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荣耀读后感锦集
《历史的荣耀》是一本由历史研习社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荣耀》读后感(一):发现历史规律,跳出历史悲剧的循环 ——读《历史的荣耀》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已经远去,我们生活在当下,期望在未来。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人是很注重历史的人,所以历朝历代留下的史书记载很多,除了官方史官记载的正史之外,还有民间人士记载的野史。
或许有人会觉得历史已经过去,记录历史、研究历史意义不大,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圣经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往往只是换个时间地点人物不断地循环往复。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乱的局面,开创千秋大业,最终却二世而亡;三百多年后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同样也是二世而亡。历史何其相似,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今人读历史,研究历史,为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规划提供思路,避免走入历史悲剧循环的怪圈。当然,想要跳出历史悲剧的循环是艰难的,列宁认为历史往往是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前进,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它们都有局限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就会造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量变引起质变,冲突的加剧最终导致朝代更迭社会变革。
历史研习社编著的《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一书就试图发掘历史变革的底层逻辑,让今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市面上写历史的书很多,其中也不乏历史名家之作,从不同时代、人物、事件的角度作为着眼点和立足点来书写历史的书籍可谓是应有尽有,那么,这一本书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本书致力于将历史知识科普化、大众化,通过分析历史人物行为的底层逻辑来讲述历史。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是孤立的,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个人成长环境、社会大环境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人的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局限。同样的,我们分析研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时代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判断才能更客观公正。比如,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诸葛亮在惺惺作态,而是诸葛亮在追求自身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检验刘备的诚意,因为他以写下《报燕惠王书》的乐毅为榜样;刘备携民渡江并不是愚蠢的仁义行为,而是在保存军事实力前提下的爱民之举,因为他安排关羽提前转移了一万水军;蜀汉灭亡的深层原因是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与偏安一隅的现实主义冲突。
利用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突出不同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面对同样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人生境遇,即人的行为是因时因地制宜的。对比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行为,或者不同时代相关联人物和处于相似环境下人物的行为,能给今人很多启发。三国中魏、蜀、吴同为割据一方的政权,但是治国用兵的策略各有千秋;曹操和曹丕同为三国中魏国的主公,但是他们的治国用人策略却各不相同,如此种种,各种原因值得深究。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有深度的历史文章往往能够从细微之处着眼,透过个别现象看到大时代的本质,透过小人物的命运发现国家运势走向。比如,从曹操发布的《求贤令》去理解魏国人才政策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从诸葛亮这一具体人物的人生际遇去审视中华文化对于为臣为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蜀汉灭亡这一历史现象透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成功的历史书籍不仅仅在于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事实,还在于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逻辑,启发今人思考,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做到了。
《历史的荣耀》读后感(二):我们如何读历史——喜读《历史的荣耀》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历史的书写未曾停止过。不管是太史公所追求的“究天人之变,通古今之变”,还是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时对于君王所寄予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期望,人们在书写历史的同时,总是希望找出历史中万能密码,不仅替已经消逝的古人们寻求破局办法,更重要的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历史研习社是由一群来自祖国各大知名高校的中青年学者为了拨开历史中的层层迷雾,找到打开历史困局钥匙,因此而聚集起来的历史学知识群体。这部《历史的荣耀》也是历史研习社所出版的第一部纸质书,作为一个新媒体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这部书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书从对历史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关联探索,到对于地缘政治、民族文化的详细分析,由微观到宏观,从不同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论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及其早熟的政治体制发展历程也让中国成为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特殊个体。通过对于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事件的分析,寻找到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所施行的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矛盾,并探索出破局之道,正是历史研习社的这群“侦探”们希望在他们的第一部书中想要做到的。
本书内容分为多个篇章,涵盖了从西汉到晚清的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其实是将历史的推动概括为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而在本书的论述中,个人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精神属性,同样也能改变历史的方向,所谓英雄造时势。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往往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将人物脸谱化。而又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中,借助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流动的手段,对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祛魅”。过高的强化个人对于历史推动的作用,固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但是在“祛魅”之后,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人类个体所具有的精神属性所带来的力量。正如近年来被“拉下马”的刘备,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现在被戴上了伪善的标签,所有与他有关的事迹都被另类解读,比如携民渡江被认为是利用百姓当挡箭牌、素来被称为君臣典范的白帝托孤更是被解读将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加上了更多的勾心斗角。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读历史时往往倒置了因果关系,从结果去推导原因,很显然这是有很大漏洞的。本书所在的,正是要回溯到历史人物所有行为的初始阶段,通过历史资料的佐证,来推断历史人物在做出历史选择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遵循因果关系的推理。还原历史人物的真正面貌。
同样,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是会被社会环境所左右的。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具备了成熟的社会条件下,相适应地作为某种选择,正如同样是东汉末年枭雄的曹操和袁绍,为什么政治资本远远弱于袁绍的曹操却成功,这离不开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这种环境下以黄老为代表的的道家势力在民间的抬头。凭借着这股势力,曹操才收获了以黄巾军为主体的青州兵,获得了与袁绍一争高下的资本。
当这些问题通过一条条史料的论证,也许是历史的真相竟渐渐浮现在眼前,想必能让读者对于历史的真相有了更多的认知。而我辈们,通过这一场知识的盛宴,也获得了在当代这个迎来巨大变革的时代更好的生活下去的人生经验,历史的推动当然需要自我的奋斗,同样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啊。
精装棒棒哦《历史的荣耀》读后感(三):一部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
常人看历史,总是少不了戏说的成分。你像之前看过的电视剧《戏说乾隆》《雍正王朝》《铁嘴铜牙纪晓岚》等等,都是从一个个带有文艺色彩的角度去评说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追寻中国古代两千年“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还是抽丝剥茧地探究帝国统治的艺术,能以全新的思路书写泱泱中华的简史,这也是历史研习社编著《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一书的初衷。
什么样的统治者才能管理这样复杂的帝国?什么样的权谋智慧才能维系这个微妙的天下?这就是中华帝国的历史,它比穿越小说还要奇幻和精彩,它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帝国的兴衰与荣辱,让我们有机会品读帝国统治的艺术,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真正了解历史熟悉历史不是你看了几部关于历史的作品,不是你熟读了几部历史题材的书籍,真正的了解历史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深入浅出地去了解去挖掘,去发现它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由历史研习社编著的《历史的荣耀》正是这样一部,由专业团队各名校历史学硕博士和青年学者组成的作者,带你洞见犀利深度的解读中国历史。
有爆料、有深度、有见地,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见证,这才是你想知道的。但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历史研习社的学者们,以大量详实的史料,以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视野,生动深刻地进行剖析,让你真正的了解历史。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他求贤若渴经受住了诸葛亮的考验,但诸葛亮真的是“搞特殊”要刘备亲自来请吗?其实诸葛亮是深受他的偶像乐毅的影响,乐毅追求的是作为臣子的独立人格,也正是卧龙先生的这份人格魅力,才成就了他和刘备的一段历史佳话。
北洋海军是怎样被逼上绝路的?这与翁同龢有着决定性的关系。翁同龢一辈子为了名誉不惜搭上国运,甚至不择手段,他真正关心的不是国家的安危与存亡,而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但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也许是翁同龢一生最大的悲剧。
《历史的荣耀》所选取的历史故事,并非是简单的“段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部真正了解历史不可多得的书籍,书中选取的片段足以激发历史爱好者的阅读兴趣,在每段故事背后都有专业历史学研究的支撑,为我们了解历史真相,清晰认知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历史的荣耀》读后感(四):历史的荣耀:有深度的历史论坛
有深度的历史论坛。故事性不强,但是话题性是超强啊。谈古论今,各有思想和观点,看向历史的目光各有不同,又各怀智慧。有时候觉得,历史虽然是过往,但真正看清和融汇贯通的有人,又有多少啊。作为对历史没有深度研究的读者,又看过太多戏说历史的小说之流的书,读《历史的荣耀》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有些震惊的。因为历史中许多人物的真面目,然来还有另一面啊。
历史就像个说书的人,如果认真听,认真读,总会发现些什么。在岁月的天空中飘过,回头看几百年云烟,然来很多东西都有迹可循啊。
曹操竟是道教的“末日救世主”? 三国论的书读了很多,把曹操跟道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还是头一回读到。古往今来,许多的乱世枭雄,甚至帝王将相,有很多人都利用了道教,说自己懂天象,为天潜良人,天降真龙,是世造新主人,有天机在身……如此等等,历史上真的多啊。其实从这一观点看向历史世界,许多农民起义将领也是身披天机神算、身带玄术而来的,把跟随者虎得服服贴贴的。可能往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来自贵族甚至身带仙令,比较有号召力,且师出有名。曹操确实也请桥玄等名士给自己背书打广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广告语也是极好的。也许这就是那个最简单的道理,身份和名气是需要有人抬,有人炒,有人来上价值的,这样才能蔚然成风,获得别人的追随和增加自己的形象值。
历史真相看不清,是作为读者来说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是专家,所以对历史只是一个跟随者,你怎么解读,我们就怎么去理解和相信。其实历史是需要深度解析的,如果没有人来引领,我们一般很难触及其深义。《历史的荣耀》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我读的时候觉得它有点偏学术,感觉论文性质强烈,每一个主题都是抓住一个历史论点,搜集历史证据,查询史料,然后开展立论分析,要让自己的论点站得住伸得开,同时又把历史某种独特的视角释放出来,表达不一样的观点和有深度的见解。这样读历史对于普通读者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虽然文字通俗易懂,但是缺少趣味性。当故事性弱化,历史专业性凸显出来,就无形中上升了一种高度,与通俗读物区分开来,就走向了另一个层次和另一个方向去了。
在我眼里,历史不需要去崇拜,但是需要解读、引导和理解。作者们试图通过解剖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三国和晚清)顶层结构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来加深读者对于历史现象之认识。有见解的剖析是我们最需要的,我读完《历史的荣耀》之后,再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觉无形中已经变得深刻一些了。当然我还是很局限,因为知识结构和个人格局都打开的很小,所以我还得慢慢学习,我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正确的去跟随。
太史公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为宋神宗编写《资治通鉴》为的是让皇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古时候王候将相们希望通过历史来学习治国之道。而民间老百姓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历史研习社是由一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历史学硕士、博士、青年教师组成的历史知识社群。——我真想挤进去,但是不行啊,圈层差得太远了。
所以还是一句话,我现阶段的目标是:继续跟随。《历史的荣耀》对来我说还是一本需要慢慢去啃的书,我目前才阅读了一半,读的时候有些许的累感,读一阵思考一阵儿,然后继续啃。爱历史,从历史分析中发现更多的社会智慧和发展策略。希望有一天,我会雄起。
《历史的荣耀》读后感(五):历史,真的可以很荣耀!
“观水有术,必关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 孟子·尽心章句上》
近日,万千历史爱好者翘首以盼的,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于各大平台惊艳上市。本书是历史研习社六年磨一剑,出版的首部图书,从目录上即可得知,书中分为“人心”“霸业”“权谋”“兴亡”四个层面,通过两个主题并结合两个时代,运用详实的史料和扎实的专业研究,生动深刻地剖析中国古代两千年“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抽丝剥茧地探究帝国统治的艺术,力求以全新的思路书写泱泱中华的简史。
《历史的荣耀》中,历史研习社吸取了新媒体历史文章的优点,在每个主题下,精选数个不同的故事,对主题内容进行阐述。每个主题的切入点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隆中对》背后的故事、王安石变法、乾隆六次南巡等典故,足以激发历史爱好者的阅读兴趣。书中选取的历史故事,并非只是“段子”这么简单,每段故事背后,有专业历史学研究的支撑;故事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结论,俱都来自历史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学理论,每一篇章都是一个严谨而独立的小论文。
“观水有术,必关其澜。”了解历史事实并不等于事实背后的规律,历史有时更像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那个调调,越是熟悉的历史,往深层次探究,往往越会有意料以外的新发现。书中挖掘了大量汉末三国、晚清这些时期有趣的细节,有些故事完全颠覆我们的认知。
“这两段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纷乱与变革。越是大变革时代越能浪花翻涌,越是能受到后世的瞩目。”
熟悉历史不等于真正了解历史,譬如家喻户晓的三国鼎立时期,许多都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通俗演义衍生而来的桥段,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默认为其历史人物本身,这就会对我们理解历史造成些许障碍,甚至延伸为对历史的误解。汉末三国这个阶段的历史正是由于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被人广为关注,但大家对此总会存在不少误区。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三国故事,其背后往往是汉末魏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缩影,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唯物主义的心态去认真研读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去挖掘,去发现它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说起两宋,许多人直观反应就是“积贫积弱”,文官武将党派之争,国土面积狭小、军队全无战斗力。不能说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但至少也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片面地看问题,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宋代在王朝治理中取得的实际成就。
实则呢?自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之后的每一代宋朝君主(除了super 文艺爱好者宋徽宗)都在苦苦思量、摸索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北宋前期,太祖、太宗与真宗三朝乃宋代“祖宗之法”的确立时期,可见宋廷为了杜绝中晚唐至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讲求文治,鼓励科举,不遗余力地拔擢士人,以图实现文臣在国家施政中的主导地位。
最后我们来说说距离今天相对较近的晚清阶段,普罗大众对这段历史同样也存在着诸多误解。例如,我们一般认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后还不“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因为他愚昧顽固,故步自封,说到底还是乾隆帝闭关锁国遗留的恶果。书中的说法是,道光帝看到大臣进贡的洋枪,仔细研究之下,认为制造工艺异常精巧,绝不是天朝造办处能仿制的,因而才弃了批量研发火器的念头。这就说明,道光帝并非意识不到热兵器的巨大威力,而是他已经切实感受到中西制造业现存的巨大差距,并从中敏锐地嗅到了危机。他不是不想师夷长技,但以当时的大清国力和技术能力,压根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道光帝虽力不从心,但他对当时的国情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知。正确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个清晰的认知,也会少走一些弯路!
《历史的荣耀》读后感(六):《历史的荣耀》:以敬畏知识的姿态,解读千年帝国的荣辱兴衰
引子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洛阳奄奄一息。他把26岁的儿子司马迁叫到床边,嘱托他完成修史大业。司马迁含泪发誓:“我即使愚蠢,也一定要实现你的志愿。”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告诉朋友,说他已经写完一部书,共130篇,52万字。打算把这部书藏进深山老林,托付可传之人,再让它流传都市朝堂。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马迁十分珍爱自己的心血著作《太史公书》,他当时抄了两部,一部藏在山里,一部送呈汉武帝。他想,就算是皇帝看不顺眼毁了正本,还有副本可以流传下去。难以想象,受辱磨难的太史公先辈,在完成父亲遗愿,潜心著史收尾的那一刻,心情是如此胆怯复杂。
《太史公书》的曲折创作与问世,流传与追捧。这与历史环境有关,更与君权话语制度下的文化内容密不可分。放到现在来看,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历史文化写作与大众市场接受的侧面映照。
讲历史故事很容易,评人物得失也不难。如果既能精彩雅致不失原貌,又能深入浅出以点带面,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历史的荣耀》就是这样一本致敬历史的书。
中央帝国
《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是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书。
书籍本身的名字——“中央帝国”,首都师范大学研究者石蕾认为,这是一种心态。这是因为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里,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又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相隔遥远,由此养成了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优越感。突出表现就是,统治者重视确立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书中的一篇文章《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明确提出宗藩关系,不容他国挑战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是征战的影响因素。高丽征战,先后经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直到唐高宗,才算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个历史事件,与“中央帝国”的宗主国地位认同,十分契合。这是我对看到“中央帝国”的一个疑问和解答。
以时间脉络来看,全书从东汉风云讲起,串联至唐宋明清,犹如一部中央帝国的时间简史。作者又在内容题材上分类归评,从“人心、霸业、权谋、兴亡”四个主题层面,结合诸如“三顾茅庐”、“刘备托孤”、“清朝如何统一台湾”、“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深受普通读者、网友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侧面解读中央帝国在每个历史朝代的际遇、困局和征程。
历史研习社
作者是一个名为“历史研习社”的团队,他们是一群历史学者,出身名门、学富五车,都是双一流大学的骄子门生。文中篇目作者有任逸飞、鬼子六、不识字、营三千、王满损等,单从名字风格来看,就有种“不是魔星不聚头”的感觉。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这是他们的口号,左手时间、右手世界,纵横之间,将尘封于时光的历史往事,重新剖解给我们。
他们是历史自媒体的佼佼者,每篇文章观点新颖。比如曹操霸权的发展,作者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联。曹操出生于信奉信奉黄老道的家族,加上他收降“黄巾军”,借助“天师道”张鲁的割据势力,逐渐形成他的政权版图。最后,借助“术士”宣扬天命,收拢人心。多方面宗教因素,为曹魏崛起奠定了基础。
论据史料的旁征博引,也令读者感觉气势磅礴,视野空阔。的确,研究历史是一件苛严的细致工作。想在史海巨浪里打捞出一件满意的瑰宝,需要的不仅仅是如炬慧眼,更要有劈风斩浪的勇气。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厚重的专业基础和优雅的文史修养上铺开而来。
观点新鲜、独树一帜,严谨有据,内容高质,历史研习社做到了。也给众多自媒体人树立了榜样标杆,这值得点赞。最主要的是,这些历史专业知识经过他们的双手,演化为简单易懂的规律道理,让读者看得懂、懂得透。在走进历史学大门的同时,也带有思考和进阶。
敬畏知识的姿态
正德年间,蒙古铁骑威胁京师。皇帝朱厚照想了一个好主意:让京军与边军对调,参加者每人赏银一两。这个举措遭到了李东阳的强烈反对,朱厚照为了让内阁同意此事,竟然在乾清宫门口静坐,也真是无奈之举。
朱厚照出发点是好的,不仅实现人才流动还能磨练军队,这种制度还能防止大将拥兵自重。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基层落实执行。
一方面,他父亲弘治皇帝时期,已经是烂摊子,“役占”问题突出,其他社会资源占用士兵现象普遍存在,大家不去训练备战,而是去工地搬砖搞建设。另一方面,边军来到京城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他们作威作福,肆意享乐,军队纪律涣散,宠臣佞幸把持朝纲,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这是明朝最大的问题:人人都知道体制有问题,需要改革,但皇帝决心改革时,朝臣却不配合。人人咒骂体制不行,却没人敢打破僵局。
作者提出了本质根源,既有体制积弊,也有官僚不作为,多种条件导致了王朝的没落失败。论据涉及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军事兵力研究,还考究部队中的“役占”现象,可谓令人眼前一亮。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江彬作乱。
通读全书后,感觉他们的每篇文章都可以拿出来当作一篇学术论文。不同于佶屈聱牙的专业学究,字里行间有温情导向,也有敬畏赞歌。毕竟,中国帝国的千年历史兴衰,权利党争的阳谋计策,开疆拓土的霸业版图等等,无不是历史车轮滚动向前轧过的车辙轨迹。
于我们后辈而言,这种逻辑与文明,沉淀与得失,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司马迁离世之际可能想不到,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太史公书》,到了汉宣帝时才“通邑大都”,渐入正统。他这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迈情怀,正变得伟大明亮。
讲好历史故事,品读荣辱兴衰,太史公早在2000年之前,就为我们做了楷模榜样。我们所要做的,正是恪守这种严谨与踏实、求真与理性的姿态,面对历史,敬畏知识。
人物有趣事,历史多精彩。感谢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