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控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2021-01-09 00:4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失控的世界》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控的世界》精选点评:

  ●通俗易懂,娓娓道来~

  ●社会知识科普。婚姻家庭一章超有趣的,充满邪恶虚无主义教诲。。。吉登斯的错误判断在于认为全球化中国家的主体地位会削弱,治理边界会模糊。我大天朝的伟大复兴告诉他这是天真的幻想,当代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地的方式加强集权。

  ●未完不續。

  ●全球化应该是在公领域内的生产交通手段,而不应该触及私领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我艹我居然是第一个给2星的为啥大家都给那么多星星呢我实在觉得这本书没写出什么东西简直就像是在看当代政治与经济这样的无聊的公选课教材一般艰难在图书馆看得我总想放屁想在书上勾画些东西却也没啥好画的平淡直白讲一些我知道的或者我不感兴趣的尤其是附录的三篇文章简直更甚一篇比一篇不知所云我果然不是理解政治的范儿再说了本来这书勉强可以给个三星可是实在受不了这种小出版社简直是暴殄天物每页纸就印那么几个字然后纸质发白看得我眼晕然后本来可以几十页就搞定的书非要补上无关紧要内容重复的附录而且最后还要再加上几十页的译者的一篇论文

  ●喝狼奶长大的翻译

  ●对现代性的部分诊断一针见血,但许多问题到底由现代性引起,还是全球化所致,区区七十多页书很难论证清楚.恰逢彼时全球化现象为学界重视,题目中出现全球化多半是个噱头.

  ●作为社会学读物,他真的算浅显易懂的了~

  ●一本小册子,多为结论性的东西,颇有点像费老的《乡土中国》。

  ●书还可以,翻译太渣了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一):第三章

  虽然目前为止只看了前3章,还是被Giddens强大的论述方式吸引了,我只想重点谈下第三章:传统。这章中作者以否定苏格兰短裙的传统开篇,但却宕开一笔,开始为传统正名,并讨论了传统与时间积累的关系及时代和环境变迁对传统的影响。之后,作者浓墨重彩地回归主题,分析传统与全球化的关系,当然,这关系也与其之前讨论过的时代将改变传统甚至于塑造我们以为早已形成的“传统”。

  表面看来,作者对文化、历史及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阐述,这与很多当代学者的论述并无太大区别,但实质上他做的更多的一点是试图颠覆人们心目中对传统的概念,而在重构此概念的同时强化论述全球化对传统,或者说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要知道本书的重点是全球化,不是传统)。

  虽然作者有使用到他擅长的心理学理论讨论成瘾问题,以联系其与全球化的关系,这也与其一贯的全球化带来的身份认同缺失相关联。但是这点我并不完全赞同,还有待继续考量。成瘾应该还有多重因素造成吧,近代不也有大麻上瘾的吗,那总不是全球化的结果吧。

  最后作者以讨论原教旨主义结束本章,我以往对原教旨主义的了解确实肤浅,一直以为就是伊斯兰极端主义那一类情况,但他的论述我也尚有疑问(原教旨的产生也跟全球化有关???我猜想他也能分析说我们隔壁那栋楼的拆迁也与全球化有关。。。),因为论述总是要支持自己论点的,所以正确性有待商榷。不过原教旨主义的发展确实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通讯技术的发展)。

  最后,作者也属于性情中人,经常脱开主题谈到一些个人的想法,虽然读起来远离了文章主线,但正是这些句子,让我看到更多的灵气。

  如:世界主义的道德本来需要热情与激情的驱动。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我们值得为之牺牲的东西,那我们中就没有一个人会获得为之而活的东西。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二):人类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1918年,威尔逊总统把美国大兵送上了运兵船,不少年轻的士兵在船上因为流感而亡,而其他的患者把流感带到欧洲,造成至少两千万人的死亡,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近日甲型H1N1流感肆虐,人心惶惶,从墨西哥窜出来的病毒,随着发达的交通工具快速的全球传播,虽然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能引起很大的破坏,但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要大多了。

  轻点鼠标,金融和资本就在全球间流动;咨询在流动(第一时间能看到美日欧的影片、游戏、应用程序),人也在流动。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也有些蕴藏的危机:因为美国房地产政策失败,大洋彼岸的中国工人失业了:因为中国是主要的制造业国家,金融危机导致外国人没钱消费,中国的工厂也只好关门大吉了,这就是全球化的风险。与此相反,1929年的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哀鸿遍野,苏联却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显得欣欣向荣,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门口排满了要求移民的美国工人的长队,似乎印证了那句话“敌人一天天的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只可惜当时苏联只是个要求赶超的封闭经济体系,通过暴力手段维持的工农业剪刀差达到了其重工的繁盛,如果当时苏联也参加了全球化的分工,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吧。

  吉登斯把全球化风险分为两种: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外部风险是老式的,来自自然的、外部的,比如瘟疫、洪水和地震等等。被制造的风险,指的是有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引发的风险,大部分环境风险,如气候变暖。落后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同时承受着两种风险,因此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甲型H1N1流感还是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需要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对抗风险的个人方式之一是保险,买份人生、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师已经算好了一个人上车遇到车祸的几率;在社会范围而言,预防的理论是很重要的,比如对新型基因玉米进行严格的测试,以防止生物污染。

  更多的时候,面临全球性的风险,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协作,比如中国医院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抗药性很强的超级病菌,如果传播的其他国家,会造成严重的问题。G20峰会,各国首脑对解决目前的经济危机问题提出用国际金融机构注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海洋和天空,更多的协作才能解决问题。

  反全球化的力量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国际分工当中,制造业被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原来发达国家的工人可能失业,也可能改行去做些不如原来收入和地位的工作,他们可以愤怒的认为这是新自由主义的阴谋,资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权政体狼狈为奸。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也会怨声载道,因为他们微薄的收入可能买不起他们自己亲手制造的产品。全世界的无产者没有联合起来,却有可能彼此憎恨。国际间的经济不平等还一如既往的持续着,全球化更像一场掠夺。于是,每次全球化高峰会议,如WTO和G20峰会上,都有不少抗议者。

  但毕竟全球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民族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力被削弱了,很难闭关锁国的不去接受。诚如吉登斯所言:“这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http://oleg.blogbus.com/logs/39651769.html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三):逃开的世界

  100万美元,如果用每张100美元的钞票叠加起来,约为8英寸高。10亿美元,也就是1000个百万美元,叠起来的话将比圣保罗教堂还要高。1万亿美元的钞票,将超过120英里,比珠穆朗玛峰高20倍。而每天全球市场的营业额远不止一万亿美元,这就好比20多个珠穆朗玛每天在地球表面夷平、隆起、平移,那景象得有多壮观啊。好在人类有即时电子通讯技术,电脑屏幕上那一串串小零,每三个加个小逗点,哦噢喔地,在网络间飞奔,于是事就这样成了,我们不用移动珠穆朗玛,我们只需轻点鼠标,金融和资本就这样在全球流动。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指出,对全球化的看法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人是怀疑论者,他们认为全球化是虚假的,“全球化”这个观念只是那些希望拆除福利体制、减少国家开支的自由市场主义者所散布的意识形态而已;另一些人是激进论者,他们认为全球化是真实的,全球市场不再受制于国家边界的影响,民族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吉登斯拥护激进论者,同时又指出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激进论者都还只是在经济视野中打圈圈,而全球化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社会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换言之,全球化不全是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的“全球自由市场”,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全球的世界性社会”。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说,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也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今天的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这就难怪全球化的进程一路摧枯拉朽,一路也受到重重围攻。一个有把握的世界正在RUN AWAY,政客、商人、学者和普通人比15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更为焦灼和惶惑,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失控的世界。

  主持人克里斯•洛克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疯狂吗,最好的饶舌歌手是白人,最好的高尔夫选手是黑人,NBA身高最高的选手是中国人,瑞士人卫冕美洲杯帆船赛事,法国指责美国自大,德国不参战,美国最有权的三个人分别叫‘布什(‘杂草’)、‘迪克’(‘男性生殖器’)、‘科隆’(‘结肠’),还用我举更多例子吗?”

  “国家”、“家庭”、“工作”、“传统”和“自然”,看起来还是过去的那个外壳,但是里面的瓤已经不同了,吉登斯称其为“shell institutions”,空壳制度。“国家”,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话说,“不仅变得太小以至于无法解决大问题,而且也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解决小问题。”国家当然还有敌人,但是敌人的危险已经小于国家治理的风险。“家庭”,“同居与没有同居”(couple and uncouple)已经比“婚姻和家庭”更准确地描述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你们有明确的关系了么”(in a relationship)成了比“你结婚了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传统”,以传统方式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却以不同的形式到处繁荣和发展,文化遗产被重新包装和贩卖,连原教旨主义团体也在广泛使用新的交流技术……

  1014年,沃尔夫斯坦大主教说“这个世界正匆匆地走向它的尽头。”到今天,很多人有近似的情绪。不过吉登斯绝非悲观主义者,他认为这只是一个转型中的世界,而“民主”是一剂良方,“民主国家需要的就是依靠民主本身”,这叫“民主化的民主”(democratising democracy)。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不是这个跑远了的世界的旁观者,我们就在一路奔跑中,难以置身事外,不能视若无睹。

  这本Run 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是安东尼•吉登斯三十余本著作中最深入浅出的一本,因为这是BBC著名的莱斯讲座的讲稿。吉登斯呼吁“超越左与右”,自己也是左右逢源的人物,政途上曾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学术上又曾是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少见的胸中有丘壑的干政文人。他善写两种文章,给学术同仁看的大部头著作,框架谨严、术语如林;还有给学生编的课本、给政客看的著作,突出重点、通俗易懂。《失控的世界》显然是后者,也正是因此,略有简化理论之嫌,对于民主理论的论述尤为草草了事。所以,中译本的后半部分加上了杨雪冬博士翻译的吉登斯的三篇论文、以及《吉登斯其人其书》一文,对于理解吉登斯的思想路径颇有助益。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四):失控的世界 摘要

  引言:

  1每一个时代的期望和焦虑仅仅是以前时代的重复吗?【历史的循环性与前进性。】

  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会越来越理性、稳定、有秩序。

  实际上:失控。科学技术带来副产品。

  2受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副作用会影响所有的人。

  全球化的其他风险和革新。

  3全球化是什么?一种深刻的方式重构生活

  影响东西方,影响日常与世界性事件,影响经济、政治、文化。

  4 21c的战场是原教旨主义和世界性的宽容进行竞争

  【但接受文化多样的同时,恐怕传统被改变同化】

  接受文化多样性与民主

  【我们从来不能决定历史。】但要找到驯服全球化的方法。

  第一章 全球化

  1怀疑论者vs激进分子

  怀疑论者:没有什么全球化

  激进分子:的确是全球化了

  日本商业作家kenichi ohmae :国家已经变成了“虚构的小说”。

  激进派是对的:现代与以前的差异在于金融和资本流动水平

  电子货币。

  2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

  ·通讯系统的发展(20c60s晚)

  即时通讯

  -不仅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而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结构“在其中”

  -复杂的、不是单向的强对弱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国家不仅变得太小以至于无法解决大问题,而且也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解决小问题。】

  全球化导致了地方民族主义产生

  全球化导致了新的经济和文化区

  全球化的弊端与弊端的转向(反殖民化)

  -民族国家被重塑【科索沃战争并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而是旧形式的地方民族主义与受伦理驱动的新干涉主义之间的冲突】

  【国家面临的是风险而不是敌人】

  “外壳制度”

  我们所体验到的那种无能为力并不是个人失败的标志,而是反映出我们的制度无能为力。

  第二章 风险

  1风险概念的出现-航海时代:空间方面的意义-转移:时间方面的意义

  2风险的特质: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传统文化中的解释:运气、命运、上帝意志

  3风险是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任由它走向宗教、传统或者自然界的反复无常

  风险伴随着保险的出现。(福利国家)

  保险是安全的基础

  保险依赖于风险和人们的态度。其实是重新分配风险

  4外部风险vs被制造出来的风险(自然对我们怎么样vs我们对自然所做的)

  【我们的社会存在于自然结束之后】

  风险的大小我们并不知情,如果宣传大于风险,人们会认为权威妖言惑众。泛指,则被谴责掩饰真相【遮蔽的世界&谣言】

  科学知识被认为战胜了传统,自身也成为了传统

  而如今科学渗透到生活中。科学家自身争论也多。不相信。

  “预防原则”【不管是不是真的风险很大,都要先预防——环境问题 】

  对于新型的危机,政府必须合作解决,尽管他们不涉及到边境领土问题【当代政府间的关系已经不是领土问题那么简单,甚至也不是经济】

  危险的性质变化了,而不是危险增加了。

  非科学思潮的诞生是必然的【很多人恢复到传统或宗教】

  5态度:“敢于”积极地而非消极的

  第三章 传统

  1我们以为的传统实际上没有那么久远。而是现代的产物。

  《传统的起源》

  “传统”一词的标签化污名化从启蒙运动开始

  但这一词实际也是现代化的产物。(置身传统之中,无需说传统)

  2“被发明的传统”

  传统都是被发明的,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统治者总是发明传统,让其适应自己,并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传统是被不断重新改造的

  传统的特征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仪式和重复,是群众性的。

  3人们可能认为:现代性在公共制度领域,传统生活中日常之中。但全球化之下,日常生活也逐渐远离传统。从地域性来说,传统社会正在转变。

  “自然终结以后的社会”

  “传统终结以后的社会”

  (意思是,自然里处处有人类干预,传统里处处有现代入侵)

  4传统还在,但是以非传统的方式存在。

  传统、遗产被保护与包装,割断了与日常生活经历的联系

  传统给予生活连续性并形成生活,学科同样需要传统

  5仪式 重复 的社会作用

  传统之外,新的动力应时而生。

  但日常生活的决策中,却有两个负面:

  一、成瘾与自主的斗争

  成瘾也是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也是重复的,所不同的是:他是个人的,是焦虑引起的重复。“被冻结的自主”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人性当中总有一种重复的强迫症,要么是集体与传统施加给你,要么是你自己选择。】

  自我认同不再依靠个体的稳定社会位置维持,而需要自己去主动寻找。【那么我的焦虑,也是这样子么】

  【所以根本的自由还是在心?】

  二、世界主义与原教旨主义

  一个定义:“被围攻的传统”

  重点:“人们为什么相信传统,怎样位置辩护”而非传统本身。

  原教旨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也利用全球化的产物

  第四章 家庭

  “传统的家庭”:经济单位,男女不平等,儿童地位低下,性的双重标准

  变化:性行为与生育行为相分离,爱情基础取代经济合同式婚姻,亲密关系成为首要理由。

  “同居”与“明确关系”比婚姻更重要。

  亲密关系取代以往生活的联系纽带的三个原因:性爱关系,亲子关系,友情关系。

  “纯粹关系”

  情感的民主色彩(平等,开放,信任)

  第五章 民主

  从柏林墙的推倒引入(电视起了很大作用)

  什么是民主?一个有效的党派竞选体系。

  民主面临的问题:民主国家中人们对民主越来越淡漠(联系《独自打保龄球》)但民主同时在其他国家取得进展。

  【基于所处政治体系的单向的信息沟通在本质为开放结构的全球沟通中是没有前途的】

  【1989年仅有的暴力行为都与抢占电视台有关,占领了电视台的人们就获得发言权】

  通讯革命造就了更积极和有反思性的公民,也导致了民主体制下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对传统民主程序与政客的信任度下降。但是并非对民主失去信心,而是谴责政客们腐败没有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解决之道:民主化的民主

  可能不是更腐败了,而是腐败更容易被发现了。(类似于不是污染更多了,而是人们更关心和更容易了解到了)

  民主化的民主意味着权力的有效传递形式,在所有层次上都有避免官僚的办法。

  采用新形式作补充。

  政党应该注重与单一目的团体(single-issue group)的合作,比如生态组织。它们关注的是最前沿的新问题。

  公民意识的大力培养。(社会不是二元结构)

  民主化的民主不仅仅与成熟的民主社会有关,它也有助于在民主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地方建立。

  三条腿的凳子(政府,经济,公民社会)

  媒体的作用,全球化的影响。生态危机 经济波动和科技进步,已经超越国界

  应当借助跨国的和全球性的组织建设民主 欧盟

  《失控的世界》读后感(五):《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民主何以可为

  安东尼·吉登斯与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欧洲社会理论界的“三驾马车”。1999年,吉登斯在BBC莱思讲座讲演的内容汇集成册,便是这本《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近日,纵有英国脱欧、以贸易保护之名进行的中美贸易战等事态,给全球化进程一定的打击,但二十年来,全球化的趋势有增无减,并以更全面的姿态渗入我们的生活。这本小册子,今天读来,也深有启发。 一. 在引言部分,吉登斯点名本书主题:试图把握全球化进程中整体意义上的所有变迁。在之后的章节里,他分别从全球化的大致界定、风险、传统、家庭和民主等角度的变迁进行阐述。

  (一)全球化 他否定之前学界一贯只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全球化”,声明说“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p6)”,全球化是全方位的,从外到内地影响着我们。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首先受到通讯系统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带来一系列经济增长、经济组织的整合,技术的革新和政府间的合作,但不一定意味着全球化抹平了差异,甚至它还可以成为各个民族国家进行自我认同和复兴的理由。吉登斯指出一个尖锐的命题,“今天的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p11)”,西方国家的强势让非西方国家出现萨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以作为回应。在夹缝中,民族国家难以固守一隅、独善其身,它势必要面对着开放与否的艰难选择。“我们可以看见,民族国家正在被重塑(p13)”。吉登斯期待看到“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p150)”,他认为现今的民族认同将会以更复杂的方式进行重构,“这意味着……要进行更反省性的建构。”

  (二)风险 全球化让世界上的国家彼此间利益攸关,除了更紧密的合作,更要面临经济贸易的冲突、加大的贫富差距、生态方面的恶果,甚或其他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我们在根据理性法则构建的全球社会之内,不期然地要“偶遇”未知原因造成的危险。他用后传统社会来指称这一极具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安全性的社会。 失控的世界,意味着一个具有风险——也必须经历冒险的世界。“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p18)”。它摇摆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是古代“运气”的现代表达。吉登斯把风险分为两种,一是外部风险,来自外部、因为传统或自然;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p22)”,这一风险随着我们的发展日趋成为主要的风险。他给人的启示在于,在人类征服自然、以世界霸主的姿态傲立于世时,却又不可能创造一个“纯净固定”的世界,人类的敌人不再仅是超然物外的自然界,更是人类自身。他断言,“我们的社会存在于自然结束之后(p23)”。对权威的迷信——政治的、或是科学的——成为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吉登斯否定科学的霸权,提出与科学相对的其他思潮或变革,或是拯救的方案。而越是“失控”,国家间的孤立主义愈加不可取。团结和信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社会、个人应对风险的题中之意。

  (三)传统 “传统”是与“现代”相对的词,与其说传统是本质主义的,不如说,是随着现代化发展建构出来的。“传统是被发明和不断被重新改造的(p38)”。“传统总是群体、社区或集体所具有的特征。个体可能遵循传统和习俗,但传统并不像习惯一样成为个体行为的特征(p39)”。传统让个体面目模糊,但是让个体生活在一个不用怀疑、较可预期的社会系统内。但启蒙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宁静,如今,从公共制度到日常生活,现代的社会系统正远离/颠覆着传统。人们生活变化着,“一方面,个人对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的认识更深刻了,自我的选择性(包括肉体)增强了;另一方面,生活变得更具有‘实验性’,必须在各种问题上进行选择,没有根据可循(p156,杨雪冬)”。 现代性争夺着传统的领地,而传统也会适时反击。当传统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已经变了模样。“遗产变成了被重新包装成可观赏的传统……但这种受到保护的遗产……被隔断了与日常生活经历的联系。(p42)”就像国内铺天盖的古镇、民族风情园、农家乐,正是这一举动的显现。传统的、和工业社会不不符合的生活方式都成为新的消费景观融入现代生活。吉登斯断言,“传统可能完全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而受到保护,而且这种非传统的方式可能就是它的未来。(p42)”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成了赝品,人们只能借着这种拟态的微光重温遥远的旧梦。 我们不能回避我们由于历史沉淀的集体潜意识,也会问自己“我是谁”一类的问题。让“传统回魂”的意义在于,现代人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记忆/生活方式来帮助重新建立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仪式和重复”构成了传统,缺失传统的地方人们的确会生活得更自由,更具世界主义意识和对话的可能性,但那样会让个人有“成瘾”行为——以另一种重复性行动来替代传统。自由往往意味着无所凭借,现代的人被祛魅之后,就像生活在荒原之中空洞而轻浮。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最激烈的可以展现为原教旨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冲突。在吉登斯看来,原教旨主义即以传统方式保护着的仪式真理。重点不在于其真正象征着什么,而是背后的人们可以信赖什么并如何为此辩护(p46)。或者说,这是一种精神力的体现,一种认同的力量。尽管原教旨主义被“围攻”,但吉登斯仍对原教旨主义抱有乐观,原教旨主义的精神若能补充世界主义,或许解决的就是持世界主义态度的人空洞内在的问题。

  (四)家庭 全球化进程中,家庭成了“现代与传统斗争的战场也是二者斗争的体现(p50)”.从传统规约下解放出来的家庭,不再是一个沉重的、强势男权的经济单位。基于浪漫爱组建的核心家庭,是男女平权运动的积极产物,男女性建立联系,更主要是由于彼此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在两性关系更为和谐与平等的家庭里,亲子关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也曾不受重视,而如今,他越来越“宝贝”。 吉登斯创造性地提出“纯粹关系”模型,这是一种“基于感情交流”建立的联系。“它基于一个积极的信任过程——人与人之间是开放的。开放是亲密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纯粹关系中隐藏着民主的意思(p58)。”开放,意味着主体平等、双方可沟通、不断努力达到信任。性爱关系、亲子关系是情感-纯粹关系的原初样态,民主实践可以从家庭内部、从“娃娃开始抓起”。他把情感民主作为政治-公共民主的起点,爱与被爱的经验让双方意识到彼此互为主体,需要彼此的承认与尊重,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原子化的个人走出唯我论的旋涡,建立主体间的共在感。吉登斯认识到,民主制度在迅速扩散的同时,亦有遭受打击、备受削弱的一面(p67)。在这一现状面前,吉登斯提出的这一基于非理性的“情感民主”或可以与哈贝马斯提出的基于理性的“协商民主”相提并论。

  (五)民主 吉登斯的成就不仅在于他驳杂的理论体系,更在于他的理论与现实政治的紧密结合。为了说明民主的要意,他言简意赅地声明:“民主是一个有效的竞选体系。在民主的条件下,选举是定期的、公平的,所有人都能参加。民主参与的权利是与公民自由相联系的,人民享有表达和讨论的权利,可以组建或者参加团体和组织(p64)”。民主意味着透明、开放、有效的沟通,在这一理想的面前,人们却看见现实民主正千疮百孔。政治的丑闻层出不穷,亦有国家以民主之名干涉别国内政,变他国为自己全球战略的棋子。人们越来越不信任民主。 吉登斯认为解决“民主失信”的关键在于民主自身。他提议建立“民主化的民主”与推动“民主的民主化”。前者“意味着在所有层次上都有避免官僚的办法”,后者“意味着权力的有效传递方式(p71)”。这要求权力下放,既有的体制需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增加政治事务的透明性。权力下放,需要抵达公众,因此,公民社会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相应地,“建立情感民主就是积极的公民文化的一部分(p72)”,有助于从下至上地建立民主。这也对公众提出了要求:更高的自主性与反思性。 吉登斯把政府、经济、公民社会比作三条腿稳定的凳子,三者需要保持平衡。同时,人们亦“不能忽略媒体的作用(p73)”,媒体可成为推动民主的巨大力量,也可能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而挤压公众自身的声音。 而在全球化加深的今天,各个国家单独的民主似乎不足以应对全球风险,因此,吉登斯汲取欧盟和联合国的有益启发,提出在各国自治的基础上,构建全球性的组织进行跨国管理。

  二.小结 吉登斯着眼于全球化冲击造成的社会变革,在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对其反面亦投以忧虑的目光。针对全球化与狭隘民族主义、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民主发展的瓶颈三大冲突,提出自己理想的方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