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技术与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技术与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7 00:1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技术与时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技术与时间》是一本由[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6,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与时间》精选点评:

  ●技术物体作为有机化的无机物在其自身的机制中进化,因为人与物体的耦合必然要关涉到生命层面和动物学逻辑,但决不停止于此,技术拥有一种吉尔所言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中人和物质任何一方都不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在这种张力结构中成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困惑和疑难之处就在于这种类比的思考方式是否可行,在于把技术置于一端,使其本身不成为个体化的构造因素,这样的配置本身是否还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往往就成了咬着自己尾巴的蛇。

  ●翻译的真是。。。还是去看英文版吧

  ●思考现代性问题,意味着不得不在一个技术的维度上谈论问题。而那个被哲学遗忘的技术在当下重新被法国哲学发掘出来。

  ●作为德里达的学生,斯蒂格勒的理论水平自不待言。他对人类没有属性的属性和代具性的描述我也表示赞同。但如此高屋建瓴的理论,人类抽出亿分之一去研究就可以了。它只能透视过去的涂尔干、柏拉图、莱布尼茨、海德格尔,而无法明示未来

  ●只是翻了翻目录而已

  ●对于人的本质,给出了另外一种定义:人之所以为人,本质即在于其先天的缺陷性,也即遗忘。很值得读的一本书,可以带来许多惊奇的发现。

  ●教练我也想抢银行TAT

  ●郭老师推荐的书 只读懂了30% 突然想到很多年前自己特别对时间感兴趣 现在想想不会相对论没读懂海德格尔的人想研究时间简直就是笑话 幸亏导师让我及时刹车 选了个人道的题目

  ●技术与时间,其实先从人类学之父卢梭开始,谈论技术发展史,再引入古希腊神话的阐释,最后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很像一本德里达方法下做出的文献综述,全文的核心就是who-what关系问题,但我觉得这依旧是个海德格尔式上手状态(ps.译者似乎把上手和在手译反了)...

  ●没什么自己的东西,浪费时间,张一兵老师引进这种学者史没任何意义的。

  《技术与时间》读后感(一):技术物体是一种有机化的无机物?

  

p97:西蒙栋认为:技术物体是一种有机化的无机物。

这种观点一看就不符合事实!

化学就包括了无机与有机,生物技术所涉及的肯定都是有机物。中药大多是植物,也包括了动物,只有一小部分是无机的矿物。现代西药也大多是有机的!

除非技术物体专指机械!

这里的有机化实际上是指人化,也就是说,技术物体是经过人改造(改变了其成分和结构)的。

  《技术与时间》读后感(二):一个严重的术语翻译问题——“现成在手”

  中译本把portée-de-la-main(即来自《存在与时间》的Zuhandenheit,英译ready-to-hand,也就是为汉语读者熟知的“上手”)——翻译成了“现成在手”。

  而 将sous-la-main(Vorhandenheit,present-at-hand ,在手)翻译为“手下/手下之物”。

  这对概念尤其是前者,在斯蒂格勒的分析中非常重要、多处出现,然而中译本的翻译在汉语语境中导向了完全相反的理解。

  (中译第三部《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修正了这个问题。)

  《技术与时间》读后感(三):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正如斯蒂格勒所说,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英雄祖先被后世传诵之时,他的弟弟爱比米修斯成了被人类遗忘的另一名祖先。普罗米修斯是睿智者,神祗中无人能及的先知,普罗米修斯的特性就是超前性的预见能力。爱比米修斯则是遗忘,粗心,后知后觉的代表,爱比米修斯或许就因为具备这些被人类视为缺陷的特性而被人们刻意遗忘。

  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斯篇》中讲述了人类起源的神话,普罗米修斯造人以后,由爱比米修斯负责将一种特性平均分配给万物,以致于万物得以生存。爱比米修斯此时犯下一个严重的过失,当他将性能的宝库在无理性的动物身上浪费殆尽以后,还剩下人类一无所有,导致人类一开始就没有一种赖以生存的本质。普罗米修斯为了弥补弟弟的过失,从工匠之神赫菲斯拖斯那里盗取了技艺,将其赋予人类以使人类能够凭借器械得以保持种族的生存。因此人类从诞生开始便有求于外物,人类的本质不能从自身中寻找得到,只能从外界万物中获取,而叔本华说,有求于外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经过一场“长生宴”,人类与神祗的区别分开了,神祗是不死的存在,而人是有死的存在。此时,爱比米修斯犯下了第二个过失,迎娶众神的礼物潘多拉,以此导致所有恶事流传在人间。然而亲爱的韦尔南在分析这一神话时指出,潘多拉的瓮罐(elpis)是一个中性词,elpis是期待的意思,词意为等待、推测、假定和预见。elpis既是普罗米修斯的预见性,又是爱比米修斯的谨小慎微、迟缓和后知后觉。当人类知道自己是有死的存在时,普罗米修斯的预见性会时刻预示人的死期,人会无法生活,此时爱比米修斯的遗忘便发生作用,他的后知后觉使人对自己的死期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死不是即时之物,人便会在当下的活动中把未来的死遗忘了。人们的所有当下活动,其实际上都跟爱比米修斯的第一个过失有关,因为人的当下活动都与某些“上手事物”有关,而这一事物又是由技艺所创造出来的。

  于是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使人类成为无根的存在,而他的天性又使人类能够维系在存在的边线之间。

  《技术与时间》读后感(四):技术是去蔽吗?

  

p12上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技术的关键不在于操作行为,更不在于使用某种方法,而在于我们所说的去蔽。正是从去蔽,而非制造的意义上说,技术是一种生产。”

“支配现代技术的去蔽是一种引发,它促使自然释放可以被提取和积聚的能量。”

海德格尔这里所谓“去蔽”,其意思就是揭开遮蔽在某物上的东西,使这物显露出来,也就是发现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这物本来就存在的,只是因为被某个东西遮蔽着,我们原先不知道这物而已。

海德格尔曾说真理是去蔽,这是可以说的,因为真理确实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我们原先不知道而已。认识真理也就等于说揭开了事物的神秘的面纱。这是我们平常都这样说的!

但不能说技术也是去蔽,因为技术所创造的东西是本来不存在的,所以通常说技术发明,不说技术发现。本书下面第一个部分的标题就是“人的发明”,其内容就是技术发明的历史。

p46上就强调了“突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间的区别。”确实,科学发现真理,技术发明工具。

第二段话从技术释放能量的角度谈去蔽,表面上看似乎有点道理。因为谁都知道,自然界中的能量是本来就存在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既不能创造能量,也不能消灭能量,只能使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自然界本身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释放和转换。例如太阳就是把核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天然的核反应堆。但太阳的能量释放和转换是我们人类不能控制的。而技术的核心恰恰在于控制。人类的技术发明就是要去控制能量的释放和转换,以达到为自己所用的目的。例如原子弹氢弹核电站都是人的技术发明,自然界本来是没有的。

所以从能量的释放和转换的角度,也不能说技术是去蔽!技术是发明、创造、制造,控制和利用。

只能说科学是去蔽,科学的目标就在于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就是发现真理。

科学已经去蔽了,不需要技术再去什么蔽!技术并不是停留在这上面,而是更进一步了。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科学在于认识自然,技术在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

  《技术与时间》读后感(五):《技术与时间1》读书笔记

  

技术物体自身不具备任何赋予其活力的因果性,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本体论的支配下,一直被放在目的和方法的范畴中来分析的。换言之,技术物体没有任何自身的动力。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17-119. Accessed: 8/16/2020

同这两类物体对应的是两类不同的动力:第一种是机械的,第二种是生物的。在此二者之间,技术物体只不过是一种混杂物,它同在古典哲学那里一样,没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地位。由于物质偶然地获得一种生命行为的记号,所以一个被制造物的系列可以在时间中印证着生命行为的进化。技术物体本质上属于机械运动的范畴,它至多不过因为印证着生命行为而成为这种行为失去了厚度的纹迹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23-126. Accessed: 8/16/2020

“显然,人们在代数计算中,把几何的意义退到第二位,甚或简单地把它遗弃;人们仅仅在计算之后才会记起,这些数字本应表示一定的形状。尽管如此,人们并不如同在通常的数字计算中那样作‘机械’运算,而是进行思想和发明,有时会有重大的发现——但是却伴随着难以察觉的意思的位移,以至使它成为一种‘符号’意思。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40-143. Accessed: 8/16/2020

正如建立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设想一样,由此而产生的意思的位移将会带来一个形而上学方法的程式。代数学从一开始就在系统地使自然程式化和器具化的同时,“自身卷入了[……]一种突变,它因此成为一种单纯地[……]依靠遵循技术规则的计算技术来获取结果的艺术。[……]在此,使这种技术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赋予其正确的结果以真理意义[……]的原初思想却被搁置在外了”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44-147. Accessed: 8/16/2020

计算带来的技术化使西方的知识走上一条遗忘自身的起源、也即遗忘自身的真理性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如果不实行基础的重建,科学必将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50-151. Accessed: 8/16/2020

遗忘的主题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的历史就是它对技术性的归属。他之所以从遗忘出发来思考真理本身,是因为就去蔽的意思而言,它对真理的定义是对柏拉图式的回忆的回应,这种回忆的意义取决于它和记载记忆的对立,而记载记忆作为存在的遗忘即是存在的命运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58-161. Accessed: 8/16/2020

此在处于“要存在”的范型,因为它总不能完全地存在,只要它生存着,就没有完结,所以它总是在“尚未存在”的范型上自我超前。在生和死之间,存在犹如绵延(Er-streckung)一样伸展于已经和尚未之间。这种外移建立在这样一种死亡的背景之上:自我超前所提前的,是此在自身的死亡(或终结),此在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说总是受走向终结的超前支配的,这个超前是“终极的可能性”,并且构成生存的原始的时间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79-183. Accessed: 8/16/2020

Notes: 1) 重要

在它的活动中,此在可以不“调动”它的走向终结存在的本质,因而就不向原本属于它的未来展开,这个未来就像终结一样完全不确定,不知何时、因何、怎样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此在就把自身所有的可能性下降为那些在“共同存在”的公众性中被分担和共认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把自身的可能性下降成他人的可能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83-186. Accessed: 8/16/2020

死亡给属我性带来的是“无度”。死亡不是生存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生存的可能性本身,然而它又本质地要和生存不断地保持一个时间差。这个原始的时间差也就是造成所有此在之间差异的因素。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89-191. Accessed: 8/16/2020

拒斥真实可能性前景的可能本身性根源于烦忙,它处于这样一种和未来的关系:即未来本身在未来中使得走向一切真实的可能性变得渺茫。烦忙是一种超前,其实质就在于,作为预示,确定真实的可能性——即确定非确定性。烦忙的载体是用具,而用具即是世界的意义性的指引系统的载体,技术世界是烦忙的背景和一切在世性的原始结构:世界的技术性是使它“首先并最常见地”呈现于它的实际性中。实际性使确定非确定(逃避“最终极的可能性”)成为可能,它是一切计算的生存性根本。实际性为计算的生存性起源烙下了技术的本质印记,——这个技术也使一切继承成为可能,并从一开始就构成一切真实的时间化的原始背景——,所以计算就是生存的沉落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91-197. Accessed: 8/16/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2) 非常重要

理性的本质就是计算,那么形而上学的转折就意味着哲学的思辨进入了技术时代,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把主体性实现于客体性之中。时代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技术的现代化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01-203. Accessed: 8/16/2020

如果说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结,那只是构架的一面。在它的另一面,它确定存在和时间的本成,即存在和时间共在,这样就取消了时间的形而上学定义,同时,必须脱离存在者——也即脱离此在——来思考存在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10-212. Accessed: 8/16/2020

同一性首先是指存在和思想的同一,它是存在的根本特性。但是,同一性原则“对于我们而言成了一种跳跃:从作为存在者的基础的存在出发,跳进一个深渊,无底深渊。这个深渊并非空洞的虚无,更不是昏暗的混乱,而恰恰就是本成自身”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16-218. Accessed: 8/16/2020

技术作为生产行为是一种“去蔽的形式”。生产就是变不在为存在。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31-231. Accessed: 8/17/2020

如果技术的产物自身不具有其运动原则,也即它的原则外在于自身,那么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产物是实现一个外在目的的方法,但是,就技术生产把一个事物从隐蔽状态变成非隐蔽状态而言,它属于去蔽行为,是一种真理的形式。这就是说,目的因不是施动的操作者,而是增长和展现意义上的存在:在此,自然和存在同义,自然的展示从增长和生产的意义上说就是存在的真理;技术作为生产行为通过动力因从属于自然的目的因,而又不使动力因和目的因混同。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34-238.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技术“把那些不能自身生产和尚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展现出来”。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38-239. Accessed: 8/17/2020

“技术的关键不在于操作行为,更不在于使用某个方法,而在于我们所说的去蔽。正是从去蔽、而非制造的意义上说,技术是一种生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39-240.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在技术的“人类学”观念中,动力因和目的因被混同了。和这种主体性的观念相反,我们只有在艺术——这个技术的最高形式——中,才能完全把握技术的意义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40-242. Accessed: 8/17/2020

现代技术也是一种去蔽,但是它“并非从生产的意义上展示自己。支配现代技术的去蔽是一种引发,它促使自然释放可以被提取和积聚的能量”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42-243.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重要

现代技术是对自然施加的暴力,而不是顺从作为自然的存在在其增长过程中的去蔽模式:技术进入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形而上学得到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就像是计算理性完成了旨在占有和支配自然的计划,而这种被占有和支配的自然本身也就失去了自然本来的意义。但是我们作为自身的存在者,却远没有借助技术的方法成为自然的主宰,相反,我们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服从技术的要求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44-247.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雅克·塔米诺提出:“技术的装饰使得存在本身在向我们显现的同时又自行隐退。所谓技术的装饰是指,普遍的技术化已成为我们所在的世界的面貌,尼采和马克思都曾以他们各自的方式,道出了普遍的技术化的形而上学本质,[……],然而把这一事实一语道破,认识这些不言而喻的现象,这恰恰是形而上学无法做到的。”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50-253. Accessed: 8/17/2020

哈贝马斯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诞生,出现了技术力量的倒置:技术由本来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解放人类的力量,变成一种政治统制的手段。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马科斯·韦伯铸造的合理化概念的批判性接受。合理化代表了一个社会中服从理性决策标准的领域的不可抑制的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劳动的工业化现象。它标志着资本主义。马尔库兹则进而指出,合理化实际上就是政治统制的隐蔽系统。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58-261. Accessed: 8/17/2020

哈贝马斯对这个概念做了变换和修改:合理化成为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化密切相关的“合目的理性行为”的扩张。哈贝马斯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了马尔库兹的第一个论点:在韦伯所说的合理化现象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理性,而是一种以理性为名义的新的政治统制形式,它不再被认作——这一点尤其重要——政治的统制,因为它借科学技术的理性的进步使自身合理化。这是去蔽意思的倒转,因为生产力本来是作为去伪存真的力量体现出来的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62-265. Accessed: 8/17/2020

马尔库兹的第二个论点是:必须发展一门新型的、可以直接和自然对话的、摆脱技术统制势力的科学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66-267. Accessed: 8/17/2020

交往行动指向那些和技术规范不同的社会规范:技术规范取决于经验,而社会规范则取决于主体间性。如此,整个人类历史,可以从交往行动与合目的理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史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在传统社会中,交往行动是社会权威的基础(无论是神话权威、宗教权威还是形而上的政治权威),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合法性都被技术和科学的理性所支配,这种理性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所谓的“交往”领域在内,以至交往丧失了自身的特性。这种现象的条件就是科学和技术变得不可分割,“科学代表了现今最重要的生产力”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70-275. Accessed: 8/17/2020

技术一旦同科学不可分离,动力和目的也就合二为一了。专家统治的国家已不再把激发交往行动、与合目的理性行为保持距离作为目标。相反,它管理由合目的理性行为引起的功能障碍,以便削弱它们的影响、“避免有可能危害社会体系的僵化”。专家统治的任务就是要给“技术性的问题寻找答案”,而这些答案是公众讨论不可及的。这样的境况就造成一种“系统循环”:“社会的利益决定社会的体制,而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体制又使社会利益必须与之吻合并维护体制的利益”。交往行动就这样逐渐地被合目的理性行为所取代,也就是说被以语言的科学技术化为标志的控制论科学模式所取代。其结果是:“发达的工业社会似乎接近一种对由外在刺激而非规范控制的行为的调节模式”。这就构成了社会的非政治化,并产生了合目的理性行为的自治化趋势,这种发展“给语言带来危害”(让-弗·里奥达尔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也即给社会化、个体化和主体间化带来危害。这种现象可以造成严重后果,并导致被“心理-技术”的操纵(海尔曼·凯恩)。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76-285.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不在于确保“最低限度的主体性[或者最低限度的‘意志’和‘主宰’][……],以便民主的思想能够通过主体间的公开讨论和论证”,给技术的扩展“划定界限”。必须更加彻底地重新思考人、技术和语言之间最初形成的纽结,以便和技术建立另一种关系。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295-297.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更深层的问题,就是技术和时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语言的作用在于实现个体化或“主体间化”(我们在此将要抛弃哈贝马斯和主体间性的概念,这个作为他一切分析的基石的概念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语言带来的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个体化的真正原则”。海德格尔之所以能把语言和器具化的技术相对立,是因为语言包含了时间的原始时间性,而技术和计算的器具性则相反,它隐匿于总是伴随着烦忙的在时性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把技术置于一端,使其本身不成为个体化的构造因素,这样的配置本身是否还是“形而上学”的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01-306.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从某种角度看,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系统的科学和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系统的技术组成文化的一个部分,那么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又脱离文化,构成完全独立的系统。它们和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并与之对立,正如普遍与特殊的对立,抽象与具体的对立,构造和现成的对立,未知与经验的对立,体制和生存的对立。正因为如此,考察科学技术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就变得非常紧要,尤其是要考察科学技术将如何影响文化的未来:或者逐步地造成文化的解体,或者建立新的文化形式。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14-319. Accessed: 8/17/2020

工业文明就是建立在日益频繁和强化的持续革新的基础上的。其结果就是造成文化和技术的离异,或者退一步说,造成文化进化节奏和技术进化节奏的离异。技术比文化进化得更快。这就产生了超前和落后,二者之间的张力就是构成时间的伸展的典型特征。如今发生的一切就好像时间跳出了它自身之外:不仅决策和超前的过程(被海德格尔称为“烦忙”的领域)无可抗拒地归向“机器”或技术的复合体,而且正如布朗桥引证庸格所断言的那样,时代超越了时间之墙。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23-327. Accessed: 8/17/2020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把超前和落后问题归入时间性和实际性的原始生存的领域。换言之,此在来到世界的意义仅仅在于,世界作为实际性总是先于此在而在,它总是已经在此。此在总是后于它的已经在此,然而同时也正因为此在的时间性建立在对自己的终结的超越之上,所以它总是领先自身,并由此被卷入一种本质性的超前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35-338. Accessed: 8/17/2020

我们感兴趣的是:普罗米修斯代表的超前和爱比米修斯代表的落后(也即爱比米修斯的过失:遗忘),共同交织成以预示为核心的普罗米修斯原则和以无忧分心、事后方思的爱比米修斯原则。二者的不可分割性给人类带来了期待——既希望又恐惧,它使人类对自己的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意识得以平衡。但是这一切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给人类造成了一种原始性的缺陷,即原始的技术性,兼容了愚蠢和智慧的爱比米修斯原则由此而来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42-346.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本书将分别通过对海德格尔(第一卷)和胡塞尔(第二卷)有关学说的批判性分析指出:生命一旦成为技术,它也就成为滞留的有限性。正因为这个滞留是有限的,所以它取决于技术趋势确定的动力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57-359. Accessed: 8/17/2020

西蒙栋指出,当前文化的特征是把技术归于非人性的范畴,并因此与之抗争;他对这种同技术现实相对立、并进而把人和机器相对立的文化作了批判;他呼吁要建立一种技术的文化,以重新认识文化和技术的关系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383-385. Accessed: 8/17/2020

海德格尔从他的观点出发,用构架(即对理性的原则系统化)这个概念来概括这种技术的“嬗变”。从语义学的角度说,构架和体系一词并不是毫不相干的——并且在吉尔看来,技术体系的概念是为技术建立一门科学的历史的基石。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02-404. Accessed: 8/17/2020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现代技术的体系性是“激发”性的,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时代的标志。技术指令(指令“kuberna?”是控制“Cybernetique”的词源)自然。过去则相反,是自然指令技术。现在自然受技术“调动”,也就是说它成了技术的“职员”、“从属”;同时,技术作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作为被开发和调动的对象,自然可以构成现代技术体系不可少的资源、储备或随取随用的积累。开发和调动自然实际上就是实现自己成为自然的“主宰”和“占有者”的计划。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12-416. Accessed: 8/17/2020

和机器一样,工业化时代的人本身也依赖技术体系,人与其说是利用技术,不如说是为技术所用。因而人本身成了技术体系的职员、附属、辅助,甚至是它的手段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25-426. Accessed: 8/17/2020

针对技术问题,吉尔在突出现代技术的计划性和程序性(确切地说是“计算”而非“设想”)的同时,揭示了它所要求的一种新的社会职能的必要性,这一点同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的思想是很接近的。作为一种计划,技术发展的程序化是技术进化条件的裂变。但是,技术-经济的计划就其对技术体系本身有程序的干涉意义而言,会对社会的其他基本体系构成无法预计的后果——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未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29-433.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重要

技术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46-447. Accessed: 8/17/2020

要认识“技术体系”的动力,研究建立一门技术进化论的可能性。我们将由此对技术决定论提出疑问:技术的进化一直摇摆于物理学和生物学两种模式之间,技术物体既有机、又无机,它既不属于矿物界、又不属于动物界。关键就是要确定技术进化论和生物进化论之间切实可行的类比的界限。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假设是:技术进化论会在生物进化论内部造成断裂。由此我们将会动摇技术物体和自然物体之间的传统的对立,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再生规则。 我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49-453. Accessed: 8/17/2020

要认识“技术体系”的动力,研究建立一门技术进化论的可能性。我们将由此对技术决定论提出疑问:技术的进化一直摇摆于物理学和生物学两种模式之间,技术物体既有机、又无机,它既不属于矿物界、又不属于动物界。关键就是要确定技术进化论和生物进化论之间切实可行的类比的界限。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假设是:技术进化论会在生物进化论内部造成断裂。由此我们将会动摇技术物体和自然物体之间的传统的对立,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再生规则。 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吉尔的技术体系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被其他人在不同的形式下使用过,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技术体系的概念,但是却大体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在吉尔的理论中,技术体系首先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关系。技术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握从一个技术体系过渡到另一个技术体系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勒鲁瓦-古兰怎样从另一个不同于吉尔的意义上阐发了技术的体系性的观念。他提出了技术成体系进化的假设,并用技术趋势的概念来概括它。他由此提出了涉及现代技术特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种族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现代技术是否会使各种民族“去根”?是否会淡化以至抹煞不同种族之间的区别? 关于西蒙栋,我们要考察的是当代技术体系,即把它放在具体化过程中、和工业技术物体的关系中来考察。我们将要研究用具体化概念来描述一般技术体系的进化的可能性,并把体系本身作为个体和对象来研究。 第一章综述技术进化的问题,也就是把技术放在时间中来考察。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与其说技术在时间中,不如说它构造时间。我们将在研究技术学(或技术发生学)和人类学(或人类发生学)的同时,通过对卢梭和勒鲁瓦-古兰的史前理论的解读来提出这一观点。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放弃人类学的观点,并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的时间性范畴相比较,从而充分展开这一观点。 第一章 技术进化论 1. 一般历史与技术史 吉尔制定的技术体系的一般性概念,是建立在历史科学的规范之上的。这个概念并非指某个特定的技术体系,而是指不同技术体系的接替。一个体系的确立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技术的进化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从而使以往的成果、由一系列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的结构化趋势、各类互补的发明、以及技术和同时期特有的其他领域的关系都相对稳定化。 他提出的这种历史的方法并不仅仅涉及技术史,而且也适用于一般的历史:要确立“一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物质世界制约的历史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来把握通常的物质世界的协调,要针对技术在整个“人类体系”协调的结构中的位置问题,展开和其他体系(经济、语言、社会、认识论、教育、政治、军事等等)的专家的对话,并且要为技术的发展分期。 由此出发,吉尔研究的是从一个技术体系向另一个技术体系过渡的可能性。他试图以共时性原则出发,描述和解释历时性的断裂、转变和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技术特有的发展。他指出:“那些在科学发展中显得并不简单,但却明晰、严谨的现象,在技术的发展中却远非如此。”如何产生发明?同科学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逻辑可寻,那么这个逻辑并不完全是独立的。技术发展首先需要一种协调,因为孤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它需要其他附助技术”。对于某个特定的技术来说,它的发展逻辑首先是由它存在其中的技术体系决定的。 在一般性的历史中建立一门真正的技术史及其方法论的必要性,最先由费福尔提出。他认为技术史是“诸般需要开创的学科之一,或差不多是如此”,这个观点尤其符合勒菲佛尔·德·诺埃特的理论,他认为,以鞍套马标志的技术革新曾经在奴隶制消亡的过程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同时提出了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和历史中的技术决定论等问题。 这些观点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如何协调一般性历史和技术史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存在着“技术”这个对象的内在的困难,即怎样避免局限于特殊、孤立的技术史之中:技术史涉及的是超越各种技术之上的一般性技术本身。诚然,历史上存在过的,只能是各类具体的技术,因为技术的本性就是专业化。一般性技术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结果。但是各类具体的技术的历史又需要这个结果来形成一门技术史。 ——另一个困难是:如何同一般性历史的其他领域恰当地衔接,这就使技术史内在的困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经济、政治、人口等方面的事件,只有在一个历史事件的统一体中才能构成一般性历史。这就又一次表明,结果为它借以产生的过程提供了统一性。 技术体系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以上两方面的困难。它是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反过来为一个更可靠的起点提供了可能性。 2. 技术体系 正如在语言学中一样,体系是树立对象的基点,它的一系列概念就是要从建立于现实基础上的一般性体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整合现实。和语言学一样,体系是一个核心的范畴。 技术的整体和部分构成的结构是一个能产生反馈效应的静态组合:比如炼钢厂使用蒸汽机设备生产出优质钢材,而优质钢材又可被用来生产更先进的设备。这就是所谓技术体系的概念:各种不同层次的组合结果产生静态和动态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些关系又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律和变换程式。每一个层次都被一个更高的层次所包含,同时,每一个高层次也依赖它自身所包含的低层次。这就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整体协调。 一个技术体系构成一个时间统一体。它意味着,技术进化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联合只有在实现了一个整体技术共同的层次之后才能产生并起作用,即使总会有个别次要的、独立的技术层次游离于总层次之外。”围绕这个平衡点形成的是一种平均性的技术层次。 技术体系朝复杂化和各组合部分之间的联合的方向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日趋复杂,确保技术体系运行的内在联系也就越来越多。”这种从属关系的世界化——即技术非地域化的普遍性——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构架现象:一个全球性的工业技术,在有系统地全面开发各类资源的同时,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的相互依赖关系。 3. 技术体系及其与经济、社会体系的关系 这里要讨论的是技术体系和我们所说的“其他体系”的关系问题。首先显而易见的是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没有技术就没有劳动,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关于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和投资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 关于这两个体系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相比是决定性的。相反,另一部分人认为技术必须适应价格体系、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否则它就没有经济价值,因而也就没有自身的目的。” 经济可以成为一个技术体系扩展的障碍。所以,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保留已过时的技术是常见的,这仅仅是技术进化趋势和经济-政治限制之间相互协调的例子之一。国家干预政策无非是为了调节这种关系:比如关税保护政策或国家投资。 技术体系的转换会定期地引起社会体系的动乱,当一个“新的技术体系促使一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取代一种现有的活动而获得主导地位时”,它就会彻底打乱社会体系的平衡。这就涉及到技术转换的普遍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经济活动建立在越来越频繁的技术革新之上,所以就必须不断地解决技术转换问题。技术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作为消费问题被提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中,经济体系是第三个组成部分。伴随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展起来的消费利益保护主义改变了消费的习惯,使它越来越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文化领域。二十世纪的特点就是“去根”,即异化或退化,这将成为关于技术思想的主要论点。 4. 技术体系的极限 主导一个体系的动力的是它自身的极限。人们可以在下列现象中揭示体系的结构性极限:“或是增产有困难,或是无法降低成本,或是难以实现生产的多样化”。经济危机因这些结构性危机而生。 《停止增长》报告中指出:自一九七〇年以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在技术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中,技术发展的极限对我们的时代构成威胁。吉尔对这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份报告没有把技术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因而就不能分析其极限的复杂性。在他看来,正因为极限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它才是技术体系转变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转移自身的极限。蒸汽机的功率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所以超过五千马力以上,它就不再赢利,这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功率,任何增长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体积、效率和费用等互相关联的因素构成一个不可跨越的极限”。这种极限既可以“使一个体系瘫痪,同样也可以产生一系列造成危机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促成进化和新的决策。“如果一切技术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某一部门达到极限就可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瘫痪,即阻止整体的进化。[……]大约在一八五〇年到一八五五年之间,由于列车的速度和重量的增长,加快了铁轨的更换周期,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财政危机”。直至白斯沫高炉炼钢技术的发明,钢轨的出现才大大改善了铁路运输。这是技术体系内在极限的一个例子。然而还存在着技术体系的外在极限。十九世纪法国政府采用的技术-经济关闭政策便是一例:当时的法国通过对英国生铁加税,也即“通过关税保护政策来避免达到某些极限”,从而冻结了法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其整个技术体系的进化。相反,动态的分析可以“澄清限制发明并导致体系变换的结构性极限”。当一个体系的全部条件都具备时,进化就势在必行了。换言之:一方面,在一个稳定的技术体系内部由新的技术发明而引起无危机、无断裂的发展,吉尔称之为“技术系谱”;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表现为破坏原有的体系,在一个新的平衡点上重建一个新的技术体系。新技术体系产生于旧技术体系的极限,这种进化从本质上说是不连续的。 5. 发明过程中的理性和决定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体系的进化是怎样发生的:即发明的逻辑。突变的背景是,这是一种极限的博弈,在一个系统中,极限构成了进化的潜在可能性;而突变的现实则是技术发明本身,就像催化潜在可能性,释放进化的能量。 科学的发现并不能为技术体系由潜在向现实的过渡提供解释。虽然在技术发展和科学发展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虽然科学发现可以诱发技术革新,但是这两个领域的发明和发现过程是不同的,它们虽然可以互补,但绝不可能合二为一。技术发明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科学发现的发展和应用。即使是一种“应用”,它也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应用,它具有和科学完全不同的逻辑。 所以,技术发明的逻辑有其特殊性。勒内·博瓦莱尔称之为“扩散理性”。所谓理性,是因为技术的运用遵循因果关系这一理性原则,它既改造现实又属于现实,因而具有自身的规律。但是这个理性又是“扩散”的,和科学的理性相比,技术理性的必然性较为“松散”:由于技术的发明并不受一个先于应用的理论程式的引导,所以它是经验性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断言,技术发明的行为是纯粹偶然的,因为技术发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转移实现的,即根据类比的原则,将一个技术体系中的运行结构移植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之中:技术发明具有一种组合特性。技术知识虽然不同于科学知识,但它也是积累型的。因此我们必须阐述发明借以展开的技术系谱、经验之路、技术潜力的发展所开辟的途径等等。“处于既定技术系谱之中”的技术发明理性的“扩散”特征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不同的选择和相互交织的不同组合形式。对于发明者来说,关键就在于认清自己所选择的是一条阳关大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 吉尔用莫奴里的“松弛决定论”这个概念来表示技术逻辑中这种显而易见的可能性。与严格意义上的决定论不同,尽管技术进化在事后看显得是必然的,但是它却无法被事先预料——这就是莫奴里所说的“机遇”。似乎技术的发明总是偶然的,但是它又确实地实现了一个技术或技术逻辑的“意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个观点在勒鲁瓦-古兰和西蒙栋那里得到了深化;我们将要考察组合的假设、既偶然又不可避免的调整以及真正的技术典型的筛选,这一切尤其在分子生物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替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吉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发明形式:简单发明(比如,约翰·凯依的飞船),发展(指在不改变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对某一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合成发明(比如内燃机)——即不仅限于单一的技术系谱,而是一组技术系列的合成。其他高于技术系谱的层次也会对发明产生作用:科学认识、和其他体系之间的联系、一般性的外来限制等等(比如类似白斯沫高炉的经济制约),尤其是技术的体系性本身,即由相互依赖的技术因素和体系内在联系所造成的一系列条件限制。发明的可能性取决于体系的动力,这就是体系概念的精髓:构成发明的各种可能的选择依体系的制约条件而实现于某时某地,同样,体系又受一定的外在条件制约。 由此可见,技术进化中的理性是难以否认的,“因为各种可能的组合方案是有限的,并且,由于选择依赖现有的结构,所以它只能遵循几乎是强制性的途径”。同样,技术进化中的决定论也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决定论、科学决定论、经济决定论、乃至社会政治决定论同属一类”。 综上所述,吉尔显然大大限制了发明行为中的个性特征,他强调发明行为中的理性和体系的决定因素。他指出:“无论我们考察哪一个层次、哪一个时代,发明家的自由总是被该发明对应的要求而严格地规范和限制的。因此,不仅发明的选择,而且发明的时代,都是由科学的进步和一切相应的技术发展、以及经济的需求等条件决定的。” 换言之,发明的逻辑并非发明家的逻辑。所以要建立技术学,即研究支配技术自身的逻辑。那么是否也必须建立技术的理性呢?若是,则要证明技术逻辑的普遍有效性,吉尔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恰恰成了勒鲁瓦-古兰的研究对象。勒鲁瓦-古兰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技术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完全独立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事件而存在其中的文化环境,而且会同它借以实现的文化环境发生冲突,因为技术趋势是普遍性的,各种文化环境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因此我们将指出,勒鲁瓦-古兰怎样从技术体系和其他体系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吉尔提出的问题。他一方面将普遍性的技术趋势和多样性的种族对立,同时又不否认前者必然滋生于后者。 6. 发明和革新 必须区分发明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调整和发展,并(借用弗朗索瓦·贝鲁的观点)把发明和革新区别开。革新是指技术体系转变的完成,并产生影响其他体系的结果。这就是说,革新的规则和发明是完全不同的。它牵涉到社会化的规范,尤其受经济学家们的注视:“革新主要属于经济的范畴”。 革新动摇既成的格局,因而会遭到抵抗。它带来的社会影响贯穿各个领域(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除了变化引起的不安之外,革新还会遇到诸如投资和技术超前这样的问题:一种革新总会过时并被另一种革新取而代之。这对于当代技术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的转换周期短,而且决策的难度随发展的速度增大。不仅如此,技术超前的前提是对整个技术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但是体系本身则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属关系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必须由一系列的复杂计算解决,这些计算显然依赖和经济模式相关的技术体系的模式化:这是关于“生产机能”的计算,所谓生产机能就是指“在一定的工业部门内,机能和它的产品之间的技术关系”。 我们可以由此推断,革新的逻辑是由一系列用于调整技术体系和其他体系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构成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革新条件的范型,这些条件就是技术体系和其他体系相吻合的可能性。法国冶金大师伦布尔格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法国抵制英国炼钢技术之原因的,他指出,各种限制革新的因素来自地理(地质和人文因素)、技术本身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他加入了资本——即和经济体系相吻合——的因素。 通过对革新的条件及其传播时间的考察可以建立一个革新的范型:“与纯粹技术的因素相关——即同发明相关——的范型,由非技术的生产因素决定的范型,以及需要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确定的范型”,所有这些范型同时反映了技术体系进化的变换节奏、加速和减速的周期。 7. 工业投资:技术体系、经济体系和国家机器的联合进化 投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449-588. Accessed: 8/17/2020

技术体系的转换会定期地引起社会体系的动乱,当一个“新的技术体系促使一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取代一种现有的活动而获得主导地位时”,它就会彻底打乱社会体系的平衡。这就涉及到技术转换的普遍性问题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510-512. Accessed: 8/17/2020

技术进步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转移自身的极限。蒸汽机的功率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所以超过五千马力以上,它就不再赢利,这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功率,任何增长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体积、效率和费用等互相关联的因素构成一个不可跨越的极限”。这种极限既可以“使一个体系瘫痪,同样也可以产生一系列造成危机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促成进化和新的决策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522-525. Accessed: 8/17/2020

技术发明的逻辑有其特殊性。勒内·博瓦莱尔称之为“扩散理性”。所谓理性,是因为技术的运用遵循因果关系这一理性原则,它既改造现实又属于现实,因而具有自身的规律。但是这个理性又是“扩散”的,和科学的理性相比,技术理性的必然性较为“松散”:由于技术的发明并不受一个先于应用的理论程式的引导,所以它是经验性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断言,技术发明的行为是纯粹偶然的,因为技术发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转移实现的,即根据类比的原则,将一个技术体系中的运行结构移植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之中:技术发明具有一种组合特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540-545. Accessed: 8/17/2020

技术进化中的理性是难以否认的,“因为各种可能的组合方案是有限的,并且,由于选择依赖现有的结构,所以它只能遵循几乎是强制性的途径”。同样,技术进化中的决定论也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决定论、科学决定论、经济决定论、乃至社会政治决定论同属一类”。 综上所述,吉尔显然大大限制了发明行为中的个性特征,他强调发明行为中的理性和体系的决定因素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559-563. Accessed: 8/17/2020

如果说经济体系的发展似乎顺应了技术决定的必然,而且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是工业技术的必然要求,那么反之亦然,热力学技术体系,乃至整个工业技术体系的可能性都是由经济体系的改组决定的,这种改组的前提就是资本积累。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技术和经济的组合,其结果就是产生了“专家统制”和“技术化科学”:经济体系的变换使“流动资本”和“技术革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倾向的聚合成为可能。促成这一聚合已成为一项治国大策(这是科尔贝尔开创的传统)。这既标志了文化同化和全民性科学和技术的信息联络,也代表了最高团体层次的全民性介入和投资形式。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01-606.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法国大革命与其说标志着保护人权意识的觉醒或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行为,不如说是当时社会通过韦伯所说的自由劳动的充分发展,以适应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18-620. Accessed: 8/17/2020

技术进化存在着四大要素:以发明为标志的技术进步,以革新为标志的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自从工业革命(瓦特和布尔东)、尤其是自当代工业技术诞生以来,经济进程是建立在持续革新的基础之上的:日益加速的技术体系的转变,随之引起的“其他体系”的转变,这就是说,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科学进步、发明、革新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之间,吉尔确立了两种组合形式: ——由科学进步到发明再到革新 ——由发明到革新再到增长。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29-634. Accessed: 8/17/2020

第一组组合把科学进步当做压力,它以发明为中介,聚合在(工业)革新之中。原动力来自科学,工业仅仅实现其价值。在第二种组合中,革新成了中介,原动力具有更多的经济意义,科学研究被包含在企业的内部,科学受经济发展要求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压力似乎“更多地来自增长的需求,或是为了促成一个新技术体系的建立,或是为了纠正技术体系、经济体系或社会体系发展的失调。在所有的领域中,我们都面临一种集体行为。这里企业家比发明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家有决策权,并能够协调各种不同的革新倾向”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34-639. Accessed: 8/17/2020

“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服从于随机实现的技术发展、无条件地接受技术领域的新成就、并勉强加以适当的应用等等。必须在包括经济和军事等一切领域中安排未来。” 所谓安排的问题就是使技术的进步程序化,这就意味着把时间作为计算。在不否认这一事实的前提下,吉尔对人们尚未足够重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以至忽略当今社会各基础体系的发展的统筹规划而表示不安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57-661. Accessed: 8/17/2020

当技术的发展途径是随机的、或呈随机之状时,技术体系和其他体系之间的调节只能通过各种力量的自由组合将就而成,这就难免产生许多失误或倒退的可能,直至一个相应的平衡建立为止。假如从今往后技术的发展无论就事实还是就时空的意义上说都进入了程序化——即被指令——过程,那么程序化必须渗透一切可及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这类经常被提出的领域,同样还包括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加技术发展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适应一个总体平衡的必要条件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61-666.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勒鲁瓦-古兰的人种-人类学的基础是对技术现象的解释。在他看来,技术现象是人类的首要特征,因技术在不同种族之间造成的差别远比因人种或宗教文化因素造成的差别重要。他的研究有两个目的:其一,提供一套在很大程度上和技术起源理论相符合的人类起源理论,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三章中从古人类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其二,以此为基础进而认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差异化现象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691-694. Accessed: 8/17/2020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因果关系:一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互相影响的现象,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个技术事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一种因果关系是人与物质之间的几乎是动物决定论式的关系。困难就在于把二者区别开。“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至失去现实的准则”。实际上这两种不能混同的因果关系是并存的,一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外来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是技术自身的发展趋势。虽然后者比前者更隐蔽、间接,但它是更本质性的,从一般生命历史的角度说,它构成了技术现象的原则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761-766. Accessed: 8/17/2020

技术现象有其自身的必然性,那些随机的多样化形式是由趋势和不同的种族的交往引起的。技术现象来自比民族特性更深层的体系性,它的根源和动物学的逻辑是一致的。与达尔文进化论奠定的动物学系谱相似,“技术学系谱”体现了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772-775. Accessed: 8/17/2020

技术物体这种有机化的被动物质在其自身的机制中进化:因此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物体,也不能被归于生命物体。它是有机化的无机物,正如生命物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演变一样,它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人借以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776-779. Accessed: 8/17/2020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人在本质上作为技术性存在,怎样的进化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794-794. Accessed: 8/17/2020

人类所有种族都可以混杂,所有民族都可以交融,所有的文明都是不稳定的。”人类进化遵循的是技术逻辑,它不受封闭的遗传基因的支配,因为基因遗传的根本在于保证动物种类的单纯和稳定。这就表明了技术进化中动物成分的有限性和技术进化的能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事件的多样性,它不仅丰富、而且贯穿并实现了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则:即决定性的趋势。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02-805. Accessed: 8/17/2020

事件作为进化的实现激发潜在的进化因素。它就是趋势的具体化,通过事件,各种不受趋势支配、但由文化和物理环境体系决定的因素相互达成协议,并因而掩盖了趋势的普遍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22-824. Accessed: 8/17/2020

多样性“掩盖”普遍性、并使之染上多样性色彩的过程可以被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构成事件的等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24-825. Accessed: 8/17/2020

决定一个种族统一体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和时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和一个共同的未来的关系,这个共同的未来的效应造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现实: “一个种族与其说是过去,不如说是发展。久远的政治统一体留下的最初特征,如果没有完全消失的话,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为了形成一个民族,一群彼此相异的人必须在语言、社会、技术和人类学等各方面合成一体。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66-869.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它不是一种既成事实,因为种族本身并不来自一个构成这一种族的人们共有的根源。种族的统一体是约定俗成的东西,除了神话传说之外,它没有别的根源。这个观点显然和种族向心论截然相反。种族向心论认为,技术特性是某些比其他种族“更具天赋”的种族特有的,这些种族从动物学的角度上说,进化得更完善,因此就获得了文化主宰的优越条件。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72-875. Accessed: 8/17/2020

技术的优势是历史上许多民族“优势”的深层现实。同样,所谓“文明”与其说是狭义的伦理文化、宗教、艺术、科学、甚或政治,不如说是一种技术状态,一种技术力量的关系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90-891.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人类群体在自然中的行为就像是一个生命肌体,[……]它通过一层物体(工具、器械)的中介来适应自己的环境。人类用斧头砍伐,用箭、刀、锅、匙来取食肉类。人类就在这样一种中间层之中取食、自我保护、休息和行动。[……]关于这一层人为外壳的研究构成了技术学,关于它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属于技术经济学的领域。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897-899. Accessed: 8/17/2020

“人们所要把握的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它通常没有完全限定)来说,每时每刻构成这个群体的精神财富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传统的混合”。内在环境就是社会化的记忆、共同的过去,即所谓“文化”。这种记忆不是遗传的,它外在于个体生命肌体,由非动物性的团体化物质机制所承载。但是它的运行和进化又几乎近似于生物的环境,这就是说,可以从中分析“吐故、保留、内分泌、同一肌体其他分子产生的激素、以及外来维生素等等”。外在环境是自然的、被动的环境,但也包括“不同人类群体的物质和思想的载体”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905-910. Accessed: 8/17/2020

不同群体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也是不同的,因此趋势从来不以自己的纯粹形式体现出来,而是呈现在各种事件之中。但是,只有这种比种族特征更深层的趋势现象才能解释一切进化的可能性,并确定两种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技术逻辑的组合是有限的,与之对应的、构成一切趋势和事件之背景的各类可能性组合的结果也是有限的。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921-923. Accessed: 8/17/2020

西蒙栋的观点,工业技术物体无需内在环境的干预而自身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的动力通过各类功能的复合和多重限定而臻于技术逻辑的完美,并包含了一个新的环境概念:复合环境。内在环境不复存在了,因为,工业化的技术物体造成了内在环境溶于外在环境的结果,同时,这个一般性的环境也不复为外在。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930-933. Accessed: 8/17/2020

在勒鲁瓦-古兰的理论中则相反,趋势总是来自意向性和物质两种根源的结合,即来自内在和外在两种环境(这个理论的局限就在于忽视了工业时代的特征)。两种环境的汇合实际上就是社会性的人和地理性的物质的耦合,这完全类似于生物和它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性耦合。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是在群体层次上人与物质耦合的表现,所以应当视作最佳可能性结果的选择,其中,趋势作为选择的标准和动力总是把这个标准的基点放在自然自身的规之上的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933-937. Accessed: 8/17/2020

Notes: 1) 非常非常重要

勒鲁瓦-古兰通过人与物质耦合的范畴来解释以趋势为中心的技术进化。这个解释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来自内在环境的意向因素——仍然是由人类学方法决定的。到了西蒙栋,这个内在环境消失了。趋势不再含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根源。技术进化完全取决于技术物体本身。人不再是技术动力的发动者,而是它的操纵者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028-1031. Accessed: 8/17/2020

西蒙栋则认为:“如果说技术会带来人(或文化)的异化,那么其原因并不在于机器,而在于人们对技术的本性和实质的不理解。”认识机器的本质,并进而认识一般意义下的技术,这就是认识人在“技术整体”中的位置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裴程, ePUBw.COM, 人文与社会译丛·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Kindle Edition. loc. 1034-1036. Accessed: 8/17/2020

用自动化来定义机器的观点歪曲了机器的功效和它作为工业技术物体的完善性,这种工业技术物体的完善性才是它真正的自治性,也即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一台机器对其他机器的机能有所感应,从而加入技术整体。人的位置就在这个技术整体之中,在各类物体配合运作的有机组织之中。尽管机器这种工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