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之记》影评精选
《蜩之记》是一部由小泉尧史执导,役所广司 / 冈田准一 / 堀北真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蜩之记》影评(一):据说本片是日本影坛表现派表演的一大高峰
我本人在网上看到有位干表演培训的日本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说过评论,说是日本的方法派演员往往有个感情流露过剩的毛病,是因为日本演员在解放天性训练的方法出了问题所造成,而传统的表现派演员却往往游刃有余。这片子是表现派一大高峰,每个角色的语速、动作、举止都有讲究,日本的方法派演员如果参加选角,只怕来一个折一个。
《蜩之记》影评(二):看到的还是生死大事
役所广司的脸看着是真难受啊,也不喜欢他的演技。节奏实在太慢了。空镜头还不错。崛北真希是真美。其实主旨看到最后才明了,罗生门根本不是关键,依旧是日本电影的母题,生死观。如果能选择自己在哪一天死,而且周围的人都知道,这种感觉还是挺奇妙的。如果真的能在前一天回顾往生,在那一天慨然赴死,也是挺厉害的。估计这也是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造就的吧。
《蜩之记》影评(三):蜩
蜩丿记古朴而沉重,温缓而浸满勇毅。武士的忠德义信。镜头轻微的摇晃感,一棵树与花所展现的春去秋至,还有胶片电影质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即使全篇温和平缓,也不会让我想要去快进,来错过任何一个带黑泽明影子的导演所呈现的画面。导演太会拿捏这种片子的节奏。秋蜩就是这样一种知秋来,为自己生命鸣泣的生物。人不鸣,而是坦然。把日式电影里温和的一面所展现,没有冲击,就像大提琴缓入曲中,音色稳重只是温和却震撼。
《蜩之记》影评(四):沉闷,几个高潮力度不足,
有点屈原赴死的味道。
原田美枝子表现的确不错,1974年,她以《爱在绿色的风中》(家城巳治导演)一片初登大银幕。但是,原田美枝子在该电影中有裸露场景,电影公映后,在高一的第3个学期,同时为了更好的从事演艺事业,转学到东京都立代代木高中(非正常班),并在代代木高中毕业。1998年,原田在平山秀幸执导的《乞爱人》一片中分别饰演女儿以及回忆画面中虐待女儿的母亲两个角色,由此原田囊括了当年大大小小各类电影评奖中的最佳女主演奖。
《蜩之记》影评(五):蜩之记
此作品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与责任,以及之间的联系。
檀野庄三郎本应切腹,被赦免后命令监视小山村居住的户田秋谷,户田被判切腹,日期在三年后。檀野庄三郎与户田一家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片中有一些文化、观念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特别是关于武士的道德职责等。但依旧可以看出,不管是户田秋谷,檀野庄三郎以及郁太郎,各自有着自我对责任的认识和追求。所谓“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即禀承着传统的精神内涵,又有着自我认知。在历史中在统治中的自我追求以传承。很有味道。
《蜩之记》影评(六):无趣
这部是2014年旬报十佳最后一名。讲述一个被惩罚的武士A被下放到农村,监视另一个被判了死缓,下放农村的武士B及其家人。在交往中,帮助周围被压榨的农民,逐渐建立起了岳父和女婿的友谊。最后武士AB为了农民和领导闹翻,武士B拿出隐藏大招,拯救了所有人,还打了领导一拳。但他仍选择慷慨赴死的故事。
这部电影无论故事本身,还是叙事方法,都非常地无趣。整体上就是一般日剧的水准。制作也不怎么样,景色也很差,大气点的镜头都没有。表演上也没有什么亮点。但这次媲美刘亦菲的日本面瘫崛北真希不需要背锅。因为本身故事也没有什么发挥的地方。情节的推进全靠说,悬念全靠写。人物又lack of character,除了两个小孩别人都毫无存在感,看完了连他们干过什么事都想不起来。
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没有比较,如果原著也这么闷和慢的话,只能说有些东西不适合拍成电影。
《蜩之记》影评(七):以美的感受闲谈小引
蜩念做tiao2,是古语中禅的意思。
蜩之记,片名点题。讲的是理想化的武士形象其短暂生命的故事。蝉的生命终结是大自然的作为,而片中武士是以约定切腹的形式终结武士自己的生命,这与蝉不同。另外与蝉不同的是,蝉不知道自己生命短促,而武士早已知道切腹的时机。以蝉比人,我觉得其实是想说,这样的短暂一瞬的生命的美,恰恰是武士的自然,就好像武士和蝉一样,是大自然的创造。这样的比拟,已经将“武士”无限升华。这样就连镜中人,水中影也不是了,不可谓不偏激。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何种自豪与迷恋,自恋的意识形态甚至已经略带扭曲。虽是客观,却并不妨碍对于日本文化毒品迷幻药一般的审美体验。
片中对武士,勇义,约束,切腹等等这些精神为上,并在为信念后贯彻的留仪进行了审美上现代的诠释。力求克制,婉约,留白的表达方式,讨喜的色彩调和,以及主演游刃有余的表演。这是一个偏向于精神文化传承的一种抽象表达。主演反其道而行,将理想演绎的朴实生动可信,十分难得。
《蜩之记》影评(八):这片可能是和中国历史文化最近的电影
如果把这个电影的背景搬动中国,也是很相似的,教穷孩子学论语的老师,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从容就义的文士,处在了一个权谋斗争,贫富冲突剧烈的环境下,文士的命运似乎就是注定了,历史的记载要求真实,对君主要求忠诚,主人公只能选择死亡,这种从容就义要比苟且偷生要高大。看到教孩子论语有点感动,片中有多处涉及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少主出来的背景时唱的水能载舟的歌词,到取得密信坚持秉笔直书的描述,再听到那些朗诵《论语》的片段,中国文化元素全在里面。
影片对传统的对义勇二字的解释,只有知义而勇才是勇的本质,一味斗气的勇叫莽,而孩子去府里直面家老,有点演戏的成份在里边,但到底算是对主人公义勇二字的继承。并且对义勇不光是对君主个人的忠诚,而在现代背景下,对平民弱势的保护作了更有意义的诠释。
能够秉笔直书体现的是文士的勇,看了中国历史片,很少这种内涵,那么多的历史连续剧,电影都把重点放在武侠上,中国文化能传承决不是侠,侠以武犯禁,拍了那么多,没有把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南宋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可能有点道理了,文化缺失了,对本民族的历史都不尊重,要去篡改的民族,拍出电影连本民族的人都不看。
我不是文化文艺出身的,有砖轻拍。
《蜩之记》影评(九):蜩之记:人间一梦晚蝉鸣
蜩者,蝉也。这个在中国已经很少使用的汉字,在日本专指蝉之一种,学称日本夜蝉。每当夏季拂晓或傍晚时分便发出“咔呐咔呐”的蝉鸣,声音高亢悲切,尤其秋意袭来之时,仿佛是在感叹夏之终结。在中国,蜩字音条;在日本,则与“日暮”同音。凭字辨意,即便不懂日语,也能猜出这两个字大概的意思,所谓度日,逝者如斯。
电影改编自2011年获得直木奖的同名历史小说,蜩之记三字便已点题。幕府时代,身负隐秘的户田秋谷(役所广司饰)因七年前与藩主侧室私通的罪名,被赐切腹但缓刑十年,期间受命撰写藩主家谱。“蜩之记”即秋谷日记的题名,夏蝉入秋,自知余命不多,却能不计生死,笃定而行。在藩主城内因持刃伤人犯下重罪的檀野庄三郎(冈田准一饰),被遣罚乡下监督还有三年期限的秋谷。在与秋谷一家的共处中,庄三郎逐渐被秋谷的正直人格所打动,并生出惺惺相惜的师徒情感。庄三郎发现了秋谷的冤情,而冤情背后还有着左右藩国命运的更大迷局。
故事看起来很有几分时代剧黄金时代的古风,由小泉尧史来执导实在是一个妥帖的选择。小泉尧史是电影大师黑泽明最钟意的门徒,跟随大师28年,担任过《影子武士》《乱》等黑泽明晚期作品的副导演。两人在黑泽明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见面,筹备由黑泽明编剧的电影《黑之雨》。据黑泽明的女儿黑泽和子回忆,大师去世当天守在近旁的唯一外人就是小泉尧史。作为追随最久且最了解黑泽明的人,《黑之雨》的导演工作也自然而然落到初执导筒的小泉身上。
《黑之雨》的开篇以照片加致辞的形式超规格致敬大师,但影片所呈现出的冲淡舒缓的风格却与黑泽明电影的思辨绝厉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影中的武士虽身负武功,却始终无法为城主所赏识,只能过着浪人的生活,与贤惠的妻子一同寄情山水是他唯一的慰藉。这与《蜩之记》的故事设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黑之雨》中的武士尚且不忘以武服人,而在《蜩之记》中却只能退至日常生活凭文寄意了。
这样的转变也从本质上迎合了当下日本观众对于时代剧审美趣味的转向。这种转向以藤泽周平的历史小说为滥觞,以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为标志,甚至形成当下时代剧的标准范式。武士不再背负沉重的剑戟,而是钻研起家计与食谱。只是从新意到程式,看多了难免会厌倦。电影在宣传时也将重点放在“夫妇爱、家族爱、纯情爱、师徒爱”上,声称要为今天的日本人奉献一部爱的物语。如此一来,在治愈、感动泛滥成灾的当下日影中,影片最终会呈现出何种效果多少会让人有些担心。
更值得期待的是演员们的表现,经过多部时代剧历练的役所广司表演亦庄亦谐,已臻化境;正在接受大河剧锤炼的冈田准一也有着日本偶像少有的老成持重;而一直被诟病演技过于生涩的堀北真希,则刚好契合了秋谷女儿薰的清纯形象。
《蜩之记》影评(十):一隻畫在紙上的漂亮的蟬
小泉堯史《蜩之記》
一隻畫在紙上的漂亮的蟬。
一個乾淨明亮的古典世界。
一開始,就瓢潑大雨,雨聲響亮。似回《羅生門》。三兩秒後,攝像機穩穩推到室內,窗明幾淨。宣纸,筆墨,脱尽黑澤明《羅生門》的蠻荒瘮人氣。窗外風吹進來,桌上紙亂翻,一下子,争斗發生了,继而七年前一樁案件再被提起,一個人浮出時空。他是戶田秋谷,因七年前一起冒犯获罪十年,只有三年可活,三年後,將被強制切腹,而現在正在幫即將取他性命的羽根家族整理藩屬(即家譜),他當然知道他們要殺了他,他們也知道他們要殺了他,所以雙方都表現得沒事人樣,唯有年輕的檀野莊三郎頭一次聽說,就被猝然投到他們雙方之間,他們委派他來監視編撰家譜的秋谷。也正因有用着秋谷的地方,老君上缓他十年刑,闭门休書,于是得以与妻小生活一处,共度最後時光。故事就在外来者檀野和秋谷及亲眷五个人中间发生了。
这么个人物设定,让我心頭一凛。看来,导演是要表现绝望中的個體,看着死亡一天天紧逼生命倒数的人,导演会让那可怜的秋谷做甚反应?疯了,狂了,抑或心如死灰?或者登高一呼?**結果都没有,只是我的好莱坞思维惯性的臆想。**檀野快马来向山村递交书函给秋谷的细微动作就让我提高了警惕,这部日本电影不会那么简单。你看他們两个,一封信,一递一接,三两个小动作,意味就出来了。早在檀野上马前于城外道边墓碑前鞠躬,我就该察觉出它不會落俗。紧张兮兮的懸疑题材,导演硬把它缓了好几拍,缓得让人暂时忘了敦厚的男主角會開膛剖肚會血淋淋。
故事梗概不赘述。说师承關係,前半部,跟《羅生門》相似,都是面對撲朔迷離的疑案,寻访各色人等,進行拼圖似的求證。《羅生門》中有和尚,《蜩之記》中有尼姑。有出入的是,前者晦澀悲觀,表現人性黑暗齷齪;後者平和大氣,表現永恆的各種超越存在的感情,如勇和義,如誦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卑,如有序的四季,如書法投射出的俊秀謹嚴從容,農耕勞作的實在感,舞姿的沈穩恬靜,能劇的收與放背後的傳統沈澱。而編修家譜的工作設定,是西方偵探小說中持護照的墨鏡偵探的變體。
与《羅生門》大不同,120分鐘的电影演了一小时就水落石出,都是繼承權位惹的禍。且秋谷是無辜的,但秋谷还得死(其實八成是自願的)。这时就看導演怎么诠释死亡了:一立秋,馬上八月初八日,离寿终不远了,早晚都要死,是做一只漂亮的蝉、狼狈的蝉,还是破罐子破摔的蝉?观众这时候领略过秋谷为人,知道他肯定得漂亮地死,关键是怎么死得漂亮点!
要漂亮,光嚷嚷幾句漂亮話是不行的。秋谷儿子郁太郎的穷朋友就是个無言的典型,尸体抬回家,平放着,蒙着布,掀开,脸上挂笑,往下卷薄被,上身每一处是好的,鞭痕累累。這會兒,斜刺裏插一句懵懂妹妹小春奶声奶气的“哥哥还在笑着呢”。
就这样,另一位前輩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鬼魂開始出沒。你看鏡頭,如海邊靜坐的側面鏡頭,如室內仰角拍攝的鏡頭;又不僅是鏡頭,還包括更深層的東西,電影賦予每個人的存在感和尊嚴,就連反派角色都讓人沒法輕視鄙夷,跑龍套的也是,即便閃身一過不發一言的草莽殺手。*最后时刻更是小津完全附体,秋谷焚香洗浴后告别亲人随二监督切腹的人出了院门,在“之”字型小路上走,然后是树顶及远山,然后字幕升起。*闻到那种苦味与決絕了吗?
听说在日本几周来都是票房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