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摘抄

2020-12-16 01:4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摘抄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是一本由蔡澜 / 陈子善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精选点评:

  ●@4896156 阿兰快快出书~! (这本我真的念过……哈哈哈

  ●下班地铁上读这本书,我差点在车厢里饿昏过去....

  ●又玩又吃好不快活!!

  ●虽然不喜欢 还是喜欢叫你食家 豁达风范让人从心底折服!

  ●呃,里面介绍的不少菜品的做法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不要抱太大希望,自序中写了,在吃的问题上都主观的。一般般

  ●菜篮的书随便翻翻就好

  ●去香港的时候可以当成地图用

  ●在读网上下载的无图文字版。地域性太强了,只是读个乐趣。

  ●很实用的香港美食指南!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一):直接就着吃米饭

  这本书太直接了,俺捧着它读,只感觉香味往头顶流窜,好吃好耍的咋就这么多涅?人家是文艺老年,俺是普通青年,只有吃白米饭的份儿,人和人咋就差距这么大捏?不管了,做一回2B,“偷”一本带回家当枕头,圆俺一个花花公子梦吧。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二):香港美食指南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在看过凤凰台的节目《蔡澜叹美食》以后再看这本书,有着两相印证,所觅有地的快乐。凤凰台的《蔡澜叹美食》做得很好,作为老饕的蔡澜带着三个美女吃遍全港,从中餐到西餐,从简餐到大餐,从现有美食到失传菜品,每次都看得我食指大动,所以,十几集的片子我看了有好几个月,一个是舍不得看完,一个是只能在吃早餐夜宵的时候看,否则太馋。

  片子里有每一家的菜品,却没有店名,让人觉得很交绿,那样的话到了香港也没地儿找啊。于是,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店名,有地址,看的时候,还可以跟节目里一一对上号,太开心了。

  看蔡澜的饮食节目和饮食书籍,你会发现香港饮食这东西,越传统的越厚味,若有创新,也是基于传统的新变才好。不管是云吞面的制法还是《食经》菜肴的恢复,不管是旧式的八大菜系,还是日系菜,法国菜,泰国菜,香港都能做得原滋原味且不逊本来。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保留传统”。说来,两岸三地,对待传统最糟糕的是大陆。

  蔡澜的文字很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会给你留什么面子,都是直来直去地捅。看完蔡澜盛赞的香港160间食肆,再看他的《蔡澜食单.中国卷》,你就会发现,他对大陆各省的所谓美食批评居多,赞赏极少。

  说实在话,你现在要我说,传统的莆田菜哪里去吃,我不知道莆田有哪家菜馆够得上传统这两个字,你要我说哪家的菜色好,我也几乎说不出哪家的经典菜式。没有特色,没有传统,千人一面,是现今莆田饮食的一大特点。或许也可以推至全国。

  所以,很想去香港,一个是吃,一个是买书~~~~~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三):用心做食物

  我在本书的评价里给了三颗星,不是书不好,而是蔡先生的食评不像食评。好吧,我觉得在个人感情上,我会多给一颗星哈!

  蔡先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香港有名的“吃”,感悟颇深。一间只有五六张桌的小店,隐藏在角落相道里,却能吃客爆满。也许仅仅一个窗口外卖,却日日排着长龙,即便被警署清查被迫搬离,还是会被吃客们找到。店铺害怕上报纸害怕食评家们,不是担心被反面报到,而是害怕一旦报道,食客更多,照顾不了老主顾们,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我没去过香港,仅从蔡先生的书中窥见一角。蔡先生介绍的食肆主人,多是对食物有很深的情结的,这正合了我的胃口。

  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的餐饮业竞争比较激烈,还是这是老的传统。一间有名的食肆,多是传承了好几代人,有几十年的历史。食肆的主人们,对着食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虔诚,从创业开始,就严选好料,严把工艺,不做过分的宣传和装潢,把心思都用在制作食物上。好吃的港人,必然会循着味道而去,从此便一去再去,成为老主顾。

  怕是每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有超过1/3是运送食材的吧?这是在港的餐厅的严格,要做好吃食,必用好食材。哪怕是一碗面中的小小配料,都可能是千里迢迢做飞机而去。

  像是“陆羽”那等老字号,伙计们都是从小做到老,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丰厚的待遇么?未尝。也许真的就是他们都是热爱食物的人,为了自己茶楼货真价实的食物而骄傲。

  我并非一个讲究吃的人,不爱吃餐馆,因为在大陆,尤其是北方,很多餐馆,用多多的料,把本不新鲜的食材弄出厚重的滋味。吃到嘴里,食材的味道全部没有。食材考究的餐馆,多数富丽堂皇,价格不菲,也不是我所能企及的。

  而你看蔡先生常去的食肆,料是好料,食材新鲜,烹饪得当,却只是小小一爿店面,定价不高,人人光顾得起。而店面老板,也多是主厨,即便店铺慢慢扩张起来,开了分店,老板不再亲自下厨,也要亲自选料,做监工,严把饭菜的质量和味道。为什么?因为开了店的人,心思不光在赚钱,而是更多是对美食的信仰。看到食客们吃得开心,一吃就在店铺里吃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心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我都想开一间店铺,虽然手艺还不精,但是却有一颗想把最真实的味道呈献给他人的心。看了蔡先生的这本书越发感到要付诸于实践。烹制食物,要有感情,对新鲜的食材要有敬畏之心。不管烹饪方式多么简单或者复杂,都能让吃的人感觉到食材的存在,对大自然赐予我们这么美味的食材而抱有感恩之心。

  亲自打理一间食肆,不用想也会知道过程有多么艰辛。但是,对食物的热爱,将会大大减少艰辛的程度。而以吃会友,也是对艰辛的补偿吧!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四):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我有点犹豫。书挺厚的,一天能翻完吗?我一天不止翻一本书呢。蔡澜常去的160间食肆?我又没有去香港的条件,再说也不是新书了,160间食肆还有几家在营业? 但看到编辑是陈子善,出版社是山东画报出版社,我也就不犹豫了,我手上的书,目标就是为了阅读。 蔡澜的自序需要抄摘,这是先生做人处世写文章的态度。 继续我每天的#抄书# 1.你买这本书 ,是因为你相信我。而我,不一定是公正的。第二,我常光顾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这甚无奈。那就当为了参考好了,不去也罢。第三,我选的食肆,多数是在我的生活圈子里面,你住的地区不同,不一定很方便,觉得老远路来,也不过如此。那,是你的事了,与我无关。第四 我是绝对有偏见的,常去的餐厅,和老板或大厨们已成为朋友,就算你觉得这些食肆的水准已经低落,我照样会支持。 2.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食家,我也讨厌“食家”这个称呼,我只是一个好吃的人,一个馋嘴的人。 自己喜欢的,常去的,环境不一定好。爱吃的人,最不会在乎这些的。如果你受不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下。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了也多余。 #食肆# 1.阿芬家人接手“生记”已经二十多年,做的粥驰名远近,用猪骨和瑶柱熬成的粥底,可随意配搭各样粥料,有十多款可供选择;较特别的有鱼骨,粉肠,猪心和鱼鳔等。 2.一般喝肉骨茶,配的是铁观音,没有喝普洱的,而且普通洱叶大,用功夫茶壶冲也不对。所谓肉骨茶,其实只饮其汤,嚼其肉,茶是另上的,要吃饱的话,可配白饭,不然吃油条也行。 3. 五号档“陈春记”的陈老太一看到我,即刻互相拥抱,它是潮州巷中我最爱光顾的一家,每次一想起猪杂汤,就想到陈老太。这家人本来迁移到公园内杂乱不堪的档子中,并没招牌,我在专栏写过“无名猪杂店”就是他们。 4.它的皮蛋 没有人做得保持那么好的水准,这是不容置疑的。老板甘健成每天盯场,也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位先生喜欢研究失传的菜式,有什么要重现的,找他聊聊好了,他亲切近人,会达到任何顾客的要求。 甘健成:我们这里客人要些什么就做什么。有时研究来自己吃,觉得好便介绍给人家,烧菜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第一次做得不好,第二次一定行。总之要让客人高兴,我们自己也有满足感。我们对每一个客人,都是一样。(镰记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了,当中的故事,可以写几本书) 5. 杏汁炖白肺是“陆羽”的招牌菜。一提杏仁,食客就要问是南杏或北杏,比例如何?大师傅出来解释:南杏十分之九,北杏十分之一,后者不可过多,过多了就苦。猪肺极难处理,洗过再洗,然后炖六个钟,在第五小时才把杏仁放进去,炖至食材全部溶化为止。 6.店中选择极多,连上海炒面,越南牛河,云南米线也卖。中午时刻,许多顾客只叫一碟客饭,点云吞面的人少,真是浪费了吃得奖名菜的机会。走出门口,遇到老板福伯和他的千金,非常友善,本来应该尽讲些好话,但是性格使然,有什么说什么,请福伯原谅。 7.像“九记牛腩”这一类的老铺子很有自信,写食评的人赞也好骂也好,他们做他们的买卖,他们知道如何保持他们的水准,不必任何人来推荐。已经够忙的了,还嫌我们啰嗦呢。 8.在上环孖沙街吃完“生记”的粥之后,再去湾仔春园街的“金凤”变成我生活中一个很好的清晨节目。想吃得好一点,距离不是问题。这是爱吃东西的基本道理。 9.五种鱼吃完,还叫说要吃鲩鱼和鳝鱼。倪匡兄真是鱼痴一名。查先生也爱吃牛肉,就加了一碟和牛,在羊汤中涮二者不会冲撞,反而调和。 10.想喝一点汤,菜单上有鸡汤,牛尾汤,梳多鸡汤。都太普通了,要了一碗羊肉汤,原来也不是和汤一起熬的,是把羊肉煮熟后放进汤中弄热罢了,但我没有抱怨,照喝不误。 11.相信在香港长大的都试过“太平馆”的烧乳鸽。老友黄霑的父亲带过他在广州吃了,来了香港,黄霑成为忠实拥护者,当今他的儿子也自己去“太平馆”了。像这类的熟客居多,有移民到外国,回香港时也必来朝圣。今天去,遇见逝世多年的梁醒波的两位女儿,也都垂垂老矣。 伙计们也都七老八十了,他们不愿离开,觉得有归属感。 12.见菜单上有豆豉鲮鱼油麦菜这一道,哇,发达了,游水鲮鱼蒸豆豉炮制,很难得,即来一客,上桌一看,用的是罐头鱼,但豉汁进入油麦菜中,很惹味,还是吃得过的。有均安鱼饼,也吃了。但什么均安 不均安,和香港鱼饼一样,你去不必试。 13. 我可以向你保证,从数十年我第一步踏入“天香楼”到今天,还是那么好吃,每一次吃完,总觉人生美好,满足到极点。 #菜单# 大荣华 古老围村菜 1.兑汁冰肉烧凤肝 二 尖椒肉筋炒乌头扣 三 杜仲巴戟党参玉竹炖龙骨汤 四 淮杞玉竹炖乌鸡五唐酒生炒玉兰 六金钱蟹盒 七 白水浸大乌头,八笋花芋头蒸猪肉,九 金银鸭脚包,十,陈皮豆豉虾,十一,原煲金山丝苗妙龄乳鸽膶肠饭 ,十二 菜薳鱼滑上汤河源米粉 十三 田园麦米红豆粥,十四 三色水晶包。 2010年出版的图书,不止十年的文字,一切都可成为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