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1000字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一本由[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精选点评:
●言论与新闻自由接近于一切自由权的中心意义。哪里的人们不能自由地传递彼此的思想,哪里就没有自由可言。哪里存在表达自由,自由社会就在哪里发端,进而使得每一种自由权的扩展具备了现实性。
●构筑了新闻界的乌托邦。
●媒体的社会责任,可不是政府的看门狗
●算是读完了,让我不安。我想它之所以那么纠结,是因为即使注定失败,也要确保每一种努力都得到了尝试。吐槽翻译,中文版完全抓不到思路。
●我很欣赏这种态度
●翻译的无话可说。
●唉
●翻译不行
●着实地表达由衷的羡慕忌妒恨
●美国人民真可爱啊~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一):精彩独到
这篇《田纳西的新闻界》,内容近乎荒诞。正如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一样,不乏很夸张的讽刺与挖苦,作者将隐喻形象化,看了令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悟出一些生活的真谛、、、、、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二):清晰知道想做的
对自由及其相应的义务规定得很清楚,也清楚地知道新闻界想要的(自由)和不期望的(被剥夺自由、限制权力),公众和社会想要的(新闻界以公民权力和公众利益为己任)和拒绝的(不负责),政府一直想做的(管制新闻界)和顾忌的。
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哈钦斯委员是值得敬重的。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三):不是书评
讨论了一种媒介规范,不避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也没有上升到媒介制度的实操层面,所以“怎么办”部分都是一些方向性的,比如政府应该怎样兜底,补位。但没有实操的准则,比如到底参与和控制的界限在哪里。同时,本书有着前自媒体时代的局限性,媒介的变化速度可能已经超过了社会的变化,媒介体制不再只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作用于媒介的过程,媒介也在通过这一体制在改变社会的结构。
匆匆略读,不求甚解。对其中的“五点要求”有一些想法。
即使每一个要求都是理想化的,但第二点中“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P14)
“在和平时期,民主社会至少拥有无可非议的如下自信:充分而自由的将讨论将加强而非削弱它自己。但是,如果讨论要达到民主社会所希望的效果,如果讨论真的要做到全面而自由,那么参与讨论着的姓名和身份就不应该秘而不宣。”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在很多意见表达的场合中,“匿名化”都被视为一种使得意见更加真实,交流更加直接的一种保护机制,为什么“秘而不宣”的意见交流更真实呢?我想是因为有一个“不自由”的前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使得公开提出真实的意见可能会带来危险。一方面,公开透明的讨论(或者说新闻来源的交代)是迈向自由社会所必须的,然而可能在现实环境中不是所有的讨论者在表达真实观点的同时又敢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这是不是一种悖论?
第四个要求,“社会目标与价值观” 是唯一一个价值有涉的要求( P15 )
新闻界承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模糊地阐明这些理想”……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的工具。相比起其他的“要求”,这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呢(虽然每一条都是理想化的,并且每一条互相支撑使得要求体系成为闭环)价值观来源于何处?——全体社会成员。怎么表达呢?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硬上价值”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利弊如何看待呢?
从批判视角看。媒介的确也可以承担教育的功能。从这角度看,对价值观的反应不是媒介本来的一种属性吗?怎么成了要求?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四):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成书与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的美国。由于战时对于新闻传媒的管制非常严格,在战后崇尚自由的美国传媒人都迫切解除政府的管制,从而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社会负有承担的媒介。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诞生于中国山东的登州,他是一个和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人,与蒋介石是很好的朋友,这也是蒋中正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封面的原因之一。他曾经试图将蒋塑造成中国英雄,而这也成为了他和在华长期采访并认为蒋介石政权腐败的白修德之间矛盾埋下了伏笔。艾森豪威尔曾邀请他担任大使,被他拒绝,他后来跟朋友这样说道:“我志愿当民主在中国恢复后的驻华大使”。由此可见他对于民主和自由声音的追求。
卢斯于是邀请他的朋友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罗伯特.哈钦斯组织一群卓有成效的学者就媒介究竟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一研究班子中包括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官,还有我们熟知的拉斯韦尔等以中立和客观的局外人的眼光来研究媒介,对大众传媒真正的作用作出评判。这一组织被称为 哈钦斯委员会或新闻自由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即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但是在其出版以后,既不为媒介巨头所喜欢,因为书中要求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从而使得媒体能代表真正的民众意见,又不为政府当局所喜欢,因为其中还充斥着对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追求。
但是今天这本书理所应当而且必须作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政府和媒介关系的平衡,媒介应该有思想,也要在发挥功能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是要让更多的人而非权势拥有话语权。单纯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在垄断的催生下已经成为了垄断阶级的话语工具,所以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必须要采取控制。
真正的传媒是有社会承担和独立思想的机构。这一点对于现代中国的传媒人而言,任重而道远。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读后感(五):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
前不久给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评一场辩论赛,其中一场的题目是“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哪一个更重要”。支持“新闻价值”的一方立论比较好,将“新闻道德”定义在“职业道德”的范畴之内,立刻分出高下,因为对方一直没有搞清楚究竟“新闻道德”和“新闻的道德”之间有什么差别,也混淆了职业道德和一般性道德。
如果前者能够理顺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更加专业的姿态进攻,他们会赢得更加彻底。如果他们在辩论前能仔仔细细读一下这本《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话,我想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具有共同的内核。委员会对新闻界(press)提出了五种角色定位上的要求:一个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一个交流批评和批评的论坛;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的投射;对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呈现和阐明;充分接触当日消息。这五个角色定位从细微到宏大,从技术性到政治性,细致而全面。应该认为,不能起到以上任何一种作用的新闻都不是有价值的新闻,没有扮演以上任何一种角色的媒体都是不负责任的媒体,都是没有新闻道德的媒体。
美国判例法对媒体的限制主要针对电台、电视台,对报纸媒体限制甚少。其依据的理由是电台、电视台占用了频率这种有限的自然资源,而报纸媒体几乎可以无穷尽地涌现——只要你想办一份报纸就能自由地出版。但是一种完美的理论(实际上以上理论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一旦置身于现实情境,就会显得非常荒谬。在美国,虽然已经在制度上废除了许可证制度(licensing)、事前审查(pro restraint)和歧视性、压制性税收,但是,市场决定了自由地创办一份持久的报纸只能是天方夜谭。
以上都说明了一点,所有的媒体必然都是有限的,即使拓荒之初呈现出来的景象是百舸争流、万舰齐发。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亚于极权政府的压制、查封。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控制媒体的是市场需求和市民哲学。
在一个受限的国家,控制媒体的是政党利益和国家哲学。
本书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一个自由的国度,那些和自由一起发展壮大的非政府力量也会损害新闻界完成其政治使命,媚俗的新闻报道压倒了真正有意义的事件。作为典型的美国人,委员会更害怕政府一旦实施新闻审查,可能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所以,这本书在揭示新闻界诸多问题之后,只是含糊不清地提出”自律”的要求。
一本书,如果它在事实调查部分头脑清晰、论理充分,但是结尾却提不出制度层面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只能四方呼吁,那么,可以悲观地认为,至少在书成形的那个年代,有效的解决方案还不存在。
所以,在自由的国度和受限的国家一样,新闻界有可能播出毫无价值的新闻,背弃了自身的使命和新闻道德。
美国的新闻自由是多方制造出的一个神话。任何鼓吹美国式新闻自由的人都将以下两者置之度外:一、美国新闻史上诸多的限制、审查和迫害;二、资本势力、国民偏见左右着美国的主编和编导们。后者制造了更为根本、更为致命的新闻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