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3 03:4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林语堂自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语堂自传》精选点评:

  ●我知道幽默这词是林语堂首创是在初中吧..后来《京华烟云》热播,还是我姐告我原著是用英语写的,后来才翻译的。内地开始正视他的成就与影响的时间不算久吧……当初的不相容是因为……

  ●简单 清澈 无比涵养而诚实质朴却又深厚

  ●先生真幽默!

  ●2009 9 26

  ●林语堂说:“读书就是要寻找与你秉性相近的作家来读,读爱书就是要毫不理由的爱

  ●甚是感动.

  ●有大学问者多不见于闻达 ,文字恬淡,本性宽厚,文如其人。

  ●看过他女儿写父亲的。明白“家教”两字的份量。

  ●林語堂出身其實很窮,家裡幾兄弟的教育都是靠互相貼補。可見即使來自“無產階級”,看待生活一樣是可以從容而不激烈的。

  ●笔调调侃的爱书之人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一):教育方式

  有小孩的人可以深入的研读下这本书。

  林语堂的传记更多的让我意识到教育重要。孩子需要广泛的想象空间,扩开思路,接纳更多更广的思想,自己才有积淀。

  像林语堂的其他作品自传补遗,人生的盛宴,都没有使我连读几小时不愿意 停下来的,它做到了。

  非常值得细读!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二):林语堂:幽默者的历史

  最喜欢的就是林语堂的幽默,这不是滑稽小丑在舞台上的摔猴把戏,更重要的是文人骨子里文化蕴含。哪种智慧的幽默虽不至于到笑死不负责的地步,但还是能够笑的敞开胸怀,放声大笑。

  林语堂此人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文人雅士之一,在如今刮起民国风的今天,林语堂的那些文人趣事无不使人关怀民国走过的短短38年历史。

  38年,短短的38年,历史的变迁,政局的变化,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又忘却了什么?无人告知的以及难以倾诉的历史岁月中,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还有什么值得留念,尚且在往昔中著作中寻找他们的踪影。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三):好书之人难做

  从林语堂的自传来看,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好书之人。其嗜书之程度与钱钟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这种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厌恶学校教育但考试极易得高分,虽喜读书却厌恶课堂。在我看来,这两点极难做到。在学校那么多年,我只觉得读书难,书难读,上学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除上学读书之外,我根本做不了别的事。于是,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下去。越读越觉得兴味索然,越读越觉得读书无用。只因我是为了尽责而读,并非为了喜好而读书。要是完全不为责任读书,非常难做到。大学里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密,早上有课,下午有课,晚上还要上课。余下的时间连消化老师课上所讲都不够,就更不用说自己去看些感兴趣的书了。我们的老师又不像林语堂的老师那样一课十行,而是一课十章。课上来不及预习,课后来不及复习。只能在老师讲的时候拼命记笔记,留作考试复习之用。看来要做读书人极易,做好书又能读书之人极难。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四):林语堂起初并不专长国学,还是发明家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1/是林先生自圣约翰期间之前,居然对于国学部分的学习是比较浅的,一直以教会学校的方式在学习;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五):林语堂起初并不专长国学,还是发明家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1/是林先生自圣约翰期间之前,居然对于国学部分的学习是比较浅的,一直以教会学校的方式在学习;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