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课》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民主课》读后感锦集

2022-03-12 11:1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课》读后感锦集

  《民主课》是一本由曹征路著作,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480.00,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课》精选点评:

  ●安利给每一位朋友

  ●。

  ●振聋发聩

  ●剖开胸膛,高举燃烧的心,走向毁灭,是革命亦是革命者的爱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历史对你不公,请你保持冷静,不要迁怒于同样无辜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

  ●“个人化现实主义”反思WG历史的文学佳作,革命小将肖明日记和曹干事60岁回忆两种私人化叙事视角不断切换又合流,仅姜政委一个形象就展示了深厚的写实功力。对那段历史过程也是熟稔到专家级的,通过阅读和传播可以澄清一些基本的认识误区。肖明的启蒙者是两位革命的暗面和技术专家,反思前后有些不统一,时而哲思化(民间思想家),时而庸俗化(官—民模式),再者就是结局去青藏高原寻西水东调有点勉强了,不过已是苛责。

  ●看的人太少 可惜啊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7524186.html 比意料中的出彩。无论是文笔还是史观,曹征路吊打方方绝对是妥妥的..从肖明这个女性角色出发的第一人称叙述也是出乎意料地好.. 感情处理得细腻而不矫情,后十分之一直让人想落泪。从短篇《那儿》到这部长篇小说,他笔下”知识分子“对“工人农民”的感情不是同情,不是屈尊,是真挚的感情。至此一点就比刘心武、陈冠中、(甚至格非?)都要好。只是曹眼中的毛、民主、国家这些概念持有无条件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复杂性和不公正。

  ●一个时代的一个视角 虽然常见 却也常被忽略

  《民主课》读后感(一):似为安老爹的原型

  https://www.sohu.com/a/329415968_100161017

高文华 忍痛卖子筹措党费的中央北方局书记1935年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6月,兼任中共北方局书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那时的北方局与长征途中的党中央失去联系,党的经费没有来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夫妻俩第二次卖掉了自己的孩子,用卖儿换来的50元大洋解决了王林、李大章等同志的出差费用,维持了北方局和河北省委三个月的开支,使党组织渡过了难关。

  《民主课》读后感(二):相关背景

  造反派和保皇派基本是同时出现的。但是在有些地方比如北京,保皇派要早于造反派。因为保皇派大多是官僚子弟,较早听到风声,于是先下手为强,开始打击“地富反坏右”等死老虎以及打倒老师。读《民主课》时产生的保皇派催生了造反派的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

  造反派的目标是打倒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走资派和右派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右派是1957年提出的概念,走资派是1966年提出的概念。

  (感谢lcm学长)

  《民主课》读后感(三):女主竟然是双马尾 awsl

  

0.@ 宏大叙事的“祛魅”—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1,老曹和政委在河边说过毛泽东语录所谓自相反驳后点题了“民主课”;结合女主的经历所思所想,主题的含义更为明显了。反面看,一切语言化本本化制度化XX化的都并不可靠,只有持续的辩证...才有出路。(辩证需要立场,而立场是唯物主义的,和具体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切身经历有关)

2.故事清晰的呈现了一条有价值的政治经济逻辑,对历史问题有较合理的解释。当游荡欧洲的幽灵终于推翻旧政权而作为共产主义新人瓜瓜落地后,旧政权代表的一切势力官僚的、资本的、封建的、殖民的又化作历史的幽灵,展开了对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围剿。

3.故事存在多个幽灵性的事件,或称闹鬼事件:叶三虎闹男主的鬼,叶三虎闹政委的鬼,男女主相互闹鬼,肖明他爸闹肖明的鬼(存在又不存在,认识又不认识,旧势力闹新人的鬼(杨良才/政委,共产主义最后继续闹鬼(肖明最后依然坚持符合自己理念的实践。

4.男主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不是幽灵的代表,更像幽灵的朋友,或是对幽灵感兴趣有念想的人。

5.女主竟然是双马尾 awsl

  《民主课》读后感(四):宏大叙事的“祛魅”

  “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改革又是为了什么?如果革命不过是换一批人当老爷,革命的意义何在?如果改革不过是再换另一批人来当老爷,改革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个问题贯穿小说始终,也是肖明一直苦苦思考和追寻的。梁启超曾在《新史学》一文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这句话说得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还是官僚阶级的历史。当人民难以忍受官僚阶级的压迫,他们揭竿而起,取代了现有的官僚阶级,却不知自己又成了一个新的官僚阶级继续压迫人民。两千多年的中国革命就不断在这样一个怪圈里打转,直到毛泽东,他看清了中国历史革命的本质不过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明白,只有消灭官僚阶级,中国的革命才能真正成功,人民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于是,他要在中国开展一场真正的革命。

  在共产党四九年夺取政权之前的二十多年革命中,干部直接接触群众,党内人人平等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而这种平等和民主让人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我们能作为一个“人”被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不相信共产党相信谁?在国民党内部体制逐渐僵化,官僚阶层不断膨胀的背景下,共产党自然更得民心。就这样,一场消灭官僚阶级,让人民当家做主的革命席卷全中国,终于在四九年获得了胜利。

  在群众欢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劳苦人民翻身做主人了”之后,他们却发现,我们还是没有权力,一群叫“党委”的人还在管着我们,压迫着我们,官员干部利用社会主义改造中饱私囊,这个社会在经历巨大变革后,又慢慢开始进入中国革命的循环怪群中,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官僚阶级,让人民直接当家做主,但现在怎么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官僚阶级?不过这个官僚阶层叫“共产党”罢了。毛泽东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经历了“四清”、“反右”之后,官僚阶级却似乎有不断膨胀的迹象。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官僚阶级,只能从文化动手,所以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革谁的命?革文化的命。革什么文化的命?革文化中官僚主义的命。官僚阶级的文化统治了中国数千年,只能在权力交替时出现一点空隙,然后又迅速闭合,变得无比强大。这个文化千年不变的公式是:你不同意我,就是反对我;你反对我,就是造我的反,你造反,你就该万劫不复。反帝或者反修,反左或者反右,都不过是一个借口。这是一个鼓励你往上爬的文化,也是培养小人和顺民的文化,只要能向上爬,只要能坐得稳,什么真相真理,什么人民利益,都可以牺牲、都可以利用。这种“官僚本位”的意识才是导致中国革命始终走不出这个循环怪圈的重要原因。而要消灭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意识,就得让人民有权力,这个权力不单单是民主所要求的“选举权”,而更重要的是“罢免权”。

  这种巴黎公社的精神最早是在美国政治中得到体现的。《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而后美国总统杰斐逊说,让老百姓拥有枪支就是为了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否定政府。而文化大革命的本意也是如此,只不过斗争的形式不是枪支,而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让人民拥有否决权,对于不称职的官职人员,由人民直接批评罢免。这才是毛泽东对于革命本质的理解,让人民拥有否决权,消灭官僚阶级,直接管理国家。

  以这部小说为代表的“后伤痕文学”同时还有对写作手法的开辟,是对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手法的突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中国一大批作家意识到要到民间去,并且也意识到这是新文学的大方向。但是后来却逐渐走向极端,对文学的批评上纲上线,伤害了不少人。如对武训传的研究、对红楼梦的研究等,其后路子越走越窄,只能写欢乐、只能写光明。从文学理论上来看,任何小说都要虚构,虚构就意味着要有意识的裁剪,把不需要的东西去掉,需要的东西就是要把它典型化。但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这种只能写欢乐、只能写光明的窄路子成了一个恶劣的工具,它要掩盖矛盾、掩盖真相,为某些政治利益服务。这种现象在八十年代之后开始引起文坛的重视,一些作品也有意识的开始回归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那种现实主义去。但由于伤痕文学的兴起,主要矛盾和视线被抢夺,这种对于现实主义手法的重新思考直到伤痕文学逐渐退出文坛视野才又重新被人们重视。真正的现实主义不应该是为了某些利益而掩盖事实,而应该揭露它的阴暗面,把握事物的主流和历史的动向。《民主课》正是对现实主义的重新思考的作品,开创了一种描写社会、反思历史的新视野。

我们该如何反思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