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花女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茶花女读后感1000字

2020-12-29 01:2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花女读后感1000字

  《茶花女》是一本由(法)小仲马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4,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花女》精选点评:

  ●阿尔芒赌神啊,每次没钱就去赌场

  ●初中

  ●该相信吗

  ●小学时候读过好多遍,算是看过最早的小说了~~

  ●少不更事,总会误解

  ●读过很久很久了,还记得玛格丽特。。。

  ●小时候没事儿在书柜里翻着玩儿的

  ●要不得这破旧腐朽的思想

  ●也不知道死去的茶花女愿不愿意,阿尔芒他们就把她的坟墓给迁走了.

  ●歌剧没看。是名著都有的清冽

  《茶花女》读后感(一):这就是我眼里的玛格丽特

  即使她生活在这样一个肮脏的环境里, 即使世俗的眼光处处流露出对她的鄙夷,即使在所有人看来她不过是一个混迹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但是她优雅和美丽,善良单纯和面对爱情的勇敢已经深深将我迷住。这是一个独具美丽的玛格丽塔。

  《茶花女》读后感(二):玛格丽特与苔丝

  个人觉得玛格丽特是一个比苔丝更纯洁、更令人倾心的女子,是一朵盛开在污泥中,却仍带着芬芳的花朵。苔丝的单纯来自于单纯的环境,其爱情属于一种崇拜式的仰望,其被摧毁的过程让人感受到的是悲是愤,只能令人产生的成色不甚高的同情;也许是小仲马对玛丽 杜普莱西的爱使《茶花女》带有一种更为圣洁的意绪:玛格丽特对爱情的诚挚比得过任何一个贞洁的女子,其人格的力量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别处,其毁灭的过程让人体会到的是崇高,而由这崇高引发的所有感情都因之显得高贵。

  我对玛格丽特的偏爱或许因为她更多带有自由的意志,没有虚伪或者不虚伪的道德束缚。同样是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所爱,玛格丽特的选择更带有一种侠骨柔肠的痛快淋漓,即便悲,也让人悲得痛快。玛格丽特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痛快淋漓的女人,她不讳言自己对家人情感的淡薄,因为她并未从那里得到过爱,但是她同样不隐瞒对真情意的倾慕,哪怕是阿尔芒的父亲对自己孩子表现得父爱都会让她感动;苔丝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她由责任感而产生的纠结,她的所思所行更多是出于“苔丝式逻辑”的“应该如何”而不是出于心灵的真实。这种虐心的纠结让人极为不快。此外,小说末尾可能是哈代为了增强悲剧性而特意在时间等方面设置了巧合,但这种巧合却在无意间削弱了苔丝爱情的可贵性。

  《茶花女》读后感(三):为他,理智的爱,和前男友

  读《茶花女》的起因是和男友之间发生了不顺心的事。向我爸这位有“情圣”之称的高手请教。结果我爸被我的追根究底弄到抱脑袋怪叫,便想出一招,让我从经典爱情名著里学习。 推荐了《红与黑》给我,去书柜里找书时顺便捎来了《茶花女》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告诉我可以先从比较短的入手。 其实看了后觉得还没有在网上无意中找到的一篇《正确的恋爱心态》对我启发大。总体感觉就是比较平淡,不过其间也不乏让人有所思的地方。 用两个字总结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点,就是“为他”。 “因为我看出您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您自己才爱我的。而别人,从来就是为了他们自己而爱我。” (摘自114页) ——如何选择恋人?这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里给出的答案让我觉得女主很聪明,懂得呵护自己的一种聪明。而且“爱”还可以分成“为自己的爱”与“为他人的爱”,这种说法也挺有意思的。 「我非常想问问阿尔芒有关拉玛格丽特的事情,因为书上的题词,这位青年的长途跋涉和他想得到这本书的强烈愿望都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但是我又不敢贸然向我的客人提出这些问题,生怕他以为我不接受他的钱只是为了有权干预他的私事。」(摘自27页) 「这个年轻人的眼光又善良,又温柔,我几乎想拥抱他。而他呢,眼眶里又闪现出了泪花。他看到我已经发觉,便把目光从我身上移开了。 “好吧,”我对他说,“要振作起来。” “再见,”他对我说。 他拼命忍住泪水,从我家里逃了出去,因为很难说他是走出去的。 我撩起窗帘,看到他登上了在门口等着他的轻便双轮马车。一进车厢,他的眼泪就不听使唤了。他拿起手帕掩面痛哭起来。」 (摘自31页) ——故事叙述者和男主的接触是第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只想说,这种出自本能对他人的善意与温柔真的很美好。 除开“为他”这一点,另一个让我有所感的地方,是女主的“理智的爱”。 “我们这些受命运摆布的女人,我们有一些古怪的愿望和不可思议的爱情。我们有时为了某一件事,有时候又为了另一件事而委身于人。有些人为我们倾家荡产,却一无所得,也有些人只用一束鲜花就换得了我们。我们凭一时高兴而随心所欲,这是我们仅有的消遣和唯一的借口。我委身于你比谁都快,这我可以向你起誓,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到我吐血就握住我的手,还流了眼泪,因为你是唯一真正同情我的人。我要告诉你一个笑话:从前我有一只小狗,当我咳嗽的时候,它总是用悲哀的神气瞅着我,它是我唯一喜爱过的动物。” (摘自129页) “什么事?……”她微笑着对我说,年轻的母亲在听她们的孩子讲傻话时常带着这种微笑。 (摘自79页) 「如果男人们都懂得用眼泪可以换到些什么,他们就会更讨人的喜爱,我们也不会这样挥霍他们的钱财了。」 (摘自129页) 不被男人的激情冲昏头脑,清楚自己为什么爱,有选择性地给出这份爱。这种掌控感,很酷。能做自己心灵的掌控者,是我很想要实现的目标呀! 想到自己离这目标的距离,突然不想再说什么。而且读完这本书第二天,我就和男友分手了。 距现在差不多过去一个半月,从最初的平静失望,中期的愤懑委屈、怀念伤心,到现在又归于平静,时不时地忘记或想起。自我感觉已差不多恢复过来。(终于啊...)不过还是有点怕见到他!(*/ω\*) 总之,《茶花女》和前男友都拜拜啦……中途都有享受到,还是谢谢你们了!(对不起,被迁怒的《茶花女》)

  《茶花女》读后感(四):那一朵注定凋残的白茶花

  事实上Dumas的作品里更广为流传的是那位父亲的作品,高中时期一度极端迷恋他行文方式的我,甚至尝试着在我的文字集中写过三到四个中篇,并且在相当宠爱我的一位老师的教学室里,朗诵给fan我的同学们听。与那位父亲不同的是,这位儿子的现实主义意味很浓,以至于翻开代表作《茶花女》满眼都是道德规范类的说教,而那位父亲的,则充满了大开大合的曲折情节以及不失逗趣性质的小细节小故事。

  当时,我手中的版本,大约和很多人的一样,是一个小说、剧本、歌剧脚本的合集,硬封面,很薄。看的时候一点儿都没觉得这是个爱情故事,虽然,的确有关。

  最近,去话剧艺术中心看了雷国华版的演绎,以及一些观后感,有点儿忍不住想写点什么的感觉慢慢冒出来。

  我是个坚持第一次必须是原著的人。至少,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因为这是你本人,对原著最直接的感受,没有经过任何影响和引导。但是在现在,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是速度。

  还是说《茶花女》吧。

  坊间传言里有一个很普遍的认识是,这部作品带有自传意味,但是也的确另有说法是在原型玛丽·杜普莱西患病期间就已经写成了小说。但是大众更乐意根据这个在最开始的七年里不被父亲接受的私生子在小说中保留的种种细节推断出这个缠绵悱恻的故事的确如作者一再强调的的确是确有其事,并且就是作者自己的故事,而我最多相信这是当时风气的一种体现,或许多少掺杂了作者的感情。

  先说Malgorzata Gautier。

  有一种人是犹如花火一般的,在你看来是美丽到极致的一瞬,在她就是燃烧成灰烬的一生。茶花女就是这样,在当时的法国,你可以有一个有夫之妇做情人,你可以包养一个女人(这是她的职业),但是你不能爱上她,你不能把她当作和你一样的人看待,她只是你衣襟上华丽钻石镶嵌的胸针。而茶花女深深知道这一点。在她自暴自弃的一生中,在她遇到Armand之前,这无望的人生已经不能再伤害她的心,只能极尽所能地摧残她的身体。而她不幸地遇上了这个许她真爱的男人,不知深浅地以一个年轻人特有的天真,想要将她从她可悲的命运中解脱出来。更不幸的是,她也爱上了他。

  爱情是幸福的,也是致命的。尤其对于她这样一个女人。

  她并不是不配拥有,只是付出的代价太大。

  对于理想中的情人,她的要求是“我希望他具有三种罕见的品格:信任我,听我的话,而且不多嘴。” 在这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她就已经声明了。而要求对方忠诚的人很多,能做到信任对方的却很少。她是相信的,因为她不由得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她的自尊奇妙地融合了她的自卑,让她在初识的恣意捉弄对方之后不愿意做出任何会伤害到情人的事,宁愿牺牲自己和自己那得来不易的爱。

  她是必死的。在她不顾一切地用宴会欢醉来麻痹自己的同时,她毫不吝惜折磨自己的身体。或许在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理由很牵强,但是相信我,这样的女人是有的。有时候必须感受到那切肤的痛,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自己,又偏偏是最可以无视的。她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以一种最罕见的方式得到了,然后失去。

  再说Armand Duval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是天真的,所以孩子才会摘下花儿来。他嗅着了香气,他带它回家,它却就此死了。

  我从不认为Armand爱上茶花女是错的,他只是太爱她了。他认为凭自己可以改变一切,因为他正在那个认定爱情就是一切,爱情就可以战胜一切障碍的年纪。他的这种执爱是可爱的,在爱人看来;在旁人看来则是盲目和错误,在亲人看来是足以毁掉声誉的道德败坏。而他无力去改变什么。

  这个男人最不可取的地方,其实是在他要求茶花女不能欺骗他的同时,他从来也没有信任过她,最多是在怀疑之后渐渐说服自己去习惯。而这一种怀疑最终导致了他嫉妒心发作时即便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会怎样地伤到这个他曾经深爱的女人,他还是一次次将无形的刀刺进她的心,并且恶狠狠地剜……

  终于,他只能面对一棺枯骨。一切无法挽回。

  父亲是现实的,所以除了这个给他带来难堪的儿子之外,他还要考虑他的女儿。

  在那样的环境下,去见茶花女并且提出那样的要求,是他唯一能想到并且去做的事情。而他被深深地感动了。在之前,他没有想到茶花女是心地那样高尚的一个女子,于是他意识到原本以为用卑劣的灵魂的退出换自己纯洁女儿的幸福的那种堂堂正正的理由,不再那么冠冕堂皇了,他现在要求的,是让一个善良的人无条件地付出她最珍惜的东西。因此,他才会沉默,才会执意地给潦倒了的茶花女提供一点经济上的小帮助。

  最后是Prudencja Duvernoy。

  寄生恐怕是一个最好的词,来解释她和茶花女的关系。她对茶花女从没有过朋友间的情谊,茶花女只是她捞好处的捷径。她以前也是干这行的,人老珠黄没主顾了于是就寄生在当红的姑娘身边,陪着她们出入剧院,给她们递条子报信儿,从而搞到些三四百法郎的小钱,或者开司米披肩这样实惠的物件。她只是从她自己本身的需要上,给茶花女提出诸多很现实的建议,以确保她不受损失。

  这样的一个女人,你还能说她什么呢。

  雷国华的话剧里,大概因为时长和场景的需要,公爵不是因为茶花女酷似他死去的女儿而钟爱她,Prudencja和茶花女一样,是个年轻的女子,Armand的父亲去找茶花女的时候带上了他的女儿……

  但是她在对话上做出的强调和反复,则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你,相信爱情么? 

  .S.

  我很不厚道地在现场想起了上译厂版本的《天鹅湖》动画里的某个声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茶花女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