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有女初长成》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家有女初长成》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家有女初长成》精选点评:
●读小说真的累,抬起头来恍惚不知何处。早有翻过她的《扶桑》,这次借来一本竟是一气看完。她的叙事结构很有办法~~几个故事,多得是难以面对承受的丑,夹杂着些脆弱虚幻的美……而字里行间的善恶对错人性纠结,实在是理还乱……
●看了前两篇《谁》和《天浴》才知是中篇集,其它都看过。这两篇对人的冲击还是挺大的,都是女人在一个绝望之地的绝地反击,都失败得很惨烈。 昨晚看完《谁》,做了一晚上凶杀血案的噩梦。早上⏰响起的那一刻,感谢又回到日常。 《谁》感觉像是在电视上看到的真实案例,但电视至多也就管窥一豹的围观,小说读来更让人有亲临其境的绝望。所以看的过程特别的害怕、压抑、绝望。这样一种女性被践踏、像牲畜一样对待的繁殖社会环境里,愚昧幻化作无处不在的利剑,对每一个初长成的少女虎视眈眈。 罪恶的根源当然不是巧巧的野心,向往更高一级的文明、想过更好的生活有什么错吗?错的当然是这个社会环境,是千百年来繁殖观的婚姻文化。 一个少女想走出家乡、走向大都市的故事,搁有些地方是一部《布鲁克林》,搁有些地方是一部《谁家有女初长成》。
●9分 能够做到字字有力道是很不容易的呀
●这是她早期的作品,相当不错
●虽然一如既往的很沉重,但是不得不说,对人物特征及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入微。对于目前我们各种严打各种防范依然无法杜绝的拐卖妇女儿童事件,对一个家庭毁灭性的影响,记得之前看的电影《喊山》,忍不住难过,很庆幸自己健康的长大了
●一直喜欢的严歌苓姐姐。
●太压抑了…巧巧太可怜了!
●之前看小说看的比较少,但是自从接触了严歌苓的作品,真的被吸引进去了
●看过后很无语的短篇,初识严歌苓的文章
●残酷而美好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一):有些书只是还没到看的时候
最近看到一句话"有些书只是还没到看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这本书.五年级的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受书名影响,还以为和贾里贾梅没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十几岁的少年有大把时光小小忧愁.
可一篇一篇地看下去,我渐渐地不知所措.
书里的内容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陌生的,可我想了想居然也懂了,并且隐约地知道不必和别人讨论书里的内容.
但是理解和接受并不是一回事,我知道书里的情节会发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仍然难以抑制地排斥乃至厌恶.
生活不可能一直简简单单、干干净净,这本书教了我这个道理.
可我希望十几岁的我离现实远一点,能迟那么几年再去直面真理.
所以之后我没有再翻开这本书,甚至有意识地重复翻看根鸟和草房子,在心里构建我愿意走进的世界.
了解了现实不那么单纯,反而把自己逼成了某种精神上的洁癖.
现在我渐渐能接受书里的故事,所以我只是遗憾但不后悔在不合适的时间看了这本书.书,还是好书.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二):泡影下的惨淡收场
读完严歌苓这部并不算很长的小说,一整天的情绪都陷在了里面。是难受?亦或是压抑吧,说不上来。也许是作为有一个女儿的母亲的内心吧,文章所涉及的每一个女主角,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号入座,内心便越发的不平静了。养女不易,越发的觉得这一点。
本书让我最难受的,应该就是《谁家有女初长成》和《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前者里巧巧一而再再而三的随遇而安,每一次其实都有可以改变生命轨迹的机会,可是她每一次都没抓住。哪怕心里有那么一点怀疑,也依旧保持那最不该有的知趣。那对泡沫般梦想的挚爱,一步一步把她推向深渊,再不能回头。好想能够去抓她一把,好想能够告诉她生命的险恶。她其实都知道的,我想,只是她不愿去接受这一点,所以才一直活在虚无的梦里面。错误的开始,总是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局吧。后者的落脚点是在于一个背井离乡的出国女人和一个Gay。其实本该不是很能打动人的设定,可是却直击我内心。因为那个本不该出现又本不该消失的小人儿吧,没有体验过美好生活的小宝贝。让我似乎感同身受了夏娃的一切。
这是一本不难看的书,却也是一本看完不会好受的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善良和妥协的结果便是带来毁灭。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三):自言自话(剧透,勿进)
首先我想说,我很崇拜作者的文笔,任何事物都能描述得诗一般。但是,对于故事的架构,也许作者只想高高在上的描述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想给予巧巧同情悲悯,而将一个可能算得上可怜的姑娘写成自作自受的风骚虚荣女子。
起初巧巧想闯出小村庄,闯出自己的天地。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却读出作者对此的嗤笑与嘲讽。
巧巧被曾娘带出村庄,把第一次交给初见的衣冠禽兽,温顺低柔。然后在不知情状况下被卖掉,面对五大三粗的大宏,却能爆发出泼妇般的行为。再进而的顺坡下,再撒娇计划自己的小日子。原谅我不能够理解转变得如此突兀。一个涉世未深的乡村小姑娘,居然能够兼纯真与风骚与泼辣与残忍于一身,各种转换转换眨眼实现。
最后到了边防小站,居然,哎。。。。。
其实乱七八糟一大堆,我只想说,作者为啥这么看不起女人呢?随遇而安?太褒义了。其实表达的就是女人很贱,道貌岸然的男人愿意倒贴,五大三粗的男人第一眼总是看不不上,对自己好的长成啥样无所谓,皮肉总是能换来好处,有了结婚证就打打闹闹过日子,些微不顺心就大骂乱摔。这些都不是书本教授的,而是巧巧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学会的是么。至于这么看不起中国姑娘么?!
(好吧,我略略偏激了)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于我而言,好的作品,是可以引起人的共情和反思的。在鸡汤泛滥的时代,感谢有严歌苓这样的作家,让我有机会变的深刻。
《谁家有女初长成》—— 乍一看书名,便想起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述的“杨家有女初长成”。
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却催生出了相似的悲剧人物-杨玉环和潘巧巧。
一个是盛世大唐的贵妃,一个是新时代乡野的村姑,身份悬殊,经历迥异,然而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
涉世未深的少女,一朝被命运捉弄,一步步的妥协,一点点的堕落,以色侍人换取生存,最终死于自以为可以依赖的人之手。
毋庸置疑,人贩子是可恨的,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毁掉别人一生的人,不值得被原谅。而那些出现在弱者身边的普通人呢?
也许,父母是爱巧巧的,他们把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巨款全都给了即将远行的女儿。但是,冒险让初次离家的女儿跟随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是对女儿未来充满期待,还是过度期望得到回报?
也许,大宏是爱巧巧的,甘于忍受她的蛮横,满足她一切无理的要求。但是他不仅认为爱情可以买卖,还在自己的爱人被弟弟祸害的时候,视若无睹。
是亲情让他甘于让步,还是根本就不曾把妻子当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也许,金鉴是爱巧巧的,他收留了无家可归的陌生女人,并且为她的遭遇痛心。但是当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巧巧的堕落归咎于没有文化,对她横加指责的时候,可曾想过,有文化的女子就一定不会被欺骗,一定不会依附于人吗?即便是开明如当今社会,有多少高知女性被家暴,被剥夺自由生活的权利,却选择向命运低头默默承受一切。
他最终的举报,是为了所谓的正义,还是为了摆脱麻烦?
也许,刘合欢是爱巧巧的,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用尽一切办法帮助她逃离,可是,又有谁注意到,当他得知真相的时候,并没有一力承担守口如瓶,而是告诉了站长金鉴。
他在期待什么?是多一个人的帮助,还是多一人帮他分担风险?当巧巧被押上警车的时候,他因为发现自己赤着脚而没有去追,何尝不是暗示着妥协和放弃?
从父母放弃自己保护子女的责任开始,结局似乎早已注定。这个可怜又可恨的女孩无非是被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辜的人轮番“爱过”。她渴望爱,渴望美好的未来,渴望被守护;因此不断的妥协,不断的做梦,却始终爱而不得,最终一步步的走向深渊。
杀人偿命确实天经地义,可是谁又敢说,如果碰到的不是这些人,巧巧还会是这样的结局?
我们大多数人身上,又何尝没有巧巧的影子。最初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相信人性本善,幻想只要独善其身就能得到上天的垂怜,安稳的度过余生。可造化弄人,终究还是一步步的接受命运的阉割,忘却本心,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成人的世界里,善恶原是如此含混不清。然而,希望善良的你,不要尝试窥探人性的恶,毕竟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看着你。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五):初长成,便陨落。
原本没被注意到的一则中短篇,内容却及其震撼与惊奇。真心觉得应该单独开篇写写心得,以示感谢作者的辛劳创作。总结作者在文章的上半部分对村内的传言、人贩子的出现用了些许篇幅去描绘。虽然有些隐晦的点,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村内联系出村的接头人便是人贩子一伙的。而文章的主要人物巧巧,我觉得并不太招喜。表面上是一副闯天地的神情,其实在得知被倒卖到大宏处的时候也是在羡慕大宏的工资以及自己可支配的范围。这些小细节,小心思无不透露出其本质是求得什么。而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主人公巧巧心里的人贩子曹往往只是被巧巧用来震慑大二宏和抱怨的工具了。可是,无巧不成书,真正刺激巧巧的点也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大二宏的轮番上阵,让巧巧内心无比恶心。说其触发的条件就是二宏,而大宏的态度告诉巧巧二宏没错,这也是巧巧无法忍受的。于是在上半部的结尾出现了巧巧怒斩二宏。
但是这段结尾也与下半部的故事有很多联系。就下半部而言,众说纷纭。我个人挺支持“一切罪恶源头都源自于人贩子”这个说法。但是与此同时也确实注意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不在提及人贩子的结果了?想必也有作者个人的意思。国内每年新增的摄像头数量是不敢想象的,可是拐卖儿童与妇女现象也确实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中间的破案率更是难以想象的。这时候总觉得悲哀的点不止一个。
言归正传。下半部分的精彩之处我觉得在最后的1/3部分。小回子茫然,金鉴与刘合欢之间又生变熟再变生。记忆犹新的是金鉴那句关于学习的话。但是,这句话在全文看来也确实有其矛盾的地方。刘合欢是个典型的兵油子,金鉴则有些像稚气未脱的新兵。但是就其二人的在这件事情上的形式风格而言,刘合欢确实显得更有人情味,金鉴也展露出其智谋的一面,在时间上面控制的更细致更准确。具体谁对谁错说法不一,其实作者也很巧妙的在这当中给出了答案,因为潘巧巧早在与合欢对话的时候便讲故事的内容给改编了,具体真实的内容,也许并不是合欢所听到的那样。所以,合欢的做法也未必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合欢对金鉴说的那句话确实也值得人深思。什么都怕换位思考,如果换位思考了,可能结果就又不一样了。所以,金鉴那句记忆犹新的话也就显得那么矛盾了。因为他不会换位思考,他凭借的是假大空的思想执行的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统一方针,所以他选择了通报上级。是否通报上级就是错呢?也未必。
再说回下半部分潘巧巧的人物塑造,作者在书中几笔带过了潘巧巧在杀二宏之后看到了血泊中电视的心情,这一点回应了上半部分屡次提到的潘巧巧的回忆。同时,作者也简单叙述了潘巧巧在逃亡后所经历的皮肉生涯。由此可见潘巧巧不简单。唯独不知道的是潘巧巧为何不选择回到村子?因为面子?而是一路逃到了兵营。兵营又是为何能够随意让一个人留下的?因为偏僻?当然,这些其实也不是那么关键的。在书的结尾部分提及了潘巧巧被判死刑,仍然未提及人贩子团伙的结果?可见杀人与贩人两罪并不一样。另外补充一点疑惑“作者在文中说过一句潘巧巧家人收到过一千元钱。是否那个时候原本就是定亲的钱?并不是人贩子?原本就是定亲娶亲的钱?”这一点我有可能记得有点混乱了,只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