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
《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 凡勃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精选点评:
●「女用的鞋還特為添上了高根,為的是由此提供的風流姿態可以表明一種強制執行的有閒;穿上了這種高跟鞋,即使要從事最簡單、最必要的體力勞動也將感到極度困難。」——《有閒階級論》by 凡勃倫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的理論的基礎性,但是上升到一些實例以及舉證而衍生出來的結論時,就未免顯示出一些『過時』的思想——不過也難以避免,畢竟是1899年就寫出來的書啊!厲害!」
●conspicuous consumption应该翻译成炫耀性消费吧。。
●在现象层面作者隐约知道了点什么,但是其唯心主义分析方法实在无法让他更进一步了。
●很好的作品被翻譯弄糟蹋了。
●“让我们‘凡勃伦式’地说话吧”早期的霸道总裁体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你认为其他参与者是怎么认识这个事的?你认为其他参与者是怎么认为别人是怎么认识这个事的? 第一个层级是,你知道;第二个层级是,我知道你知道;第三个层级是,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第四个层级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第五个层级是,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五级的理性层级,一般两层思考就能战胜绝大部分对手了。 人和人的认知差别就会对商业本身造成不同的影响。
●凡勃仑思接千载,以超乎想象的丰富开启了后世被反复讨论的诸多主题,早期美国社会学里那种野生驳杂的姿态,也使本书展现出与以后量化方法论截然不同的研究气息,在讨论命运与尚武精神的几章中,凡勃仑更像一位心理学家或者社会学家。在经济竞赛的视野中,往前是莫斯对于人与物尚未分离时基于送礼而产生的挥霍型经济的研究,往后是凡勃仑掠夺经济发展后期,荣誉与优越感在明显消费中的转移;在讨论礼仪制度与社会结构关系时,凡勃仑也遭遇查尔斯泰勒注意到的一种用来效仿并成为社会范式的礼仪;从显性消费中衍生出一系列生活风格的分野(高跟鞋、手杖)开启了布迪厄“区隔”的研究,而极具创造性的“代理人”(仆人与女性)的提法,又启迪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关于女性与家务劳作本质的探寻。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凡勃仑,也明显是达尔文的孩子啊。
●高级知识是有闲阶级的体现,学者起源于教士,学术与魔术同构。——三观尽碎
●因减少欲望而产生的休闲方式,被社会视为无能,并逐渐被主流社会淘汰。有闲阶级在时尚追逐与礼仪考究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其意在于表明自己是无需去从事生产的,有大量时间、金钱来挥霍。为在消费贵重物品方面获得荣誉,有闲阶层相互之间展开竞争,通过馈赠珍贵礼物,举行豪华宴会等形式来实现“歧视性目的”。
●财务自由,无非是想从无产阶级晋升为资产阶级,然后呢?又是回归到历史上的那么些阶段。劳动人民,更多的是模仿统治阶级,而非对抗。这居然是社会平衡稳定的原因。所以,公务员依旧是香饽饽。这本书开头和结尾好看,中间可能是翻译的缘故,难看。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有闲有地位,有钱有权势
翻译的不是很好,读起来很晦涩。
虚荣是产生阶级意识的元凶之一,有闲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必要的。
它是地位的象征,是权力的表现。
像学术研究这么闲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财力做后勤保障,还是不要做比较好。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短评
个人比较接受作者译作“韦伯伦”。作者在其研究中并未作任何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某群人普遍实践着的行为模式作了合乎事实的解释。在我看来这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来说已是足够了。虽然作者本人可能对这种现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否将这种判断表达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三):所谓有闲
甲:“有闲阶级”,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华而不实。
乙:因你不是。
甲:食肉者鄙。
乙:吃不到酸葡萄的狐狸。
甲:他们喝咖啡逛商场,寻求片刻自由,心中宁静,翻一页书,得一处风景。或者跑跑步,马拉松式拉锯,无法理解,美其名曰健身,君不见猝死的也不少。
乙:各求其福。
甲:豪言壮语,时光流逝中,消磨殆尽。华美理想,血泪斑驳现实里,揉碎成灰。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四):有钱与有闲
刚看到第三章;凡伯伦将财富积累与富人起源做了分析,金钱与社会地位,有钱与有闲之间的紧密关联悉数道来。
页页翻来,似乎更像读了富人生活史。有意思……
回瞰中国的有闲阶层似乎只能从媒体上爆出其如何在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大加挥霍,更带有暴发户的潜质,而礼仪、社交、规范的建立与礼俗的形成还远未达成。但是鄙夷劳动一条却已在社会尽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有闲阶层?这个问题“新周刊”已发出追问。
明显有闲,不仅仅是地位象征,更是礼俗与社会规范化的一种默然期许。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五):威武的书看得人头疼!
我是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不管能不能看懂,只要能看得下去,我就会坚持看这些“码好的字”。
这个版本的《有闲阶级论》是我目前看得最艰难的书了,在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之前,还能坚持一会儿看懂行文一会儿看完“码好的字”,第八章我却无论如何都坚持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码好的字”码得不太好。想要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堆文字,不是按照既有的某种逻辑顺序码起来的,而是:首先用很多拐弯的词语取代直观的词语,然后把长句切割成几段,打乱排列后,再加润色,读完一句话就像读完一封包含了密码的短文,要破译短文读懂密码,一次两次还行,句句都是这样,大脑实在吃不消。
暂时放回书架,等感觉大脑强大点之后再自我戕害吧!
不知道有没有翻译得比较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