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7 00:5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一):《打开艺术之门》

  

给孩子讲艺术不是在教授一门课程,让你自己在短时间成为一名艺术史学者一点儿都不比成为一名物理老师更容易。你必须从最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你所能告诉他们的,可能只是一些美学的体验、一小段历史,或者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收获超出你原本的想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开启这个艺术的旅程,你最好都不要苛求自己。也许你的讲述是不完整的,并且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却也弥足珍贵。你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保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会伴随他们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你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你知道的,哪些是你想告诉孩子的,以及哪些是他们乐于接受和分享的。

一、相信孩子

1. 对你自己有信心

经过上述思考,你也许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给孩子讲艺术吗?你有美好的初心,也对一幅画的历史、作者和主题内容做了一些研究和准备,但还会面对一些困难:你也许对艺术并不在行;你觉得自己总像个局外人,很难接近这个主题;你从来就没有真正享受过参观美术馆的乐趣。坦白讲,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即便你在这个过程中几乎要选择放弃,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就此放弃美妙的艺术世界真的是非常遗憾,因为你的目标也不过是打开一两扇门而已。其实你是可以做到的,你不必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所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听众并使用正确的方法,特别是那些你已经掌握的方法。

2. 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

简单地说,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加有效。它可以打破你们之间的壁垒、节省时间,并且更高效深入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基础建立起来。就像没有人愿意在一片毫不了解的土地上建造房屋,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孩子感知到的事物开始一段谈话,而不是用一些学术名词评估和判断他们的认知。一方面,有些东西对于我们是那么显而易见,而孩子却全然无知;而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萌生一些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想法。因此,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3. 让孩子先开始

想象一下,你带着美好的意愿和有用的知识站在一幅画前。这张画画的是17 世纪荷兰静物画。画面上的物品极为丰富,包括书、乐器、水果、轻微褶皱的桌布、质地上乘的挂帘,也许还有一块头骨。于是,你计划先开始谈“虚空派画作”的源起与涵义,然后再逐一解释每一个物体的象征意义。你所讲的当然是对的,问题是孩子的眼睛里观察到的和你讲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可以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画面,你会听到很多奇怪的评论:“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如果拉一下挂帘绳,会发生什么?”“画面好乱!”……就着他们的话,你可以轻松地探讨“ 坠落”(虚空派常用词)的字面意思或者隐喻,以及关于贪婪、生命短暂和物质丰裕的理解。你可以告诉他们帘子落下象征着人生如戏般落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艺术作品。请谨记:不能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4. 跟随你的听众

我们会认为艺术家生平和作品相关的信息十分重要,甚至很感兴趣,但这些却激不起孩子的好奇心。成年人即便对我们所讲的漠不关心,但出于礼貌,也可以忍受这些琐碎的叙述;孩子可不在乎,他们绝不会对枯燥的事流露出半点儿关心。所以他们也可以说是最诚实的观众。如果对孩子的这种情绪置之不理,那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其实只有观察他们的反应,才能知道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最初我们可能觉得在摸索有效的路径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一旦找到了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对话方式,就会事半功倍。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这有三个方法

  

周末陪家人去了一趟美术馆,孩子刚上小学的哥哥姐姐跟我聊起很想培养孩子走艺术之路,大家在讨论有没有好的法子。

这马上让我想起了前段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剧中女主顾佳为了攀上上流社会经常去“富太太圈”中的红人王太太家中作客。当顾佳看到搬运工人给王太太家送名画,王太太说自己因为喜欢梵高的《睡莲》就把它买回家了。

刚开始顾佳为了跟王太太打好关系,并没有拆换她不但不懂艺术,甚至把举世闻名的《睡莲》创作者都搞错。

后面王太太的作派令顾佳心生怨怼,顾佳才忍不住告诉她,《睡莲》的真正创作者是莫奈而不是梵高,梵高最有名的画作是《向日葵》。

当时王太太居然崩溃了,令她崩溃的不仅是一个外人说她没文化、对艺术的认知有限,而是她哭诉自己的儿子也说她没文化而看不起她。

随着现代社会优生优育的观念日益增长,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非常重要。

以前像我们80后、90后,家庭富裕的人群不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以考取名牌大学为主要目标。

但其实我们自己是这样过来的,会发现这种观念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为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自然日益下降,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呢?

就我自己而言,长期从事跟不同领域阶层人士打交道的工作,发现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非常重要。

因为你的举止言谈就是你的外在名片,这个道理我懂,做生意的哥哥姐姐就更加清楚了。

所以就有了家里的哥哥姐姐想培养孩子们艺术细胞的前文了,他们也知道培养孩子艺术感绝对是伴随他们终生的良好品质,这样起码当他们成人以后不仅多了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不会成为《三十而已》剧中王太太那样的草包富豪。

刚好看了由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撰写的《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弗朗索瓦丝老师现时还在法国著名的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任教,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

弗朗索瓦丝老师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给出了63条更好开启艺术沟通的小贴士,还有分不同年龄段解答孩子的艺术提问。按照作者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实每个人都能打开探索艺术视角之门:

01| 发掘孩子的艺术感知

“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身边有小孩的朋友都会发现孩子很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会是这样的?”之类的问题。

那是因为孩子的天性都是充满好奇心的,而且小孩本来就是一张白纸,在他们年龄越小的时候,他们所知的越少,但想知道的却越多。

有时候跟小孩玩耍,看着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我都有点羡慕起来了。

成年以后,我们都会被很多惯性思维束缚着,已经越来越少去问“为什么”了。

所以非常赞成弗朗索瓦丝老师提出的这个方面,想给孩子讲艺术,首先问他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告诉他这个是什么,或者这个是怎么来的。

让小孩先去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大家都会有意外惊喜。

当然,弗朗索瓦丝老师也提到要给孩子讲艺术,也需要去搜集跟艺术品有关的准确信息,这样我们既不会像王太太那样成为笑柄,也不会误导孩子。

02| 从历史和地理的视角感知艺术会更有说服力

“根据艺术家的生活地点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也可以清晰地发现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梵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出生在荷兰,后来搬到巴黎,然后去了普罗旺斯,最后在奥维尔小镇结束了他的一生。你可以在他10年间的作品中看到色彩的不断变化,以及对不同光线的使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其实很多举世名作在普通人看来未必能弄懂其精髓,但如果弄懂其创作时代的背景和所在地方的特色与故事,就能更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像《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书中提到的著名肖像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是由画家大卫在1801年-1803年创作完成的。这是历史题材绘画的杰出代表。

此画的画面上是一位坐在马背上的英雄,精力充沛,表情高傲自豪,正准备去征服眼前的山脉。在画家的笔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这件作品是获得轰动性成功的,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绘画,会更让人理解为什么时代能催生新的美学主题。

另外,像之前提到著名画家梵高在那么多地方生活过,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梵高的作品在色彩和光线的使用不断有变化了。

03|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按年龄调整方法

“无论面对多大的孩子,都要尽可能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像聊天一样给他们讲述艺术。”—《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在我看来,要提高艺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己也未必能完整地把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给完整地讲述出来。

但这并不要紧,如果我们的出发点只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并且希望他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艺术品味,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自己的耐心。

像弗朗索瓦丝老师说的:“在不经意之间提出艺术话题,不要制订计划,也没有必要强求孩子提升品位。允许他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发现,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巧,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所以各位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也要先从提升自己着手,当你能体验艺术家的情感传达,自然就能把这种艺术情操传达给下一代了。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三):孩子的艺术启蒙怎么做?掌握这三招,艺术小白也能带孩子欣赏名画

  

“哎呀,我可是让我的闺女给气死了!”

朋友小娴上周跟我抱怨了好一顿。原来,她听说现在考试改革,艺术素养也要纳入考试范围,于是就想带孩子去美术馆熏陶一下。

为了避免在美术馆白逛一遭,小娴自己也认真做了准备,不仅提前了解画派知识、艺术手法等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孩子感兴趣,还搜索了很多画家的名人轶事。

本以为这次美术馆之旅会打开女儿通向艺术的大门,没想到,孩子问的她答不出,她说的那些孩子不乐意听,母女两人都感觉很失望。

小娴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身为门外汉的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往往会用力过猛。不仅无法给孩子良好的启迪,还有可能会抹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为了帮助成千上万个在孩子的艺术启蒙前束手无策的父母,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写下了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不仅奉上了63条贴心的小指南,更是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为向导,对29幅风格鲜明的画作进行了实例式分析解读。可以说,这本书真的是手把手教新手父母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所说,这是一本献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它努力让所有阅读本书的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审美老师。

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激发孩子对于美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许,这才是艺术启蒙的意义所在。

01 父母无需面面俱到,找准切入点,开启艺术启蒙之旅并不难

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人天然会产生恐惧。对于艺术并不精通的父母,做起孩子的艺术启蒙来往往会格外心虚。

有的人会完全教给学校或者辅导机构,并美其名曰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来做。也有的人则过分紧张,恨不得看完了一幅画就让孩子写一篇观后感。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做好孩子的艺术启蒙,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人爱好运动,有的人喜欢看小说,还有的人痴迷于做饭。这些擅长的领域,都可以变成接触艺术的途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基础来观察、谈论一幅画或一座雕塑,这会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爱好旅游,那么,尝试从艺术家不同的生活地点来研究起创作阶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梵高是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例子,他出生于荷兰,后来搬去巴黎,再后来去了普罗旺斯,最后,在奥维尔小镇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当你纵观梵高的作品,便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色彩的变化与光线的使用,与他身处何方有丝丝缕缕的关联。

通过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艺术相结合,不仅让父母可以拥有信心开口谈艺术,更是能够拉近自己与孩子在欣赏艺术上的距离。

但是仅仅有信心还不够,要想不跑偏,必要的博物馆指南与艺术手册仍然必不可少,唯有对艺术有感触的人,才能给予孩子更适时的引导。

这里的知识,并不是艺术史知识,也不是那些看起来能活跃气氛的名人轶事,而是,那些了解作品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艺术家的思想。

只有不断做好这些准备,父母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以艺术家的视角看待作品,让孩子有机会建立自己与艺术作品的联结。

02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如果想要给孩子讲艺术,那么第一句话就一定要是“你看到了什么?”让孩子先说,他才有机会去体会,去感受,进而产生自己的判断与分析。

艺术不是了解具体的创作日期与风格那么简单,也并非跟着感觉走那么不可捉摸。想要平衡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将主动权教给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父母加以点拨。

可以让孩子去感受画作的色彩、画中的元素与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在孩子符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进一步拓展。

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所以,带孩子在画作中游历也是一种深入了解作品的方法。让孩子假想自己正处于画中的某一地点,是想要进画中的房子里一探究竟,还是继续往前走呢?从左到右的运动轨迹,或者是相反的方向,会有怎样的不同。

如果是人物画,那就让孩子注意人物的眼神、动作、服饰甚至是比例大小,从这一系列信息中,孩子肯定能够有自己的感受。

此时,适当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慨,建立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从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所以,在艺术启蒙中,所有的努力都要指向一点,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讲解了引导孩子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不难看出,最让作者担忧的并不是父母的无知,而是过分干预孩子的感受,过多地发表一些不相干的言论。

因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眼睛来看,而不是用脑子来记。

03 熟能生巧,29次排练,只为成就现实生活中的游刃有余

谁都不可能把每一个作品都研究透彻,能做的,是找到欣赏艺术的角度和方向。

所以,作者在书中通过对29件大师级的艺术品的详细解读,让每一个艺术小白都能摸索出欣赏艺术的线索。

比如对梵高的这幅《鸢尾花》,作者按照5-7岁、8-10岁、11-13岁这三个年龄段,按照不同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给出了解读画作的角度。

对于5-7岁的孩子,可以提示孩子注意到只有一朵白花,感受他的独特与孤单。也可以提醒孩子,这一丛的花朵,是否与他在公园里专注于看花一样,其他的景色都被抛诸脑后,眼前只有这些盛开的鲜花。

对于8-10岁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这些伸展着的花朵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是否让他想到了某一些人。注意到白色花朵几乎没有叶子,体会画家在构图方面的用意,以及那几乎被忽略掉的歪歪扭扭的签名。

对于11-13岁的孩子,则可以从文化角度去解读白色花朵的深意,在欣赏画作的同时, 思考画家梵高背后的动机与艺术手法。

这种按照年龄来划分,而且具体实用的解读方式格外友好,既能让人熟悉欣赏角度,也在不断强化一个概念:父母只有通过适合孩子的视角,才能开启孩子的艺术之眼。

想要做好孩子的艺术启蒙,父母无需苛求自己成为艺术大咖。只要找准自己擅长的切入点,将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就可以。

如果还是没有底气,那就再来29次排练,对不同的画作进行研究体会。相信做到这些,孩子的艺术启蒙并没有那么难。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四):用孩子的眼光解读艺术,渐进式认知弥补童年缺失,为热爱而活

  

最近的我,解锁了很多爱好——不是特长,只是喜欢——所以平凡人生的一地鸡毛,似乎也没有过去那么窒息。

各种形式的舞蹈,水彩,从书评的角度去解读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娱乐向,都能让我由衷感受到沉浸式的快乐。

毕竟心情因为现实生活工作超级不好的时候,又要保证不开心情绪,绝对不过夜,刷剧看小哥哥跳舞,真的可以短暂逃离负面情绪。

除了娱乐向的消遣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缓解疲惫的大脑,最好的方式,不见得是完全放空,更可以是换换脑,接触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左右脑切换开发。

本着弥补童年缺失(谁还不是个宝宝),我接触了很多面向孩子的优秀科普类作品,其中就包括这本——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作者为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曾在多所法国大学担任过艺术史讲师。多次受邀担任俄罗斯、美国等诸多博物馆的顾问,并被邀请至世界各地多所学校举办讲座。在法国艺术界颇受认可。

扪心而问,我曾经也阅读过不少艺术类书籍,靠着自学认知去解读艺术作品。

面向成人爱好者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密集输出型,告诉我们一幅作品的前世今生,价值意义,艺术特点,寓意思想。

但是我从来没系统地接受基础的启蒙,如何一步一步,渐进式地提升认知,学会如何看懂一幅画,学会不同的年龄阅历认知,去欣赏适合我水平的闪光点,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

01 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美,无需焦虑,无需超前

这本书,精美印刷,收录涉及绘画、雕塑、摄影等多门类29件艺术大作:

文艺复兴、印象派、当代艺术,毕加索、透纳、康定斯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方面希望用整体的秩序感,通过可以感受到的具体细微变化,向读者传递艺术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详细介绍每件艺术品中包含的社会历史、背后故事,还有创作者经历等精彩丰富的信息。

以书中透纳为例,我曾经写过这位年初被印在新版20英镑钞票上的天才:

天才透纳的艺术人生:勤奋不屈,超前时代,命运坎坷,手握永恒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最杰出的风景画家,英国水彩画的巨匠,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英国自然派的先驱,著名印象画派的“远祖”,莫奈的启蒙者和重要影响者。

我曾经靠着密集输入,输出了我对透纳代表作的认知:

几乎所有人对他1839年创作的《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最后一次航行》溢美之词泛滥于言表。这幅画成为当时乃至近期民意投票中,英国人最喜欢的作品。

透纳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崇尚运用自然光色表达主观情感,认为承载情感的最好载体莫过于自然界的光尘氤氲。

他打破严格的门类界定,用本应该是最柔顺宁静的水彩,去尝试画出当时油画无法表现的效果:

1.他实验性的淡彩画法和着色方式使得各种颜色能够同时绽放,用对比强烈的色调,共同形成一种氛围。2.他把含意丰富的叙事引入风景画中,赋予独特的气氛和戏剧性效果,发展了自成一派的历史风景绘画。3.创作尺寸超大的水彩画。

相形之下,原本盛大奢华的学院派油画变得沉闷,暗淡,透纳以一己之力发展了水彩画,更将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为艺术史做出了特殊贡献,更使他自己一鸣惊人。

这已经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用自己的认知,对硬核美术专业知识的言简意赅,通俗再解读,

但如果不是爱好者,大概不会有兴趣认真阅读,何况是孩子?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怎么做的呢?

5-7岁:

从显而易见的问题入手,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

主题可以有别的解读吗——船就一定代表战争吗?

观察船的外观,可以推论些什么信息——船的颜色,重量,有多少人

8-10岁:

要相信孩子们,已经可以理解表象以外,深层次的内容。

他为什么要画“无畏号”?为什么主体不在画面中心?观察其他事物和主体的位置,大小关系,能感受到哪些点?

静止中的“流动感”是如何产生的?

11-13岁:

学会提问,质疑和推翻显而易见,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

是历史画吗?是抽象画吗?会受到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这本书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提问为引导,由浅至深剖析时代、风格、主题给艺术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

希望孩子能通过不同年纪的不同解读,从看懂一件艺术品,到触类旁通,逐渐具备与更多艺术品心灵交互的能力。

就比如,孩子如果真的有兴趣,就可以引导他去观察,透纳另一幅饱受争议批评的作品《奴隶船》

别说是孩子,我也掌握了一些观赏艺术作品的思路和角度。因为书里还特别增加了“艺术家别册”,帮助大人更好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关联。

在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辅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要如何看懂一副作品,感知一些内容,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也许不专业,不客观,不正确,但确实是我主动独立思考的结晶,再结合硬核知识,一定是事半功倍。

02 艺术,不止高大上,更不是奢侈品

我父母的童年,只图温饱健康,他们为生存而活;

我的童年,没有意识追寻艺术,一个没有天赋的小孩,普通家庭是不会去负担巨额的成本,更多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兴趣,不如做些更加脚踏实地有希望的投入;我们这一代,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在爱好面前,先追求现实。

而现在,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孩子,是在为热爱而活。

就是可以早早去接触世界上丰富有趣的一切,坚定追寻自己心之所向,在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领域,呈现出最大的创造性。

就拿艺术来说。

走专业艺术道路,依然很贵很难,只有天赋异禀的少数人能成功登顶。

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红利,接触艺术,欣赏艺术,感受艺术,真的不再是奢侈品了。

不会画画,没有条件去看保存在各地博物馆的真迹,数字博物馆,包括这许许多多价格不贵的艺术书籍,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启蒙。

不会跳舞,也可以去欣赏音乐,观看舞剧;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喜欢艺术,但至少,要给更多人一个平等接触可能性的机会。

你也许不是不喜欢,只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它们呢?

也许我曾经有机会,成为能亲自创作艺术的一员,受限于童年,这辈子最多就是个爱好者;

但现在的我,既然可以自我选择,那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接触,去延续这份爱好。

就如《舞蹈风暴》冠军胡沈员说的:

“艺术不应该是天上触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静待发芽”。

我周围的年轻父母,都开始了教育焦虑,每个周末频繁陷入培养小小艺术家的繁忙日程中。

是真的希望他们作为一技之长当艺术家,还是希望他们可以有个疲惫之余可以自我慰藉的爱好?

是不是更加希望,他们辛苦的小小身影,是真的投入其中,快乐地艰辛学习,而不是痛苦脆弱的成功?

那就不要只是填鸭式强制他们,先试试,让他们可以真的喜欢和热爱,任何商业逻辑,成功逻辑都是抵不过人生逻辑的,尤其是孩子。

直观的体会与日常化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的理想途径。

好的书籍,亲子阅读是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专业的指导靠老师,兴趣的发掘靠家庭,

这也是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想要传递的理念:

施以真正适合的指导,孩子将通过艺术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自发的好奇心,并获得系统的艺术欣赏能力。

大人也会同步获得艺术上的启发,并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对话。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1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五):你的孩子与艺术有缘分,只是你还没发现

  

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要培养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是更多样性的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投射,都需要我们和孩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是不是我们家长自己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没有美学认知,或者说家长自己不懂绘画,就没有办法来引导孩子对艺术的认识了呢?

家长需要的是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打开孩子通往艺术之门,从小就熏陶孩子的艺术人格。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就是这样一本非常有趣和实用的书,是一本献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它努力让所有阅读这本书的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第一位审美老师。

无论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书中介绍的方法都可以让孩子们的感知变得更敏锐,并且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者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法国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

她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诸多博物馆顾问,并在世界各地多所学校举办讲座。曾出版《如何看一幅画》《读懂印象派》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被译为多种语言。

作者要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否与艺术”结缘“,都可以学会一整套的视觉机制,具备读懂画作的能力。

从而可以享受到艺术作品的丰富给养,并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一、不同年龄需要不同的引导

无论面对多大的孩子,都要尽可能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自然的表达形式,像聊天一样给他们讲述艺术。

作者按照3个年龄段的孩子,有针对性引导孩子观察艺术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家长则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按照这些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就好。

1、5~7岁

家长可以做出一些标准来引导孩子,这些标准可以随意设定,只要能让孩子做出选择,从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即可。

2、8~10岁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画中并停留下来。

当孩子置身于画面空间之中时,要让孩子充分观察周围的细节。

3、11~13岁

要引导孩子明白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无关好坏,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预先确定的真相。

可以鼓励孩子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建立、表达、甚至牺牲一切来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的。

下面我们就以一幅名画为例,让家长切身感受如何引导孩子开启艺术之门。

二、从”观察“到”读懂“一幅画

画名: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

作品:1812年

尺寸:204cm×125cm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

当画家将完成的作品提交给拿破仑确认时,皇帝非常满意:“亲爱的大卫,你很了解我。晚上,我为人民的福祉而劳作;白天,我为他们的荣耀而尽责。”

图片来自网络(书中每幅画作都有配图)

1、5~7岁的引导方法

这是一位战士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确是位战士。他穿着帝国卫队步兵上校的制服。

他在书房里,他的剑斜靠在旁边的手扶椅上。

家具是金子做的

不是纯金的,是镀金的木头,在红色天鹅绒的衬托下,镀金显得更加熠熠夺目。

这只是书房的一角,可以由此推想整个房间的奢华。

他好像要离开

在人物雕像和绘画中,模特的一条腿会微微弯曲。

比起直直的站立,这样的姿势更优雅、有活力。

拿破仑正看着我们,好像刚刚站起来表示欢迎,显得很有礼貌。

地毯没铺好

手扶椅被推到后面时,地毯可能被拖动了。

画家抓住了这个细节,既显得真实自然,也表达了人物的活力。

皇帝和我们一样都是凡人。

2、8~10岁的引导方法

他身后有一头雕刻的狮子

这在当时是时髦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在暗色的房间里,这只金色的狮子像一只忠诚的狗守护着主人。

狮子也是拿破仑的象征,他出生于8月15日,狮子座。

他左手拿着什么?

可能是一个印章,要亲自签发文件。

他刚刚使用过印章,并且打算接着用,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扶手椅占了很大的空间

这个扶手椅就是画家设计的,所以将它”搬“到了拿破仑的书房。

椅面红色织物上绣着金色的蜜蜂,象征团队协作以及人民的团结。

君主的权利好比蜂王的权利,要服务于大多数的人民。

狮子象征权力,蜜蜂象征无休止的劳动,拿破仑就站在他们中间。

3、11~13岁的引导方法

拿破仑为什么把手放在马甲里

那个时代,优雅的人总是以这样的姿势站着。

如果手里没有拿什么东西,这种站立姿势比两只胳膊垂起来更好,更开放,又有古典气质。

为什么不让拿破仑坐在椅子上呢

人物站立的形象会显得更加高大,更有动感。

拿破仑已经不再年轻,即使穿上军装也掩饰不住他日渐肥胖的身形。

他的身旁放了一册厚厚的书卷《希腊罗马名人传》。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西塞罗等伟人皆与他为伴。

肖像画和拍照

给重要人物创作肖像的传统继承了下来,他们官方的照片到处都能看到。

而肖像的构图和背景布置十分重要,画中多种元素暗示知识、力量、文化或者活力、气质等。

就拿破仑这幅画像而言,其中没有任何细节是可以忽略的。

三、给孩子讲艺术的3要3不要

如何给孩子讲解艺术作品,书中列举了很多要点和方法。

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完全列出,所以我先归纳出几个要点,对即将踏入艺术之门的家长和孩子,是十分有参考必要的。

1、不要强迫,要清晰表达

如果孩子匆匆忙忙,或并不专注于眼前的作品,那就只好将就他们的节奏。

能够让他们有一点收获就相当不错了,比如一个概念、一种画法或者一个象征符号——也许这只要几分钟时间。

我们要学会如何直达主题,如何清晰和充分的表达,这样做的结果非常有益。

其实孩子可以由此学会找到不同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共同点。

你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到的是“刺激他们的食欲”,而不是“填鸭”的方式让他们最终倒了胃口。

2、结论不重要,而要了解孩子看到了什么

我们很多家长,本身没有太多的艺术知识积累,导致和孩子讲艺术的时候,无法招架孩子的提问。

所以我们不要着急给孩子结论,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家长所讲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

很有很多东西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

即使不是所有的孩子有兴趣去做进一步的探索,这样的引导也是值得的,他们会明白事情不至于此。

将来某一天,他们会从你带领他们到达的地方重新出发。

3、不要精确,而要引导启发

不要为了展现家长的强闻博记,给孩子讲过多的”学术性分析“或者定义,如”一个时代“、”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更不要简单粗暴的评论这幅作品好还是不好,而要理解画家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作品。

要让孩子真正睁开眼睛,用启发式的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

要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这束光线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它试图表达什么?“

”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而不是”看这个“、”看这里“、”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文化不是”蛋糕上的樱桃“,而是面粉。 没有面粉就没有蛋糕。

和孩子谈论艺术的首要目的,是从艺术家的视角探讨生活。

无论是绘画、音乐或者诗歌,其实学习方法都大同小异。

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伴随他们一生。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9.1[法] 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 / 2020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