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摘抄
《与青春期和解》是一本由[美]劳伦斯·斯坦伯格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一):关于青春的再思考
《与青春期和解》,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那个脸上不断冒痘、内心懵懂却也热闹的自己;想到我的父母,对他们要藏的秘密比要说的话多很多;想到年少时的那帮朋友,青春散场像一觉醒来,现在大家已经天各一方。
关于青春,每个人的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我发现自己也加入了一个挺火的潮流: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原生家庭”是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离开父母,成立新的家庭之前的那个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是TA过去每一天的总和,是TA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塑造了今天的样子。而在原生家庭中度过的青春期,则是对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影响巨大的经历。懂得了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的人好像更懂得要去做一个好父母。小时候,每当我对父母的不耐烦、滥用权威、哄骗而生气或者难过时,我都暗暗下定决心,设计着每一个场景下,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面对青春期,我们需要知己知彼,但是当我们真的成了父母,我们还“知彼”吗?
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举个基本的例子,当我们准备着当孩子进入12岁,才开始用“青春期模式”应战时,可能已经晚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跟二十年前不同,孩子们的营养条件普遍变好,摄入食物中的激素变多,更有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文化因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先普遍认为的11-12岁,提前到了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且青春期的结束时间,也不再是18岁。从科学发现上讲,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完成最后的成熟;而且在学龄延长,孩子对原生家庭的经济依赖时间延长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直到25岁才可以确定走出了青春期。如果我们再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只把12-18岁的孩子当做青春少年少女对待,是不是犯了和我们父辈一样的错误,故步自封在自己的经验区里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新的挑战,需要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一同面对,如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等等。
《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里还藏着一个巧妙的双关。乍看起来,像是教父母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与自己的青春期和解。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可能明白了行为心理学上的逻辑,但是一些负面的冲动,我们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处理得好,正所谓“莫不知,莫能行”。我们如果管理自己的矛盾情绪,有时候我们不同意同事、伴侣、朋友的意见,是我们真的不赞同他们的意见,还是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是否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进而有一些反而会伤害密友和伴侣的举动?当我们相处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倾注心血养育的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一天变得躲闪、不符合你的意愿甚至脱离你的控制,你会怎么样和他们沟通?父母需要培训才能上岗,这句话越来越少了玩笑的意味。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成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为人父母意味着要对别人的成长背负起重大的责任,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多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怎么样让自己再成长一点。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二):做个有平常心的父母
曾几何时,谈青春期而色变。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啊不,是已经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女儿,我也曾惴惴不安。于是,看到《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一书面世,赶紧入手,一睹为快。好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
《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作者劳伦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青春期。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穿插讲解与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读完反倒淡定了,原来不过如此,也许听说的那些“青春期”也并不是必然就会发生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风雨交加的,我们也曾这么走过。这一时期的问题、家庭冲突并不比其他阶段的更多。孩子出现极端情绪是正常的,叛逆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长大成人。
据调查,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本普遍认为的11-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脑科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最终成熟 。书中,作者把青春期分为前青春期、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和成年过渡期(19-25岁),分别讲述了这些阶段孩子的特征以及家长需要关注的情形或需要放轻松好好观察的地方。比如,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情绪变化大甚至喜怒无常,但不要将孩子对独立的渴望错误理解为叛逆,敏感和脆弱也不会持续整个青春期;要把好交友关,但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权,相比取悦父母他们更倾向于取悦同龄人;父母既不要过分苛求,也不要过度控制,更不要过度保护;父母需要树立权威,建立规则,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好奇、渴望知识又独立的个体。青春期中期孩子的主要问题在于寻求身份认同,因为他们知道已不再是一个孩子,但却不知道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成人。于是,孩子会从青春期早期的同性间群体式交往,过渡到松散的异性群体式交往,再逐渐转为一对一的异性交往。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经历身份危机,会认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会直陈成人世界里的缺陷和虚伪。于父母而言,还是有责任帮助青少年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解孩子的状况,但又不要太过介入,可以与孩子分享年轻时的经历和经验,提供指导。到了青春期的后期,孩子进入大学时代,但父母的身份还没结束,需要进一步指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记得有篇文章对一段关系要用脑更要用心。对我这个习惯于用脑处理事情的人来说,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别忘了爱。因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底色,不可或缺。无论如何,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其起点和终点都是爱。另外,父母还需要接受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可能是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个体。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看好也不喜欢的职业,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喜欢的另一半,你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并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但,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自信,你的孩子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码会自食其力的人,毕竟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长大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三):敞开怀抱拥抱孩子的青春期
我们都是经历过青春期的大人,多多少少都有过青春期高低起伏的情绪,以及年少时的叛逆。尽管这样,也许我们依旧不懂得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更好的相处,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可能我们甚至并不了解青春期里的那个曾让父母也头疼过的自己。而这本《与青春期和解》,出现得刚刚好,他让我内心终于所有释怀!
在学生时代,我是一名标准的“乖乖女”,小学时非常努力用功读书,只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以及内心滋长的那小小的虚荣心。中学时,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懵懂的情感忧愁,为同学之间的友谊困惑,为每天的埋头学习做题而苦恼,为父母整日的唠叨说教而难受,还有内心那些说不出的小情绪小哀愁……但没有一个大人想知道并理解,作为一名青春期孩子内心的焦躁和反叛。我没有把反叛的情绪用行动表示出来的勇气,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强势一切她说了算的母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向往自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心里一直都有个声音在默默且坚定地告诉自己:快点长大,快点长大。所以一向乖巧听话懂事的姑娘,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次意志坚定地排除了一切外界的嘈杂而选择了听从那个长久驻扎在心里的声音,我要离开家,离开这个熟悉但带给我太多烦恼的地方,我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接触更多新鲜的人与事,由自己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然而事实是,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昔日熟悉的环境,新的烦恼和忧愁依旧随处可见,随手拈来。没有一个人大人可以告诉我,我应该如何去排解那些情绪。包括我身边很多的朋友,我们都是在不断地自我摸索中艰难地前行。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与青春期和解》,我真的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脑海里闪现过无数个青春期时的自己的镜头和画面,我好想抱抱那时孤独无助的自己,好想对她说一句“你辛苦了。”
书中讲述了很多青春期的案例,并讲解了很多跟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在本书中,作者把青春期分为了三个阶段: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青春期后期及成年过渡期(19-25岁),然后分别叙述了各个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状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父母应该如何做,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指南书。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本可以让我们与青春期的自己和解的一本书。我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深深理解了那个漫长青春期痛苦的自己,并且内心有很大的一股愿力,我不仅仅要做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者,在青春期时最信赖的朋友,在他遇到困难时可以指引他走出困惑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何时开始跟孩子谈论青春期比较合适?作者告诉我们,最好是在女孩8岁男孩9岁时,或更早时就应该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因为当孩子提前了解了青春期,对青春期了解得越多,那当青春期真正来临的时候,TA就越能够轻松地应对。当孩子遇到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以及所面临的烦恼,我们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帮助。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青春期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烦恼和困惑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如何应对孩子们在青春期时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与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平共处,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非绊脚石,成为他们信赖的家人而非关上心门的对象。这些都是我们父母应该学习也必须提前做功课的地方。比如,面对青春期孩子体型和容貌的变化,很多孩因为青春痘、肥胖等问题烦恼,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有太多的唠叨和指责,更应该做的是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完善运动计划和养成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比如孩子的交友问题,学习上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家长首先要充分的信任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地爱TA,但又建立合理的规则,做到温和而坚定,一个被爱包围有安全感又懂得边界和规则的孩子,很难变坏。……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苦恼、焦虑,向各类专家求助。而事实上,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是有更大问题或者不懂得得当的教育方法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啊。我很庆幸自己现在遇见劳伦斯写的这本《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书,让我理解了那个不被自己接受的青春期的自己,也让我能够面带微笑、张开怀抱,拥有更强大的信心和热情来迎接儿子青春期的到来!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四):陕西高三女生轻生,父母应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抑制冲动性行为?
陕西高三女生徐某某,因对自己学业表现失望,离校后以天然气中毒的方式,主动结束自己年轻地生命。
除了女生离校10小时,校方没有引起重视,班主任直接说:“原本应该通知家长,结果一忙给忘了”之外,这起事件也说明从青少年心理教育上,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方,都有能够提高地地方。
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容易的。
因为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示: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最后发育成熟。
前额叶的功能就有理性思维,控制冲动行为。很多在成年人眼中,那些幼稚、冲动、不成熟的青少年行为,部分原因也在于他们的脑器质发育是否完全有关。
对于性格外向的青少年,他们遇到挫折、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向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攻击力)。所以会出现挑衅他人、打架斗殴等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的品行问题。
但如果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表面上很听话懂事,看上去不像是会出什么问题的孩子。但“诱惑性”恰恰在这里。
内向型孩子的攻击力会转向内部。虽然他们不会顶撞老师,与家长发生争执,但这种攻击力都会化作对自我的攻击,例如:内疚、自责。这种情况,由于其隐秘性,所以常会让家长与老师错过最佳干预期。
这次陕西高三女生徐某某的性格特点,就是内向。容易被老师忽略,家长也完全没有察觉到孩子有轻生的想法。
从女生离世前的画作来看,她的内心是非常渴望亲情的。所写的13个“对不起”能够体现出女生心中的内疚与自责程度之强烈。
对于考试失利,女生母亲也曾安慰过孩子。但从这起事件中看来,不论是女生的老师,还是母亲,似乎都没能成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难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看重个人隐私与思想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很希望得到家人与师长的理解。这是很矛盾的。所以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总觉得越来越难跟孩子沟通了。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如何沟通,才能成功取得孩子的许可,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呢?
美国天普大学杰出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他所撰写的《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提供了三种方法:
1.一对一的谈话。青少年喜爱被尊重与重视的感觉。如果你想要跟孩子对话,做一场高质量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高质量,就是你停下手边的事情,一心一意的孩子对话。而不是一边炒菜,一边跟孩子搭话。
如果孩子主动来找你谈心,你更是要重视。要拿出领导找你谈升职加薪的专注态度,去跟孩子对话。
2.分享你的感受和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孩子看到,即使是父母这样有生活经历的成年人,依然也会遇到困难险阻。
但这并不是让你将自己的负能量倾诉给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就容易走入这一误区。说着说着,就成了你一个人的诉苦大会。
这第二点的意思是,你可以更多与孩子分享你的所见、所闻、所想。
但最终的走向,仍然是积极与正面的。让孩子感受到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正如你当初经历过的那样。
3.相信你的孩子。
当你认为你的孩子,是个优秀、正直的孩子,他就会发展成优秀、正直的孩子。
曾有一位影视明星说起小时候在学校,被同学举报偷同桌的橡皮擦。在老师询问时,他反复说自己没有拿过同桌的橡皮擦。
老师很生气,把他爸爸叫来学校。他爸爸当时问了他:“你偷没偷?”
孩子哭着回答:“我没偷!”
他爸爸立马就跟老师说:“我儿子说没偷,就没偷!我相信我的孩子。”
父亲的这种对孩子的信任,对其一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出于生气与报复父母,从而变成父母所担心的那样。也就是父母们认为的青春期逆反行为。
所以,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跟青春期孩子们的沟通方法,你就更容易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多跟孩子聊天、交流,你就能够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从而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生活的重担。在学业压力之下,如果时长能感受到父母爱的温暖与有力的支撑,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更有韧性的应对人生。
《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这本书涵盖了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特有的教育忧虑、烦恼与无奈。
要是你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对青少年思想引导有困惑,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科学的答案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如果你家中也有青春期少年,不妨翻阅这本书,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成为拥有能力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