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生存读后感1000字
《第三种生存》是一本由王志纲著作, 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种生存》精选点评:
●我喜欢他的观点
●老板是什么
●所谓学者的经济眼界
●四种浙江,增值税毁了潮汕,南海的陶瓷
●可能现在看了有点过时
●对中国经济有独到的见解
●很“中国”的书,可以读出不少潜规则
●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书 现在读来依然受用
●挺好
●读的时候回肠荡气,现在平静了,觉得写得还是不错的,这个人也不错
《第三种生存》读后感(一):喜欢
书还没看完,但是所刊的内容已经可以让我收藏此书。作为一个学者,如何在更真实的社会中生存,让理想与现实更好地结合,是作者告诉我们的。书中有很多潜规则,社会上的东西,是我所想了解的,也是必须具备的,所以喜欢。
《第三种生存》读后感(二):爱华丽的生意人
作为一个有些墨水的生意人,他善于用华丽的辞藻和比喻来给自己的商业思想用文化感增辉添色,也非常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经营销售自己的价值。
看这本书有些感触,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也非常不耐烦他不停的唠叨和重复。
《第三种生存》读后感(三):丙方:王志纲
丙方一个陌生的概念。
游走与甲方和乙方之间--不是。
它只是一个表达了自己对项目看法,而且就有话语权的“强势”的一方。
强势是相对的,老板这个经济动物是他强势的源泉。
一个资本原罪论就把老板一掌拍死,每个人都有他自有的特殊性。
通用理论只有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符合。
但是王志纲确实是一个比较强势的资深策划人。
《第三种生存》读后感(四):策划人眼中的经济现象录
在我所熟悉的策划人中,我还是比较欣赏王志纲的!和别的策划人相比,其多了份恬静,少了些浮躁,尤其作为一个策划人,这一点很难得!
逛书店时,偶发现《第三种生存》这本书,就买了本细读了一遍,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王以一个策划人角度,通过和老板的接触,以一个策划人的视野分析中国老板的现象录,能够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清晰地认识富有中国特色的老板现象——所谓的“神”和普通的人。
书中所谓的“丙方”,这应是一个策划人的骨气,当然更应该是一种实力。从此角度看,该书也是对工作室的一种宣传,这也属正常!
书中的一些见解还是蛮独特、富有见地的,个人认为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对经营比较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值得一读的。
《第三种生存》读后感(五):中国的老板
如何审时度势?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中国本土那些在大泽中挣扎奋进的企业家身上吧。他们在人群里,显得有些另类:有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让人们感到不可理喻,但他们却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并且深具智慧;他们一般不会赤裸裸地表达自己,而是像刚刚从乡下进了城的农民一样,笑容中不无矫情的成分;他们的性格也不是生来就那么跋扈和乖张,因为他们深知搞不好就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们头脑的聪颖比常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们有时候表现得却很木讷;他们的直觉更复杂,不仅闻得出金钱的气味,更会分辨得出社会、政治的方向和节奏。
一句话,他们充满了近乎本能的生存智慧。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扮相,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要傻一点;他们懂得首要问题是在发展中如何保存自身,然后才谈得上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自打娘胎里出来也一样的赤条条,但后天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他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西方的企业家们曾经是在广袤的原野上拓荒的话,只要他们有男子汉的气概和魄力,迟早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碰到这样那样的磨难,也不过是又多了一曲英雄主义的悲歌。但中国的企业家们则不然,他们不是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荒原上,而是窜迹于茫茫泽国的泥沼里。这里远看出奇的平静,但其背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处女地上,也许都暗藏着凶险和陷阱。这里也许不像蛇虫肆虐的热带雨林和弱肉强食的非洲大草原那样残酷,但却足以使你消失于无声之中,失去竞争的资格。
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近20年走出大泽的第一代创业型企业家,他们大多练就了在方寸之地辗转腾挪走梅花桩的功夫,他们如履薄冰地一步一探地前行,他们的案头上常常摆放着老子的格言和孙子的兵法,这不仅是出于商战的需要,更是出于对生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