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eacher Man》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Teacher Man》读后感摘抄

2022-05-23 02:0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eacher Man》读后感摘抄

  《Teacher Man》是一本由Frank McCourt著作,Scribn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00,页数:2005-1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eacher Man》精选点评:

  ●说句题外话 还有一种老师 他们就愿意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至于他们教课的工作反而做不来 也是另一种悲哀

  ●十几年前买来翻了几页后搁在一边直到最近才突然想起来要重新认真阅读一遍。最后突然深刻起来。一如既往地看到最后舍不得看完。很想读一读他的普利策奖作品。

  ●和第一本Angela's Ashes相比,写作风格上没有大的变化,但这本过于啰嗦。还是第一本读起来有味道。

  ●Fear to freedom.

  ●好久以前啦!我初三在加拿大读的诶

  ●很少看英文书也能看得有共鸣。整套书里没有用引号,感觉像是作者不停在说脑袋里在想什么,就像平时我一个人的时候脑袋里面总会不停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每一部都很精彩,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部作者写童年的时候。爸爸说宝宝是「第七级台阶上的天使」带来的,然后作者就每天坐在第七级台阶上和天使说话。虽然童年很艰辛,但是作者用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纯净了所有善恶。simply very touching and sweet! highly recommended.

  ●为人师难,为大师更难...

  ●Once, just once, I wish Mr. McCourt had the answer to something, but no, this two-faced blathering mick throws everything back at me. I like him.

  ●Being a teacher leads me to this book. Before reading it, I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a teacher with 30 years teaching career accumulated a pile of interesting stories. But this book tells more. Maybe it was the double identification that made Frank McCourt often sink into meditation. Half Irish, half American means that it's hard to find your hometown, especially spiritual. It's not the problem of Mr. McCourt alone; the mobil world today is filled with unnamed home sick.

  ●Frank McCourt三部曲中唯一一本没有耐心读完的书,Angela's Ashes is the best!!!

  《Teacher Man》读后感(一):纽约教书匠的无奈

  含剧透。

  看过安吉拉的骨灰,追到作者的另一部自传。

  作者起初来纽约也是在码头打杂,辗转在多个职业学校教英语,学生素质不高,许多是业余学习,也有移民背景,给他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作者两口子关系不好,吵架能从抽屉坏了,到老婆埋怨家具劣质,最后总说后悔嫁了爱尔兰人

  早年在酒店打杂,午休教南美后厨英文,赚点零花,教了厨房厨具的英文,但是sautee这种法语词就不会了。三人退学,在更衣室免费请教单词,几个还付费的工友不忿,差点打起来。

  作者畅想退休生活,说纽约对他最好的是42街的图书馆,他想把工作30年没空读的书都读一读。

  结尾处,他在黑板画了两个F,说教育要从左边的F到右边的F,也就是From Fear to Freedom。尽管自由是相对的,但人还是会从学习中克服对未知的恐惧。

  《Teacher Man》读后感(二):理想的种子落到地上开花的样子

  之前只读过作者的Angela's Ashes,没有太深的感触,留到印象里的只是一个从小女孩的角度讲生活中各种遭遇的故事。但这本Teacher Man却让我感觉相见恨晚,如果能在刚入职做教师时候读到这本书会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意思并不是现在读没有什么收获了,只是人在角色转变期间所接触到的思想会对自身发展产生巨大甚至是塑形的影响。这本书就可能是我的其中之一。

  作者用幽默调侃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一生教书匠的经历,为生计常年各处代课的辛酸和无奈,到Trinity College读博的“狗屎运”和之后因兴趣转向而辍学,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分歧导致学校和家长的不满,当然还有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而进行的非传统教学却获得学生们的肯定与敬爱。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既悲催又可爱,忠于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一生执着于此的教书匠,让我同为一位教师钦佩的人。我要感谢Frank McCourt,他又一次深刻地呼应了我深埋于心的教育理念,“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他并不像卢安克那样是位超凡脱俗、让我只能仰望的教育者,却给了我一种扎实的力量,让我知道理想的种子落到地上开花的样子,很美。

  《Teacher Man》读后感(三):Teacher man

  书名的缘起是这样的。Frank McCourt的教育生涯是在纽约的一间职业中学里开始,其情况,看来和我们记忆中的职业先修学校没有分别。他们的学生用他们的言语称呼他们的老师,不论他们姓甚么,都是这样称呼:Teacher man, what we gonna do?

  McCourt的第一课是这样开始的。学生走入他的课室,叫着嚷着,互丢东西。当然他尝试呼吁他们静下来,当然他失败了。一个纸袋飞到他面前,里面装着一件三文治。他拾起来,吃下去。学生瞪着他,哑掉;门外校长经过,当然叫了他去办公室。

  你明白McCourt是甚么人。他尝试分享自己,尝试与他们相处。里面不错是有好的经验,但最后你还是读到他的枯楬。首先他被第一所学校开除。他本身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再加上初入行的心理挣扎,让他的婚姻路走得不甚顺畅。他以为读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到了一个小区学院工作会比较容易,但发现那不过是一批长不大的成年人的收容所。他又以为当个博士,讨个大学教职会改变他的生活。然而,独自去到爱尔兰读书,却敌不过孤独,又写不出论文,两年之后败兴而返。

  最后,在朋友的引荐下,到了一所著名的学校教写作。在这里,他找到了他最快乐的教学时光。任何教师读到这一节也不禁同意,那里的确是个天堂:「你说要交350字的作文时,你会收到500字」;科主任很少来观课,也不要求他怎样教,看完收到鼓励的说话也多;学生之间或会有退在一旁的,但最后,总是有近乎奇迹的转变。他教学生念菜单,与不同种族的学生野餐,吃他们的家乡菜,发掘他们的人生故事。而这个起初被几间学校几乎开除的老师,在1976年,成为了美国最佳教师。

  他使写作成为了学生发现自己的桥梁,也在当中找到自己,因为从开始教学的第一天,他发现自己长大时的惨痛经历,就是自己与他们沟通的最佳途径。他的学生也鼓励他去写作,结果,他退休之后,用他的成长,写了一本普通人的童年回忆录。居然大卖,最后也改篇成电影。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Teacher Man。教师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期望、理想、挣扎、不满、失望、幽暗。McCourt在退休前,跟接替他的新人说:要自私,就像在飞机上,大人也要自己戴好氧气罩才照顾同行的孩子一样。也和普通人一样,教师的生命,也应该和其它人的生命一样,充满惊喜:他写作,也不过是退休前学生的一句:You should write a book。

  Teacher,Man。教师,人。

  《Teacher Man》读后感(四):请假条文学

  我新招的一个学生助手不来上班,最后她还反过来告我状,说每次到我办公室来,门都打不开。这种低级借口简直是侮辱我的智慧。几个月前,还有个学生助手打电话告诉我:“南桥,我开车轧到了一只蜗牛,车胎给轧爆了,所以无法来上班。”我当时还纳闷,什么蜗牛这么刚烈,死前还不忘把车胎给轧爆?难道此蜗牛是基地组织成员?

  别看美国人常常强调“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这些年轻学生撒谎起来,一个胜过一个。某电视剧中,父亲对找借口逃学的儿子说:“儿子,别跟我玩这些花招。小时候,我的狗要是真是吃了我那些家庭作业的话,它都能拉出一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来了。”

  中午看完了《教书匠》中专门讨论学生请假条的一章,妙趣横生。这种快乐,不给分享出来,我自己会活活闷死,所以其情节略述如下:

  一天早晨,“教书匠”麦考特上课,学生Mikey递过来一张请假条(Excuse Note),上书:

  亲爱的麦考特先生:Mikey的外婆,也就是我妈,今年80岁了。由于咖啡喝多了,从楼梯上掉了下来,所以我得把Mikey留在家,照顾他祖母,还有他妹妹,我自己得去码头那里的咖啡店上班。Mikey妈妈Imelda Dolan敬上。又及:他外婆没事。

  麦考特亲眼看到这小子是用左手写的这请假条。因为这孩子天主教学校上学,嬷嬷们把他们的书法训练得太好,错了一个字都要挨训,要是左撇子,嬷嬷们恨不得直接送他们下地狱。所以这小子用左手冒充。

  麦考特说,他收到的请假条很多是假的。他要是一一追究,那好,简直一天24小时都闲不下来。他把假条塞进抽屉,但是那时候,看到几十张参差不齐的假条,他突然醍醐灌顶。他说他以前不知道什么叫醍醐灌顶,现在明白了。他醍醐灌顶了什么呢?他说怎么学生你让他写个200字的作文,他们都牢骚满腹,仿佛要杀了他。而写起请假条来,文思泉涌,简直是美国高中写作的典范佳作,American high school writing at its best: raw, real, urgent, lucid, brief, lying.真该入选《美国假条大全》,或者《美国谎言录》,比如他所收集到的如下请假理由:

  • 我家炉子着火了,顺着墙纸烧,消防队员来忙了一夜,我们一宿没睡…

  • 我家厕所坏了,我儿子只好到同一条街我表妹上班处的酒吧上厕所,没想到那里厕所也坏了,所以老师,您可以想象,我儿子今天去上学多艰难。顺便说一句,麦夸特(原文如此)先生,酒吧里的人说认识你哥。

  • 我儿子Arnold完成了您布置的作业,昨天乘坐地铁的时候,书包被地铁门夹住,车开走了,所以作业也没了。

  • 他妹妹的狗把他的作业给吃了,但愿这该死的狗给噎死。

  • 我们楼上有个男的昨晚在卫生间死了,水龙头没有关,我儿子的作业放在桌子上,被淹了。

  • 她哥哥生她的气,把她的作文从窗子上扔了下去,结果她的作业就在Staten Island上空飞啊飞。这当然不好了,因为人们会无意中看到,产生错误印象,除非他们看到文章的结尾。

  • 我儿子做好了你给的作业,而且在坐轮渡的时候还在检查,可是突然吹来一阵风,把他作业给吹跑了。

  …

  麦考特又来了一次醍醐灌顶。他把所有请假条拿出来,划掉姓名,然后发给全班。学生傻眼了,这是什么东西?麦考特说:是你们写的东西。请大家接着写,写这种假条,想怎么写怎么写。

  学生如梦初醒,疯狂地写起来。平时一到下课,一眨眼就全不见了,这回好,拉都拉不走。

  麦考特接着又说:你们这么能给自己找借口,你也给别人找找借口。比如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你给他们写个条子,交给上帝。你给逃避兵役的人写个条子。你给犹大写个条子。你给美国政客写个条子。

  这些学生唰唰唰都写疯了。

  正是士气昂扬的时候,校长和学监(相当于教育局长)来了,抽查学生正在做的写作练习。然后校长要麦考特下课后去找学监。麦考特说:又玩完了,等着炒鱿鱼吧。他忐忑不安地找到学监,学监说:太棒了!你这个教学太棒了。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没准你能培养出几个一流的律师呢!不会找借口能当律师吗?

  麦考特哼着小调回到教室,然后得意地在教室里哼唱小调。他说他高兴,他得意。高兴的时候哼哼小调需要借口吗?不需要。

  《Teacher Man》读后感(五):从康定情歌到麻婆豆腐

  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麦考特不是太把分数当一回事,他的课程很受欢迎。几百个学生报名要选修他的课。学生和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有个学生母亲甚至提出,如果麦考特让孩子上他的写作课,她可以陪他上床。麦考特在酒吧里和朋友吹嘘此事,朋友说:老哥,有这样的好事?你还有心思在这里喝这寡酒?

  可是学生都选他的课,不说明学生进来后会认真对待。好莱坞大腕随便表演个什么东西,都有人为之鼓掌,为之买票,还摩肩接踵地求他们签名。麦考特说,讲台也是舞台,老夫一天表演五次,铃一响观众全跑了。从来没有人来求他签名,唯一的例外,是毕业时他们会求老师在毕业生名录上签个尊姓大名。

  上课也不容易,有的时候他知道答案,有的时候他一无所知。他经常发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学习历史、艺术、哲学、考古,要把英国文学翻个底朝天,新古典浪漫派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爱德华时期文学战争诗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可是老师讲这些文学经典,学生也会审美疲劳,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把话题支开,让老师说些别的有趣的话题。麦考特说,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无非是食、色。可是色是个雷区,学生回去跟家长一说,他就立刻完蛋了。所以食物比较安全。学生经常挑起食物的话题来。比如有一天,学生说:“老师,你要不要吃点Marzpin?” Marzpin是什么东西,不但中国书评人南桥不知道,零距离直击Marzpin的美国人麦考特也不知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学生就是希望老师提问,把话题扯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不再讨论哈姆雷特和他妈妈以及弗洛伊德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Marzpin, 我们姑且胡乱称之为“马克思饼”,一会儿就被同学们抢完了。那学生十分得意,说明天再带。别的学生一听,说那我明天也带。韩国学生说,我带泡菜。中国学生说,我带水饺,意大利学生说,我带肉丸…乱哄哄之中,麦考特说:明天每人带一个菜来,我们去公园上课。

  第二天学生一起聚到公园,在公园的野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不但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附近的无家可归者也跑了过来,学生把马克思饼拿过来给这些无家可归者吃,无家可归者吃一口就吐掉,说:“什么破玩意,不要以为我们无家可归,你就可以这么胡来!”在学生们的嘈杂和无家可归者的抱怨声中,麦考特说:“明天每人带本菜谱来。”

  第二天,每人带了一本食谱过来,麦考特叫他们朗诵。对,朗诵。既然哈姆雷特的对白和勃朗宁的诗歌让大家审美疲劳,不妨换个口味,读菜谱吧。你们看这些菜谱写得怎样? 学生虽然不解,但还是一个个朗诵起来。

  中间突然有个学生Michael 说, 他碰巧带笛子了,要不搞个配乐朗诵?麦考特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要求,但是他答应了。于是这个学生在同学朗诵“爱尔兰苏打面包”食谱的时候,他吹起了“爱尔兰洗衣女”的曲子,全班同学打拍子。课堂气氛热烈。接着他又变换曲调,去配不同乐曲。班上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酷啊,简直可以组建个食谱乐队了。不过这整个“教学”,也只是小小变奏。凡事都适可而止,在学生欲罢不能的时候,麦考特用别的方法,又将他们的兴趣回到教学内容上来。只是任何听过这堂课的学生,都不会忘记,就如同我忘记不了当年在桐城中学的班上,刘盛磊老师教我们用古音吟诵“归去来兮”一样。

  豆腐一盒

  切丁

  绞肉500克

  油2匙

  葱1枝

  麻油少许

  辣椒少许

  蒜少许

  薑末及少许

  花椒少许

  太白粉1匙

  水1大匙

  起油鍋爆香花椒及朝天椒

  聞到香味即可

  將花椒撈出

  絞肉炒散

  拌入蒜末,薑末及蔥末

  加入豆瓣酱

  醬油和米酒

  豆腐丁

  轻轻拌炒

  再加水闷4~5 分鐘

  然后开锅

  將那蔥末

  天女散花般地撒下

  怎么,我又开始写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