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精选
《失控的逻辑课》是一本由(美)威尔·拉凡德 / Will Lavender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其实是心理实验中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对我而言谈不上好看或者不好看,没到最后也可以猜到最后会有一个《浪潮》式的结尾,但是作者在里面描述的理论值得思考。
●其实不能算作严格的推理吧。。。但是确实有些猜得到开头才不到结尾的意思 也许是文化差异吧 最后的结果有些不能接受 在天朝大概不能顺利进行~是不错的故事 有些角色写的很全面 也许可以算作一口气读完的书
●内容引人入胜,但结局有些让人失望。失控的不仅仅是逻辑课,而是人的内心。
●失望至极。
●Candy我终于看完了。。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一):看了一遍之后的感觉
有些失望,我对逻辑很有兴趣,所以冲着标题看了一遍。整本书没有让我有太强的与逻辑相关的感觉,和逻辑课的关系也不大,难怪英文书名叫obidience(服从)。
整本书几乎就是对已知的线索的怀疑,猜测和追踪确认,而结局是让我感到失望的最大原因:它给我的感觉就像告诉你一切都是场梦,也许有些关于科学实验道德的讨论,但仍让我觉得老套而匆忙。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二):Obedience
作为教写作的老师,作者开始的悬念设置很有力度,后来的悬念叠加也很好看,对学校和人物背景的设计写得游刃有余。
但是整个的trick设计太无力了,人性实验是可以,但是为什么要布那么大的局,既有可能出错,也不能很客观的衡量受试者的反应和行为。解谜就仅仅交代了动机,没有设计和布局。可能也是因为作者是写作教师的原因,看过的trick太多了,找不到自己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三):这其实是披着悬疑外皮的心理小说
全文看完后,悬疑感并不是很重,结局是意料之外的成分,但是看完一次的我,毫不犹豫的把它归到了心理小说,它实际上就是在探究心理吧,特别是看到别册后,这本书其实讲了许多心理案例,然后呢组成的悬疑小说。
心理和哲学不能分开,那这本书又是在谈论人应该如何怀疑,这个实验就是个坑,故意诱导着往错误的方向去,又对主角做足了戏,仅无法发现这是一个骗局。从一开始就在怀疑,却猜错了方向。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四):纯惊悚悬疑小说,不要当推理小说看了
简单点说就是大部分时候都只是悬疑,后面又加了一些惊悚,看到了真相之后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实验和那个格兰什么的实验有什么关系。伊丽莎白不知道为什么说实验成功了,班上这么多人却只有2个人一直探寻下去,大部分还是没兴趣的吧?书里还提到实验从大一开始已经在实施,难道整个实验都只是围绕他们2个?
开头的悬疑确实很有推理小说的范儿,但也就看起来像,最后揭露真相之后你会发现幕后黑手无论是谁都可以,并不一定是伊丽莎白,当然伊丽莎白曾经是心理学的研究生,但这并不是充分理由,所以我不认为这是推理小说。
看到有不少评论说有些地方被一笔带过,演戏不可能这么周全。是的,主角们到后来也发现一切不过是演戏,不过他们认为这是教授留给他们的线索,所以继续跟着线索走。
总结:看这小说的时候只需要享受那种悬疑惊悚的感觉就好了,不需要想那么多,因为认真你就输了
《失控的逻辑课》读后感(五):美国版火车
好象是234页, 把斯蒂纷司和威廉斯的名字搞颠倒了, 校对错误.
一天时间看完.
日本的火车是寻找一个失踪的女人, 失控的逻辑课是寻找一个失踪的女孩.
但日本的火车是社会派, 美国的这本则是时尚派, 很新颖的形式.
昨天有看过的朋友说看到结尾感觉超雷, 我看后理解他为什么会觉得雷, 这其实看个人口味了。
我不觉得雷, 新颖的故事结构, 最终被拉回到社会派, 和日本火车揭示一个社会现象一样,这本最终也揭示一个社会心理.
本书还与众不同地来一个另册未开封, 这个未免哗众取宠, 害得我还自己用钝刀割开,割得不整齐.
这本书阅读过程还是有快感的,但比起日本火车中一步步很扎实地追踪, 这本里的线索追踪很多是依靠学生们的直觉, 有点不实在的感觉, 同许多美国当代推理小说一样,有着看好赖乌电影的感觉.
据台湾出版这本书的人说,当初这本书默默无名, 很担心销路,谁知在台湾一版再版.
自有它的过人之处, 但并不是完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