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一本由[德] 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精选点评:
●第一节正面论述优美与崇高的性质。第二节是谈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节论两性之美的不同,第四节论不同的民族性。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辨原则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它虽不是这两者,然而它却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是和德行相联系的。美感可以培养,也就意味着人性可以改善提高,这种人性论就和已往大多数人性论有根本的不同了。已往的人性论大多把人性看成某种给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到了康德这里,本性难移被转换成了本性可移;本性不但可移,而且应移。这些见解表现出作为启蒙运动代表之一的康德本人的精神面貌。但康德并非无视人性中的丑恶面,他承认真正能做到高度德行和美的统一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尽管大多数人都从自利出发,然而冥冥之中却有无形的力在推动着这一切,趋向一个目的。康德称此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唯一看得懂的康德著作orz
●前批判时代不一样的康德
●小书一本。康德一辈子没娶老婆,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死肥宅,他对女性的想象和规训,实在是让人惊呼历史的误解是如此的相似。喝了这杯快乐水,来世还做哲dark学fantasy家!
●“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崇高的感情激发人们的尊敬,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这本书里面出了很多金句,我和朋友笑称为 康德教你谈恋爱,但是不得不说对于如何认识自己是一面很亮的镜子,全书除了第四章体现出不妥当的倾向性歧视以外,其余部分详细表述了康德对于基于崇高感和优美感所建立起来的婚姻、欣赏等小话题的观点。很值得借鉴,受益匪浅。
●喷子和哲学家只有一线之隔。
●第三章解释了老康德为何注孤生,第四章证明了哥尼斯堡是个大城市,是帝国的中心
●这个书其实也没必要出单行本,放一个小册子里就可以了,或者放在注疏后边。
●我怎么觉得我就是康德所说的“具有活泼的心灵结构”,最后有可能成为“年老的花花公子”的那种人啊!!!
●大學的時候就喜歡康德的這段美學論述。居然在學校博群書節撿到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一):终究会崇高的爱意
“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我真切地认同这句话,并且由衷地将其发散开来——优美现如今只是优美,而当优美达到令人惊惧的极致,它终将演化为崇高得到敬意。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二):看了再看
一老友力荐的小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虽说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容易受到各中抨击,如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等等,但行文如此流畅华丽的小书,真让人不忍思考,只想接受。
这本并没有传说中康德的艰涩,康德了得!
译文中的精品!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三):刚读完的小册子
很有意思的小册子。
康德在第一章对优美和崇高进行了区分,这种区别是从审美情趣上来界定的,但更可以推衍到艺术、道德等各种领域。在第二章他将这两种品质界定在两性关系上,女性是优美的,男性是崇高的,这种界定依然带有其时代特有的烙痕,毕竟我更同意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但此文依然可以带来新的洞见和启示。第三章可以显然看出康德熟谙西方各民族的特性,对东方民族和黑人带有欧洲人普遍的傲慢和偏见。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四):优美与崇高
美有两种,即优美感与崇高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既崇高而又优美,二者兼而有之 二者相颉颃而光辉。世界上是不会有独美的,它必须是兼美。友情与爱情,悲剧与喜剧,感官之乐与思想之乐,总之一切优美的和一切崇高的,莫不皆然。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读后感(五):看完这个思维导图,你就理解康德了
康德的世界观,一个思维导图让你理解哲学家康德的三本书《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