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猫战争》读后感锦集
《流浪猫战争》是一本由[美] 彼得·P.马拉 [美] 克里斯·桑泰拉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猫战争》读后感(一):趁两边还没吵起来,想一想伦理问题
这本书在国内出版也就是上个月的事,豆瓣条目也安静得很,趁这难得的清静,可以思考些冷静的问题。
除了对生物多样的重要性没有做足够、有效的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陈述梳理没有采用图表等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之外,本书也基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户外猫咪作为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明显的损害,这种损害相比环境污染等其他人为因素可能并不绝对主要,但相对上仍然很重要——完全值得各利益关切群体(爱猫群体或动保、环保群体),以及政策制定者(政府)做些什么改变。
对于野化家猫和户外放养猫(并非只是“流浪猫”)的生态威胁,甚至猫咪本身的嗜杀本性,我不感到陌生。虽然这种认识没有改变我对猫咪的喜爱,甚至对流浪猫的怜悯同情,但是我也认为应当减少户外猫的数量。尽管如此,这本书仍让我感到震动的是对TNR(捕捉、绝育、放归),这样一个“国际通行”方法的强烈反对(也是这本书主要谈的问题),而提倡快速“消灭”,即捕杀和毒杀。
对此,本书在生态科学上借已有的科研成果做了较充分的论证,我没有怀疑。甚至论及,假设站在物种福利高于个体、生态利益高于个体的生态伦理的角度看,直接清除也是没有道德困境的。可问题是,这种伦理假设是否足够妥当?诚然,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层面上看,这种假设是足取的,而当范围扩大到对人类群体心理的影响、对道德的坚守上时,这种假设还有没有其他风险?这并非仅仅有关我们如何保护生态,也与我们希望如何保持人类社会、我们希望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是纯粹的现实考量、还是真诚与同情(当然这两者不始终相悖)息息相关。
具体的讨论还需要点时间,想再理一理,也想看看别人的回复。
《流浪猫战争》读后感(二):众生平等,但猫是否比其他生命更平等?
《流浪猫战争》谈到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出的则是一个普遍性的哲学问题。骄子镇楼
关注猫的大部分人都会认可如下事实:流浪猫的数量庞大且日渐增长。那些不清楚这一事实的读者,本书会告诉你们,在作者所关注的美国,户外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000万至1亿只。这惊人的泛滥主要是被技术革新和人性弱点所驱动的。这里所述的技术,既包括品种猫的培育技术,也包括猫砂、猫厕所等将养猫便利化的发明。既然猫咪越来越诱人而养猫越来越方便(第三个或许有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孤独),“猫奴”自然就越来越多。但不可避免地,哪个群体都有不负责的人,宠物猫的风行也导致弃猫越来越多。同时还要考虑的是,很多所谓宠物猫也是放养的,它们有充足的机会去影响周围环境。换言之,流浪猫包括两大来源,被遗弃而野化的猫,以及散养在户外的猫,或许统一称之为野外猫更合适些。狗同样是热门宠物,但流浪狗的数量并未如此泛滥。这涉及了人类对猫狗的认知差异。由于狗更早被驯养且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做了更多的改变,一般人不认为狗能很好地融入野外环境,再加上狂犬病的社会影响(虽然美国的大多数狂犬病例是经猫传染的,但人们往往会忽视猫也能传染狂犬病这一事实),流浪狗更可能被处理,散养宠物犬也不为社会所容忍。而作为一种驯化较晚的动物,猫与野外祖先相比改变不大,被认为是适应野外环境的。无论猫奴还是普通人,对野外溜达的猫都持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心态。
可惜,流浪猫的实际情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自在。和宠物猫相比,流浪猫面临远为严酷的环境压力,生活质量差,寿命也因而短得多(一般不超过两年)。这种处境,对野生动物可算自然,但相对宠物就有很大差距。因此,像大部分人注意到的,一些爱猫人士会自发地喂养和照顾流浪猫。但仅仅是喂养照顾,还不能打破流浪猫多生速死的宿命。TNR(捕捉—绝育—放归)作为一种解决方案,被发明出来并得到推广。相比以致命手段控制流浪猫数量,TNR的“不杀”原则看来更为人道,因而在动物福利颇受重视的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理想状态下,TNR会使绝大部分野外流浪猫丧失生育能力,竞争压力因此减少,个体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个体寿命得以延长,野猫种群的规模也得以被控制。但现实中,因为做不到足够高的绝育率,也无法避免新的流浪猫加入,至少在种群规模控制上,TNR是无能为力的。
同时,流浪猫数量的激增,带来的远不仅仅是猫的福利问题。作为强有力的猎手,野猫对其所在环境的中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都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在有限的岛屿环境中,猫甚至很容易导致岛上特有物种的灭绝。书中列举的研究显示,猫是导致全球200多个物种灭绝或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或原因之一;而猫在美国扑杀的鸟类数量,约为每年几十亿只。事实上,猫对其捕食对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影响了许多种群的存续。为了解决流浪猫泛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爱鸟人士为主力的野生动物爱好者与爱猫人士展开了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斗争。由于文化和政策差异,这场战争在不同国家的战况大不一样:珍视本地特有物种的澳大利亚人,积极地清除和控制野猫、野狗、野兔等入侵物种;已经习惯了猫在室外游荡的英国人似乎从没将流浪猫视为一个问题;美国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爱猫人士关注猫的福利和生存权,爱鸟人士则关注鸟的生存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爱猫人士声明捕猎是猫的天性,爱鸟人士则声明猫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入侵物种;很多爱猫人士费心费力照顾户外的猫聚落,爱鸟人士则宣传强调猫只应在室内饲养;爱猫人士大力推广TNR,爱鸟人士却更希望将猎杀作为控制数量的手段。本书作者是一位坚定的鸟派人士。他支持将猫严格限定为室内宠物,严惩遗弃和放养行为,并以人道的杀戮方式积极控制野外猫的数量。这并不是说他不爱猫或者觉得猫不可爱,而是说,他觉得猫不应该大量出现在户外或者野外。
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及其造物是超脱于自然而存在,甚至认为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的主宰。那么,人似乎就应该承担起主人的义务,令自然、令地球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之中。正所谓,四脚兽是平等的,但两脚兽比四脚兽更平等。但我一直很怀疑,人类是否能如此决然地宣示自己作为主宰的地位。博物爱好者多半知道,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灭绝的主要肇因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广泛活动。即使猫对其中几百个物种的灭绝负有责任,但将它们带入这杀戮战场的,终归还是人类。不过,即使人类毁灭自身并拉上诸多物种陪葬,自然也依旧会存在。不但存在,可能还会让整个生物系统再度繁盛起来,就像前五次灭绝后发生的事情一样。所以说,人类恐怕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需要人类的服务或拯救。
另一方面,具体到人和猫的互动关系,也很难说就是人驯养和利用了猫。就像“猫奴”这个称呼所揭示的,也许是猫反过来利用了人类喜欢软绵绵毛茸茸的天性,将自己的种群扩散到了全世界。固然也有人喜欢鸟类展翅高飞的英姿,但只要猫还把握着人类喜软怕硬的天性,只要它们还会用圆滚滚的天真眼神卖萌、还会用蹭你喵你顶你睡你,恐怕任何针对猫的绝罚都很难得到广泛、认真的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众生平等,但猫比其他生命更平等。猫在目前地球上所建立的优势物种地位,所获得的广泛生存环境,都是它们靠天赋的卖萌技巧和凶悍的猎食本能打拼下来的。
此外,本书还给出了关于谁是主宰的第三种解释:弓形虫。弓形虫的寄生生涯需要两个阶段的宿主。在一级宿主猫的肠道内,它们会进行有性繁殖,并让虫卵随猫的粪便排出体外。在外部环境中,虫卵会通过土壤和水等介质进入二级宿主体内,并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大量增生。奇妙或可怕的是,被感染的二级宿主(一般是啮齿动物)会改变其本性,开始亲近猫。当病怏怏又不知躲闪的鼠类被猫捕食后,弓形虫就回到了猫的肠道内,可以开始下一轮有性繁殖了。据信有四千万美国人携带弓形虫,只不过其中的绝大多数免疫系统足够强健,不会发病或不会有明显症状。并无研究表明,弓形虫会让人类更喜欢猫。但我们不妨如此设想,很可能弓形虫才是世界之主。正是它们诱使人类放纵对猫的溺爱,才令宿主带其族群遍布天下,最终侵占了世界的每一个宜居角落。
我喜欢撸猫(尤其是自己家的),也喜欢观鸟(不管是哪里来的),很难衡量哪种行为带给我的愉悦更多。即使深知流浪猫对环境的破坏力,我也喂养过在自家院里留宿的一窝奶猫,因为它们就是萌得让人无法置之不理。在更有效的监管措施被发明和普及以前,流浪猫引发的战争还远远不会结束。不过,不论我们在战争中站哪一方的立场,采取哪一种行动,最好能记得,另一方面的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
《流浪猫战争》读后感(三):野生动物不敌宠物经济,命运或许早已注定
宠物经济裹挟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猫,猫已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他们的杀戮早已被人们忘记。
科研人员早早就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家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媒体的宣传常常与科研人员的理念背道而驰。公众往往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猫抓小动物的视频下,评论往往一片叫好、大呼可爱。本书直面问题,提供解决流浪猫问题的新思路,多管齐下,全方位而行之有效。而这些新思路,同时也是严峻现实的反映。
首先,书中提到打赢舆论战,加大科普力度,让养宠人承担相应责任。科学家应该尝试面向公众的宣传者这一新角色,让科普不再束之高阁高高在上,不再曲高和寡,扭转科普无法和大众打成一块的现状。野生动物保护者、科研人员需要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译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及时向国外最新科研成果传递大众。原著是典型的学术英语文体,译著读起来更加通俗。是向公众科普流浪猫问题非常有益的一次尝试(如果能配上原著的插图效果更好,比如“猫中庭”图片,会让读者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而如今,流量媒体早已占据了舆论的高地。流量为大,常常炮制不实却颇有影响力的言论来娱乐大众。比如,流浪猫鲍勃的死因是散养带来的车祸,而不是寿终正寝。本是一个宣传室内养猫的良好契机,媒体却借此狂欢炒作。一些不明道理的明星往往起着相反的作用。科普人员苦口婆心劝说常常又遭到极端爱好者的攻击,连某医学公众号科普流浪猫的卫生问题也遭来谩骂不解。部分民众无法区分科学控制数量和以虐杀拍视频取乐的区别。科研具有预见性,走在多数人前面,难免遭到误解扭曲。仅凭科研人员和野生动物爱好者要扭转态势,颇有难度。
除了科研人员、野生动物爱好者,爱猫团体也许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以争取双方更多共同之处,比如动物福利、绝育等。文中谈到,“在一起坦诚讨论猫杀死动物的事实,就是好的起点”。都是喜爱动物的人,倘若能联合爱猫人士,共同探讨问题,势必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次有研究讨论猫生态影响,就有一些人说人破坏得最多。殊不知,猫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要明白,控制过多的无主家猫为了捕杀的而捕杀,对猫的科学控制也是为了所有动物的整体福利。
第二,解决资金问题,加大对野生动物的资金投入。文中对比了美国人在宠物身上和在野生动物保护上投入资金的巨大差异。野生动物保护投入的资金仅为宠物花费资金的零星半点。书中提到运用广告策略影响养猫人群,通过兽医团体、宠物食品生产商和宠物用品零售商三大渠道。在展示的商品和购物袋上印上“勿散养猫”。这一点效果必然是显著的,但也需要资金运作。资金从哪里来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资金不足,无力回天。尽管一些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科研人员、自然爱好者已经尝试转变角色,做了很大努力在社交媒体公众宣传,拼命科普,但收效甚微。问题的核心就是抵不过资本的力量。我国某地建立猫岛,破坏原生岛屿,引进散养的流浪猫,在微博上激起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原因之一是投资者拥有大量资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岛屿。除此之外,一些微博热搜常常是宠物经济的炒作。“一猫一狗,生活圆满”、“什么时候可以有猫”,“XX明星的猫”,带动养宠热潮。却少有宣传如何科学养宠。如果有更多卓远见识企业能加入进来,宣传科学养宠、科学救助,还能对企业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相比之下,科研人员经费预算有限、不少野生动物保护者、爱好者更是囊中羞涩。野生动物最终不敌宠物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下,命运是注定的。
第三,促使决策者采取行动。决策者能有力调动资本,所做一步都影响重大,影响决策者就能更大程度上影响公众。政府如果能立法禁止遗弃、散养、随意投喂流浪猫,建立机构对流浪猫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流浪动物问题上,政府的态度至关重要。
如今,许多决策者没有意识到问题,譬如某地警方收缴作兔肉食用的流浪猫,并将其放生。放生实为不妥。更何况,即使有意识到问题的决策者也不愿意做这个“恶人”,不愿意碰这块烫手的山芋。正如书中所说,决策者不愿卷入纷争来提出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往往为了调和矛盾采取TNR手段,因为他们也无法从中获取政治资本。况且,政府面临着各种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环保问题往往不是当务之急,被牺牲掉的也往往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环境。控制无序繁殖的无主家猫更是不足一提、早已抛之在外。
最后,寄希望于后人也许有效。书中提到,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倡导自然教育。钢筋水泥城市中,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不多。而提到野生动物,往往想到的是大熊猫、金丝猴,感觉离自己很远,与己无关。所以才会有“城市里没有野生鸟类,除了麻雀”这一论断。其实只要走出去,哪怕在绿化的小区转转,也会收获颇丰(我在小区就监测到10种鸟)。如果能体验花朵芬芳、鸟的灵动、蛙声虫鸣、鱼翔浅底,感受自然之美,就会意识到这些鲜活的生命就在我们面前,就会对它们非自然的消失感到痛心疾首,就会想要力挽狂澜不负责任的养宠行为,势必会有更多人关注流浪动物带来的生态问题。
闭卷深思。无主家猫已在不少西方国家泛滥成灾。而B站看到18年的统计数据,北京500万流浪猫,而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前车之煎,本书已敲响警钟。希望我国不要重蹈覆辙,希望我们不要再看到下一个寂静的春天,不要让这些可爱的精灵消失于无声之处。
(私以为第二章标题“屠宰场”译法有待商榷。乳业产地“屠宰场”让读者联想到宰杀牛等牲畜,文中实际讲的是家猫在美国乳业产地的杀戮。“Its Killing Fields”译为“猫的杀戮天堂”会不会更好?但不排除是译者缓和语言的手段。倘若是缓和方式,我是赞成的)
《流浪猫战争》读后感(四):读书摘录|流浪猫战争(萌宠杀手的生态影响)
读书摘录|流浪猫战争(萌宠杀手的生态影响)[美]彼得·P.马拉 克里斯·桑泰拉 著,商务印书馆,2020
和其他动植物种类一样,它们都通过自然选择,以一种适应环境的速度演化着,这环境既是生物学上的,也是气候上和地理上的。
它们被人类驯化并成为心爱的伙伴已有上千年之久,可是一旦放羊或是野花,这些宠物就能撕裂从亘古演化至今的生命织锦。
家猫有40-60个不同的品系,狗类品种有160-400种,因为人类繁育狗的历史比猫早一千年,目的也包括打猎、放牧、嗅闻等不同功能。猫与人类的交汇源自“共栖”,被动驯化。
猫是受人类自主的捕食者。出于人的资助,户外猫的存活水平远远高于自然界天敌的密度和特定生境的承载量,因此它们的影响也比任何一种天敌重大得多。猫还会对鸟的个体和种群产生间接的、亚致死性的影响。P65
通常,自然发生的灭绝速率大致是每百万物种年中有两个物种灭绝。
人类所参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口过剩及其导致的动物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人口过剩导致过度渔猎、污染、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想要成功,需要占据一个空出的生态位或者与某个生态位的原有物种竞争,这两种共同效应将家猫推上了全世界最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保守估计,家猫部分或直接导致了全球238种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中33个物种(占14%)的灭绝。
坦普尔估算的结果是:(威斯康星州)在一只猫的捕猎范围内生活的小型到中型鸟最少有10%死于猫爪。
理查德·洛夫创造了“自然缺失症”这种说法,用来描述美国人,尤其是儿童和自然界日渐疏离的情形,还有这种缺失导致的行为问题,如注意力缺乏、焦虑和抑郁。人们为了辨别鸟类要同时调动感性和理性,再搜集处理到的外部刺激,观鸟也满足了人类固有的欲望,即收集、保存和竞赛,这种游戏在19世纪晚期以射杀和制作标本的形式呈现,到了今天它的表现形式是鸟类记录。
最终估算的死亡数量是:这些猫每年杀死全美过13亿到40亿只鸟(平均是24亿),其中大部分(69%)鸟类的死亡是非宠物猫造成的。最终估算的哺乳动物的死亡数量是63亿到223亿之间(平均数是123亿)。两栖动物9500万到2.99亿只,爬行动物2.58亿到8.22亿只。这些已经是相当保守的估算。
刚地弓形虫: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可以操纵其一级宿主,最后也会操纵二级宿主以继续传播和生存。它们只在猫科动物的肠道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卵囊由猫粪排出,感染泥土或者水源。一旦进入二级宿主,卵囊变形为虫体开始无性增殖,最终以一种叫做缓殖子的包囊形态感染肌肉和神经组织。宿主会出现奇怪的行为:对猫的焦虑和恐惧减少,正常情况下怕猫的,变得喜欢猫。
弓形虫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作。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例子,这些直言不讳的爱猫人士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外来捕猎者对于本土动物的“屠杀”,他们对于澳大利亚大陆上的100多种濒危物种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尊重”。
澳大利亚以仁慈的致命手段控制野化家猫的观点到落实具体的政策,花了大约20年时间。1999澳大利亚《威胁清除计划》(TAP)
假如不扭转现有的趋势,新西兰的5种几维鸟中,据估计至少有一种将在未来50年中灭绝。P121
几维鸟、橙腹鹦鹉和笛鸻的命运至少部分取决于能否抑制入侵性捕食者,其中就包括户外生活的猫。压制手段除了涉及法律、政治和运筹问题,还有一个巨大的伦理哲学问题:一个物种的命运是否比个体成员的命运重要?
比如:太平洋西北地区,以消灭角鸬鹚来保护洄游的太平洋鲑属和虹鳟属;加州,野生物动物组织获得授权给海狮安乐死,保护越过水坝的成年大鳞大麻哈鱼。都是杀死一些本土动物来尝试拯救另一些本土动物。P122
美国东部,射杀横斑林鸮,保护北方斑林鸮。
支持派专家:在人类干扰更少的原始森林,横斑林鸮和北方斑林鸮可能本来处于两种不同的生态位,因为人类破坏栖息地的原因,导致二者成为竞争关系。所以人类有责任弥补北方斑林鸮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受到的伤害,“一种悲哀的善”。
反对派:慈善保护派,维持和改善本土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能会忽视野生动物的生活体验,无法忽视对动物所施加的痛苦。P124
卡利科教授:在加尔维斯顿岛的案例中,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来说,囚禁猫和打死猫都不对。但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说则是正确的,因为一个物种整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我个人认为,环境伦理应当高于动物伦理。
加尔维斯顿岛的史蒂文森案:最后是一次未决审判。P126
2007年,得克萨斯州取消了禁止杀害家畜的规定中动物的所有权问题。对“野猫”实施保护。2015年3月,加尔维斯顿市政局投票通过实施TNR项目(“捕捉—绝育——释放”,与之相对的是安乐死的方法)。
2006北卡罗纳州立大学研究:TNR能够发挥作用,减少聚落猫的数量,但是唯有在绝育比例几乎达到100%的而且很少没有新成员迁入聚落的情况下。(数学模型显示,一个种群的绝育率必须达到71%到94%,数量才会减少)P145
大卫杰索普:TNR对猫这个物种本身的好处甚少,且会主张遗弃和虐待动物的非法行为。
TNR的语境通常被界定成动物福利问题,而不是环境问题。TNR应对的是民众的情绪问题,再次背景下讨论TNR话题,科学家和保护主义者提供的信息甚至都不会进入讨论中。流浪猫支持群体成功地演示了TNR的缺陷。
美国:很多有影响的官方团体都站出来反对流浪猫聚落和TNR方案,但是只有美国鸟类保护协会投入了大量财力,它们的宣传预算甚至不如全美最大的宠物连锁机构的慈善机构组织的预算多。
科学事实:家猫在目前的分布区域,包括北美洲,都是入侵物种。
户外生活的家猫寿命相对短,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破坏性的角色。在一些地方造成本土物种的灭绝,同时也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TNR未被证明能够稳定和减少猫的数量;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它被证明还会导致现有聚落中的猫数量增长(因为聚落吸引了未做绝育的猫)。
生态学家常常用“生命的织锦”这个概念来表达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大部分生态学家都乐意承认,我们并不了解这幅生命织锦中每一个有机体扮演的角色,也不完全理解这些经线纬线是如何编织在一起的。P183
控制流浪猫数量的实际解放方案面对两个具有哲学性质的障碍:一是普通个体难以把握流浪猫问题的严重性,“确认式偏见”;第二个是有些人无法接受安乐死的手段,但一个成功的长期措施必须设计安乐死。有些情况下,不杀是一种错位的同情心。
笔记时间: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