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精选
《The Lovely Bones》是一本由Alice Sebold著作,Back Bay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99,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ovely Bones》精选点评: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次中文版然后一次英文版。每次看的时候都想,如果我还活着,一定要抓紧时间勇敢去告诉自己爱的人我有多爱他。自己明明就还活着,偏偏就是一直没有找到除了家人以外自己爱的人呢。
●最近女孩纸怎么那么不安全,,,安全意识!
●Though starts with a brutal murder, this book is about the tenderness of love.There are moments of desperation and moments of hope. All I can feel is the overwhelming love of the family and their memory of the dead. It is nice to be remembered.
●第一本從頭到尾看完的英文原版小說--高一下 其實故事一點也不可怕(還是因為我認不出那些creepy的單詞??)
●A story about healing.
●要闷死了最后都要读不下去了
●开篇写女孩被害,触目惊心。然后作者并没有按照悬疑小说的路子写,而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被害女孩在天堂俯视家人经历丧女之痛的历程。看到后面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写家庭亲情的书,一家人在失去亲人后若干年,才走出来悲痛~结尾女孩借好友身体还魂一章,真是败笔,本来不错的切入点,降格成言情小说。
●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 不过开篇确实吸引到了我,虽然后来啰哩啰嗦,最终没有耐着性子读完。 读的英文版,单词、结构却通俗易懂。故事内容也有新颖之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讲述对生命的热爱的力作。
●subtle...sometimes heart-broken...
●前三分之一很吸引人,到中间就开始拖,最后来了个literally的小“高潮”。看的过程中我就老在想,一、如果人死了哪怕是我的至亲还能时时刻刻看着我,不觉得不自在吗完全没有隐私了啊看个AV打个飞机的不都看见了??二、一走了之地逃避现实对于留在原地的人太残忍了啊!三、伍琦诗的《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不是有点受了这个的启发?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一):慎读fiction
读完后总觉得不够尽兴。可能适合更年轻的读者吧。几次想放下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只是不想多一本烂尾书,可读完了也没有获得更大的快乐,怀念读完into thin air时的那种兴奋。
以后读小说还是要慎重,别人爱的不一定和自己口味。
抽空再看看电影吧。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二):结尾太理想了,可谁在乎呢
这是我在大学毕业时看的小说,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告诉他社会上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定告诉他保护好自己。
当时的六月,我们吃完散伙饭的时候,我自己独身走在二校门博物馆 长长的宫墙外,那里是我中学一直行走的路线,对我来讲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却在那里被抢劫,虽然有好心人帮助我拿回了东西,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再也不敢单身走夜路了,身后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我很紧张。
而这本书,就是在那之后看的。世上究竟有没有灵魂,谁也不知道。虽然我不信怪力乱神,但我希望这本书里的灵魂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三):讲述生命中的伤痛和希望的力作
书的开头颇为沉重。女孩被害的一幕读来触目惊心。要不是作者平和的叙述语气让人安心,我差点以为这是一本悬疑恐怖小说。
女孩死后上了天堂。那是一个她可以俯视人间的地方。在天堂,并非万事美好、无忧无虑,女孩还是要面对离开家人的寂寞和失去参与人世间的孤独。她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她的父母痛失爱女后长久的悲伤,女孩依然难过。看着逍遥法外的凶手,女孩无能为力。
明明是一桩人间悲剧,可是没有过多的悲伤,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更多是亲情、友情的温馨和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的对生活的希望。
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是它处处闪烁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没有过多的愤怒和对凶手的怨恨,而是把笔触伸向了女孩关心的人,描述他们的心情和重建精神世界的过程。
女孩有个妹妹,姐姐的被害对于她的打击是外人不易发现的。然而,她的悲伤更多地是转化成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西蒙将永远是个14岁的女孩,可是妹妹在长大,15岁、16岁、17岁,她经历了爱情和成长的历练。妹妹的长大成人对于在天堂的西蒙来说是见证成长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妹妹是她生命的延续。
就像一年后邻里朋友举行的纪念西蒙仪式预示的那样,作者说道:西蒙这个小女孩的被害事件会随着时光慢慢淡去。在作者艾丽斯·西伯德的笔下,没有不能承受的痛,无论生命中发生了怎样令人悲痛欲绝的事情,生活仍要继续下去,而且还是充满希望地饱满地走下去。我想这就是《可爱的骨头》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吧。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四):the lovely bones
也不知道只是我而已,还是其实大多数人都这样(我猜是后者),有时候冷不丁会想,假如自己现在死了,会怎么样呢?某一个她或他,在突然间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反应呢?会有多少人为自己的离去悲痛欲绝或者泪流满面呢?往往在这种幻想中,父母会如何反应多半不是第一要紧,第一要紧的往往是个异性,你恨不得她(他)先是“娇躯一震(虎躯一震),表情顿时煞白面无血色,两行清泪无声息地滑落下来,然后哭天抢地悲痛欲绝,或者戏剧性地晕倒过去(也不知是前天没吃饭还是怎的),或者更戏剧性地失忆或精神错乱(这个妄想走的越来越远了……)”好罢,其实这种妄想的目的是用一种最极端的想象,来希望证实自己在乎的人真的在乎自己,就像浦饭幽助被车撞死后以灵体的状态津津有味地观摩自己的追悼会,发现最伤心的除了母亲就是(竟然真是)莹子,这心里哎呀可不是一个开心了得。这简直是妄想的终极快乐。
但残酷的事实往往是,这世上,真的不是谁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的,你死了,地球照转不误。最最痛苦地只会是父母,接下来是爱人,接下来是直系亲属,接下来是男女朋友,后面的其他人就不好意思说了,他们有的会感慨,有的会惋惜,有的会惊诧,有的会八卦,有的会暗暗高兴,一般来说都跟痛苦没啥干系,过了一个月这些人就该干啥干啥了。就算是离你最近的人,原本把你当做他们生活版图一部分的人,在经历了如此噩耗和伤痛之后,也逐渐会(必须得)寻找某种方式把你放下,然后继续生活。毕竟人得生活,没完没了的伤痛那是琼瑶和僵尸般的陪葬,太不现实了。以前学过戏剧性地冲突是故事的必要推动力,但现在才觉得从戏剧性冲突回归到平常才是充斥生活绝大多数时间的主干。就像高考到发榜是戏剧性冲突,四年大学是生活主干;找工作是戏剧性冲突,之后N年工作是生活主干;喜欢一个人表白在一起是戏剧性冲突,之后相处在一起神秘褪去才是生活主干。如此不胜枚举。
The lovely bones就是这样一部小说,14岁的susie一天放学后被邻居Mr Harvey奸杀分尸,这是戏剧性冲突,之后她的家人从伤痛中用了N年,用了各自的方式回归到平常的生活——没有susie的生活,才是这部小说的主干和填充。知道这部小说是很久以前看peter jackson在拍完金刚后,决定把这部小说搬上荧幕,不吝言辞地褒奖这小说,说是感人至深。读了下来,觉得alice sebold的文笔确实了得,第一部分的叙述就把我吸引住了,想想也对,她本身有过类似的经历(没被杀)。
我总觉得,女性作家,很容易把故事描述的太细腻,这是优点,但有些时候也是一种限制,就是不真实。这种不真实无关于题材而在于表达,按道理来说,这题材这角度,真是让我觉得惊奇并大快人心,写一个家庭成员的离去如同一块骨头粉碎,但这可爱的骨头总会重新生长出来,更重要更真实的在于重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着重描述回放骨头粉碎的方式。但这小说太细腻了,细腻得有些纯粹有些不真实,似乎其中的人物都不食人间烟火,不用工作自有饭吃,生活的主轴就是情感的拯救与平衡。比如父亲这个角色很多人都超喜欢,因为他的爱,纯粹且包容,极端的感情也是一种绵长深厚的象征,不愿意回到现实,整天就窝在那里痛苦来痛苦去。但我觉得,反而是母亲abigail这个角色塑造得很厉害,甚至超过了作者的掌控能力,使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这个角色(我们读者就更不理解了),但我觉得abigail很接近事实,很多人在面临痛苦地时候,用到的方法就是逃避,而且越大的痛苦,就用越任性的方式去逃避,自己都解释不清楚,逃避以后也不见得心理会更平静,所以恶性循环。
基本上来说还是很好的小说,现实的题材,写得却极浪漫,据说中译版也翻的不错,但我最近看的都是女性作者的小说,太累了,所以下一本you guess what,我看海明威哈。
在小说的结尾有一段话我挺喜欢的:
If I'm to be honest with you, I still sneak away to watch my family sometimes. I can't help it, and sometime they still think of me. They can’t help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