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技术与艺术读后感1000字
《品牌的技术与艺术》是一本由葉明桂著作,时报出版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策划和品牌的人必看的一本书,从中学到了好多。如果你从事这个行业,当你遇到一些问题,又没有答案的时候,建议买过来看看
●第一本专业相关的书啦
●一直记得策略是 用C打A中B
●很实用,有很多地方让我深思,感觉自己长久以来都在误区里。一定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即为我书库中的好书。
●读完觉得是需要反复读的书,其实看多了速食的营销术书籍,读这些老牌广告人多年心血的沉淀,自然会解其中味,于我而言很多共鸣,值得。
《品牌的技术与艺术》读后感(一):几个受益匪浅的点
1)桂氏3x3定位模版 包括(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传播定位)
用一句话概括三个三角,就是 对谁而言,我(产品/品牌)是什么,给你(消费者/使用者)什么
3)要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塑造品牌,品牌最重要的是有动人的品牌主张和一致的品牌个性,只有这两者被成功塑造,一个品牌才能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以“人”的方式和消费者沟通。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的个性和主张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只是他的表现手法会有所不同。
5)客服最重要的就是把客户的真正需求带回来,再把客户真正的需求带给他。前者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背后的目的,后者是建立在广告公司的专业基础上,给客户到客户的真正能够解决客户问题的提案
做了ui、平面设计师7年过半,近两年一直在困惑、迷茫,专注做外在形式多年,感觉没有了出路,于是想转行做品牌做广告。
从近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网站上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广告业的现状,收获很多,但不得不承认,稍微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后难免觉得有些片面。《 品牌的技术与艺术》正是从各个层次讲述一个资深广告人的切身体会。
对我的启迪:
1、讲述品牌如何打造:需要深入的洞察,还需要将简单的复杂化、复杂的简单化,如果是小的提案那就写个丰富的PPT以示专业性,如果是对甲方最高领导人的提案可能就是简单的一页纸,清晰明了的想法提供对日理万机的领导人是最合适不过的。
2、每个人对自己不喜欢什么很了解,但是喜欢什么却没有那么明确,在真正决定步入广告行业前我也犹豫观望了很久,怕压力、怕加班、怕这怕那。。。通过本书我真正确认了自己对于广告行业的热爱,并且我愿意带着这颗热爱的心走进广告的世界,唯有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才能成功。当然开心也包含很多,比如付出后的荣誉感成就感。
3、创意是个蛮感性的事,真正有创造力的大师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来做产品,好的广告帮助建立品牌威望。
4、不要小瞧环境的力量,再完善的公司体制和奖励规范,也不敌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含在工作中有十几至二十个关系好的商业伙伴、同事。
5、坚持写作,写作锻炼思维能力,“纠结”是写作时最好的切入点;坚持跑步,保持脑力清醒,保持健康的体魄(1)。
《品牌的技术与艺术》读后感(三):近乎字字珠玑,且值得从业人员案头常备。
这本书得于17年,与前老板在咖啡馆工作时,受他所赠。
前老板是叶老师的忠实粉丝,言语之间多有推崇。那时,我刚毕业跳槽到前公司,虽说对广告有点兴趣,但实在谈不上热爱,书带回家翻了1/4就摆在了架子上。
两年过去,我倒是一直在广告行业坚持下来了。眼下的细纹与腰间的肚腩见证了我熬夜的岁月,有了些许积累,再翻看这本书,认同之处变得多了。经历证明,没有天赋的人,若要茅塞顿开需得小火慢炖,日积月累。
先唠叨两句左岸咖啡,那会儿叶老师就已经提出了左岸咖啡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平台的概念。且指导了客户出左岸系列的甜点等,在超市中搭小展柜,做店中店。和前两天的新词“生活方式品牌”概念接近。可见真的很有洞见啊。
再说叶老师在书里分享的从业指南,鲜有废话。部分内容重复,也在合理范畴之内。文字朴素易读,少有拽身份之嫌。(想想现在书店里摆的那些大师作,没有个新词出现,算我输。)
比如:
往往我们会用太多的资料、过多的论述,来掩饰我们思考不足或者想法不突出的缺点,行销传播的领域,真正有用的只不过是一页有意义的观点。像不像四情分析写了40页的你?
再比如:
我主张的是:我们要追求的是“当客户不是你的客户的时候,他将会变成你最亲密的朋友,可是,当他是你的客户时,你要把他当作客人对待。因此,不要再在深夜和客户喝酒交心了...(自我警告⚠)
还有好多。这本书真的是海澜之家,每次看都有新收获。从业人员案头常备,常看常新。
最后,分享本书对任何一个广告从业者都有用的三角定位图。不用谢了~
“桂氏三角定位工具”《品牌的技术与艺术》读后感(四):品牌不只是一个符号和名称
一、提案四要素
1. 标题要画龙点睛;
2. 逻辑要简单易懂(先有观点)
3. 懂割舍才能突出主题,目标聚焦;
4. 花拳绣腿不如一招毙命。
二、黄金圈法则
Why 品牌的信念认同影响消费者
How 品牌怎么做
What 品牌有什么
定位
概念: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分类: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
对什么人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ü 产品定位对于统计学而言的用户人群来说,产品属于什么类别,具有怎样的产品特点;
ü 市场定位就是针对什么族群,提供什么理性利益,让他用来干什么;
ü 传播定位是精神层面的,对具备什么样心理的人而言,本产品拟人化的意义是什么,满足人类什么情感利益
利益阶梯:产品特点——产品利益点——对消费者来说理性利益——对消费者来说感性利益——人类终极利益点
三、建立品牌的两大途径
1. 遇见big idea持续葆有好好珍惜
2. 找到small idea好好培养 使他成为big idea
大多数人习惯用改变与突破的人为正义,来满足喜新厌旧的人性
四、判断品牌价值
品牌最大的利益是溢价;
具有溢价能力的产品才是品牌,粉丝质量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五、建立品牌五要素:
1. 动人的品牌主张:为什么而存在,与产品类别制高点有关;
2. 品牌个性鲜明一致;
3. 不凡的品牌风格与语气;
4. 品牌善意,不一定是你做了什么,也可以是你没做什么?
5. 有感的品牌故事,初衷,应运而生的想法、满足哪些需要,进行拟人化的表达,相信什么价值观,拥护什么立场和态度。
六、数字口碑营销
谁的消费者最会说故事,谁就拥有最强建的品牌
旧式:大众传播媒体为平台,传播技术为工具
新式:消费者与消费者交流、互动
变化:从“目标听众”到“参与者”,创造社群互动
数据:对于单价高、交易风险高的商品,口碑影响力超过八成
2017年网络口碑占口碑总量7%,原因是用户普遍对于广告类内容排斥
七、如何规划口碑营销
神迹:品牌大联想
圣经:品牌与产品的故事大纲
仪式:沟通的语言、身体语言、视觉艺术、吉祥物
教堂:讨论区、论坛、社群
传教士:忠实使用者、粉丝、类别达人(品牌应该提供给他们平台与工具)
迷因&社群经济、粉丝文化
《品牌的技术与艺术》读后感(五):竟然还有这样教洞察力和故事力的书
最初我是被一个群里朋友说《品牌的技术和艺术》是近两年对她影响最深的给吸引购买的,我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书给人这么大影响。
拿到书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还不赖,封面纸质拿着舒服,里面的排版看着也不累,一些重点还有下划虚线标注,每章结束后还有本章关注栏目,对于做笔记、回顾很有帮助。
但是当我看完第一遍时,老实说搞不懂怎么会对那人影响那么深,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向广告鬼才叶明桂学洞察力与故事力》,可是我压根在书里没看到什么办法,似乎都是一些教条。
不过,好在我买书的时候店家赠送了作者叶明桂的一些经典案例视频,于是也就觉得不亏。把书扔一边,看起视频来。
当我看到有关策略那个视频的时候,愣住了!
就是这个视频以前经常听到策略这个词,但是我一直没搞懂是个什么意思,而这个视频的讲解直白幽默易懂,他说策略就是用C打A中B,A是消费者的想法,B是期待消费者的想法,C是刺激物。
比如:他累了想回房休息,这时朋友想让他出去外面按脚店洗脚,如果就直接说去外面洗脚吧,很大可能不会去,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刺激物,如那里有这里最漂亮的美女,这句的背后是色诱,就是策略,跟人性有关,如果对美女不感兴趣的,这个策略就没用,所以要想不同刺激物,选择最佳策略。
然后接着看他的左岸咖啡、远传电信、全联福利中心、台湾高铁等案例视频,突然就觉得他好有想法。
能做出这么好的案例,还被封为广告鬼才这么高的声誉,对于一本号称是他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书籍,不应该差呀。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耐着性子再次把书认真看了一遍。
这回我看到了他做那些案例背后的思考,看到了他在身体力行的做着案例反应出来的品质。
比如,定位
他说:
定位就是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包括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书中的这张图清晰的说明了三者的转化和演化
9个关键词:统计学、类别、产品特点、族群、用途、交易理由、 消费者洞察、意义、感性理由这是洞察力,告诉我们如何对一个表象物品做深层次的挖掘。
从第一部分和附录里的大量例子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比如,拟人化
首先看下在叶明桂眼里什么叫品牌,他说:
是具有溢价能力的产品,溢价多少与忠实粉丝数是评估品牌最直接明确的两个关键绩效指标。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产品,价格贵仍然有很多人买。
如何升为品牌?叶明桂告诉我们:
拟人化,让人们在潜意识上感觉这个产品不是物品或服务项目,而是一个人。这是故事力,告诉我们如何把产品用人的概念说出来。
具体的方法有:
1,提倡一个动人的品牌主张2,保持一致的品牌个性 3,创造不凡的品牌风格与语气 4,投射品牌背后的善意5,提供一个人们愿意参与的品牌故事简单说就是产品为什么而存在,以什么样的面貌存在,就像人为什么而活,如何活一样。我们知道人有三观,三观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想法、行为不同。
书中讲到一个远传电信产品的例子,我印象很深,那句“只有远传,没有距离”是产品的利益,而“开口说爱,让爱远传”则是它的价值观,让人们对其产生情感,更有销售力。
记得在荔枝FM上听到一个达达令的直播中说到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有接到一个项目是说做一个钻石品牌,一个珠宝推广,然后对方让她给出一些建议,当时有人提出建议可以写一个小的短剧故事,就是关于男生是如何用一百种方法去求婚并且遭到拒绝的,最后就亮出这个品牌的产品然后他就求婚成功了,前面的一百个小故事一定要写的夸张,搞笑之类的,但是后来达达令想了一想,说她的建议不是这样的,或者是说她没有办法去接下这样一个切入点,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对爱情很重视的人,有些人嬉笑怒骂,可能觉得爱情也就这样,但是她觉得不是这样的,她虽然觉得爱不重要,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当她在意一个人,或者在意一份感情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关于送礼物,或者是品牌调性的时候她还是希望把它提升到一个正能量的常规的一个高度来进行去讲述跟解答。
我想这也是《品牌的技术和艺术》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品牌主张、个性、背后的善意——链接生活中的美好!
《品牌的技术和艺术》还用了两个部分的篇幅说工作之道、领导之道,也就是做事做人之道。其实这个可以从书中叶明桂的自序中发现点原因,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说这些,正如序中说“人生的故事,不在于你遇到什么事,而是你遇见了什么人。”如何做事,做个什么样的人很重要。
最后摘录几句叶明桂给我们的教导:
1,想要是念头,而真的想要是强烈的企图心。有了企图心,我们才会专心,专心一致才会累积。
2,想要提升专业能力,就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开会、如何写作、如何贩卖、如何去毒、如何解脱、艺术、运动、结交真心伙伴、反省。
3,做对了就不要乱改,持续不只是美德,而是持续成功的成功方程式。
4,人生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全新的开始,要有随时随地再开始的能力。
《品牌的技术和艺术》是一本很容易被低估的书,推荐给你们,耐心看,如果你像我一样平时这类型的书看得少,对这种风格不适应,建议可以先找来作者叶明桂的一些案例视频看看,再看书中对一个个案例背后的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