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说吧》观后感精选
《让他们说吧》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 / 嘉玛·陈 / 卢卡斯·赫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他们说吧》观后感(一):导演的自助洗衣店怎么在豆瓣不显示,是洗钱风云那个。
自助洗衣店内容涉及了敏感吗??不知道怎么那个不显示。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呢。怎么回事呢,,,,,,,,,,,谁知道呢。啊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啊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谁知道呢?啊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一二三四五路怎么怎么则这是怎么了1了了了11111了零零落落零零落落零零落落
《让他们说吧》观后感(二):难得的美式英语听力教材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新电影《让他们说吧》(Let Them All Talk)描述从纽约搭乘豪华轮船到英国南安普顿的一段旅程,但很难称之为发现之旅,只适合做美式英语的听力教材。包括斯特里普在内的三位资深女演员用温和适中稳定的语速加上极为标准的吐字和换气,漫无边际地聊着各种话题,从女性内衣到文学作品与流行小说对照后的雅与俗。我看电影没有过听清几乎每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这部电影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例外。听的过程中学造船出身的我终于搞清楚了”ship”和”boat”的区别,前者可以翻译成“大型船只”,后者为“中小型船只”。另外还有船只用于“cruise”和“crossing”时候的区别,前者可以翻译成“游轮”,后者为“邮轮”。
《让他们说吧》观后感(三):华而不实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而故事的核心在于主题。电影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能让观众沉浸于故事情节并理解其欲表达的核心而服务。但是这部由Steven Soderbergh带领一班演员在一周左右内完成的电影,欠缺的恰恰是没有讲好故事更枉谈表达主题了。
Let Them all talk,影如其名。这部电影在拍摄时并没有太多具体台词,导演和编剧提供给演员的是角色背景、大概情节及重点场景,而充斥在电影中大段的台词都是任由演员即兴发挥,再由导演后期剪辑而成。电影讲诉的是美国知名作家Alice(Streep)获得了英国一个著名文学奖,但是她不愿意坐飞机所以不想去领奖。她的版权经纪人Karen(Chan)一方面想要借此宣传另一方面想要借机了解她新作品的创作情况于是说服Alice搭乘玛丽皇后二号游船去往英国。所以Alice就邀请了大学时期的好友,现在在商场内衣专柜做导购的Roberta(Bergen)和在西雅图做家庭暴力案件的律师Susan(Wiest)一起踏上这次邮轮之旅。除此之外一同参与这场旅行的还有Alice的侄子Tyler(Lucas)和想要获得Alice新作品创作消息的Karen。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Karen一直想要鼓动Alice就其早年推出的大受欢迎的小说《You Always/You Never》的创作续集,而Roberta则一直认为那本大受欢迎小说是根据她自己的生活而撰写。时隔多年在经历一场灾难般的婚姻后,Roberta一个人在商场做着内衣专柜的导购。对于她来说,Alice就是一个大学时期的好友而已,而且这个曾经的好友还利用自己的故事大赚了一笔。所以当Alice邀请Roberta一起踏上这场豪华的游船之旅时,她的重点不是在于和过往的好友叙旧情谊,而是冀望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钓上一个金龟婿。Alice则还一厢情愿的认为,Roberta如此爽快的接受这次邀请是想通过这次旅行重拾旧时情谊,旅行途中几次三番邀请Roberta一起喝酒都被拒绝。Susan在这三人中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Alice对于这个旧时好友对Kelvin Kranz(一个有钱又又名的悬疑小说家)及其作品的喜爱是瞧不上也不认同的。而Tyler和Karen的存在则只不过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需要,通过他们的对话一直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已。
对话充斥着这部电影,在早餐时谈、在午休时谈、在晚餐时谈、在约会时谈。然而这场无休无止的自由发挥是场失败且华而不实的表演。在接连不停的对话中,既没有突出Alice对于其利用所爱之人的生活创作小说的歉意、也没有凸显这种行为对Roberta的心理产生何种变化、更没有体现整部电影到底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所以,即使在电影最后Alice对着Roberta说出原来一切都是因为钱后,也没办法让人对Alice到底想要说什么而感到好奇、更没有能力引起大家对Alice正在创作又删掉的作品到底在写些什么产生兴趣。
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完全由几位演员在撑场,尤其是Roberta。Bergen将这个生活不如意的失意女子演绎的尤为精彩,你可以通过她和主管的对谈看到她对现状的不满意、可以通过她在轮船赌场周旋时的猎艳心态、可以通过她对Alice的鄙夷明白她永远无法再成为朋友心理。此外,这部电影最成功的是,它会让你即使在疫情还未结束的时代里仍然会对游船之旅产生向往。狭小的空间往往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何况是在一个每天能看到海景、享受到美食的豪华游船上呢。除此之外,大概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你花掉两小时的时间听这些人不停的说、说、说吧。
《让他们说吧》观后感(四):让他们说吧,让我们活吧
由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新片《让他们说吧》最近在华纳兄弟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上独占上线了。影片的卡司看上去就是要冲奥的节奏,梅姨加上另两位同时期经验老道的演员黛安·韦斯特(最佳女配角,《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坎迪斯·伯根(缺一座小金人),外加两位年轻却才华横溢的演员陈嘉玛和卢卡斯·赫奇斯。
电影的故事极其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梅姨扮演的一名名叫Alice的作家带着她的三位客人(两个大学时的老朋友和自己的外甥)一起乘船从纽约去英国领取一项作家表彰的奖项的故事。电影嘛,除了烧脑片外,大多数的剧情片的主线剧情都应该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如果不能一句话概括,那八九不离十就是部烂片了。
这部电影上线以来,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观众觉得如此的卡司阵容怎么就出来这么一部无聊的片子。但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倒是挺有意思的,值得慢慢一品。我觉得这部电影更像是导演的一部实验性作品,整部电影是在Queen Mary这部游轮上拍摄完成的,只用了两周的时间,是导演带着几位演员真实的乘船从美国去了英国。因为船上拍摄条件的有效,所以整部电影的拍摄基本上都是史蒂文索德伯格自己掌机拍摄的,移动镜头很多都是他坐在轮椅上自己移动完成的。而演员方面,挑战性更大,全片70%的对话都是演员根据剧本大纲而来的即兴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就是大量的即兴对话演出,每天拍摄完成后,导演也会自己剪辑一部分的素材来重塑故事的完整性。
剧情片对于我来说,大多时候看的其实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实我个人蛮喜欢这部作品的。电影中的角色一定要饱满,能够影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类人身上,才算成功。《让他们说吧》中三位老戏骨塑造的三个角色让我来说下我的理解吧:
首先是梅姨塑造的作家Alice,影片一上来就是由她的经纪人陈嘉玛扮演的Karen和她在讨论去英国领奖的事情以及问她下一部作品的情况,不难看出Alice是一位成功的作家,而片中随后也提到了她曾经的一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是文学类的最高奖项。Alice呢,很怕坐飞机,所以Karen建议她可以乘船去英国领奖,她答应了,并说要带上她曾经的两个朋友Roberta和Susan一同,正好借机重聚。她还要求带上他的外甥Tyler一同,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神秘的客人,片子最后揭晓其实是Alice的私人医生,因为她一直有健康问题,最后也因此在英国去世了。每个人做每件事情呢,都有动机。我猜想Alice选择的这几位的原因其实可以看出,她虽然表面成功,但是成功带来的代价可能是身边没有什么可信的亲人和朋友,自己也未婚,膝下也无儿女,她可能把自己的外甥看作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两位老友可能是她脑海中对于友情的最美好的定义把。她的性格呢,有些高傲自大,外界认定了她的成功,那么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才!而看不起其他的一些人,这在船上也体现了出来了。Alice虽然邀请了两位朋友一同上船,除了每天的早餐一起吃之外,她很少和他们聚在一起, 因为她已经提前告诉了她们她要写作。而片中几次吃饭他们都遇到了另一位作家Kelvin Kranz,一位专门写悬疑小说的作家,Alice并不认得他,而Roberta和Susan却读过很多他的作品,对他很痴迷。而在Alice看来,悬疑小说不过是把“拼图”文字化而已,并不能当作是“有才”,在她和Kelvin 的一场交流对话中,她问Kelvin写一本书要多久的时间,Kelvin说三个月,Alice讽刺地说道:我还以为一个月就够了呢。嫉妒变成了“高傲”, 她很难承认他人的成功, 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其次,再来看Alice的两位好友,她们决定和她一同上船去往英国真的是怀念曾经的友情,为了重聚而来的嘛。其实不然,影片中很快就告诉了我们,Roberta上船的原因是想要Alice的道歉,还有钱。这是为啥呢?影片开头,我们知道Roberta在达拉斯的百货商店里做销售,她是三个女性中事业最不成功的一位,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不幸的婚姻。而她觉得Alice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那部小说是终结她婚姻的直接原因,因为她觉得Alice小说中的主角就是基于她本人的故事撰写的,而他前夫在离婚时用这部小说当证据对付过她。所以她上船来不仅想要Alice承认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Alice如果出版这本小说的续集,她需要分成。这样一来,我们再反看Alice邀请两位好友的动机,可能也不是那么纯纯的想要重聚,追回多年前的友谊,也是想要从Roberta身上继续挖料来写书。而在船上,Roberta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猎艳”,心中的空虚,极度的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她填满。她的人生一直都在靠着他人,不是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最后,来看Susan这个角色,她是一名律师,专门帮助受困于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整个旅途中,大多数的时间是她和Roberta一起, 对于Alice和Roberta之间的drama,Susan其实是选择中立的态度。影片最后,其实她也成为了一位作家。她和在船上认识的悬疑小说家Kelvin在一同写一部新的悬疑小说。我想Alice对于Susan来说,可能是Susan一直向往成为的人,但她却打心里不喜欢她,看不上她。而Susan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类人,墙头草随风倒,见风使舵,左岸观火。事实上,她对谁都没有忠诚可言,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三位女性的友情,可能是我们现实中很多三角友情的写照,彼此较劲,攀比和利用。人性嘛,真实黑暗的部分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说到底都是在为自我利益而着想。但同时,我们又被道德准则赋予了自控性,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来控制我们人性里的黑暗面的侵蚀,让较劲,攀比和利用成为互帮互助。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较劲,和所有人较劲,和自己较劲。偶尔会想说无欲无求也挺好,但也就是想想,过一会儿,心里的黑暗面就又回来了。
其实吧,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这大家都懂。但什么样的人生算是成功的人生呢,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标准。赚的钱最多?事业最成功?家庭最幸福?心里最快乐?甚至环游了全世界?拥有了所有限量版包包?……没有固定的答案,真的,让他们说吧,让我们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