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8 01:1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罗马的崛起》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艾福瑞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的崛起》精选点评:

  ●笔力稍懈

  ●这本的叙事风格与《雅典的胜利》一致,相关的感想亦已写在雅典那册的下面。这里只说本书内容。初读以为是简明的罗马史,读了一部分才发现只写到罗马共和国的覆灭,确切的说是“提到凯撒”就结束了。所以,书是把罗马“走向帝国”作为rise,也算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吧。那么,罗马在考古、神话意义上的存在,以及王政时期、共和国的历史就构成了rise的原因和本书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聚焦了布匿战争、内部的改革与斗争等方面。不过,笼统的说这段漫长的历史是罗马帝国崛起的前因,显得有些大而化之,倒不如把题目取为“走向帝国”或“帝国之前”之类更准确些。

  ●将历史、传说、故事进行结合的讲解方式很吸引人,过去听说过的特洛伊、狼人、大鹅护住、汉尼拔等故事都进入和此书,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一本好书。

  ●罗马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聚集地成长为一个超级帝国的 算是弥补了目前我对罗马史实的空白 王政时期的种种神话已经不可考据 共和时期逐渐在意大利据有主导权 虽然因为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导致国家内部震荡 但明智的罗马精英开启扩张战争 将矛盾转移 而与意大利同盟的协议提供了几乎无止境的人力与财富 使共和国能从一两次的失败中迅速恢复 因此罗马战无不胜 击垮皮洛士 汉尼拨 吞并塔林敦 摧毁迦太基 势力范围延伸至地中海东部乃至亚洲 成为欧亚大陆历史上最广阔的帝国 翻译问题不小 很多丢字落字的 最后关于庞贝 凯撒屋大维的介绍也过于简洁了 这样还不如就写到苏拉为止

  ●比希腊那本稍好点,算是对罗马的起源,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做了个交代,写到凯撒为止。准备去啃蒙森的罗马史了,所以这只能当前菜了吧。

  ●整体质量不如《雅典的胜利》,翻译的也一般般

  ●和姐妹篇《雅典的胜利》风格相似,同样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穿插其中。不过个人感觉罗马篇比希腊篇写的好一些。 不同于希腊篇几乎把雅典和斯巴达的历史写尽,罗马篇只是将关注点放罗马从建城到扩张过程中的战争与改革,脉络调理非常清楚,可以说是对市面上许多罗马史的一个很好的填补空白的作品。 而在其他罗马史中浓墨重彩出场的庞培、凯撒等脍炙人口的人物,本书反倒只是一笔带过,戛然而止。 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比较精彩,尤其是对共和国走向帝国的演变原因分析的很不错,而且还可以与玛丽·比尔德的观点相互参照,其中也不乏针锋相对之处。相对于玛丽激进的疑古,本书的疑古相对平和一些,大部分还是倾向于接受传统说法。 本书封面设计依旧非常漂亮,地图缺少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台湾的翻译实在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2020年207本:拨开历史迷雾,简述了罗马建城史到奥古斯特,注重在军事外交方面,其余讲得不多。

  ●罗马从台伯河畔的一座市镇起源,最终征服当时人们已知的整个世界——将欧陆、北非乃至小亚细亚收入掌中。罗马人不仅建立庞大的政治实体,也为今日西方世界奠定精神基石:罗马人从建国之初便创造完善法律体系、共和制度,开启现代欧洲国家与美国的法制传统;罗马军团的建制和纪律,仍是现代军校里讨论的范本。就连花卉草木、宇宙星宿,也以罗马人古老的语言拉丁文命名。如恺撒谈到西塞罗时所言,“推进罗马精神的疆界,远比扩张罗马帝国的疆域更加伟大”。

  ●内容深厚,底蕴无限

  《罗马的崛起》读后感(一):罗马共和国简史

  

本书的标题起的有问题,然而作者却一直写到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即使缺少裂变前夕凯撒时期的叙述。

《坎尼的幽灵》中写到,汉尼拔的出现,似乎注定了共和国的命运。从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即为共和国埋下了毁灭的种子。大西庇阿的横空出世,拯救了罗马共和国的躯体,却摧毁了共和国的灵魂。格拉古兄弟事件时期,共和国还在思考是否需要制衡,直到马略和苏拉的出现,直接用暴力洗牌来取代思考的过程。至于庞贝和凯撒,只是碰巧他们给了共和国最后一击而已。

当然,本书也并没有满足写一部流水账式的通史,而是分析了罗马崛起的原因。总结几个点: 1、贪婪、自私、侵略与扩张 2、共和政体优越性:寡头、民主、君主混合整体,公正化的法律基础,社会矛盾在制衡和妥协中消化 3、包容和融合的民族政策 4、军事立国,公民化的军队(相比迦太基的雇佣兵体制)

罗马人在卡夫丁峡谷的挫败及其后续充分提醒我们,无论罗马人崇高的原则是什么,假如有必要的话,他们还是会做出苟且自利的行为。“十二铜表法”(由十铜表法加上二铜表法)。这些被编订的习惯法成为法条,将司法开放给公众检视,至少在原则上如此。李维认为它“直到今日仍是公法及民法的源头,在今日法律庞大而复杂的上层架构中仍能清晰看见它的脉络”最早的平民议会和护民官是游历在体制外的机构,直到后来才纳入法律。早期的罗马历史是用希腊文写的。在本书开始的章节中,我说过罗马人如何将他们与希腊神话传奇联系在一起。以这种方式他们才得到“希腊”的认证,证明他们不是在文明藩篱之外的野蛮人。当然,实际上他们与我们所知的特洛伊人和特洛伊战争(假如它曾发生过的话),都没有关联。

  《罗马的崛起》读后感(二):《罗马的崛起》:传说与历史中的辉煌

  谈到古典文明,美国小说家爱伦·坡激动地说,“光荣属于希腊,辉煌属于罗马”。确实如此,稍稍有些历史常识的普通读者,都能理解为何我们至今依旧在研究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社会,因为若是不理解遥远的古人,很难把握形塑今日世界的种种力量。古希腊人留下了荷马史诗、戏剧、民主、哲学,紧随其后的罗马人也不示弱,以其在法律实践、城市建设上的诸多创举,树立起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以皇皇巨著开启了对罗马帝国衰亡的研究热潮,不过,相较吉本的兴趣点,安东尼·艾福瑞特更关注的是罗马如何崛起成一方霸主。在《罗马的崛起》中,这位作者带领读者穿越传说与故事的迷雾(尽管它甚是迷人),走进罗马自建立伊始到傲然作为不可忽视的强国屹立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识到了肆意妄为的国王,也领略了共和之于某段时期的罗马人的重要性。

  作为天主教的圣地之一,罗马是一座永恒之城,不过,就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而言,罗马照样能配得上这个称号。众所周知,《伊利亚特》描述了希腊联盟与特洛伊人之间的殊死搏斗,而罗马人伟大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同样可歌可泣,而且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将罗马人的祖先追溯至特洛伊人,而罗马自然而然成了“新特洛伊”:这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着罗马与希腊城邦在此后的岁月中出现的摩擦、冲突与战争。

  罗马与数字“七”有着不解之缘,不光是其作为“七丘之城”闻名遐迩,还因为它曾经出过七位国王(王政时期),以及它那优美的七音节诗句。不过,在埃福瑞特看来,历史上可能不止七位国王。而从国王专制到走向共和的历史,跟多数有关古罗马的故事一样是不确定的,具体的原因不详,导火索也存在争议,但共和的事实毋庸置疑。

  内战也是罗马的重要特征之一,困扰着数百年来的罗马人。兴许,这种兄弟相争在罗慕路斯和瑞摩斯这对孪生子的传说中就注定了:在给新城市选址的过程中,前者残忍地杀了后者。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贵族与僭主、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即便不是撕裂了罗马,至少也是让它饱受生灵涂炭之苦,当然,更不用说共和后期多位执政官屡次挑战共和、掀起内战的那段经历。

  尽管如此,罗马人还是实现了繁荣兴旺,尽管其中的道路不可谓不曲折。罗马人实现这一点的经验值得大书其书:在通常的情况下,完成征服之后,他们会建立自己的同盟体系,而非耗尽征服地的一切资源,共和向帝国过渡时期的罗马,更是毫不吝啬地扩大了罗马公民权,让征服地的部分公民享有罗马人的政治地位——他们用自己自成系统的法律作为重要保障。

  古罗马斗兽场的存在,无意中助长了我们对罗马人持有的一种刻板印象:他们尚武,甚至是黩武。不过,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其他民族更热爱和平,何况那本就是一个战争频仍的时段。还不能否认的是,战争在精英阶层的公共生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对男性来说,战争是他们表现出男性气概、赢得尊重威望,从而走向政坛顶峰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们很难看见没有战争体验的罗马男性会在罗马社会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何况,罗马即将成为一个帝国。

  《罗马的崛起》读后感(三):从小城到帝国

  

这本书主要讲了罗马如何从一个小城成长为世界帝国的过程。其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共和时代的罗马史实,正好我之前看的书关于这一块涉及较少,算是弥补了自己的一些知识盲区。

关于罗马的起源,神话传说中讲述的太多,特洛伊人的后裔、埃涅阿斯的建国、腓尼基女王自焚,所有的书本关于这些神话都大同小异,其实这些多源自罗马自己的杜撰,为了给自己标上一个显赫的身世。罗慕路斯兄弟造罗马的真实情况已无法考证,或许有一天新的考古发现能带来更多证据,就目前来看早期的罗马更有可能是一群在台伯河沿岸定居的氏族,随着时间流逝社群逐渐繁荣,成为了初步的城市。

王政时代的故事也更像是传说,很明显两百多年里只有七位国王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要么是遗漏了部分国王,要么是罗马实际建城时间比人们以为的要晚。早期的四位国王更像是虚构,但时间越往后,聚焦越清晰。人们津津乐道的布鲁图斯大义灭亲赶走暴君或许是真实存在的,罗马由此进入了共和时代。

共和时代的罗马很快就迎来第一个问题: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还是土地资源的分配不均,这导致了数次平民罢工,这或许是最早的罢工了。经过上百年的拉锯争夺,护民官就此诞生,旨在保护平民的利益,同时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也被制定出来。内部的矛盾伴随着外部的冲突,罗马不断与周边其他民族发生斗争,有时甚至会导致罗马陷入覆灭的边缘,但大部分都有诸如辛辛纳图斯之类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值得一提的是辛辛纳图斯多半是被虚构的人物,他在罗马陷入危机时挺身而出,击败敌人之后卸下身上的独裁官一职,回家种田。这个虚构的人物或许代表了共和时期罗马人所仰慕的道德典范,罗马兴亡匹夫有责,不慕荣耀与财产。美国城市辛辛那提就是在向开国功臣乔治华盛顿至今,视他为辛辛纳图斯在世。或许正是不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罗马一次又一次避免覆灭,唯一一次则是被凯尔特人攻占,还好这帮“野蛮人”并无建立帝国的野心,很快又被赶走。

通过绵绵不断的征战与结盟,罗马攻陷维爱,吞并拉丁人,占领塔林敦。凭借同盟者提供的财力与人力,击败试图模仿亚历山大大帝的皮洛士之后,罗马在意大利站稳脚跟,同时遇到了一生之敌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仓促创建海军,凭借“乌鸦”装置将海战转化为陆战,最终布匿战争罗马胜利,取得了西西里的控制权。迦太基很快卷土重来,罗马遇到了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敌人汉尼拔,他带兵翻越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本土作战,罗马险些覆灭,但最终因为缺乏本土支援,汉尼拔功亏一篑。同时因为大西庇阿登陆北非威胁迦太基本土,汉尼拔火速被召回支援,最终迦太基又一次失败,罗马大获全胜。至此,罗马在地中海西部几乎再无敌手。

罗马的崛起,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共和制度,执政官一年一选确保不会有独裁者的产生,同时那时的罗马人大都以共和国的利益为自身利益,为国捐躯前赴后继。另一方面是与同盟者的协议使得罗马有几乎源源不断的人力和财力,在与皮洛士的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偶尔的失败并不能摧毁罗马,一个军团覆灭,罗马人会迅速集结另一个军团前来作战,难怪皮洛士感慨罗马简直是九头怪,一个头被切掉之后,又会长出两个头来。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总结罗马为何崛起,只是堆叠了一些史实,同时最大的毛病在于总是说了一半就转到其他事情,话题的转换过于生硬跳跃,每一章的标题往往只是那章内容的一小部分。希望后续能看到更详细论述罗马崛起的原因。

  《罗马的崛起》读后感(四):罗马 永恒

  

罗马,曾是古代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庞大政治实体,它曾将大半个欧洲纳入疆域,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湖;作为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政制、法律、军事思想影响至今。现代西方多数国家的文明基因可追溯至古罗马,美国的国父们以罗马共和作为建国的理念;古代地中海的居民,既 畏惧罗马所向披靡的武力,又仰慕罗马精致典雅的文明体系。

从台伯河津渡上的小城,到横扫三大洲的疆域,罗马民族的精神铭刻了国家的崛起之路:他们自认为特洛伊的重生、阿喀琉斯的后代,根植于民族起源神话中的复仇信念,督促他们倾其所有去征服希腊宿敌;罗马人崇尚勇敢的美德和公正的法律,志在追求荣耀,并将它撒播到每个殖民地与盟邦;但他们也灵活变通,实用利己,化敌人当作朋友,也不会拒绝给神谕加上矫饰,作为发动正义战争的借口。

以传说—故事—历史为轴线,借用罗马人的笔墨,书写罗马帝国扩张的原点,寻找罗马精神历久弥新的源头。

在地中海北岸,有个著名的靴子形半岛,叫做亚平宁。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上,这个地区说不上 多么重要。那是在半岛 南部边境的克罗托内,是希腊人的商业殖民地。就知名度而言,这个偌大的半岛或许还不如靴子尖 上的那个小小的西西里岛。

数百年里,半岛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外面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也没 有人关心。

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希腊人、波斯人,历史舞台上的诸位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谁 也没有想到,从亚平宁深处伸展出的一个帝国,会在若干年之后,将这些所有曾经辉煌过的古文明 地带,纳入它的版图。

我们都知道,这个帝国的名字,叫做罗马。

罗马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年。定居在这里的,主要是两支印欧部落:拉丁人和 萨宾人。 这两个毗邻而居的部落开始还算是相安无事,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和平共处的条件。

原因很 简单,萨宾人是举族迁到这里的,而拉丁人,来的只有男人。 于是,似曾相识的一幕又出现了。在传说中建罗马城的那位狼孩领袖罗慕路斯的策划下,在一 场赛马集会中,拉丁人忽然向萨宾人发起进攻,目的很明确:杀男人、抢女人。 大批萨宾女子被抢回拉丁人的聚居区,至少在罗马传说中,拉丁人就是这样传宗接代,从而繁 衍下来的。

后来,“强掳萨宾女子”事件,成了艺术界一个十分流行的主题。普桑、鲁本斯、大卫、毕加 索等许多著名画家都生动地描绘了暴行的场面。他们是在揭露人性的丑恶呢,还是在纪念祖先的传 宗接代呢?

但无论拉丁人和萨宾人和平也好,争斗也好,首先在罗马建立稳固统治的却不是他们。

古罗马城的西面,是意大利一条重要的河流,台伯河。台伯河的西面,活跃着一个文明程度远 远更高的民族——伊特鲁里亚人。

伊特鲁里亚人跟拉丁人、萨宾人差不多时间来到意大利,主要活动在台伯河和阿尔诺河之间。

伊特鲁里亚地区和台伯河以东有两大不同:第一,矿产丰富;第二,它西边紧挨着一片希腊的商业 殖民地。因此,伊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腓尼基人交流十分密切。

正如我们多次提到的,古代世界 的文明程度与交流程度几乎成正比,所以,无论是人口还是生产力,伊特鲁立亚人都比罗马人更好!

公元前 616年,伊特鲁里亚人塔昆·普里斯克斯成为罗马国王,开始了一百多年的伊特鲁里亚 王朝时期。

这是一段罗马历史上相当发达的时期,或者说罗马文明其实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兴起的。

伊特 鲁里亚,这个以修筑公路、桥梁、水利闻名的民族使罗马城焕然一新。比如说这位塔昆·普里斯克 斯被后人称作“水沟首长”,因为他设计的下水道系统使得罗马终于成了一座干净的城市。

而罗马 数字、罗马神话等等这些日后闻名于世的罗马文化,其实也都是来自伊特鲁里亚,或许应该叫伊特 鲁里亚数字、伊特鲁里亚神话才是。

这一百年同时也是伊特鲁里亚民族的鼎盛时期。他们四外扩张,北至亚平宁山脉,南至拉丁平 原,西至科西嘉岛,都已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天下。

公元前 6世纪,亚平宁半岛上虽然没有像东边各 文明那样诞生一座座智慧的灯塔,却也在伊特鲁里亚独特的笛声与琴声中度过了一段美妙的田园时 光。

可惜的是,也仅仅只有一百年而已。

公元前 6世纪末,伊特鲁里亚在南北两边同时遇到了麻烦。南边,他们与希腊人在争夺制海权 中爆发了一场场激烈的海战;北边,凯尔特人也因为此地先进文化的吸引,大举南下,令伊特鲁里 亚人焦头烂额。

顺便说一下这伙凯尔特人。凯尔特是一个历史上频频出现的名字,是印欧族当中 十分重要的一支。

他们分布在欧洲的很多地方,骚扰意大利的也只是凯尔特人其中的一个分支。他 们生活在今天的法国和比利时地区。这个地区,古时候又叫高卢。因此,这一支凯尔特人就有了他 们自己的名字,一个在日后罗马史中如雷贯耳的名字——高卢人。

由于严重的外部危机,伊特鲁里亚人未免忽视了对内部的控制。公元前 509年,趁国王塔 昆·苏柏巴士出征之际,罗马城内爆发了一场革命,宣布废除伊特鲁里亚国王的统治,建立罗马人 自己的政权。

或许是因为在伊特鲁里亚国王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很没地位。这场革命之后,罗马人决定不要 国王了,改成贵族制,史称罗马共和。

许多修罗马史的学者把这件事称作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没有主人翁精神的贵族当政,未必是一件值得 庆幸的事情。

此时的罗马,就跟百年前的雅典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局面,长期的阶级斗争刚刚开始。

也跟雅典一样,罗马大致上也分为三个阶级:贵族、商人和平民。但罗马的商人没有希腊那么 有钱,所以势力也没有那么大,权力还是主要掌握在贵族手里。

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是罗马政权的 灵魂。

如果你有机会去罗马旅游,你一定会注意到,在罗马许许多多的公共建筑上,纪念碑上,甚至 下水道盖子上,都赫然刻着“SPQR”的字样。罗马市的市徽,也只写了这四个字母。

无论是此时刚刚成立的“罗马共和国”,还是日后威震天下的“罗马帝国”,这些名字都是后人取下的。

公元前 494年,罗马跟邻居发生了一场冲突。正当元老院向罗马人发出征召之时,突然发现, 罗马平民竟然集体退出罗马城,跑到 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了,并宣布如果他们的要求不被获准,他 们就拒绝为罗马政府打仗,甚至拒绝工作。

这下可把元老院吓得不轻,情急之下,答应设立两个新职位,叫做保民官。保民官由平民选 出,任何人胆敢加害保民官,自动被宣判死刑。而元老院的决议只要对平民有害,保民官有一票否 决权。罗马的平民斗争取得了第一步胜利。

公元前 454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贵族被迫同意,派出一个三人考察团出国考察。去哪里 呢?自然是当时在经济、文化上都正处于顶峰的雅典了。在哪个时候,雅典在地中海世界的名气已 经是相当大了。恰好,罗马人去的时候,雅典又在伯里克利的治下,恰好是民主制最为兴旺之时。

罗马人还真会挑时候。 这三个人却是很受震撼,回国之后,罗马人开始筹划一部像《梭伦法典》一样的法律。 公元前 450年,著名的《十二铜表法》问世,平民的权力算是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保民官也增 加到了十人。

可罗马城没有梭伦,雅典式的民主对于罗马人来说其实遥不可及。为了自己的权利,平民不会 退缩。可为了自己的权力,贵族也不会退缩。《十二铜表法》并没有就此化解阶级矛盾,双方明争 暗斗,阶级斗争愈演愈烈。

然而,一场浩劫打破了这一切。

公元前 390年,由于伊特鲁里亚的衰落,罗马西北边失去了对高卢人的屏障,高卢人得以大举 南侵,台伯河以西几乎被夷为平地。而当时的罗马,虽然叫城市,其实连城墙都没有。面对来势汹 汹的高卢人,罗马人根本无法抵挡。罗马几乎成为废墟,所有的罗马人都退居山顶,固守着朱庇特神殿周围的卫城。

由于退无可退,罗马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来,高卢人打着也没什么意思,索性同意,只要 罗马提供高额战争赔款,他们就退兵。

接下来的赔款却发生了波折。原来罗马使者发现高卢人在称量黄金的秤砣上做了手脚,对此表 示质疑。两边正争得不可开交之时,高卢人统帅布伦努斯突然阴险地一笑,拔出佩剑,扔进秤盘, 道出了一句千古名言——“Vaevictis!”(败军之将,何以讨价!)

今后的世界还发生了无数场战争,还涉及到无数次战争赔款。在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之时,这 句话被反复地引用。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在这句话面前,褪去了所有美丽的外衣,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你可以选择善良,你可以选择高尚,你可以选择伟大,但是,你不能替你的敌人这样选择。

善良不等同于软弱,高尚不等同于柔顺,伟大不等同于退缩。如果你向往和平,唯一的办法, 就是打败侵犯你的敌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个世界有太多可爱的善良的民族,经受过太多无辜的悲惨的蹂躏。他们有的在灾难中灭亡 了,有的,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Vaevictis!一个民族在这样的羞辱之后,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知耻而后勇。

罗马人正是这样做的。也正因为此,曾经繁盛的伊特鲁里亚消亡了,曾经弱小的罗马却得以闪 耀世界。

高卢人再没能到过罗马。

自此之后,罗马人变了。他们就此告别了田园牧歌的生活。阶级斗争仍在继续,但再也不是罗 马的主旋律。

此时的罗马人才真正明白:他们所艳羡的雅典成就,并不只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成就,同样 是军事的成就。雅典的繁荣,不只是属于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菲狄亚斯的,同样是属于米提亚 德、列奥尼达、迪米斯托克利的。

没有希波战争的血火拼杀,就永远不会有黄金时代。 劫后余生,罗马人开始着力培养他们的军队。一支与希腊方阵齐名的军队诞生了,人称“罗马 军团”——一支比希腊方阵更加灵活机动,更善于技术革新的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壮大得非常之快,随即,他们也开始了扩张。 曾经为伊特鲁里亚人所控制的领地,开始逐渐落入罗马人之手。公元前 295年,罗马在塞恩蒂 姆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击败高卢人、伊特鲁里亚人和另一个民族萨谟奈人的联军,已经掌控意大利 大部分地区。

罗马,业已取代伊特鲁里亚、高卢,成为周围的邻居最为震惧的名字。

过于害怕的邻邦甚至大老远重金聘来了伊庇鲁斯的国王,号称当世第一名将的皮洛士,来对抗 势不可挡的罗马人。

然而,这位名将登陆意大利,留给历史的,不是多么经典的战役,却是两句经典名言。

公元前 280年,在两次会战中,皮洛士均击败了罗马人。可此时的罗马国力已经十分雄厚,绝 非伊庇鲁斯可比。罗马可以承受这样的失败,伊庇鲁斯却无法承受损失如此巨大的胜利。

在第二次惨胜之后的庆祝中,皮洛士一脸苦笑,对部下讲出了第一句名言:“如果再来这么一 场胜利,我就得一个人回国了。”足见损失之惨重。

有趣的是,此言不胫而走,“皮洛士的胜利”竟成了西方世界的一条谚语,专门用来形容得不 偿失。

公元前 279年,皮洛士撤回伊庇鲁斯。 然而,公元前 278年,由于北非的迦太基人频繁袭扰西西里,皮洛士又被锡拉库萨人邀请到西 西里对抗迦太基。皮洛士又击败了迦太基,可迦太基人却私底下跟皮洛士密谋,我给你更多钱,你 别在这里捣乱了,回到亚平宁半岛上去打罗马吧。

于是,收了钱的皮洛士又返回亚平宁。公元前 275年,皮洛士又和罗马打了最后一场战役。这 一次,惨胜变成了惨败。公元前 272年,皮洛士终于下决心永远离开意大利。给多少钱我也不来 了。

临行前,他向南看了看在地中海称王称霸的迦太基,又向北看了看亚平宁迅速崛起的罗马,说 出了第二句名言:“我们离开了多么好的一个角斗场,把它留给迦太基和罗马吧。” 一语成谶。

仅仅八年之后,一场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惊天对决,即将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世界战争史上极著名的强强碰撞,历时百余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的崛起》由此正式开始,一个空前强大的罗马出现了!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的赠书,感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