应该渗透和表现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处处,有神圣高贵的气息,自身心由内而外弥漫在空气中。诗在当下生活十分必要,人们会以各种形式、更加创造性地方式出现在生活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灰娃01 对您来说诗歌意味着什么?您如何看待诗歌写作及其在今天的价值?
诗表现人类的生活与心声,由于诗是灵的、精神性的,因之诗又是表现了人的五官所感觉不到的。作者及读者被诗的美所感染并被引领,精神向上,向远方,向理想,引导人向着精神家园而去。
在当今我们如此庞大的族群生活中,诗不仅缺失,更可怕的是下行。诗、诗意不仅谈不上,更可怕的是文化向愚昧屈服。诗在当下既尤为需要,而诗的处境又极其艰辛。正应了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及研究专家资中筠先生所担忧的:如此下去,我们人种都会退化。
如此现今、未来、永远,人类、尤其我们中国人本就是诗的、诗意的民族,可惜被人为地引领后退了。
灰娃访谈手稿02 您是基于什么机缘开始写作诗歌的?童年生活对您的诗歌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是的,不只张仃先生,延安老同志都说我一直没变,没长大。关于诗,其实我不会写。我只是写了心底一些实际生活的感受和人们所说的心路历程。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患精神分裂症,所有事物都引起我无比的恐惧,非常痛苦。一个人独自在屋子里胡思乱想,任意乱写,三句、两句、一字、数字,写了一看,非常害怕,恐惧催促着我偷偷撕碎,扔马桶冲掉。后来,人们逍遥了,气氛松散了,我把写的一些零散纸片悄悄装在衣袋,带去张仃先生家给他看:“看,我们还有这个。”张仃先生一片一片看了,说:“全拿出来。”我说:“没有了,都扔马桶冲走了,我害怕。”张仃先生说:“你这是诗。回去再写不要冲走了。你能不能想办法保存下来。”我说:“我试试。”先生说:“你心里有许多美,你都不知道。若不写下来,随着人的离世,美就消失了,可惜了。你要给你心中的美一个出口儿,就是写下来。否则就浪费了。”
此后我就随意写,心到哪儿就写哪儿。写过往、当前心里涌上来的思绪。这样几年下来,常来跟我一起读童话、听音乐、唱歌的几个孩子,都说我的病轻缓了,后来更轻了。
我不知道我的诗率真,我只觉得自己写得太不好了,我读过的一些中外诗歌太有意思,非常有味道,内涵思想深奥,又厚重又幽美。我读着,不时为作者的智慧与美感的创造而惊喜。这些在我的诗里全都没有。因而我更抓紧学习,认真阅读思考,这当然有赖于1976年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弱化了我的抑郁症。
童年的我在西安上小学六年,然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每到假期,妈妈带我回乡间居住的日子。乡村的人,生活万象、天文地理、自然,特别引我喜爱和兴味。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引起思考并自然而然由内心流洒到纸上。至于为什么是诗?为什么不是散文?论文?戏剧或其它形式?我不知道。
乡间农人的劳动条件之原始、落伍、艰难,在那个年代我感觉是非人的。我在都市博物馆所见,让我知道了,幼年所见的乡村的生产、生活,处处和我国春秋时期相同,这让我大为惊讶:居然如此落后,且不论还不及春秋年代人均土地多。
农人的苦、贫困、非人的劳动及生存、生活的艰辛折磨我一生。然而,又让我惊奇、惊喜并感慨万分的是农人的创造,非人的艰辛劳苦、贫困的日子,竟能创造那么多的人间情感、四季生活,美的出乎我的想象。农人似在证明:人,生而就有宗教情感,有爱,有怕,有喜,有恨。
总之,从乡间生活,我似乎领悟了些深奥、神秘的难以言表的什么。遗憾的是我的能力有限,未能更好地以文字表现那样的深奥、神秘、和美。
少年时期,很重要。从12岁到18岁,这个吸收力、感受力最强的人生阶段,我在延安一群民国知识分子群里被教育、感染、被爱护,亲人般的教导、保护、爱的无微不至成长,由儿童、少年至青年人。革命、文学、艺术、理论知识等等的启蒙,在理想主义的光辉中成长起来。然而,49年以后的遭遇又教育了我:单方面只讲正面教育是绝对不够的,经不起复杂的现实环境风吹雨打。三年解放战争,我在战斗部队一直仍然温暖。那时的军人从上至下,有八路军老传统,朴素、乐观、亲切。那三年我依然高高兴兴,乐观,受到正面教育与锻练。
以上种种培育强化了我对反人性、反人道行为及思想的极端痛恨,反之,对美、善、真的极其爱,这些,可能在我的幼稚、浅显的诗中,可能有流露吧,因为我的性情简单、直白。
灰娃和张仃在写生途中03 您提到农村生活对您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城市呢?
毕竟城市是自由交流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的空间,您如何看待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对证关系、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中诗歌与市民的关系?
城市人群密集,文化、知识、文明程度普遍高于乡镇。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也日益快速。信息传播流动快捷,视野开阔……等等,都利于交流、切磋、交锋,从而丰富与提高。
这些特点与优势,也利于人自身的改进,利于人的原始本性的改变,利于突破乏爱乏情的社会的冷漠、虚伪、残忍等等人的原始本性。使其趋向更人性,更美善。但都市的另一面:物质丰富,消费文明发达易于诱发脆弱的人类难以抵抗,走向堕落、溃败。
这一事实引起富于良知的知识人、文艺家、社会活动家的惊觉、忧虑。他们以各种形式引导,发出批评、引导的声音,提醒、批评,阻止其下滑。又勾画美善生活前景,值得期待、争取的美好前景及美善人性,提醒并阻止脆弱、贪婪的人类滑坡、溃败态势。
这样说来,城市需要诗,不能缺乏诗的创作与阅读,需要诗的批评、阅读、欣赏、慰藉,生命的丰富色彩及高度修养离不开诗的浸润涵养。城市生活需要诗的建设、诗的梦想、美善、和理想之光;以改善并提升人及人性的同理、共情,美善心灵。
上世纪九十年代灰娃和孙女关关在甘肃写生途中04 你是怎么看待诗歌与当下生活的关系?
说当下,不容易,也不轻松。况且我一直明白自己无知。
童年便在革命的大家庭里浸润成长,初心太满。人类最幸福的莫过于为理想奋斗:真善美、共产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平等公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干革命就是实现以上理想,什么艰险困苦都不怕,因为有梦在召唤,信心满满,自豪骄傲、乐观,不知天下有忧心事。
记不清自上世纪中期哪一日开始,夜夜从恶梦中被吓醒,极恐堵心上,一直没有出路(我说的是我的事实经历,不是形容、不是什么隐喻明喻),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渐渐稀少至今,轻松不少——社会气氛是关键。近几年又有些微回头重返,只因我孤独生活,病情未有加重。
以上我的当今,我当今生活实际。
当下大环境,按群类人们各自言说或缄默着。言说有正面、有直言、有隐喻、有段子、有其它种种……各种语气、文体都太需要,当下生活非常需要。然而,极为艰难,超已往。诗,自然同样极为当下生活需要,不例外。
这不由使我想起上世纪30年代初,严禁言抗日,被侦被发现者必受惩罚。然而,仍有例如艺术家塞克将写成、译成的诗歌装在衣袋,于清晨散步在人行道上,早晨人稀少,他便假借散步,悄悄将诗歌稿丢在路上,不多日便唱遍该都市到全国。例如:(我忘记作者名字)诗歌名:《祖国的孩子们》……我们不愿做羔羊,我们不愿做羔羊,我们要反抗,反抗,反抗,到奴隶们能够自由抬头向上……到胜利的时候。
诗,当下生活十分需要、必要。相信人们会以各种形式、更加创造性地方式出现在生活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如同小草顶着千倍于自己重量的土、石 垒,萌芽而出,成长。近的有朦胧诗各流派,远的更多,各个历史时期皆有,各种形式、各种情调。
上世纪七十年代灰娃在家中05 您怎么看待诗人和读者的关系?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两类:思想,文学——诗、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当精神被读物吸引而专注其中,不觉地被其深度的思想及深味的美入迷忘我,只有惊喜、满足、惊奇,感念人灵魂中的神性,真谢上帝、宇宙给予人类、给予世界极品礼物。
我与朋友(读书人)聊天,了解到读者不仅是求知、欣赏者,读者也是创作者。对读物,读者有喜、怒、哀、乐,更有欣赏、批评和创造。不只有喜、怒、哀、怨,有赞赏、肯定,也有批评,也有对读物的新的诠释及创造,由阅读感悟创作出新的东西,或续聘更多内容、人物命运等等。
这也应了那句: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这样看来,文学(诗)又担当着塑造人灵魂之天职的角色,这也惊觉着文学(诗)作者的作品负有感染人改进人的原始本性,而转向美善人性,以逐渐改变人类、改变世界的不完美。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灰娃在京郊家中06 您曾说“我以审美取向、审美选择区别人与人的分野”,“美能拯救世界” ,您如何看待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诗、艺术陶冶,激发人的内在精神,使之改进、提升,趋向真善美,进而选择超越性价值观。
诗、艺术是精神性、灵魂性的创造及存在,对人的作用也是精神性、灵魂性的感染与激发。由于诗、艺术的思及美意味深长,浸润灵魂,引起灵魂美妙奇异的颤动,因之能让人远离庸常,趋向崇高,趋向精神高处的美。由是能使人类一步步趋义避利,从而阻挡世界下滑,以向更高、更美继续前去,继续改进。
只消看看21世纪短短20年来,发生的无数真善美战胜假丑恶势力。世界、人类生存生活的秩序在大变革,已往的失误、错误、罪恶、反人性、反人类行为及其恶势力,正在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击败。人类历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总方向是向前与进步。
诗、艺术同时还关注与表现生活中的焦虑、恐惧、压榨、担忧等等人生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又以生活的真诚、美、爱、思……富于美善及思之美的精神需求克服之,使生活值得一过。
人类不断前进是由于总是依美而行,如此蒙养着一代一代人类。一次次让世界(人类)向更合理、更美更善,而最终的选择是希望,向更好、更高、更人性发展,点点滴滴地。
为此虽付出代价,是必须、必要的。为了美善也是要付出代价、坚韧不拔的勇气。诗人塞尔努达说:“美,完美,要付出代价”,人类的灵魂也是要经受物质及精神的考验和证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灰娃在张仃家乡辽宁黑山07 您怎么看待“诗歌来到美术馆”这种尝试? 参加一场美术馆里的读诗会,您有什么期待或憧憬?
这起始或许是一种尝试,实际上是一项创意,一项创造。大学有展示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类似这种创造也有历史。而诗歌在美术馆这个艺术环境举行活动,想来显然不同于其它。如有美术展示,则更丰富。
试想:音乐顿挫婉转,细腻演绎延伸着哭泣独白;点线面光影转折、婉延着回旋着忆往与激情。这样的氛氤,人的喜悦与期待在朦胧光影里轻微恍动。我还有什么希求?我只有期待与满足,深深的感激与感动,聆听与享用。
诗人灰娃诗人,原名理召。生于1927年,祖籍陕西临潼,在西安读完小学,抗战爆发,随家人迁乡间。十二岁时由姐姐、表姐送往延安,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后到二野工作。1948年因病在南京住院医疗;1951年转至北京西山疗养院。1955年病愈,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其间并选修旁听中文系及西方文学系部分课程。1961年被分配到“北京编辑社”做文字翻译,后因病提前离休至今。2000年其诗集《山鬼故家》(1997)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周年纪念之“专家提名奖”。另出版有《灰娃的诗》(作家出版社,2009)、《灰娃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以及《我额头青枝绿叶:灰娃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主持人汪家明出版人,作家。1984年进入出版界,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老照片》《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张光宇集》等图书。出版《久违的情感》《难忘的书与人》《爱看书的插画》《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等著作。
策划人王寅诗人、作家、摄影师。出版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并在海外出版。
《不要玫瑰》读后感(四):这个星期是专属于女诗人的,露易丝·格丽克,叶嘉莹,以及灰娃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发布活动海报本文系10月10日上海灰娃诗歌研讨会后的记录文字。
1.这个星期是专属于女诗人的,露易丝·格丽克得诺贝尔文学奖,叶嘉莹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首映,灰娃《不要玫瑰》的诗歌研讨会在上海举办,大家读女诗人作品似乎已经蔚然成风了,在我们越不需要诗歌的时候,越会产生伟大的作品。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书影10月10日下午,在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广西师大出版社举办了一场灰娃的诗歌研讨会暨新书《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的发布活动,九十三岁的诗人灰娃从北京来到现场,参与研讨会的还有金宇澄、陈子善、严锋等近二十位重要嘉宾,另有十余家媒体、读者代表参与了活动。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发布活动现场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通过视频向现场的灰娃表达祝福,他说:“ ‘地上的路你还没有走完,每个人必须走完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生。’灰娃的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而且很震惊······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诗人,她几乎没有受到潮流的影响,没有受到时尚的影响,也可以说 她没有‘师承’······在中国诗歌界,灰娃是一个奇迹,她的生命是奇迹,她的诗也是奇迹······”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主持人汪家明老师说,从1997年,2009年,2016年,到2020年,今天是灰娃诗歌的第四个研讨会了,他本人也已经是第三次参加。
主持人汪家明在研讨会现场,诗人杨键做了精炼陈述:“灰”是20世纪的背景,“娃”是诗人,“灰娃”这个名字理应成为汉语诗歌受难和不死的象征。
诗人杨键作家金宇澄在创作了《繁花》《回望》等著作之后,他的绘画作品也吸引了大众目光。在《不要玫瑰》中,他看到了灰娃诗歌中的画面感,金宇澄直言灰娃的每一首诗,都可以让优秀的插画家去配画。金老师还评论道:“一般年纪大的作者,以及从年轻到年老的作者,会老化,会有一种样式,但是灰娃的独立性给我很强的感受,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她听从一种召唤,我一定要这样做,给人一种非常开阔的感觉,让人看到另外一种风景。每一首诗,都可以配画。”
作家金宇澄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则从他的父亲辛丰年当年两次前去见灰娃的往事谈起,他认为灰娃的声音不是孤单的声音,有很多应和的声音,前几天露易丝·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算一个应和,严锋说:“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别说诗歌了,连文学都可以不要了,可是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时候颁给了诗人,颁奖词居然还说:充满诗意的声音和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实灰娃的诗也有这个特性。”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有些诗,没有再回看的余地,但是灰娃的不一样,真正的好诗,是可以重复读的。”陈子善教授评论说。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出版人王为松说:“灰娃有一颗极为敏感的心,这个时代的冷暖,哪怕有细小的温差,她都能敏锐地体会到。灰娃的诗给我的感觉是很大的恐惧感,诗歌构成了生活真相的一部分,如果这个真相是令我们恐惧的,我们要反思。”
出版人王为松活动中场,丁薇老师和家属冷山朗诵了灰娃的诗作。
丁薇冷山诗人陈东东从诗歌研究的角度给予了专业解读,他提到灰娃的诗歌发生机制,诗歌观念非常不一样,诗歌出现在她身上,可以说是一种自白,自白的强度,像是从身体里分泌出来的,是一种语言的分泌物出现在纸上。他总结说:“很多批评家在评论诗人的时候,说这个诗人是中国的阿赫玛托娃,说那个诗人是中国的茨维塔耶娃,说灰娃就不需要,她就是中国的灰娃。”
诗人陈东东诗人、文艺评论家孙孟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上帝还是很公平的,灰娃同时代的诗人其实是有光环的,灰娃没有得到诗歌的光环,却得到了神性的光芒,我在她的诗歌里获得了人美好、宽容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一个人一直在苦难里透不过气来,这是没有希望的,我在她晚期的诗歌里看到了爱。”
诗人、文艺评论家孙孟晋作家小白也出席了本次活动,他说:“今天看到灰娃老师刚才说话,又像小孩,又像看透一切,经历了生活当中的痛苦折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在文字当中,在诗歌当中,不知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也许是摆脱了这种痛苦,也许是给自己建立一道屏障,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诗歌的力量。”
作家小白出版人黄昱宁老师说:“诗如果要去解释的话,是徒劳的,但是大声朗读,是有效的,视觉表现,是很重要的。从同行的角度来说,我要赞美这本书,做得很好,光用纸就有好几种,装订形式很复杂,能完全摊开的裸脊是最适合诗歌阅读的。其中冷冰川的插画更让人惊喜,以前看到冷老师的作品都是非常黑的,这一次不一样。”
出版人黄昱宁盛韵博士说:“我是一个翻译,看到文本我就会想象变成另外一种语言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诗是最抵抗翻译的,跟语言特性结合越紧密,越难以翻译。其实恐惧感这种情感是最容易翻译的,可难以翻译是和语言附着最紧的那一层东西,比如金宇澄的“不响”很难很难,灰娃的“不要玫瑰”没有主语,“我额头青枝绿叶”全是名词,“文豹”衍生出来的文质彬彬的意思,这些都该怎么翻译?”
盛韵灰娃新书的设计师周晨也专程从苏州赶过来,周老师说:“灰娃老师之前有好几本诗集出版,基本是黑白灰色调。这次还是灰,尽管大家看到是偏绿色调的,但里面有不同的纸张,还配了一些植物,跟绿色有关系。从灰娃老师诗歌的意境里,青枝绿叶、长青藤、有很多植物的意向。灰本身也是很丰富的,并不是我们看到黑白灰的灰,事实上灰可以有很多倾向性。我觉得这个灰也可以暗合灰娃老师的诗的丰富意境,表达出一种生命力。书的边缘也做了绿,都是想表现自由生长的、生命时间的感觉。”
设计师周晨在研讨会的最后,当代艺术家冷冰川以家人的身份总结点评了灰娃:“没有规循的抑制性的写作,灰娃的诗歌一直有这种动力去写,表面上看似洋溢着欢歌和色彩,其实我认为很多东西是相反的。我甚至觉得她写作的根本体现就是一种无助和愤怒......她的每个字反复都是从生命地底下喷出来的火热岩浆。从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只有像她这么丰盛的阅历,才能有现在追求的洁净的丰厚的灵性。她在写现实生活的灰娃日记,那么复杂的东西都已经过完了,现在只剩下最简单的。她是一个绝对的在自由渴望中写作的人,可能正是因为种种的绝望,反而表现出她对良善和自由与正义渴望的强烈。我一直在心里有一个形象,她是一个住在近代苦难史上像仙人一样写作的浪漫诗人,这是她人生必须要做的作业。”
当代艺术家冷冰川2.北京大学女学生灰娃,写诗,成为她精神疾患的一种“自我疗法”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幼时随父母定居西安。全面抗战期间小学毕业,随母亲逃难暂居乡间。1939年姐姐、表姐将其送至延安,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工作。1946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辗转晋、冀、鲁、豫等地,部队渡江参加京、沪、杭地区战役,其间因病重入住南京原陆军医院,后转北京继续住院治疗。1955年初愈后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1960年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1966年“文革”中患精神分裂症。1970年代她在无人知晓,连她自己都身不由己的情形下开始写诗,边写边撕,或藏匿起来。其后,在画家、她未来的丈夫张仃的鼓励下,使写作成为其精神疾患的一种“自我疗法”。
灰娃在现场与读者合影3.灰娃的诗,极端的真率,极端的真挚,极端的勇锐,充满着女性的执着与坚韧
灰娃从来没有过成为诗人的理想,她的诗歌写作是自发的、本能的,甚至是被迫的。因循着心的声音,灰娃在四十五岁的时候被命运带入了诗的森林,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诗人,成为当代诗坛的奇迹。“是命运带我到诗的森林诗的园子来的。我不是先有做一名诗人的志愿,然后“体验生活”创作。我写,从最初起就不可能有将之发表、出版的念头。”
灰娃手稿灰娃的诗,突破了多年来中国新诗的常规。她没有一般女性诗人的心态和情调,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并存,北方的雄奇与南方的缠绵并存,极端的真率,极端的真挚,极端的勇锐,充满着女性的执着与坚韧。她的诗,是一种新的个性化语言的爆破,是灵魂冒险、灵魂遨游的记录。
4.《不要玫瑰》,灰娃48年写作生涯的自选诗歌65首,首部诗与文参差互补、交相唱和的选集
不要玫瑰评价人数不足灰娃 著 冷冰川 绘 / 2020 / 广西师大出版社《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是灰娃首部诗与文参差互补、交相唱和的选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在 2020年10月出版。全书收录诗人灰娃自1972年始,48年写作生涯的自选诗歌65首,辅以作者回想幼年本真田园生活的散文选篇,全面展现诗人创作的成长背景、灵感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 曾被评论家视作“自我教育”下的“素人诗人”,灰娃开始写诗,源于身患严重的精神病痛后产生的写作冲动。自田园礼乐坠入变革洪流,经历剧烈的生活颠覆与人性磨难,灰娃的诗作个人特质突出,裹挟着一股不羁的野性,其中既表露她多年精神上的挣扎创痛,又体现个体灵魂无法被磨灭的自由与独立。而《不要玫瑰》辅录的自选散文,将带领读者重回懵懂真挚的童年、与诗人共同经历故家的山川河流,虫草鸟兽,率性虔诚的乡人,民间古老而繁复的仪式和节日,这些建构本质的记忆成为灰娃日后展露真性诗情的能量。
身处动乱洪流的中心,却又独立于学院的、主流的语术之外,灰娃的诗高度原创且有极强烈的个人风格,诗人赤子之心与直觉的漫天驰骋的想象有一股超脱现实时空的强大野性。忧郁同时激昂,温柔同时倔强,如此本能且真挚的创作,使灰娃的作品拥有一种疗愈自我也医治、灵启他人的力量。
《不要玫瑰》书影以下为出席本场活动的部分嘉宾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