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記经典读后感有感
《安妮的日記》是一本由安妮.法蘭克著作,智庫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80,页数:19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的日記》精选点评:
●小学时第一次读这么沉重的书
●希望活着的人好好的精彩的活出自己,即使在乱世即使在黑暗里也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念,永远热爱生活的心和对美好的期待,安妮,你如愿成了一位优秀的作家,我相信并坚信,若你活着,一定是位非常优秀的女性,甚至可能是独立女性的代表和标杆,你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你的热情下变得精彩,你并没有没有变得无味无趣,反观现在的我们,我自愧不如,恣意浪费时间……安妮,你的16年比我的24年更精彩……
●发现自己很喜欢看这类题材的作品,纪实的或者小说的,或者电影。比起手撕鬼子的本土表现形式,西方作品往往营造的更为沉痛和神秘,让人不忍心揭示,所以更为细腻。但现在电视荧屏司空见惯的多为表现大的爱国情怀,其中有家国关系的体现也都是舍生取义,难有共鸣。
●世界著名日記
●小时候太喜欢看了
●小时候阅读的国外名著,情节都不大记得清了,只记得好惨
●日记中安妮青春期的小烦恼总是令人莞尔 想到当年的自己 安妮在一个小屋度过了她青春期的两年 虽然失去自由 但是能感受到安妮对生活的向往 她坚持学习有独立的思考习惯 虽然有些幼稚却让我佩服 她只是一个不足16岁的小女孩啊
●安妮,一个乐观而不幸的犹太人。
●爱读书,爱写文章的安妮,再经历过几次有惊无险的被抓经历后,最终仍旧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犹太人一个多难的民族,战争对于战乱国家的人民无情而残酷。
●少女
《安妮的日記》读后感(一):盛开在角落的一朵小花
阳光灿烂,天空深蓝,微风和煦,我渴望着一切:交谈,自由,朋友,独处。我甚至渴望大哭一场!我觉得我就像快要爆炸了一样。我知道放声大哭可能会好一些,但是我不能。我坐立不安,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呼吸着从紧闭的窗户缝隙里透进来的空气,感受着心脏的跳动,仿佛在说:“最终会实现我的愿望……” 这段话是摘抄自书中的一小段,这时的安妮一家已经躲藏在阁楼将近俩年,这时的安妮已经由一颗小草变成一朵小花,正渴望着变成一颗绿油油的大树。或许本来她会像其它小草一样慢慢成长,但这一年多来滋润着她的孤独,使她迅速绽放了花瓣,她不在是从来只会随风摇摆的小草,她已经会追随太阳的方向。
关于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推荐去看电影《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安妮的日記》读后感(二):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我一直以为这是本跟《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看不下去,但蛮意外的,觉得很不错。之前在广州图书馆和我男朋友说起过,才将此书列入我的书单中。
第一次接触犹太人集中营事件是小学一二年级,在小学生杂志《红树林》里看过集中营的犹太儿童画的画,虽然当时小,但那印象太深刻了,觉得这世界上居然发生过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情。第一次接触安妮的日记是高一,高一的英语课本第一单元就是安妮的日记,翻译过也背过。
我以为翻开安妮日记会是一种悲凉的气氛,但意外的是,只是在大背景下一个小女孩成长的独白而已。虽然安妮说过“如果日记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一堆无聊的琐事,那多没劲儿呀。”对呀,这是她的第一本日记本,安妮把她内心深处那些最真实的感受都写下来。我也过记日记的习惯,但是你知道有时候人自己都不敢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我很佩服安妮,可以面对自己。在后期她恋上“秘密小屋”成员之一的皮特后,她的日记变得纠结,热情而又理智。我也有过记录琐碎的时候,也有过暗恋隔壁班的男孩记录流水账的时候,我没有看不下去,因为我知道,再流水账也是青春的一部分。
在灾难面前,14岁的小安妮显得成熟,有理想。两年的躲藏,是我就要疯掉了,而成员们每天都在学习,工作,找乐子。小安妮也依旧乐观得活着,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她说她想当记者,她还说她在小屋里很忙。看下来无泪点,但是后记写到安妮被抓后的生活,六百万犹太人的结局,让我泪流满面。
庆幸我们活在和平年代,愿世界和平。
《安妮的日記》读后感(三):灵动的生命,把美摧毁的法西斯
1944年8月1日,安妮的日记在此日定格了。我习惯性地把书往后翻,却是翻到了书的版次信息页!心咯噔一下,赶紧翻到书的外包装关于安妮的资料,果然,就在这个8月,因为有人告密,密室里的所有人都被抓到集中营……我读了安妮的日记有好些天了,人生有多少机会能“偷读”到别人的日记呢?在这几天里,我知道了安妮两年来一点一滴的生活,和她的所思所想。日记果真是一个最有耐心的知己,更是一个良师益友。当自己无法从周围的环境和人获得真正的充实的生活的动力时,只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找了。安妮在日记里与自己对话,剖析和反省自己。我不禁发出了感慨,钦佩安妮在如此困苦、令人恐惧的环境中,在一次次泪水的洗礼下,终于愈发地坚强、成熟了起来,对待人和事少了偏见,多了独立思考。这应该是一条必经的成长之路吧,当你的孩子气、不负责任没有人再为你承担时,必然会意识到得靠自己了,于是,人就这样逐渐独立了起来。虽然这过程对一向有人依赖的孩子来说异常痛苦,可经历这痛苦从而获得独立,才是这孩子要走的路。安妮在1942年7月8日以前,有父母的宠爱、同学们的拥护和男朋友的疼爱,自己还需要其它什么呢?只需享受时光就好了嘛!然而,当她和家人必须和另一家人躲在密室里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同学和男朋友,父母自己都烦不过来,哪还有多余的精力疼爱安妮?此外,还处处招人指责……环境变了,人为了有活下去的力量,也得跟着变。这力量可以来自他人,也可以来自自己。
安妮一开始想从妈妈那里得到爱和力量,不断地失望之后,转而渴望得到父亲的理解和关爱,发现即使是父亲也无法做到理解支持她后,开始意识到,企图从他人获取内心的满足感和快乐是不实际、易逝的,唯有自己提升自己,创造出自己的快乐,让智慧和美充实自己才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写到这里,我仍感到痛心!我见证了安妮从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女孩逐渐蜕变成一个成熟、理智的少女,然而,然而!竟然有人告密导致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安妮及其家人朋友相对安全的密室生活戛然而止,可怜的安妮再没能继续写她可爱的日记了,而是在可怕的集中营里得伤寒死去。
如果安妮换做是你,你会在战争中的地下室如何度过?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安妮的日記》读后感(四):永怀梦想的少女
用我的话来说,安妮是一个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即使在危险的战乱时代,她依旧不认为生活已经枯萎,而是在日记中大展抱负,书写着激励自己的语言。从第二段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安妮是个追梦人。安妮对未来有着一定的憧憬,他有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理想,不论他们究竟是荒谬还是离奇。安妮,她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她感谢生活,珍爱生命,坚信世界属于光明,是一个坚强的阳光女孩!
“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点评: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她的愿望终能得偿。《安妮日记》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而虽死犹生的安妮还可以继续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我们!
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不应在幸福中泯灭了对生活的向往与历史的伤痛。不论是谁,都应该牢记过去的艰辛,永不放弃的发掘人生的真理!
《安妮的日記》读后感(五):安妮的日记
看《萝卜灯》的时候,得知该书。老书,免费资源多,很容易下载到。
最让人欣喜的是范•丹恩先生带来的一个消息:英国人已在突尼斯、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和奥兰登陆。“这是结局的开始。”大家都这么说。可是,英国的首相丘吉尔大概在英国也听到了这样的言论,却是这么说的:“这不是结束。这甚至都不是结局的开始。但也许,这是开始的结束。”
所以丘吉尔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有点道理的。
密室家庭成员的兴趣 (对于课程学习和读物的系统调查) 范•丹恩先生:未曾进行课程学习;大量查阅科努尔百科全书和词典;喜欢阅读侦探小说、医学书籍和爱情小说,无论是刺激的还是琐细的都看。 范•丹恩太太:英语函授课程;喜欢读传记小说,偶尔读其他类型的小说。 弗兰克先生:正在学习英语(狄更斯)和一点拉丁语;从来不读小说,但是喜欢读严肃的相当枯燥无味的民族和地名介绍。 弗兰克太太:英语函授课程;除了侦探小说,什么都读。 杜塞尔先生:正在学习英语、西班牙语和荷兰语,没有显著成绩;什么书都读;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彼得•范•丹恩:正在学习英语、法语(函授课程),还有荷兰语、英语和德语速记,英语商业信函、木工、经济学,偶尔学习数学;很少阅读,有时读地理书。 玛戈特•弗兰克:英语、法语和拉丁语函授课程,英语、德语和荷兰语速记,三角学,力学,物理学,化学,代数,几何,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荷兰文学,簿记学,地理,现代史,生物学,经济学;阅读广泛,比较喜欢阅读宗教和医学类书籍。 安妮•弗兰克:法语,英语,德语和荷兰语速记,几何,代数,历史,地理,艺术史,神话,生物学,《圣经》,荷兰文学;喜欢读传记(阴暗的或者鼓舞人心的),以及历史书(有时读小说和消遣读物)。
密室里就这么几个人,上至四五十岁的中年,下至十几岁的青少年,无一例外,都在看书学习。密室里缺衣少食,不得开窗,当然更不能出门,百无聊赖,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看书学习,甚至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犹太人的学习精神,令人佩服。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如果我们不隐匿,如果我们现在死了,就不必经历这些痛苦,特别是能减轻他人的负担,这样是不是更好些?但是我们在这种想法面前全部退缩了。我们仍旧热爱生活,我们还没有忘记大自然的声音,我们心存希望,希望……一切。 尽快发生些什么吧,哪怕是空袭也好。没有什么能比这种焦虑更折磨人了。让结局到来吧,不管多么残酷,至少到那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是胜利者还是被征服者。
被人告密后的搜查对密室里的人来说应该是毫无征兆的,所以安妮的日记里也不可能出现她面对搜捕及后续的死亡的心理状态。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尽量从日记中窥探到她生命中最后日子里的心理活动。结论是,跟以往没什么区别。上面的引文中,她确实考虑到了死亡。面对焦虑的这么,她想一死了之,可能更加轻松,但生的渴望最终压倒一切,让她们忍受了一切的不堪,以继续活下去。在这种明确而又不明确的心理状态中,在或左或右的摇摆中,突然之间,都结束了。总是感叹,其实也不必感叹,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在还没想到的时候,在还没打定主意为之准备的时候,死亡就来了。
根据德国新闻说,英国部队已经在法国海岸登陆了。英国广播也说:“英国登陆艇正在与德国海军战斗。” 在今天早上九点钟吃早饭时,密室里对这次登陆作了总结:这是一次登陆实验,就像两年前在迪埃普的那次一样。 上午十点,英国广播用德语、荷兰语、法语和其他语言广播:登陆已经开始!这样说来这次是真的要登陆了!十一点,英国广播用德语广播了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演说。 英国广播用英语广播说:“今天是登陆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对法国人民说:“激烈的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这场战争过后就是胜利。1944年是胜利的一年,祝各位好运!” 一点,英国广播用英语广播:11000架飞机有的正在往返穿梭准备待命,有的正在往敌后空降部队,实施轰炸;4000艘登陆艇与小型船只陆续抵达瑟堡与勒哈弗尔,英国的军队和美国的军队与德国的军队交战了。海布兰迪、比利时首相、挪威国王哈康、法国的戴高乐、英国国王先后发表演说,丘吉尔做了结束总结。 密室里一阵骚动!这真的是等了很久的解放的开始吗?解放的那一刻我们已经等了太久,那一刻仿佛太美好,太像一个童话了,似乎永远不会成真。今年,1944年,真的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然而一切都是未知的。只要有希望,就会有一切。希望使我们充满了勇气,让我们再次坚强起来。面对各种恐惧和未来的困难,我们必须勇敢起来。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镇静和坚定,咬紧牙关,法国、俄国、意大利甚至是德国,都可以痛快地号叫,唯独我们还没有这个权利。 哦,吉蒂,登陆让我感觉最好的就是我似乎感到我们的朋友就要到了。那些可怕的德国人压迫我们已经太久了,他们把刀架在我们的喉咙上,但是一想到那些朋友就会让我们充满信心。现在,这不只是关系着我们犹太人,也关系到荷兰人,以及所有被占领的欧洲国家。 玛戈特还说,也许我9月或者10月就可以回学校上学了。
忘记为什么要摘录这一段了。
另外,希特勒已经向忠于他的子民宣布:从现在开始,所有军事人员都归盖世太保管制,任何级别的士兵只要知道他的长官牵涉谋害领袖的阴谋,就可以当场杀死他! 这下有好戏看了,小约翰尼的脚因为长途跋涉很痛,他的长官训斥了他一顿。小约翰尼抓起枪,大喊:“你,就是你想干掉领袖,现在你要得到报应了!”接着乒的一声,那个军官就死了。
荒谬到搞笑。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