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的读后感大全
《小约翰》是一本由[荷兰] 弗雷德里克·凡·伊登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约翰》精选点评:
●选择有人和人的痛苦的都市生活
●再次拜给耐性……
●真正好的童话都是写给成人看的。 这本书建议找鲁迅译的版本来看。 他老人家虽然文字晦涩,但也是极传神的。字字千斤。
●鲁迅喜欢的成年童话,就是有深度一点哇 > <
●隐喻了很多事物。在人类之间,有喜有悲;跟随牵牛小子左右,只有梦幻和美好伴着你;毁灭者找上了你,只会让你感受到各种痛苦艰难和可怖,让你认清现实。后两者都是极端的,果然在人类之间尚可。请珍惜当下,知足常乐,不要逃避(也是对我自己说的)。 有些地方的翻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读不惯外国文学还是真的是翻译问题。 这本书还行吧,越读到后面慢慢有些吃力,但是读到毁灭者那部分莫名爽,大概是因为终于总算有人叫主人公认清现实了。
●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该多好...
●更喜欢鲁迅的译本
●存在的意义,攫取的越深,痛苦越强烈。
●里面的小精灵是蓝精灵的原型呀!从编排上来说,牛布衣的文章适合放在附录最前面,这样有利于理解鲁迅译的人名。鲁迅版本明显更倾向于散文化优美却含蓄的语言和意境,这个版本则翻译得直白的多,像少儿读物。但是类似最后一章等含有哲学意味的章节,所表达的含义,却是鲁迅的版本更明了;这版本有点不知所指。优秀的外文作品真的会因为翻译丧失很多韵味,这本书多少让人觉得虽有意向,涉及思考,但浅尝辄止;如同咀嚼别人嚼过的东西,除了味同嚼蜡外,还带有别人的口气。
●这个翻译的“了”字简直无语头了
《小约翰》读后感(一):一本比较古怪的书
这可真是一本比较古怪的书。先看开头四分之一的时候,以为又是一本单纯写给孩子的宣扬爱自然爱环境的低幼读物,但再往下看却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了,尤其当将知、死神、穿凿这些人物一一出现之后,本书的哲学意味也愈加浓厚,到最终约翰与神子一同往人类苦难前行的时候,全书几乎成了一本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了。说实话,我可真还没有见过能转折如此之大的书呢。
又,本书据说最早是由鲁迅先生翻译的,我看了这个版本的一点点,确实拗口,全不合现代白话的习惯,但是那几个译名却很见功力,我不明白新译本为什么不保留。下面是新旧译名的对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新-旧
牵牛小子-旋儿
知更女孩-荣儿
万事通-将知
毁灭者-穿凿
零博士-号码博士
《小约翰》读后感(二):人能不能对自己忠诚
当我遇到小约翰时,
我仿佛看到了自我意识的一个小枝桠钻进了他的大脑皮层
我和他一起遇到了那只巨大的蓝色蜻蜓
然后一起走过一生.
就像看到光门,灵魂跳进了另一个世界.
[蓝的是宽大的水面,直到远处的地平线,在太阳下,却有一条狭的线发着光,闪出通红的晃耀。一条长的,白的飞沫的边镶着海面,宛如黄鼬皮上,镶了蓝色的天鹅绒。地平线上分出一条柔和的,天和水奇异的界线。这像是一个奇迹:直的,且是弯的;截然的,且是游移的;分明的,且是不可捉摸的。这有如漫长如梦幻地响着的琴声,似乎缭绕着,然而且是消歇的。
于是小约翰坐在沙阜边上眺望——长久地不动地沉默着眺望——一直到他仿佛应该死,仿佛这宇宙大的黄金的门庄严地开开了,而且仿佛他的小小的灵魂,径飘向无穷的最初的光线去。一直到从他那圆睁的眼里涌出的人世的泪,幕住了美丽的太阳,并且那天和地的豪华,回向那暗淡的,颤动的黄昏里。]
我感到心里涌进一股呛人的喜悦,而且和感激搅打在一起,一路冲上眼眶.
一个世纪以前的凡·伊登一定有同样的感觉,
或者更强烈,不然要如何击穿这一百多年.
鲁迅先生也一定是的,不然要如何用异乡的语言,还原这样的虔诚.
人能不能对自己忠诚
你不见了那个诚实的自己很多年.
我知道也许这么多年蒙了自己双眼,幕住美丽太阳的
不是清明的泪.
也许那诚实的自己一直在人们心里的地脉中潜行
我们看不到祂在人世中的树冠
只是祂庞大的根系,悄悄蔓延开来
然后待年老时候,树荫下有一个国度.
是我让你在不懂泪水的含义时为人们流泪
是我让你在不了解爱的时候去热爱
“我和你同在,而你不见我;我触动你的灵魂,而你不识我。”
“为什么我现在才看见你呢?”
“必须许多眼泪来弄亮了见我的眼睛。而且不但为你自己,你必须为我而哭,那么,我于你就出现,你也又认识我如一个老朋友了。”
“我认识我!——我又认识你了。我要在你那里!”
我想到最后,童话是胜利者.
我们总会在童话里找到一切.还有那个诚实的自己.
其中总会埋藏一个坚硬的梦想,
长大后会成熟硕壮却不麻木迷茫.
《小约翰》读后感(三):说说鲁迅翻译的<小约翰>
头一次知道小约翰的时候我12岁,在老爸那套人民出版社的鲁迅全集里。这是鲁迅译的一本德国童话(噢,刚刚发现其实是荷兰的,但鲁迅译自其德文版),但全集里只收录了鲁迅写的序和译后小记--然而这已让我深深着迷。请让我引几段动植物译名小记。
quot;约翰看见一个蓝色的水蜻蜓(Libelle)时,想道:“这是一个蛾儿罢。”蛾儿原文是Feuerschmetterling,意云火胡蝶。 中国名无可查考,但恐非胡蝶;我初疑是红蜻蜓,而上文明明云蓝色,则又不然。现在姑且译作蛾儿,以待识者指教。
旋花(Winde)一名鼓子花,中国也到处都有的。自生原野上,叶作戟形或箭镞形,花如牵牛花,色淡红或白,午前开,午后萎,所以日本谓之昼颜。
旋儿手里总爱拿一朵花。他先前拿过燕子花(Iris);在第三章上,却换了Maiglolckchen(五月钟儿)了,也就是Maiblume(五月花)。中国近来有两个译名:君影草,铃兰。
热心于交谈的两种毒菌,黑而胖的鬼菌(Teufelsschwa-mm)和细长而红,且有斑点的捕蝇菌(Fliegenschwamm),都是直译,只是 “捕”字是添上去的。捕蝇菌引以自比的鸟莓(Vogelbeere),也是直译,但我们因为莓字,还可以推见这果实是红质白点,好像桑葚一般的东西。《植物学大辞典》称为七度灶,是日本名Nanakamado的直译,而添了一个“度”字。
第八章开首的春天的先驱是松雪草(Schneeglolckchen),德国叫它雪钟儿。接着开花的是紫花地丁(Veilchen),其实并不一定是紫色的,也有人译作堇草。最后才开莲馨花(Pri-mel od.Schlsselblume),日本叫樱草,《辞林》云:“属樱草科,自生山野间。叶作卵状心形。花茎长,顶生伞状的花序。花红紫色,或白色;状似樱花,故有此名。”
这回在窗外常春藤上吵闹的白头翁鸟,是Star的翻译,不是第四章所说的白头鸟了。但也属于燕雀类,形似鸠而小,全体灰黑色,顶白;栖息野外,造巢树上,成群飞鸣,一名白头发。
小约翰自从失掉了旋儿,其次荣儿之后,和花卉虫鸟们也疏远了。但在第九章上还记着他遇见两种高傲的黄色的夏花:Nachtkerze und Kolnigskerze,直译起来,是夜烛和王烛,学名Oenother biennis et Verbascum thapsus.两种都是欧洲的植物,中国没有名目的。前一种近来输入得颇多;许多译籍上都沿用日本名:月见草,月见者,玩月也,因为它是傍晚开的。但北京的花儿匠却曾另立了一个名字,就是月下香;"
那些美丽的动物植物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让我为之着迷。然而书中的附录上白纸黑字的写着:鲁迅译的小约翰今已绝版。不过我还是不死心的把全集翻了一遍来确认--当然真的没有收录。于是只好把小记里的所有美丽的名字记到我的笔记本上来安慰自己:原来日本的昼颜就是鼓子花,三月微雨里开遍学校后山坡的紫色花朵有个英文名和希腊神话里的彩虹女神一样,月下香是高傲的黄色的夏花,但是谁可告诉我,热心于交谈的鬼菌和蝇菌,蓝色的火胡蝶到底是怎么样子?
到今天,这桩存了十年的心事,居然就在这异国中文图书馆的旧书架上尘埃落地。这套73年的全集里,真的乖乖的收着小约翰,不止如此,还有小彼得,桃色的云及附录的植物表。叫我怎么不眉开眼笑~~
《小约翰》读后感(四):在童话中前进
我对于新译本中的名字的变化不大能接受,尤其是每次看到小约翰叫牵牛小子的时候,总觉得比在叫旋儿的时候的感觉差很多,这真的变童话了的样子。
“蓝的是宽大的水面,直到远处的地平线,在太阳下,却有一条狭的线发着光,闪出通红的晃耀。一条长的,白的飞沫的边镶着海面,宛如黄鼬皮上,镶了蓝色的天鹅绒。地平线上分出一条柔和的,天和水的奇异的界线。这像是一个奇迹:直的,且是弯的,截然的,且是游移的,分明的,且是不可捉摸的。这有如曼长而梦幻地响着的琴声,似乎绕缭着,然而且是消歇的。
于是小约翰坐在沙阜边上眺望——长久地不动地沉默着眺望——一直到他仿佛应该死,仿佛这宇宙的大的黄金的门庄严地开开了,而且仿佛他的小小的灵魂,径飘向无穷的最初的光线去。一直到从他那圆睁的眼里涌出的人世的泪,幕住了美丽的太阳,并且使那天和地的豪华,回向那暗淡的,颤动的黄昏里……”
很多时候我们会像小约翰般长久地不动地沉默着眺望——窗外除了也有人在其间眺望的窗户之外,是暗红或深紫色的屋瓦,是灰蒙蒙的天空;然而我们的眼眶里依然涌出了莫名的泪,为遥远国度里的海岸风景,为荷兰的沙冈黄昏——冈阜上的野蔷薇在月光下散发着奇甜的香味,芦苇和晚风在浮着白色睡莲的浩大水池畔低低絮语,山毛榉垂在池上出神地端相自己的倒影,单足独立的苍鹭沉浸在孤寂的暇想中,光怪陆离的火烧云围绕落日织成了一座雄伟的拱门,夕照在水上铺就了一条灿烂如烈焰的光路,引向遥天……
。。。。。
不知过了多久,小约翰抬起头来,阳光灿烂,涨满了树梢和草莽,充满了蓝天和晚云。金箭般的阳光里交织着旋儿的歌吟似的声音。小约翰循着日光,循着歌声,追奔而去,直至海边。夕照铺就了一条通向海上落日的光路,一只水晶船儿漂浮着,船的一端立着旋儿的苗条丰姿,另一端分明是幽暗的死神。小约翰呼唤着“旋儿,旋儿”的同时,看到光路的尽头来了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汹涌如烈火的水面上。
“你是谁呢?”约翰问,“你是人么?”
“我更进!”他说。
“你是耶稣,你是上帝么?”约翰问。
“不要称道那些名字,”那人说,“先前,它们是纯洁而神圣如教士的法衣,贵重如养人的粒食,然而它们变作傻子的呆衣饰了。不要称道它们,因为它们的意义成为迷惑,它的崇奉成为嘲笑。谁希望认识我,他从自己抛掉那名字,而且听着自己。”
“我认识你,我认识你,”约翰说。
“我是那个,那使你为人们哭的,虽然你不能领会你的眼泪。我是那个,那将爱注入你的胸中的,当你没有懂得你的爱的时候。我和你同在,而你不见我;我触动你的灵魂,而你不识我。”
童话也好,我们都是那样在童话里长大,曾会有一段日子死心塌地地觉得自己的某个观念或者某个朋友的观点是怎样的成熟了怎样的伟大怎样的不可动摇,可是时间总是让我们愈加困惑,事实上总有一天也总会明白。人生这本书也可能一辈子都读不懂,但是不管读到哪里能懂,也算是一种前进吧。小约翰,在自身中看见神,变是在前进中,寻到那本什么都知道的书的整个过程罢
《小约翰》读后感(五):童年别走
童年如同一个梦境,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改变,变的只是人本身,是人一点点在远离自己的纯真。其实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小约翰非得以与那个童话般的世界决裂为代价,去寻找万事通口中的那本写着任何事物答案的书。难道通晓世事对他来说就这么有吸引力?为什么我们就必须得把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分得那么明确,那么界限分明?
幼时的小约翰不喜欢世人眼中的那个世界,不喜欢他们因为自己是人类而自以为是的姿态,不喜欢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更喜欢在自然界自由自在地生活,喜欢和自然界中的生物不分彼此地相处,有时甚至会因为自己是人类而自卑,自责。那时的他有爱心,会为萤火虫,甲壳虫等的悲惨遭遇而难过。曾经小约翰以为自己不会离开牵牛小子和那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会这样一直跟他们在一起,我也这样以为。可能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着那份单纯,可以不跨入那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可是,最终小约翰还是受不住诱惑,没有听他们的劝阻,一意孤行地离开了,就好像当时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那样。
不知道是不是当他开始对追求那些所谓的真理,就算是他成长的开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的孩子总是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向成人世界靠拢,人成长是自然规律,是无法反抗的,而在这成长过程中,我们便不可避免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
小约翰长大了,他开始考虑更多的事情,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跟牵牛小子他们在一起生活而已了。每个人都有必须面对的东西。他执着于寻找万事通口中的那本书,无聊牵牛小子怎么阻止都不能让他忘记那本书。他们原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之所以能在一起,就是因为心意相通这一脆弱的联系维持。但是人的心意是很难永远保持不变的,很多在未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做出选择的事,在真的来临时,我们却未必真的能那样简单地做出选择。可是小约翰长大了,那么就不得不去面对他该面对的一切了。
成长需要付出代价,这是毋庸多言的真理。一旦人踏进了成长的洪流,那么就身不由己了,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什么,纵使是之前最重视的,最喜爱的,最舍不得的。而此前觉得不堪的成人世界的规则也就必须得遵守,无论心中有多抵抗,都不能例外。
小约翰跟着那个自称毁灭者的人,目睹着这个世界的繁华美丽,欣欣向荣,当然更多的时候毁灭者带他看的是都是不公平和苦难。我想,他之所以叫毁灭者,或许就是因为他在一点一点毁灭小约翰意识中的那些关于生活的美好的定义吧。他带着他看尽人间百态,看尽世间冷暖,他也告诉他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迷惘,不知所以。毁灭者总是对这个世界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他以为小约翰会因而灰心丧气。他带小约翰认识了零博士和永终。好像在很多人眼中零博士算是一个幸福的人,他会因为在学术上一些成就而快乐,也许从这一点上看,他可以算是知足而常乐吧。零博士崇尚科学,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从而造福人类。或许人们都已经习惯把科技进步建立在其他物种之上了。因为习惯,所以麻木不仁。后来,小约翰也很配合地任由零博士处置那只手术台上的兔子。好吧,就当这是成长的成果好了,小约翰终于开始和他们一样了。
而毁灭者的另一位朋友,永终,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死神,小约翰似乎并不那么怕他。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急不来,也躲不掉。死亡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将人从无尽的劳碌和迷惘中解救出来。一个人无论生前多么显赫,死后,都会归于尘土,被埋葬在暗无天日的地底,被腐蚀成白骨,最终和尘土混为一体。在我看来,这是毁灭者给小约翰上的最有意义的一课。
成长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人们只能接受,努力地适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走进成人世界的小约翰似乎和所有人一样迷茫而不知所以,那本诱惑着他走出童话世界的书,他依然没有找到。即便真的找的那又如何,在这寻找途中他失去了多少,而他所认为的无所不晓得书又能带给他什么呢?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知不知道又如何?这本多年以来几乎已成为他生活信仰的书,让他失去了太多太多。生活中不存在什么真理,我们何必太较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我们说不清道不明,人生发展的轨迹也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在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当我们面临抉择和考验,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心,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这样会让自己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