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这人》的读后感大全
《看哪这人》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哪这人》精选点评:
●“对人的厌恶,对‘庸众’的厌恶始终是我最大的危险”“过于好奇,过于怀疑,过于傲慢”“——但从无丝毫恶意”“向‘违反自然’开战”“维护本能”“重估一切价值”“非道德论” - 我的影子在大大的你的影子里
●很幸运看尼采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而这本书恰好全面的介绍了尼采毕生几乎所有著作的概况。这样子,我后面选择尼采的书来看就比较方便了。
●这些人,怎么那么极端 极端的又很有爱
●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
●好烂的翻译。尼采好棒
●为什么我要写书,怎么读我的书,以及除我以外其他的败者,以及我是如何击败他们的..
●略
●讓我慢慢地走近你
●补遗
●这个自以为是的天才疯子……看完了其他著作再来重读这本书吧!
《看哪这人》读后感(一):一个天才反道德的诗人
本书主要是尼采引用其多本著作以做的自述。译者说他用这个书名是把自己喻为耶稣。这是不对的。因为尼采在书中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圣人,而是反圣人,且他对耶稣是极其厌恶和批判的。
基本的中心为:道德使人堕落,使人懦弱。善良与同情是虚伪的。宗教与道德是使人停止思考的毒药,是生命的扼杀者。因此要重新评估一切道德。以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抛弃理性,重视生命。
相信命运,拥抱不幸。因为着力消除逆境是逃避的表现,是弱者的表现。
强者秉持的是斗争。只有弱者才会怀恨,才会报复。
《看哪这人》读后感(二):关于信仰
一切的信仰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切的信仰都源于我们曾经不知道方向而找到的一种依靠。或许告诉过我们光的方向,但路还需要我们去走。也或许,这只是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寻找到的一丝温暖,而最后还得离开这一丝温暖去发现、去开拓那属于自己的路。人只有在丢开依附之后才能学会自己走路。信仰——只是在你开始学走路时那一只搀扶的手。
不要让雕像压扁了!“雕像”也仅是一种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寻找自我,肯定自我的存在,只有抛开信仰,才能在未知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我。什么是我?!
叔本华,瓦格纳曾经应该都是尼采最为信仰的人吧,可是最后却是他最为批判的,我想,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现在我请你们抛开我,去发现自身;而只有当你们大家都否定了我的时候,我才愿意来到你们身边……”因为信仰,因为那一腔炙热的爱,所以他开始否定,开始批判,他也开始在逐渐的否定让“尼采之所以是尼采”。
《看哪这人》读后感(三):精彩片断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二
总而言之,我既是个颓废者,也是其对立物。明证之一就是,我对逆境总是本能地择优而适,而本来的颓废者却总是采取于己不利的办法。就总体而言我是健全的,就局部而言,我才是颓废者。绝对的孤独化和摆脱惯常联系的能力,自我强制,戕贼自身,拒不就医——这一切都流露出我当时对必做之事的坚定绝对本能。我牢牢把握自身,我搞的是自我康复,任何心理学家都得承认先决条件——这人在本质方面应是健康的。一个典型病态的人是没有办法康复的,更谈不上自我康复了;反之,对于一个典型的健康的人来说,病患甚至可以成为生命的特效兴奋剂,成为促使生命旺盛的刺激物。实际上这就是今天浮现在我眼前的漫长的病患岁月。我好像重新发现了生命,也发现了自我。我品验了一切美好乃至微不足道的东西,通常是轻易品验不到的——从自身要求健康、渴求生命的愿望出发,我创立了我的哲学……因此,我提请诸位注意:我生命力最低下之日,也就是我不再当悲观主义者之时。因为,自我再造的本能禁止我创立一种贫乏的和泄气的哲学……那么我们到底凭什么去识别卓绝之人呢!一个卓绝的人会使我们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看哪这人》读后感(四):译得不好
尽管张念东和凌素心两位学者是研究尼采的专家,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他们没译好。
比如序言二节中,“相应地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虚构的世界和现实性”……说“现实”不就得了,干嘛老加个拗口的“性”呢?
序言四节,“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什么叫“真理核心财富”,应该是“真理核心宝藏”吧?我不懂德文,在英文中,财富和宝藏都是“treasure”,但译成中文要灵活变通,在这里译成“财富”就不好理解。
“我为什么这么智慧”一章,中第二节“我对逆境总是本能地择优而适”,这话也不好理解。查看英文不过是说“总能够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仍然这一节,“绝对的孤独化和摆脱惯常联系的能力”。天哪,“绝对的孤独化”!译成“彻底地孤独”不就得了?
还有第三节跟英译本出入很大,可见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文并非尼采的权威版本(可能是经过尼采妹妹改写之后的版本)。
姑举以上几例。说实话,下面我自己也没看,一本好书译成这样,看不下去了。国内其他版本比这个版本还糟。
总之,尼采这本书还需要新的、更加流畅和准确的中译本。
《看哪这人》读后感(五):自诩的心理学家
尼采,狂热追捧酒神狄奥尼索斯。他追溯古希腊神话,汲取营养,肯定酒神的狂欢。
尼采,追求生命本能,向基督道德发起猛烈的攻击。生命的价值在于热爱自己的命运、接受自己的命运,纵然是俄狄浦斯王那般不可逆转的命运。尼采否定“理想主义”。当然,他所谓的理想主义是什么呢?是彼岸的,幻想的?也许。人的生命短暂,当遇见“必然”时,尼采选择了顺从,仿佛一个预言家已知结果只是在游历过程,不同的是心理过程。是的,如果是“必然”,他不会愤怒。他曾说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明智呢?不会哀怨地挣扎、苦苦伤心,以超越生命的超人姿态俯视生命。正如尼采游历了欧洲,行万里路,多少山川湖泊映进他的心底,深深的影子荡漾。活在当下,可以是对他所说的“追求生命本能”的一种接近的翻译吧。现世,现实,天气,营养,肉体等等都是尼采关注的。
富有文采的笔触让人迷离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自信,甚至于自负,产生了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崇尚“贵族精神”,那种恬适的安然。他还大书“距离感”。“一种对距离感的忘却----这是我永世不能原谅的东西”。尼采的距离感,就是论说人是分层次的,正如有贵族和平民之分;人不能拥有“忘我性”,利己是一种必要;人的善良是一种恶。当然,读到这些观点,我大吃一惊。且不评论这是对是错,尼采是在当时的时代提出的,作为反基督道德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不能对他全盘吸收,运用自己的思考加以抉择。
在书中,尼采展示了他的音乐天赋。音乐是艺术,所以他才写出一部《悲剧的诞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