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读后感1000字
《熟年》是一本由伊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文艺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熟年》读后感(一):《熟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
熟年,正是人生需要到达并经历的一个阶段,用什么样的状态去经历,值得思索。
《熟年》读后感(二):困境当前
生死衰老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探讨它们的书很多,但是真正写的好的不多,《熟年》通过讲述这么一群人在困境之中,如何面对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熟年的困窘,与人面对生老病死,时光流逝,以及自身衰老的思考,有人常说,读一本好的书,像是获得了一个新的自我,当你合上本书书页时,也会有这种感觉
倘若时光如诗,那么熟年不是诗的高潮,它是厚厚的铺垫、积累
《熟年》读后感(三):熟年
熟年一词,专指四十岁至六十五岁之间,颇受社会瞩目的族群。到了这岁数,二十几岁那种每天都有的新鲜感,三十几岁那种付出就有收获的稳定感,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再成功的人也会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是层层积累,仿佛一道道沙埋上来,财富、荣誉、责任裹挟着每一个人,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是一部讲述倪家三代人之间亲情与养老的长篇小说。倪伟民、倪伟强、倪伟贞是倪家三兄妹,这一年,他们都经历着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与此同时,他们各自的家庭,也仿佛被解构了一般,上下运动,面目全非。时间,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时间。步入人生新阶段,面临有关房子、生病、丧偶、婚变、养老、孤独等的重重挑战,他们没办法退缩,必须迈步向前。
这本书正好给我们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方案 值得一读
《熟年》读后感(四):后记:《熟年》出版的前前后后
《熟年》的出版过程本身就是一本书。
第一版是2013年推出的,成书后,我对小说的面貌不是特别满意。题材我很喜欢,完成度却不高,那时候我的笔力还不足以驾驭这个故事。古今中外,作家不断改写自己的作品屡有先例,杜拉斯把《情人》改成《中国北方的情人》,张爱玲把《十八春》改成《半生缘》,当然,有的改得力度小,有的力度大些。
我对《熟年》里面的人物基本是满意的,结构也还马马虎虎,但故事走向和表述方式,有些地方不甚满意。2016年,在朋友的建议和催促下,我动了改写的念头,但又很犹豫。因为一旦提笔改,那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个巨大工程,等于是给楼房的装饰拆了,二度装修。过去的编辑跟我说,别改了,有这个精力,何不再写一个新的。我一听也是,虽然很喜欢这个故事,恋恋于这个题材,也几度动笔,从头改起,但改改停停,始终停留在前几章。
一晃六年过去了。
其间不断有人来问这个小说,到了2018、2019年,问的人更多了。有出版公司的人,也有影视公司的人,还有很多版权代理商。2019年初,影视公司的朋友找到我,说打算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酒桌上,我拒绝了。我告诉他们,这部小说我不满意,你们不能改,我不能卖给你们,将来等改得首先我自己满意了,再说。朋友很着急,说你要相信专业,我们还会请专业的编剧进行改编的,没有问题的。
我坚持。
我说请编剧是你们的事情,但这个文本是我的,首先我得自己满意、自己认可,觉得像个样子了,才能拿出去。这个是你们管不了的,也是对你们负责。朋友说那是。好。就不卖。等着改。
可是,我回到家,打开电脑,还是下不了决心。手头有小说在写,何必自找麻烦呢。磨蹭了几天。又搁浅了。2019年一开年,新果副总吕女士找到我,说她很喜欢这部小说,希望再版,但前提是,有些地方需要修改。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说吕主编,我本来就要改,而且会改动比较大。吕女士也同意了,并且愿意等。
好,说定了。开始改了。这一改就是昏天暗地没日没夜,九九八十一难,我很痛苦,也很投入。《熟年》第一版有个副标题,强调养老,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养老只是一张皮,小说归根到底讨论的是中年危机。我改了开头,故事发展跟着也变了,故事发展变了,结尾也得变。二手房装修,除了外部年头比较久,内部,几乎跟新的一样了。
在这个过程中,出版方的成老总比我心急,但又不好意思催稿,所以屡次顾左右而言它,反复暗示,你该交稿了,我看出了他的目的,不愿意食言,只能逼迫自己再下苦功。骨头打碎了,挑能用的,用黑玉断续膏粘合起来再让它长肉,变得丰满些。在改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仿佛灵魂出窍,看着多年前造就的东西,仿佛金蝉脱壳,又进行一次羽化。无论是主题,人物,情节,还是细节以及叙述方式的调整,都展现了我这六年来,写作上的“升级”。
有朋友辗转托人找到我,说想请教写作上的事。那现在,我会推荐他看看熟年,因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标本啊,从旧到新,如何转换、脱胎,展现无疑。中国古代的很多小说,都是一遍一遍进化而成为最终的版本,而熟年的情况,多少类似,七年之间,两费其工。终于成为较我较为满意的模样。
有意思的是,直到此刻,我还三不五时接到朋友的电话,一张嘴就是,“那个熟年呢”。天晓得一个弃儿怎么就突然成了宠儿。我只能礼貌地告诉朋友,熟年已经有去向了,朋友捶胸顿足,“哥儿们太不够意思了!”我心想,什么意思不意思呢,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刚上了,便是缘分。无缘,怪谁呢。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
小说终于改完了,又有幸得到中信李主编的支持和厚爱。没有她的点拨,《熟年》的呈现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善。最后还要感谢中信陈编辑的帮助,在出版这件事上,她非常的专业。好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新版《熟年》终于快要面世了。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它确实发生了。
《熟年》读后感(五):人世无常,但人要有常
文/陈佳迪
做编辑快四年,从来没有一本书像《熟年》一样,让我在编辑过程中数次流泪。故事中的老人,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
她的突然离去,至今仍让我有不真实感,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人世的无常。
这也是我读《熟年》,频频感受到的——我们根本预料不到,等自己到了中年,会遭遇哪些大跌眼镜的境况;更预料不到,自己到了老年,会以怎样的方式离开。
“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这是作者伊北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一个灵魂之问。
围绕这个终极人生命题,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经历着内心的冲突与折磨。
尤其人到中年,你的每一个决定,牵引的不只是你一人。因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是层层积累,仿佛一道道沙埋上来,财富、荣誉、责任裹挟着你,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熟年》可以说精准描绘了当下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中年人家庭困局。
倪家三兄妹,大哥倪伟民、二哥倪伟强、三妹倪伟贞。各家都有各家的烦恼。
大哥伟民,作为家里的长子,却不如老二伟强有能力,工作普通,老婆强势,儿子平庸,儿媳精明。作为三兄妹的老大,他烦,烦自己能力有限,家里的很多事情,自己无力担当;作为父亲,他烦,烦儿子不思上进,还娶了个有主意的媳妇,老年生活没办法保障,还要给儿子倒贴;作为丈夫,他也烦,烦老婆扣扣索索,老虎一样的脾气。
二哥伟强,表面来看,是三兄妹里混得最好的,大学教授的工作光鲜,妻子贤惠,儿子也优秀,可他在精神上却承受着折磨。从小到大,他觉得自己都是在他人的期待中长大,他努力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于是在半生之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决心要完成一次中年叛逆。
三妹伟贞,是思想最开放的一位,人到四十,仍是孑然一身。身边即使有不友好的眼光和言论,她也毫不在意,甚至将叛逆进行到底,她希望生个孩子,并且自己独立把孩子养大。
与此同时,二嫂张春梅也经历着中年地震:婚姻、儿子、老人……一切都脱离了她的预料;大嫂吴二琥和儿媳刘红艳,也在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当告别来临
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呢?我想,很多人都是从意识到父母的衰老开始的吧。
当一个人步入中年,也意味着他的父母步入老年。每多过一日,对于老年的父母来说,又是离死亡更近一步。这对儿女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煎熬,因为当父母离去,他们与这个世界最深层的联结,也就消失不见了。
小说中描绘了好几位老人的暮年生活,读之唏嘘:有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有瘫痪在床的、有失独的、有得癌症的……老年人面临无数的不确定性,而作为儿女,似乎也无能为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外婆。谁也不会想到,她在晚年会遭受瘫痪的病痛,家人们寻遍名医,也只能延缓病情的恶化,而外婆,也终究没能撑过这个夏天。
失去至亲,痛苦是必然的。这更启发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能多陪伴父母一天是一天,不要等到告别来临,才猛然醒悟。
你的所有负累,既是束缚你的网,也是你可以倚靠的墙
书中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刻:
反抗的意义是什么?当一切打碎了,你会发现并没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还是迷惘,还是彷徨,人生本来就是向死而生,没有例外。人生似乎没有意义,可谁不都是在努力赋予它一点意义,就在这点意义上,见出了每个人人生价值的高低。和《西西弗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点丧,但何尝不是生活的本质。
小说的最后,主人公们都和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他们仍然会感到痛苦,但是不再去反抗,而是学着和痛苦认真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平衡。
如果你是一位中年人,来读读《熟年》吧,它或许会让你少一些愤懑,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临老去;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人,也推荐读一读,它会让你预知到一些中年情境,等到真的步入中年时,也能多一些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