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读后感摘抄
《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 索尔斯坦·凡勃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精选点评:
●很好,但是读不懂
●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有闲,金钱,生产。
●对身边的诸多事物豁然开朗起来,也更加确切地明白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从经济基础本身来分析消费主义起源,还有消费主义与男(女)权主义之间关系论述得很到位。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不公性竞争本性——有闲阶级存在之基
全书围绕一种人性预设展开,那就是人性爱攀比,在凡氏看来,人天性爱比较,喜欢比别人高出一筹!为了凸显地位和财富,用徒有其表毫无实质的东西装裱炫耀!有闲就是高级富有!
父权社会及其延续,解释了女性社会认同的不同标准始终围绕男性及其家族!非常深刻有洞见,归根结底,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始终被视为奴隶或者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
用人性之惰来解释富裕有闲阶级和底层贫困阶级对改革或革命的冷漠态度!补充了被广为人知的“既得利益说”,非常新颖!
用炫耀性浪费来解释古典社会的一切品味,如服饰、运动、教育和时尚,解释了很强!
联系宗教形式与有闲阶级,解释的很深刻,统治与服从,不平等原则和代理有闲及代理消费原则贯穿宗教仪式及活动!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有用”的有闲阶级
对于有闲阶级,用现代话语解读便是以金钱为前提,即有钱有闲。有闲阶级一词的提出,源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本人从中挖掘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做个小分享。在作者看来,有闲阶级连带着出现一种称为代理有闲的阶级。代理有闲原本出现在家庭中,主要表现为妻子等角色的顺从,依附于主人阶级的有闲,来提升主人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较于劳动阶层,仆从阶级免于生产劳动的有闲,表面上实行有效和炫耀性的恭维,其目的并非其自身的舒适。虽然随着奴役制的消失,以家政为主的代理有闲阶级后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却可以在社会分工中看到不少有闲代理阶级的存在。若以作者对有闲的评判依据,诸如行政人员、公务员等这类职业便可以算代理有闲阶级。他们通常不直接参与生产,因而对社会并没有直接的经济贡献,但他们并非不劳而获,而是处于较劳动阶级更高的层面间接提供社会服务。这种伪装成工作或社会服务的形式,不禁让本人想起之前曾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所读到某个观点:人们为了通过更好的文凭学历而追求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份脱离生产劳动关系的闲职,它不一定有钱但社会地位是较高的。可见,对于有闲,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似乎都成了不少人仰慕渴求的人生目标。
本书中在第十四章中提到的学识的出现也很有意思,学识最初是代理有闲阶级的副产品,而后来高等学识在某种意义上是神职阶层的副产品或副业。若要在实用型学识与所谓更高级的古典主义学识做区分,有闲阶级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者。早在古典时代,有闲阶级便培养出不同于众人与事物绝对学识的兴趣与爱好,被视为高等、高贵和有价值的知识。高等学府也通过激发初学者厌恶纯实用性学识、欣赏纯荣誉性学识以及将时间精力用于获取无用学识的途径,赋予了古典主义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如我们所见,虽然古典学识的地位已衰弱,但所谓的无用的学识却可以说无处不在。就连现今的学术研究,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有闲阶级的产物。本人很认同这样一个关于做学术的观点,即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有大量闲暇的时间。因研究需要深入思考,哪怕有些问题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是完全无用的问题,特别是在人文学科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作者所言,像科学这样的学科之所以能进入高等学识,部分要归功于有闲阶级的继承与发展。因他们经济条件宽裕,能将注意力转向日常生计之外的其他兴趣,同时所遗传到的倾向与神人同形同性观点并未在其智力进程中占支配地位。
从未开化人到真正的有闲阶级,人类群体与阶级的划分也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而进化,可以是代理有闲的繁荣与逐渐消失再到后来衍生出现的各种职位,也可以是依附于金钱存在的有闲品位的演变。即便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被盖以经济学类的书籍,但它似乎讲述从奴役制社会到机器社会的社会全貌,对当前社会阶级认知与评判依旧有不少映射和借鉴的意义。可见,有闲阶级是“有用”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三):古代与当代的有闲阶级
古代中国的有闲阶级,最典型的应该是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符合“有闲阶级”的各种特征,比如:
1、 脱离生产、有自己的“铁杆庄稼”;
2、 以自己挣钱维持生计为耻;
3、 炫耀有闲,喜欢喝茶遛鸟无所事事;
4、 炫耀消费,喜欢昂贵的鼻烟壶、玉扳指;
5、 保守主义,死守着祖辈的规矩,不肯变革;
6、 保存古老性格特征,虽然已经堕落了,依旧以祖辈的武力为荣,保留了骑马射箭的爱好;
7、 即使穷困潦倒,“代理有闲”的操守依旧要hold住,比如,作为“代理有闲”最典型代表的妻子要远离劳动,还要跟其他同属于有闲阶级的他人妻子争芳斗艳。
在当代,随着居民整体收入的提升,有闲阶级与搬砖一族的界限略显模糊。由于搬砖一族以有闲阶级的爱好为风向标,所以也带有不少有闲阶级的特点。
当代的有闲阶级以及搬砖一族向有闲阶级学习的特点:
1、 由于线下进行炫耀的效率比较低,一次只能向有限的人进行炫耀,所以当代有闲阶级以互联网社交为主要战场,比如微信朋友圈;
2、 炫耀有闲,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照片,鄙视链通常是:超小众且昂贵的地区(南极北极、外太空最佳)>>欧美>>日韩>>东南亚>>国内。对普通大众而言,流行在海边晒太阳的照片,如果时间是工作日,如果地点是普吉岛、马尔代夫、大溪地,效果更佳;
3、 炫耀消费,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奢侈品照片,鄙视链通常是:超小众且昂贵的牌子(比如Gammarelli)>>爱马仕>>LV、Dior、Chanel>>Gucci>>Fendi、Prada、YSL、Givenchy>>Armani、Coach;
4、 炫耀的核心是金钱,毕竟,如今是和平时代,武力已经不吃香了;
5、 炫耀的主力是女性,最主要的是作为“代理有闲”的富太太们,本质上是彰显富豪家主的“有闲”“有钱”,其次是获得独立经济地位的新女性,她们也需要通过炫耀来展示自己的地位跃升;
6、 虽然如此,武力掠夺的远古时代在当代依旧有着印记,形似武力掠夺者的职业比如银行家、企业家,依旧受到尊崇追捧,“金融大鳄”这个词非常恰当;
7、 向往贵族生活,尤其是欧洲式的贵族,倍儿有范儿,一口伦敦口音,地道的英式管家,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的欧式装饰,品红酒,骑马,打猎,西餐,每样都得照抄(其实我对此不是很理解,想当年汉唐兴盛的时代,欧洲“贵族”还在茅草屋吃土,随地大小便,臭烘烘的一生不洗澡,以大字不识为荣);
8、 保存古老性格特征,依旧以武力为荣,只是换了更加隐蔽的方式,比如推崇足球等竞技运动,推崇打猎这种复古又血腥的活动;
9、 经常交智商税,只要有流行风尚,就一窝蜂的买买买,比如流行的服装,流行的品牌,还有营销非常成功的“网红爆品”;
10、 不少有闲阶级也成了宗教信徒,有钱但心灵空虚,尤其喜欢开光、布施、求神拜佛。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四):急刹车真的怪
咳咳,贴上去年写的读书报告,语言比较正式,水字数内容比较多,水平不是很高。
打分:7.2
归纳起来就是:
1.前面的部分对有闲阶级的嘴脸的揭露非常有意思,后面稍显乏力
2.最后关于社会变革的地方突然急刹车,批判一通有闲阶级之后突然为他们辩护,x格大大降低
3.作为本科是心理学的某人,对于其中心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感觉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推断,缺乏根据或者学界认可,可以参考,但是不足以作为论据。
《有闲阶级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地位和价值,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奠定了凡勃仑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本书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时资本主义的血腥残暴和丑陋贪婪已经无所遁形,美国传统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反应美国的经济生活,这时,需要一个人以异乡人的透彻和透彻的目光来审视,于是《有闲阶级论》就诞生了。时至今日,本书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一绝佳参考。 本书主要讨论了有闲阶级,凡勃仑首先界定了何为有闲阶级,逐一介绍和分析有闲阶级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动因,进而透过一些社会现象一步步地解析有闲阶级是如何影响社会观念甚至是阻挠社会改革。本书主要从消费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现象,主要以有闲阶级的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炫耀、竞争、保持优越感等等进行过度的、不必要的消费,深入解析服装、仆人、文化教育、礼仪、体育运动、赌博、慈善、宗教仪式这些社会生活现象背后与有闲阶级相关的动因,作为论证的依据。同时,还运用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演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探析有闲阶级产生的过程和各种社会现象之下的动因,其中掠夺、勇武的精神被作者反复提及,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因素。在本书的末尾,基于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凡勃仑论述的有闲阶级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凡勃仑通过种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剖析,揭示了有闲阶级各项消费的根本动因以及这种风气对劳动阶级的压迫和掠夺。尽管凡勃仑千方百计想为资本主义辩护,但是他的这些剖析却赤裸裸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丑陋的本来面目。种种看起来高贵的消费和优雅的仪式,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有闲阶级的私欲——他们自身身份地位需要他人的确认以满足他们虚荣的心理需要。有闲阶级不仅占有绝大部分的财富,事实上已经足够让劳动阶级认识到他们的富贵了。但是他们不满足这种事实上的认可,也虚伪地不想直白地炫耀财富,而寄望于种种间接隐晦的方式来透露出他们财富占有之多。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希望自己的暗中炫耀的心思被发现,于是将种种行为包装成高尚或道德的要求。有闲阶级追逐礼仪,并不是因为有闲阶级希望自己看起来优雅得体,而是因为这样能表达出这样一种暗示:我有很多的空闲时间来学习礼仪、整理仪容。有闲阶级雇佣很多的仆人,仆人却很少甚至几乎不参加劳动,不是因为有闲阶级需要如此多的仆人,而是向外界展示他们能供养起如此多人的财力。诸如此类的要求最终压迫着有闲阶级中的子阶层和劳动阶级,迫于社会压力,他们也不得不进行类似于有闲阶级的消费,大大增添了自身的负担,有苦难言,这是有闲阶级除了脱离劳动无法产生财富而从劳动阶级身上直接掠夺之外的另外一种间接的压迫方式。总的来说,凡勃仑也有提到,有闲阶级不仅将劳动污名化,视为不体面的行为,还将脱离劳动标签化为高贵的象征,为了展示他们脱离劳动,他们发明了种种方式,同时还将这些行为美化为优雅高尚的追求。凡勃仑对有闲阶级各种消费的分析是十分精彩,富有逻辑和条理,他首先定义了有闲阶级的特征——脱离劳动并总述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再逐个现象进行分析,每一章节的分析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自身观点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度都有清晰详细的讲述,同时对自身观点可能有争议的、不够客观的地方做出解释,保证没有任何褒贬性,每一章节的结尾都会对前文详细的分析做出有层次有条理的总结。这种富有条理的写作方式也很值得作为学生的我们借鉴。最后,尽管凡勃仑运用的事实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百年以来,时过境迁,这些事实的面貌也许发生了些许改变,但本质并无太多改变,我们同样可以运用有闲阶级理论来解析当今社会的消费现象。此外,有闲阶级理论也能使我们重新认识消费,理智消费,减少对不必要物品的购买,避免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有闲阶级论》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逻辑清晰,观点富有深度和独创性,体系完备,论证逻辑相当严密,视角独到,不论是为了钻研学问还是消遣时间、增长见识,都非常不错。然而,本书的缺点也不能忽视。 最致命的缺点是批判性的不足,未能跳出自身的局限。首先,有闲阶级的本质上在那个时代就是资产阶级,然而凡勃仑却并没有直接称呼他们为资产阶级,如同偷换概念一般,用有闲阶级这一名词,大大削弱了批判性。尽管凡勃仑运用很大的篇幅和透彻的眼光从消费的角度揭露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及其原因,但是他多次声明无意褒贬和批判,颇有怪异之感。特别是书的末尾的谈及革命的章节——免除生产和保守主义里,尽管谈到了有闲阶级保守的现象和原因,说明他们不愿意革命的原因——希望保持原状,但作者对革命本身却持否定的态度,寄望于社会的逐渐进化。并且他指出,有闲阶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思想态度,而社会思想态度的变化逐渐促成社会的进化,这又与有闲阶级的保守主义相矛盾。同时,保守主义观点又与他认为的制度的进化本质上是金钱制度的进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掠夺——有一定的矛盾。尽管凡勃仑撕开了有闲阶级的遮羞布,将他们的丑恶在众目睽睽之下展露出来,但是他的观点本质上缺乏批判性,某种意义上为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有闲及其观念的渗透找借口辩白,没有将刀刺向有闲阶级的痛楚;另外,他蔑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社会变革的认识也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另外,凡勃仑运用了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内容,但似乎并不够科学和可靠,比如他常常引用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以探寻现代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有闲阶级的心理等等。然而这样的印证我并未看到有足够的可信资料来印证,他甚至没有给出资料的来源、研究者的姓名、资料来自哪些原始部落等等。作为一名心理学学生,似乎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也并无相似的理论或研究来支撑。凡勃仑运用这些领域的内容时,更像是利用大众对一些内容的刻板印象,而非有真凭实据。倘若对这些内容追根究底,很可能动摇本书的理论基础。 凡勃仑在本书中尚未提出应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明确且行之有效的出路,主要着重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尽管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但是对社会变革没有知道意义。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同样十分消极,安于现状,认为很难改变社会,缺乏主观积极能动性。 总的来说,本书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照来阅读,尽管相比于马克思的著作,理论的深度、独创性、批判性、体系性、哲学性远远不如,但它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中国现代社会未来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