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后感精选
《我们》是一本由叶·扎米亚京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精选点评:
●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新世界繁复得令人悲哀,扎米亚京作为启蒙者,不紧不慢、懒得绕弯,只是挑起人们对于人欲的想象。跪地求爱的Д有多狼狈,这个世界就有多简单。
●“是选择自由放弃幸福,还是选择幸福放弃自由?”果然是反乌托邦的开山之作
●因为选修了俄罗斯文学相关的课程,作业是一篇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我绞尽脑汁居然想不起我度过什么俄罗斯文学作品。本来想读《古拉格群岛》的,但是三卷本太多了怕读不完。就读了下载很久的《我们》。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发现者绝对是一部毫不逊色于《1984》的佳作!并且比后者提前了20多年写出。主角和1984里的温斯顿类似,都是未来极权社会的一份子。原本主角和其他人一样根正苗红,却因爱情而产生动摇。而且脑子里时不时地依旧认为这个极权社会是正确的。最终也走向了不可避免的道路。迎来了光明且黑暗的结局。伟大的作品!
●其实我比较赞赏后面的短篇~~
●扎米亚今对数学好像有点研究,他点出了绝对理性对人个体的异化,特别是情感的泯灭。 奥威尔对此书的评价高于《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四部曲阅读完结(个人认为动物农场应该算上)
●书店
●读多了就有点无趣了……翻到后面看到奥威尔说,对极权主义荒谬一面的直觉理解,是它超过美丽新世界的地方。当然,结构松散的缺陷,也超过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很赞的一本小说!书中最不错的一点是不像《战争和和平》一样名字很长很长完全记不住哪个人是哪个人,代号的好处啊。这个大一统社会完全就是一个专制社会,剥削人,限制人的欲望,滥杀无辜,专制独裁,没有个人隐私,最后甚至几乎都要改造成机器。连性都需要申请红票票才能搞,总之残忍的很。
●反乌托邦
《我们》读后感(一):纯粹的终极
纯粹理性、协调、一致的社会,否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抹杀了个性,看似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实一潭死水。
以前觉得如果人们可以永远开心快乐多好,现在想来,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真的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吗?也许正是痛苦和磨难才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我们》读后感(二):请考虑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局限性并接受我对这本书一星的评价
反乌托邦三大文学作品:《我们》、《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
《我们》这一本书
也许很有意义
但是
实在算不上是文学作品
恩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李银河老师写的一系列小说……
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如果真的有缪斯什么的管文学的神
那么请让这样的作品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吧
[膜拜]_| ̄|○ → _|\○_ → _/\○_ → ____○_
《我们》读后感(三):20170920 新纪录 反乌三部曲最好的一部
在马上就要崩溃的边缘努力抓住一根稻草式的书写,却被远远低估了。
写得最早的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
对个人的关注上,比1984深刻好几倍。
更不要提在这本书的写作年代,提出这样的设想,从自己本身出发把他置于未来进行反省。
奥威尔尽管隐居式写作,但他的内心没有隐居。
这本乍看像是艳情小说,但1984才是。
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水平,1984大众都能读,大众是不值得相信的。
火车上我旁边的人读1984,封面又土又华丽,我说“真巧,我包里带着三部曲第一部”,他说“什么三部曲,我不知道”
……
《我们》读后感(四):遭遇图书馆挂羊头卖狗肉事件。。
在省图满心欢喜的借了这本《我们》,硬着头皮看完了冗长的译序,介绍了俄国著名的白银时代,好不容易熬到正文,结果看来看去,越看越觉得奇怪,讲的是一个巨富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我就纳闷了,《我们》不是反乌托邦的么,怎么扯这些乱七八糟的啊,搞得我莫名其妙,但是依旧继续往下看。
看到一半,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抓着书仔细的研究了下,内页里面的页面上方陡然的五个字“欲望的幻灭”把我给雷到了,但是,但是,明明书的封面,前言,甚至后面的译后记分明都是《我们》的。。
最后我终于发现了,其实就是不知道谁把《我们》的封面还有前言后记给粘到了一本很烂的名叫《欲望的幻灭》的书上,然后,我就上当了,还傻傻的看了半本。。。
傻啊。。。
奇异的遭遇,感谢奇异的湖南省图书馆。。。
《我们》读后感(五):情何以堪
有点难读,这是最难翻译的东西之一,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絮叨,还要有理工科基础。
读前带着1984的预期,但落空了,甚至激起了相反的感受,本书越过切肤之痛,进入了哲学层面。
貌似如来的大恩主提出了类似“无欲则刚”的思想。思想本身没有问题,但大恩主之所以代表邪恶,盖因于砖痔。而且,大恩主没搞清楚状况,“无欲”和“人”是矛盾的,就像你不能说“干的水”,“无欲则刚”是权宜之计,大恩主却把它当作最终解决方案。
参照当下,精神箝制是一个叠合,但没有涉及另一个主要问题,因木及木又引发的不公。相反,大恩主完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对于尚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这个世界看上去还不那么可怕。
主人公因欲望被唤起而恢复人性,最终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饱尝痛苦,这是本书留下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考。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大恩主的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