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3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20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004》读后感(一):读《读库2004》

  

《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文学故乡这一系列都很好看,不熟悉阿来,曾经看过《尘埃落定》,但是印象不深。阿来独特的藏族人的坦诚,让访谈读起来特别舒服,特别喜欢他谈杜甫的那一段,看完真想读杜诗。看完这篇访谈,特意去看了《文学的故乡》记录片,看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莫言,每个人的风格各不相同,就像每块养育作家的大地一样。而阿来,真的就像藏区的天空般蓝得透彻、直接。

《“粉戏”新演》:不看戏剧、不懂戏剧,但并不妨碍津津有味的阅读。

《红星照耀铁十字》:战争的另类表达方式。

《大片泡沫》:对于《阿修罗》知之甚少,不曾想背后是如此惨烈的故事,而好莱坞梦工厂的强大体系也可见一斑。

《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非常好看的一篇科普故事,十九世纪的伦敦远非电影里的精致美好,霍乱流行、肮脏不堪,一个普通药剂师的人生经历也改变了世界流行病学的历史。在新冠疫情尚未平定的今天读来觉得更具有现实体验感。至于文章的标题,源自舒婷的一首诗,但还是没想明白。

《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统计是什么?不同的方法带来的统计结论会截然不同,数据可以是真的,但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会带来不一样的结论,而结论的引用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巧排列、强组合”。我们普通大众的眼睛估计是来不及擦的,唯有时刻保持一颗怀疑之心。

《诗人的“精神指纹”》:另类考据,历史不应该忘记,疯狂的历史更不应该,至少应该知道为何疯狂。

  《读库2004》读后感(二):想给斯诺医生当贴身助手

  

1.《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抛开内容不谈,要想把110多页一口气读下来还真是不容易的事,就是因为怕中断后就连不上了,虽然很连贯地读了下来,但也确实如走马观花一样,只记得阿来老师“不调查就没有写作权”的思想和行动很朴实也很可爱,不彻底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怎么能写好它呢!

2.《“粉戏”新演》:《战宛城》这历史典故在此之前我还真没听说过,借本文才得以了解,凭这部戏引出文革以及之后的戏曲发展这段历史,即使经历了地狱般的苦难,但演员一旦回归舞台就会找回自我,历久弥新!金蝉脱壳!我很希望影视圈的那些演员能看到此文并重获新生!

3.《红星照耀铁十字》:不是军迷的我读这样的文章太痛苦了,真希望以后少出这类的文章,不过我对那位把敌人坦克偷开回自己营地的小伙很是震惊,他是怎么做到???,有没有作家有兴趣写一下他或者拍成影视剧,肯定有意思!

4.《大片泡沫》:记得2018年《邪不压正》刚上映时我就去看了,但却不知道《阿修罗》也在同时上映,不过3天放映也太短了,想看你也看不到啊!读完此文才知道它背后经历了那么多艰辛,这给中国电影一个教训:不要贪大,清一色一条龙不是谁能搞的,得是万事俱备,事无巨细才可以。

5.《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这篇文章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斯诺医生的个人奋斗史和他独创的绘制患者分布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想穿越回到伦敦瘟疫那个时代,来给斯诺医生当贴身助手或者专访记者,去见证他书写历史成就伟大,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奋斗史非常励志,有点像林书豪,他是从一个小医护个体户一步步走到伦敦大学医学博士,他每一步都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且他一辈子未娶妻,最后感染中风自知医治无效后,选择了安乐死,令人唏嘘不已啊!

6.《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本文充斥着媒体中的统计方们各种各样的花招妙招,偷换概念、文字游戏、变换图形等等,我以后对那些统计数据要抱着“随便看看,不能当真”的态度了。

7.《诗人的“精神指纹”》:首先这首诗读完后确实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这诗可以把“第三次世界大战”替换成各行各业所要完成的目标,那就太好不过了,它能给人以满满的活力与激情,不能像那些网络喷子一样“反战”“文革复辟”,把一首好诗给扭曲了。

  《读库2004》读后感(三):读库2004概览

  《读库2004》读后感(四):“任何事物都相关,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任何事物都相关,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万事总相关,越相近,越相关。”

《读库2004》到手,展卷重读晨星的《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看到文中这则地理学第一定律,我不胜感慨,当代地理信息科学宗师托伯勒所归结的,似乎更是人生。半年前,我校读此辑时,新冠疫情未息,儿子马骁复课不久,他正在备战因此延期一月的高考。当时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他会奔赴武汉求学,而且学的就是地理信息科学。

此前,晨星的《从工厂到大学》与我的《中考魔方》同框,刊于《读库1803》。有读友说,两文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生活切片,却都与学习有关,对比之下值得玩味。还有读友说,晨星讲述了一个人自主觉醒、自我解放的励志故事,胜在作者的思考上。

当初经由文字,随晨星游历喻家山下的华中理工大学(即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也曾对马骁两年后的去向有所期许。马骁被华中农业大学提档后,所报专业被调剂,我这才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知晨星当年在武汉大学考研读博时,选择的都是地信专业,便请编辑杨雪牵线,与他互动交流。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广泛,大有可为。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所有信息深究起来,都会带有时空属性。”晨星说,“地信专业最怕学得泛泛,什么都学一点,什么也不精。要把测绘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学好。”

阅毕《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约翰·斯诺在验证他关于霍乱传播的理论时,其所具备的独立思考精神与逻辑思维意识。晨星说,此文标题化用舒婷诗句,意思是斯诺博士处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以及暗含了虽然十九世纪科技狂飙突进,但是人类的生活状态还没有变得特别好,凸显出斯诺博士开创性的工作。又说,此文只是一个引子,他还将写作地理信息科学、统计学与大数据科学系列相关文章。

《读库2004》上市之前,晨星提醒我,他的近作记述了人类近代最早有意识地使用地理信息科学中空间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可以让马骁看看。现在,马骁远在千里之外,是时候也为他订一份《读库》了。

《读库2004》立体封面

转引《读库2004》几段话:

现在文科学生有些不爱学,因为都写得很明白,老在翻来覆去讲,而且讲那些本来没有、被挖掘出的很多意义,其实那些意义是没有意义的意义。不如历史就讲大量的人物史实、故事。中国人懂历史都是从故事开始的。……意义是规定的,又不是说我们开动脑筋,自己讲个意义。教学大纲规定,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就三条意义,那就讲三条,不能讲偏了。最后不是背史实了,是背意义。历史变成背意义的时候,它就没有意义了。

我自己觉得,我这辈子的教育其实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教育,那么对自己教育是通过什么途径呢?就是通过文学。在文学当中遇到那些最伟大的人,在文学当中遇到那些最美好的情感,在文学当中遇到那些最宽广的胸怀,就把我们从一个小地方出来的人,没有任何见识的人,更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慢慢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经常说,围绕文学我就三种生活,写作、阅读、行走,三位一体。但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大的收获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学,这个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文学成了我的宗教。

到今天为止,我还是用非常庄重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不管是我的写作,还是我读到的越来越多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那种人,或者说为了这些目的,我又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行走、观察,这个时候已经带上一种审美的文学眼光在看。同一趟旅行,一群人去同一个地方,我得到的东西就多一些,因为我带着这样一种心理,带着这样一种期待,带着这种态度,总是去发现美好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消费,不是休闲。始终处在一种与其说是创作的激情,不如说是在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而且我觉得这个过程不会结束,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是那样一种心境,今天还是。而且它确实把我改变了,不光是文化程度提高了,视野开阔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裕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把一个人的性格都改变了,把我从一个简单的急于求成的人,变成现在可以不慌不忙,处变不惊,用非常平静的态度来感受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一个人。(以上三段:阿来、张同道《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

以我一个普通观众的看法,(演出《战宛城》时)耗子上台,其实是没有必要甚至画蛇添足的展现。且不说传统京剧是虚拟写意的艺术形式,并不需要木偶上台,也不说两个道具耗子交配的不雅动作有碍观瞻,就是桌子上耗子的出现,也与前面的程式化表演有所出入。试想,倘若是道具制作的耗子此时出现,那么几分钟之前的扑蝶也应该有钢丝操纵的蝴蝶飞舞才对。再往前看,曹操的马踏青苗,更应该有机械操纵的马匹上台才合理,那就乱了套了,还是京戏吗?……

以笔者浅见,去掉木偶耗子,从舞台效果方面,有如下好处:符合传统京剧尊崇的程式、虚拟、写意化的表演方法,此其一也;彻底摒弃有争议的耗子在台上交配的木偶表演,还舞台于演员,此其二也;观众得以集中精力欣赏和理解演员的动作,不为耗子所干扰,此其三也;撤去桌上遮挡木偶操纵者的帘帐,甚至撤去多余的桌子,最大限度净化舞台,参照《拾玉镯》的设置,还舞台于“一桌两椅”,给演员以最大限度的表演区域,扑蝶时候的圆场跑动更能圆满自如,此其四也。(以上两段:吴钢《“粉戏”新演》)

民意测验也好,社会统计也好,对这类新闻,大家的关注度都很高,因为它牵涉到人性的基本面。大家都很喜欢做心理测验题,这种测验题背后是一个亘古的问题:我是谁。那民意测验和统计新闻呢?这牵涉到另外一个同等量级的大哉问:我在哪里?——这里的“哪里”不仅是地理位置,也包括社会阶层位置。民意测验和社会统计,就有让人自动对号入座的魔力,因此往往是点击率最高的新闻品类之一。(克韩《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

为一个崇高目标的实现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缘于战争的生命价值观。逻辑上同向推导,为了同样的目标,他人的生命也是可以消灭的,最后就导致一个逻辑:为了某一理念,可以不惜牺牲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在这里,“崇高目标”中人的生命意义被抽却了。历史证明,这正是所有世间暴虐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是“文革”暴力的依据。(杨浪《诗人的“精神指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