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危險心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危險心靈读后感精选

2021-01-01 03:0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危險心靈读后感精选

  《危險心靈》是一本由侯文詠著作,皇冠出版的20030623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險心靈》精选点评:

  ●记一场注定谁都赢不了的战争……

  ●國中生的內心世界....

  ●很屌的學生

  ●在教育這部巨大的機器下,身為齒輪的學生,家長,教育部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它運作的方向。除了小說中因主角看漫畫就導致一場社會抗爭有點不合理,小說中好些對白確實發人深省,而後半部對抗爭運動的描述都很寫實、很有前瞻性。2014年台灣和香港發生的事,彷彿是此書的寫照。

  ●拍成的电视剧也很好看呢。太功利的教育衍生出太多的问题。

  ●#睡前读物# 那些问题,到现在都没有答案。

  ●相当写实

  ●小六看的

  ●在這個世界上 一群凡夫俗子的力量是很低微的 但一個眾人皆知有名望的人之力量卻很容易改變世界 想改變世界之前 一定要先讓自己變得壯大 不燃只會徒勞無功

  ●侯文詠的書總是會很刻畫到人性的一面,雖然會險惡,但卻很真確。書中批判到台灣教學體制的弊病,說老實話,我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補習制度與教育方法,推薦給受過台灣教育的你、正在受台灣教育的你、還有那些含辛茹苦的家長們。

  《危險心靈》读后感(一):大人的世界

  学生,老师,媒体,政客, 一场以他们为主角的故事,学生因为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待遇,在母亲的鼓励下,想通过媒体找回公平正义,老师对于学生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态度,坚持认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媒体不断的对这件事扇风点火,让整件事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野党将这件事包装成攻击执政党的工具,整个事件的中心人物,看着自己最初的理想随着事情的发展慢慢变质, 为什么大人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的丑陋,大家为着各自的利益做事,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倾听了解别人,长大是为了什么?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工作中体会最深的一句话,了解对方,了解老板,了解自己,话语权永远是属于当权者的。自己充其量也只是提意见。

  《危險心靈》读后感(二):危險心靈‧侯文詠

  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它看完,匆匆的,就是很想看到最後,看它所描述的故事,究竟說了什麼?有了什麼結果?看著書的封面上的文案『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或者,長大意味不斷的失去?』我想,這大概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侯文詠的書,在我學生時代的日子裡,看了不少,那時候也流行聽著他以幽默的方式主持的廣播節目。而這本《危險心靈》則是繼《白色巨塔》之後,另一本讓我再度走入文字世界的侯文詠。

  我並不喜歡侯文詠在《危險心靈》之前書寫的那本《我的天才夢》,不知道是不是排版的關係,覺得它很『擠』,感覺上也狹隘了一點,直到《危險心靈》出現時,我跟友人談起,才決定把它看完。

  說也奇怪,《危險心靈》這本書,居然讓我想起苦苓的校園系列,好像又讓我回到當學生的那個時空,學校的制度、大人們的態度、自己本身的叛逆(當時應該都覺得自己是仗義直言!),只不過苦苓的書是以老師的角度為出發點,而《危險心靈》則是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義務教育』底下的問題,更或者是在小孩與大人間的抗衡。

  http://www.sun-line.idv.tw/blog/?p=71

  《危險心靈》读后感(三):雜亂無章,批評的問題又不符合小說所寫時空

  本書感覺相當沒主軸且雜亂無章

  簡單講就是一個小孩和他的家長不滿老師處分 跑去抗議

  結果最後變成全國抗議事件還牽扯到政治人物的故事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想要表達教育問題

  但是後來劇情的發展讓我以為他要表達現代抗議模式和媒體問題

  感覺是本失焦的小說

  在教育問題的部份 我想不出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也就是教育的問題究竟是那裡有問題 理想是何種形式

  教育問題似乎並非作者的專長 因為我在裡面發現不少錯誤

  根據書中的描述 主角應該年紀跟我差不多

  大約是國編本的尾聲 弟妹讀九年一貫那種

  也是台北人

  可是體驗卻天差地遠

  可以分成處罰 補習 和人情班三個部份來談

  在處罰的部份 那個老師明顯除罰不當

  我這個時代的老師 處罰頂多罰站和打手 怎麼可能讓學生做到教室外面

  在責罵的部份 因為考差就說學生不知羞恥也無法理解

  這樣完全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我懷疑作者歧視教師 刻意醜化

  在補習的部份 要補成這樣還不怕被抓真是太誇張了

  老師在校外補習的題目居然跟上課補習的題目相同 

  怎麼可能不被檢舉 被抓

  家長還拜託老師補習? 現在有很多補習班 家教也很好找

  怎麼可能拜託老師補習

  在人情班的部份 我以前國中也有聽過人情班的傳聞

  聽說他們人情班頂多一班插個一兩人 再多就擔心被抓了

  他們這個台北國中 還全班人情班

  補習和人情班這邊 應該是作者那個年代的事了

  要寫小說 請先搞清楚現代的狀況

  根據自己的經驗代入亂寫 時空錯亂是不好的

  在美國教育的部份 美國教育也有其問題

  作者卻只呈現優點 令人感到相當可惜

  作者的散文和短篇很不錯 但是小說是另一回事

  《危險心靈》读后感(四):当心灵遭遇危险

  “一个十五岁国中生奋勇面对人生的第一场大挑战——如果可以的话,小杰很希望一开始他没有在导师的数学课看漫画。就因为看漫画,他被罚坐在教室外,而随后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吵闹、对质、抗议……也愈演愈烈,就像连锁反应般停也停不下来。但当时,他一点都不知道那只是灾难的开始……

  有没有人想过,有没有可能监狱禁锢的只是无形的思想?能够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见的刑具?小学六年,国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间间应该传出学生嘻笑声的教室,听不到嘻笑的声音,应该充满健康活蹦身躯的操场,看不到活蹦乱跳的身影,那么它跟长达十二年的监狱刑期有什么差别?

  十二年的禁锢会怎样改变一个人?如果那一对一对无精打釆、死鱼般的眼神让人联想到死亡的话,监狱堆积如山的尸体至少还有一张一张的照片可供纪念,而孩子们逝去的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眼神,我们将要去那里凭吊?”

  ——如果想要用一段话来介绍或者描述《危险心灵》这本书,那么没有比作者自己的这段话更犀利更直接的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这段话,激愤和悲哀、无奈、困惑、怀疑揉杂在一起,很想说点什么,但却又像书中的小杰一样,陷入深深的困惑“我究竟想要说的是什么?”我也只是“教育”这架巨大怪兽机上的一颗小螺丝,眼神中最经常闪烁的是书里属于大多数孩子和成人的那种“无力感”。在校园里呆了这么久,对他笔下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会心地一笑,却习惯性地保持怀疑和沉默,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会偏离真实的轨道,或者说我们根本没办法分辨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共犯,所以,当读到小杰把班导一边丢考试卷子一边怒斥学生演绎为“暴力美学”的时候,我似乎也听到了自己在发卷子时尖利、冷漠的声音,尤其是最后几名的卷子,还会用长长的叹息来加重他们的负疚。瞧,我不仅仅是自以为的旁观者、小螺丝,我也是机器上努力“工作”的一员!

  ——“一走上讲台,他就把试卷往讲桌上用力一丢,就问:‘你们说,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生气?’说完他闭上眼睛,仿佛他正为我们受着苦。他得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压抑住等一下即将发生的一切。

  这样的气势让我想起吕克·贝松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个腐败警察每次杀人前独特的仪式。嗑药,播放莫扎特的音乐。他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指挥,像个感性诗人似的说‘我最爱这暴风雨前宁静的片刻了。’就在醉人而浪漫的古典乐里,他深深地感伤并且叹息。很快地,血腥的行动开始了。音乐持续着,大口径长枪、击发、惊叫、哀号声、血肉飞溅的暴力,该死的贱女人、该死的小孩与下三滥。倒地、爬行、枪声、颤抖、血迹……

  如果你是观众或者烂警察,当然可以陶醉在这种暴风雨前宁静的片刻。很不幸,我们正好是该死的贱女人、小孩……因此,我们全被丢弃在一片乌压压的沉默里,无助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命运与剧情发展。

  发卷子的画面看起来很干净,气氛偶尔稍嫌沉闷,可是各种哀号、血肉飞溅、倒地、爬行、颤抖、血迹……都在话语交流间忠实呈现,我们心中一样也没错过。”

  ——记得去年中考完毕,一个初三毕业班的孩子在升旗仪式上的演讲中,大声说出“我恨这个学校,学校是个绞肉机!”,当时除了校长一脸的愤怒和惊讶,其他老师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年轻一点的老师则像学生一样暗自兴奋着,期待这番话能撕破“形势一片大好”“学习气氛浓厚”的面纱,想想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这颗小石子很快就沉到了水底,两周之后就彻底被遗忘。

  在《危险心灵》中,小杰以为自己替学生、家长说话,他们会认同自己,却发现自己被远远地隔离在正常的世界之外,“我做错了什么吗?”他问抗议他回校读书的一个母亲,她说“或许正因为你做的是‘对的事情’吧,事情才会愈闹愈大。只是,三年级八班的同学现在需要的并不是‘对的事情’。学测就快到了,他们最迫切的是‘平静’……”在现实的中考、升学面前,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闭上眼睛,继续忍耐、承受下去,即使我们都认为这样不对的时候,依旧会选择维护、加固错误,所以小杰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抗的并不是老师、学校、教育制度,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

  ——“我问自己,难道抗议就是我想表达的全部吗?如果是的话,我该抗议谁呢?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新闻媒体?或者是这所有的一切?我已经没那么理直气壮了,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教育体系的受害者,我们真的能够找出一个应该负责的凶手,干脆利落的把罪过全推给他,并且集合众人之力一起消灭这个凶手吗?万一答案揭晓,所有教育列车上的乘客,包括新闻媒体、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全成了谋杀案共同的凶手时,这一切该怎么办才好?”

  那个被抨击的詹老师何尝不认为自己是牺牲品?他理直气壮地辩白“这个扭曲的环境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改变不了这个扭曲的环境。空喊理想的老师、家长很多,无奈的教育人员更多,我只是务实地教导小孩怎么在这个扭曲的环境下求生存而已。”——所以当抗争最终被媒体和政客利用之后,他能做的也只有“封口”,再也不说任何一句话。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冷酷却无比真实。

  侯文咏是冷静的,像在手术室里一样,他的手术刀越剖越深,不单单是这一教育事件,连带着还扎了媒体和政治的针——“你最好了解一件事,我们的电视新闻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娱乐事业了,哪怕再大的事情,再重要的事情发生,一切都只是刺激感官的娱乐而已。”“‘我们来展现人民的意志,一起把宋部长喊出来,来’朱委员用力喊着。群众跟着大喊‘出——来!’‘我们叫他下台,来’朱委员又喊着,‘宋介民!’‘下——台!’‘人民愤怒了,’朱委员说,‘大家跟我一起用力跺脚。像这样,’他用力在宣传车上跺脚,发出一声轰的巨响,轰!抗争的群众也跟着跺脚,发出更大的声响。黑夜中,我仿佛看见站在宣传车上朱委员那张脸得意地笑着。”——荒谬吗?想笑,但笑不出来。

  侯文咏又是热血的,故事里不乏温暖、明亮的人物,顶住压力给小杰一个人上课的彭老师,辍学的艾莉,混混噩噩过日子的高伟琦,真诚帮助他的郝老师,一直在他身边的爸爸妈妈。虽然他笔下的小杰想法举止过于成熟,让人怀疑那些话是一个大人的自省,而不是一个孩子说的话,但我更愿意把小杰当成是他的替身,替他重回校园,重返15岁的青涩、叛逆,用那个年龄的自我去思考、反观自己的经历,“他们说,教育就是竞技场,而读书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争夺战,为了保持领先,我们放弃了思考、体会、尊重、分享,开始学习平庸、冷漠、虚伪……是我们的平庸、冷漠、虚伪、贪婪让生命变成了一连串失去纯真的过程。”

  我没办法轻松地读这本书,它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过,我明白自己需要这种缺氧的感觉,需要体会被针刺痛的感觉,除了“太良好”的感觉,它们都能让人想要去做些什么。是为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