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幻四十年之记忆中的农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梦幻四十年之记忆中的农村

2019-08-09 11:00:56 作者:王老五爱悦读 致远悦读 来源:致远悦读公社 阅读:载入中…

梦幻四十年之记忆中的农村

(1978年,堂邑公社苗庄大队民兵

  刚刚看了一本书:《见证——聊城改革开放四十年难忘瞬间》,深有感悟,这真是一个伟大时代

  四十年,差不多正好是我的年龄小时候经历的那种生活与当下比起来,唯有用梦幻”来形容。问及老人,他们都会说:“谁知道发展这么快啊!”

  这不是某一家、某一户、某一个人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天壤之别

  在我幼小时记忆里,大队有个民兵连,每年还要组织民兵打靶的,步枪机枪就放在大队部的橱柜里,甚至小孩子也可以摸摸枪,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大人们打靶结束后去抢弹壳。为什么枪都配发到村里,因为那还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还是一个“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年代(现在也没死心),再看看当下的生活,枪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好像太远了吧,远到像是在另外一个世界

  哪怕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从来没有死过,我们有火箭军、有航母、有歼20,哪里还用得着那些机枪和步枪?正规军还用不完哪里还会用民兵?

  而在四十年前,是连大姑娘都会表扬为“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的,恍若隔世!

  那个时候还有知青下乡,济南插队知青来到莘县董杜庄,与全国劳模曾广福一起舞锹弄镐,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种无尚的荣光,因为曾劳模曾参加过开国大典一生被毛主席18次接见,可了不滴。据我们莘县消防大队的老领导们讲,曾劳模曾去莘县消防大队讲过课,他有一个“道具保存的很好,是一棵烟,这棵烟更了不滴,是毛主席亲手递给他的!

(曾劳模在给知青讲耕种

  而现在,乡村的人成群地涌向城市,与当年的知青下乡的路线正好相反。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乡村,第一书记作法依然是给贫穷闭塞的乡村带来了光明希望,尤其是当下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实,农村的发展必将像过去四十年城市的发展一样,阔步前进。

  那个时候的城乡差距是不大的,城市里的人甚至还不如农村的人吃的好,很多老家在农村的“城里人”甚至还要从老家带些粮食贴补家用。那是一个农业至上的年代,工业需要农民交的工粮卖给外国换来外汇,进而购买国外先进机器。所以,聊城的劳模曾广福、张广忠都是农民。

  那时候的农村,真的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是“大有作为广阔天地”,所以豫剧《朝阳沟》才会成为精典。

(1978年,聊城县城关公社交爱国粮”)

  至今记得父亲一起交工粮,麦子都是要晒了又晒的,直到干的很透了才用地排车子拉到粮所去,工粮其实就是以实物缴的农业税。每个乡镇都有粮所,粮所里有好多圆形的高高的粮仓大门口的壁墙上写着“以粮为纲,发展农业”或者“保障供给,发展经济”的字样。粮所是一个乡镇里最好的单位,甚至比乡政府都好,因为这里“油水”最多。而如今,粮所早已成为人心底一个久远的记忆。

  农业税也早已取消,农村也再不是当年的那个农村。

  甚至,那个时候连自行车也有人查,去乡镇赶集,在集镇的入口处,会有戴红箍的人冒出来看你的自行车有没有车本,有没有挂牌,车本是那种像小学生证似的红皮小本,一般都是卷起来放到把套里面,车牌大小相当于一本16K的书竖着切开一半,两头各用一根铝条绑在辐条或盖瓦上。

注意看车子后盖瓦上的车牌)

  因为,那个时候的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一点儿不亚于现在的小汽车,买一辆自行车得省吃俭用好几年,还得凭票买,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年代。

  谁家姑娘如果出嫁,娘家肯陪送一辆自行车,那就“可了不滴了”。

  自由恋爱还没有出现,包括城市里也是以媒人介绍为主,与当下相同的是婚姻支出都是男方最大的一笔,很多的人家会因此而欠下巨额的外债,农村说是“拉下了饥荒”,这些“饥荒”最后或者都会分摊到新人头上,但纵然是这样也要场场面面、风风光光地大摆宴席,并不是为了攀比,人这一辈子就结一次婚,怎么着也得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

  接新娘子也是骑自行车去,车把上都栓着一根红色的布条,接亲与送亲人的扣鼻上也要栓红布条,人人脸上都露出泛着红光的笑容结婚送亲是一个村里大事,这件事一般都放在冬天来办,是为了不耽误农活。置办家具嫁妆都是需要时间的,很多的东西不像今天这样是随买随有,都得一点儿一点儿积攒,买不着。

  结婚之前,男方还要安排驴车去接自己的姑啊舅啊的,如果谁家有辆马车那就相当于当下的奔马宝马了。因为马车不同于驴车那样随便套个地排车就行,马车的轮胎粗,车箱也大,车梆与车把等吃力关键部位还包着铁皮、打着铆钉。

  还有的人家会放电影大概是四十块钱放一场,只有有钱的人家才舍得,都是一些喜剧片,像《月亮湾的笑声》、《七品芝麻官》等。四十块钱什么概念一家人全年收入恐怕也到不了四百块吧。

  数钱最多的时候就是卖棉花之后,聊城是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八个县全部进入棉花百强县,1984年,皮棉总产量全省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咱聊城厉害不?

  每个乡镇都有棉厂,将收来的棉花小山一样地堆起来,然后再脱籽打成皮棉,打成一个又一个“柍子个子”,死沉死沉的。于是,棉厂成了与粮所并列的好单位,那些棉厂的头头脑脑们在那个时候每天都可以吃上烧鸡,俺得个娘娘唉!哪可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但农民也从卖棉花中得到不少的实惠,那种十块钱一张的大团结哗啦哗啦的声音好听哎!

(1980年,聊城县许营公社农民喜领售棉款)

  农村的孩子上学连课桌也没有,就是用砖垒起来的土台子,上面再搭上水泥板,黑黑的教室是因为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冬天的时候只有用砖堵起来,里面彻底成了黑屋子。有一句顺口溜叫“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到我三年级的时候,窗户上开始塑料布,教室里有了木头课桌,是两个人一桌的那种,我们还要共坐一张条凳,黑面黄腿,很多的村子连这个条件也没有。

  老师都是民办教师农忙的时候就放假,老师要去自家地里干活,学生也需要去帮助大人。甚至老师有时候也会带学生给自己干活,那些孩子们给自己干活的时候都偷懒,但给老师干活的时候像比赛似的看谁更卖力

  给老师家种棉花,打棉花杈,逮棉铃虫……(1979年,阳谷县四棚公社小学图片皆来自《见证——聊城改革开放四十年难忘瞬间》,感谢!若有侵权将及时删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