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维》是一本由王维 / 杨义 郭晓鸿 选注 评议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5.5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维》精选点评:
●真想去辋川走走啊,不过估计早被今人毁得差不多啦。
●王维真的是小清新风格的~~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那时觉得王维也好傲娇
●后面的赏析真是写的没意思!
●风月相知,山林相伴。摘花浸酒,扫叶烹茶
●我承认我的贪心,是全集就好了
●布雷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里说,每天都要读诗,它能放松肌肉、扩展感觉。我觉得最近就读王维吧。
●越读越觉得摩诘兄有点龙阳【哔——】←…←特别是读到《相思》说是赠李龟年的时候。。。。
●图文并茂,看完后让人恨不得把李杜的专集也看一遍。
《王维》读后感(一):小品王维
小品王维
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近日吾读其诗集,对此称谓亦有所感悟,王维之诗以山水田园最为出众,以吾之见,其诗之美,美在静中有动之趣,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句,以动写静,可谓妙笔。此外还有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之句,除静中有动之画卷感,亦有流水、蝉鸣之音趣,可谓将诗画乐结合之作。除此,王维五言古诗,吾亦偏爱之,如其诗《青溪》《渭川田家》等皆为佳品,可谓句句成画,诗意盎然,从中也可见作者当时之心境;绝句律诗有其美感,古诗长诗亦有其美,韵味不同而已,读诗之趣莫过于细细品味犹有余香。
附王维诗二首: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011-5-25
《王维》读后感(二):王维诗摘录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少年行1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2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3
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万里如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人不知,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读后感(三):分類有誤,點評浮泛,不可取也
若非買不到中華書局版本的王維詩選,我是絕不會買這本的。
市面上的詩選,無非或以時間順序排列,或以詩歌體裁排列,中華書局的“古典诗词名家系列”(http://book.douban.com/series/3078)就是以詩歌編年排序的。這本書以體裁排序,編排偷懶,各體之內詩的順序並沒有任何規律也就罷了,更可怕的是對詩體的認識也十分糊塗:
13頁《渭城曲》當為七絕卻被放在五絕。
91頁《春中田園作》押入聲韻,第六句出韻,當為五古,卻位列五律。
99頁《冬夜書懷》押入聲韻,當為五古,卻位列五律。
110頁《齊州送祖三》押入聲韻,當為五古,卻位列五律。
132頁《新晴野望》押上聲韻,當為五古,卻位列五律。
不知是作者還是出版社編輯排的,反正他對詩體的認識還停在初中水平。即使不清楚,去查一下《王右丞集箋注》可好?如此不負責任的編排將毫無疑問對初學者造成巨大的誤導。
對於本書的“點評”部分,我也是有意見的:一評起詩來就想方設法不顧一切地說詩好,說作者品格高;抑或泛泛而談,得出一個“成功塑造了一個XXXX的形象”、“完美體現了作者XXXX的情感,回味無窮”之類的結論。這種點評最不濟事。喏,這本書兩項都占了。
隨便舉幾個例子:
13頁《渭城曲》評曰“前兩句為送別創造一個帶著輕愁的環境氣氛,後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寫得多優美啊,但是請問“柳色”、“陽關”的文化意涵是什麼?勸酒怎麼就體現了“依依離情”?我希望能夠看到實在的話。
29頁《別輞川別業》中“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明明句意中有遞進,遞進中看得出深深的留戀,王維對“松蘿”、“青山”、“綠水”等名詞的沉吟也分明讓我們看到他的目光投到了哪裡,他的目光投到了那裡是因為他始終關注的只是“松蘿”、“青山”、“綠水”這樣的景色,他有關注悠閒的生活嗎?他有關注隱士的超脫嗎?沒有!我只看到了詩人對於自然美的欣賞和享受。然而評者卻說“表現出徘徊往返、縈迴纏繞的情態。對青山綠水的深情,其實反映出詩人對閑適超脫、嘯傲山林的隱士生活的依戀。”依我看,前一句浮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所謂“所以然”才是使讀者的古典詩詞鑒賞水平進階的關鍵,試想讓一個小學生去解一首寫離別的詩,相信小學生也知道該說“表現出很深刻的留戀”這樣的話吧,畢竟離別時不會有第二種感情的,只不過措辭之骈俪不及“徘徊往返、縈迴纏繞”之流,然而後者終不免“繡花枕頭”。後一句我認為則舍本求末了。
一碰到山水詩就說寫得自然,一碰到田園詩就說寫得生動,然而原因是什麼又說不出來,或者只能浮光掠影地談,這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不痛不癢的點評是古典詩詞的殺手,只會把詩解歪了、解死了。我相信,真正的點評必須有褒有貶,在褒貶中讀者才能養成品味,同時也最體現品評者的水準,這本《王維》的品評肯定是不合格的。
請別說我要求苛刻,市面上唐詩選本這麼多,隨便誰抄幾句這本、抄幾句那本、更改些修辭,也能出一本所謂鑒賞了,不提高要求豈不是都沒有區別了?不提高要求那些空憑頭銜出書的學者永遠拿不出乾貨。
《王维》读后感(四):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王维的禅诗
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唐代禅诗的奠基人。 这时期堪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王维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他的名“维”与字“摩诘”,是出自一部著名的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经中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是一位智慧超群,博学多才,辩才无碍,德行高妙,出生尊贵而不染世尘的大菩萨。王维曾在禅宗高僧座下受学禅宗顿悟之旨十年,后来又拜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为师。据载,王维曾求教神会修养心性和求解脱之事,与他语经数日,反复参究修证境界。后来王维受神会之嘱作《六祖能禅师碑铭》,对六祖慧能大师充满崇仰:“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谈笑语言,曾无戏论。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
在现存四百多首的王维诗文中,在诗歌之外,别有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淡雅恬静,朴实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 这种禅与诗画的结合和统一,是难能可贵的禅悟的境界与艺术。人们读诵这些充满着浓厚禅趣的小诗,会别有一番清远闲禅的禅味,寓有禅理。王维不但深谙佛理,而且坚持比较严格和正统的佛教实修,道德品质很高贵洁静。他早年诗作中写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隐居时,王维常与一些高僧和居士一起禅修,如诗《山中寄诸弟妹》云:“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蓝田山石门精舍》的诗中有:“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他对超脱世染的精神深表敬仰并身体力行。如诗《期游方丈寺》云:“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如诗《投道一师兰若宿》:“一公栖太白,高顶出云烟。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露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唯留暂宿,服事将穷年。”
王维很喜欢清净,且终生素食。如其诗所云:“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他晚年时更是潜心于佛教修持。虽官至尚书右丞的高位,仍然过着半官半隐、身在家而心出家的清修生活:“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临终之时,从容而逝:“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王维长年的禅修,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述了以寂静禅修来制服内心的贪嗔痴三毒。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晚年时在终南山隐居修行,以其恬淡清净的慧心灵性,常领悟到大自然的无穷机趣和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与《金刚经》中所言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妙契之处,为深蕴禅理的千古佳句。
王维的很多诗歌盈溢着禅意,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也有《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正是诗人随缘任运、清寂自在的禅心。有后人赞美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王维用清净无染的禅心,静默观照大自然的变化,在诗中凝炼出一片永恒的静谧,如他的名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他的名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正如《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诗里展现的远离尘嚣的幽静之境,不难让人感悟到身心的宁静与淡泊。王维以一颗清明自在、随缘任运的禅心,体味大自然的生命律动,禅悦之情常流于字里行间,如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清净禅者觉悟的心目中,大自然清净美妙,天机禅趣洋溢:“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王维用一颗空明清静的禅心观照大干世界,天地万物任运自然,显现起生着缘灭、本自空寂的清净妙法。
《王维》读后感(五):王维诗歌中的“空”字
王维诗歌中的“空”字
——读《王维》有感
提起唐朝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殊不知在当时唐朝人的眼中,王维的名气是大过李白的。他的诗充满灵气,干净自然,这与佛教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他也得到一个称号“诗佛”。王维的一生与佛结缘,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给王维取字为“摩诘”。“摩诘”在佛教中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王维的诗歌正如此。
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系列中《王维》一书,我发现王维在诗歌中反复使用一个字——空。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老师刚好说到佛教。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由此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王维在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空”字,最初我以为是无意义的音节,后来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比如说下面几首诗歌: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泛》
这句诗是当诗人极目远望时,突然间风起云涌,诗人所乘坐的船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仿佛拍打着天和云,船身紧接着颠簸,仿佛天空也摇荡起来了。这里的“空”不仅指天空,更可能指的是人生路上的“岸”。佛教中有“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苦海说的是人生是场苦旅,清醒过来,才能脱离无边苦海的境地,到达真正安乐的彼岸。作者在彼时彼刻处于风雨之中,也算是领悟到一种禅意吧。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这两句诗向来为人所称道,工整的对偶句勾勒出一幅自然图画,一位闲适之感仿佛要溢出纸上。行至水穷之处的诗人,并没有沮丧,而是随遇而安,索性坐下静静地看云。面对天边悠悠的白云,诗人的心境也同它们一样,没有任何挂念,悠闲自在地随风飘着。现在的人们的个性签名里常提到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自然、这种悠闲正是人们所期待的绿洲啊。其实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这种心境,还蕴涵禅机。“水穷处”正如同人生道路上的困境,不要担心山穷水尽,身处于困境,但我们的心灵依旧可以畅游天际。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辋川庄作》
连日阴雨,山林空蒙静谧,炊烟从丛林上空缓缓升起,山中农家蒸好了饭菜送到东面田地里劳作的家人们。这里的“空”字写出了山中人烟稀少,树林都很高,站在山中远望,容易产生一种山林很空旷的感觉。写诗即写心,诗人的心宽,看什么都宽,诗人心中无杂念,自然看山林就都是空旷的。这样描写山的诗句在王维诗中还有很多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说明人应该在不远之处,但是又看不见人的身影,可见诗人当时所处的山林是很茂密幽深的。这让我想起一个词语——空谷传音。空谷传音,更突出山林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的空寂。有古人曾说王维《辋川集》中的诗歌字字入禅,这一首也不例外。诗中所描写的寂静,诗人寂然的心境与他长期受佛教禅宗的思想影响有关。佛教修身讲究禅坐,禅坐就是端坐静修之意。王维就是从此中修来宁静的心境的吧。诗人也在一首诗中提到过禅坐,“欲知禅坐久,行路常春芳。”修行必须坐禅,禅坐日久,心境空朗,百虑不生,神定气和,所见所闻,无不情趣逸然,如“春芳”在胸,再无平常那些喜怒哀乐忧恐惊的复杂阴暗心态了。这是诗人自己习禅的心得和受用。没有杂念,心中有静,一切皆空。
王维诗歌中提到“空”字的还有很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或许是受佛教“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到“空”字,这并不是指虚幻的东西,而是静、清之义。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心情的流露,对外物所产生的一种感觉。
读王维的诗歌很舒服,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就像刚刚下过小雨的山林。干净、恬静、舒服。今年的流行词汇——佛系,其“佛系”义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我们也经常提到这个词,比如说购物时自己通过宝贝详情和评价分析判断而不是一有疑问就去找店家,这叫做“佛系”购物。在喧闹的现代社会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绿洲,在匆忙赶路时,想想王维的诗歌,想想他的生活态度,给心留一方可以歇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