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变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野变奏》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30 01:2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变奏》的读后感大全

  《野变奏》是一本由(法)埃莱娜・格里莫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变奏》精选点评:

  ●大爱,遗憾翻译方面

  ●听过

  ●偏执、共鸣

  ●我们现在太少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了。

  ●虽然此人演奏我不喜欢,书写的还可以

  ●书好看是一回事(

  ●投身于艺术使人变得纯粹,反之亦然?!

  ●当你问一个孩子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他绝不会回答当评论家,这就证明评论家是个碌碌无为的职业

  ●写得非常真诚、非常自我,所以狼和人生两条线的关系有些刻意,加上翻译得比较差,看得人频频出戏。但狼姐的成长历程能看得很清楚,她的难关相当多,她又太有性格了。她喷了布列兹执掌巴黎音乐学院时要求学生弹一部分现代音乐的做法;她把莱昂·弗莱舍写得很神奇;她在后台安慰库特·桑德林则令人佩服。

  ●好书!

  《野变奏》读后感(一):一种特质

  喜欢她 是因为石头常常唠叨

  不过真正了解 还是看这本书时

  先说 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是不多的

  偶尔听 巴赫 德彪西 或者什么 都是石头的推荐

  关于这个女子

  我更关心的是她内心的看法

  不羁 救赎 锋芒 成长 孤独 共鸣 狼

  从目录截取以上词语

  个人以为可以代表书的大概

  喜欢她思考的方式

  她看待事物时的态度

  喜欢 精力充沛 过于热切的追求

  灵敏地探究

  有些偏执的内在

  梦想

  她大量的阅读及思考

  我惊叹于她安排时间的方式

  还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在127页:

  “让我们为这句话鼓掌吧:重要的东西是无法通过学习来获得的。文化、知识和学习照亮了我们,但却无法给我们启示。一切都还在那扇门后面。我只要推开门,毫不费力地跨过门槛,然后再把身后的门关上……”

  这女子天赋……

  《野变奏》读后感(二):第一感觉

  1. 埃莱娜•格里莫的自传,2003年英文版,这本是2005年出版的。

  2. Helene Grimaud这本自传的封面采用的是英文版的名字,有写Wild harmonies?。野和谐。会更合适吧。(待查)

  3. 她的这本自传,因为是一个人翻译的,就比较前后流畅了。

  4. 比那本《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里反复提到的同一个人却采用不同的译名"俄尔弗斯"“欧非斯”之类的就要妥帖多的。

  5. 埃莱娜•格里莫除了应该谈论的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之外,还常提到的哲学家中外兼有,如:列子,海德格尔,诺瓦利斯,里尔克,史蒂文森。

  6. 埃莱娜•格里莫除了应该谈论的狼之外,还提到的动物(主要在比喻中使用的)还有,等我读完列出来。~

  7. 光盘里有三首曲子:贝多芬的No 17奏鸣曲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部分),以及肖邦的Op 57

  《野变奏》读后感(三):发现-承认/尊重-挖掘/张扬你的天性吧!

  可能Helene Gremaud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因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足够的天分,而又有机会将天才充分发挥出来的人,是少数。

  在偶然从朋友那里得到这本书,并开始阅读时,如同听到一阕打动你的乐曲般,我被立刻击中了!我听着随书附送的她弹奏的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萧邦,沉浸在她的毫无障碍、灵性、喜悦的演奏里,她在写自己的同时,写了一种叫做狼的动物,那样的行文方式,更像音乐里的二重奏。

  Helene最大的天分可能在于她拥有强大的自省能力。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尤其是孩子们,以及年轻人(无论生理上,抑或心理上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分,经过不懈的努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我生命范畴内的精英,——不是与别人去比较,是跟自我比较。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发现和拥有了自我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真实的人。这样的人,他们的存在,对于许多还尚未找到自我的人,都是一种支持和安慰。

  感受到古典音乐的大门,在聆听她的弹奏时,仿佛在我面前重新打开了。读到这本书激动的理由,还有Helene本人也是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人,自己少年时代爱读大仲马,还有白俄小说的记忆,在阅读这本书时,也被唤醒了。

  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好,这在眼下出版的书里,非常难得。译者也真是一个好译者。

  对了,封面照片上,围着Helene的那三只动物,不是狗,是狼。亲吻耳朵,是狼表达爱意的语言。

  《野变奏》读后感(四):亲爱的格里莫姐姐,我们一直都在······

  读着读着想到自己的十三四岁。

  那时候,几乎学校里的所有人,都觉得我成天疯疯癫癫的,不像个女孩子。

  比如说,我喜欢跳窗子,喜欢和男生瞎侃,喜欢和班上考试总是倒数的小女孩一起玩,喜欢数理化而且也念还不错······学不会低声说话,学不会在深V领校服的里面加一件贴身衣服,学不会运动会走队列的时候和人家一样······

  班主任觉得我怪,结果被妈妈拎到天台学走路;后来有个女生想要和我做朋友,可是又闹得很僵,因为我总觉得她想要改变我。

  那时候的梦想,是好好学习努力考试,超过那些觉得我怪异的女孩们。

  纠缠着到了初三,班长要办纪念刊,约我写篇文字。当时就直言不讳对于初中生活的毫不怀念。

  那时候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这样的文字仅不应景,而且会把班长吓到。

  现在的自己,好歹是周围人眼中的淑女形象。可是,常常会觉得曾经的那个自己一直都在。

  特别是,读到书里的一句话:我问妈妈,边界在哪里。

  特别是,今天意外接到某红娘打来的一个相亲电话,当我说我不想恋爱和结婚,只想好好地进德修业的时候,她说我对自己不负责。

  顿时,真有那么一股滚烫滚烫的血,直往脑袋上涌。

  一刹那,我理解了格里莫在书中所写的愤怒。

  是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我自己的,哪些又是和他人共有的??为什么那些人可以如此放肆地八卦我们的生活。想什么做什么身上穿着什么,他们的意见没停过;读什么书练什么曲子找什么人恋爱啥时候结婚,他们愣是没给过一句“我理解你”,还口口声声地说是为你好。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都只是我自己的事情吗??

  成天嘻嘻哈哈的我其实总是被出没无常的抑郁袭击,某天筋疲力尽找了心理咨询。漫长的疗程下来,咨询师和我聊了无数。

  关于边界,她说,每一个人都有边界,都有他(她)不愿意被他人得知的事情。有一部分,你乐呵呵地端出来与他人共享;有一部分,你与知心朋友共享。你不可能对所有人的共享,都和对于知心朋友的一样。

  关于那些八卦,她确定地告诉我三个字:控制欲。

  她说,人总是以爱的名义,横加控制。很多人对我说什么爱到尽头是彼此伤害之类的,有时候我都腻了。我总是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不是爱,是控制欲。

  后来她说:你真不错。我问她怎么说呢。她说,像你这样感受力强烈的,真是不多见。接下来你会成熟得很快。

  刚刚和妈妈聊了。我说妈,什么时候你觉得我该嫁了告诉我一声。妈说,我永远不会有这一天,你的缘分还没有到。

  可是爷呢?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以“女人过了二十五不好嫁”为理由不让我考研,一工作就催着我相亲,相亲一失败他就觉得我刁钻,甚至直接告诉我随便找个人嫁了。

  我很难过,原来我在爷的眼里就是年轻漂亮而已。顶多学生时代再加一个成绩好。

  可我也很幸福。因为在妈眼里一直是独立自主,有思想爱读书爱音乐的一个生命。

  想到格里莫的妈妈,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一样可敬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