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邓肯自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邓肯自传》读后感摘抄

2021-01-12 03:5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邓肯自传》读后感摘抄

  《邓肯自传》是一本由伊莎朵拉·邓肯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邓肯自传》精选点评:

  ●邓肯,伟大的舞蹈家,性感的魅力十足的有独立思想的解放了女性的伟大的人。爱邓肯!!!

  ●听

  ●神奇的女人。自传类的书在豆瓣中偏冷门。

  ●当像她一样去追逐,当像她一样去爱。

  ●我认真部分看法,支持女性独立自主,在困境的时候潦倒的时候也很坚强。断断续续看的情节有点忘记,比较真实的写出所有,其实我应该搜索一下她的生平和新闻来看看才可以辩证看代,发懒了……

  ●希望能有她十分之一的坚持和自信,pursue your dreams

  ●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同时相会,在爱情的舞台上。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人,相爱的人,真实、自然、赤裸的人,攀登欲望的山峰,渡过性灵的河流,穿越精神的森林,最终到达宁静的坡谷。—《邓肯自传》

  ●家里的书,很小的时候看的 差不多10岁吧

  ●太惊艳了

  ●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人物传记居然是现代舞之母。自传必然不那么诚实。可这样一个表演型人格写的女性人生可真好看,证据就是对她那间神叨叨的黑暗舞室记忆犹新,有如梦魇。

  《邓肯自传》读后感(一):迄今为止最真实最完美的自传

  已经是第三遍阅读此书了,这是一本最真实最完美的自传,诠释了伊莎多拉邓肯对艺术所倾注的全部热情,愿意为艺术献身的执着精神,很多人称自己了解艺术,懂得生命的真谛,很难有人像邓肯那样,能够为艺术献身,能够全身心地倾注自己的全部,非常好的一本书,无论读多少遍,都百读不厌。

  《邓肯自传》读后感(二):无题

  这个结局看的人匪夷所思,邓肯最终投入了共党的怀抱?真正光怪陆离如梦如幻的奇特一生,感觉她世界中的梦想与现实都是融为一体真真假假分没有清晰界限的,她靠爱情和舞蹈的灵感和激情而活,艺术家多出精神病的原因也许是他们很难将现实与精神世界区分开吧,难以想象的人生。都在追随内心的指引,邓肯是一个彻底按照内心指引而活的淋漓尽致的生命,但这样的生命真的好不真实,加上这几天睡眠不佳白天有点萎靡,更加强了这种梦幻般的感觉。她的人生太不真实了。有点恐惧那样的人生。她生命中有很多我向往的元素,随性、漂泊、精美的住所、多变、丰富的精神世界、志趣相投的各路友人、不断发展的个人事业,但她的人生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之后,就有一种“这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这样的感觉,那些元素拼接成的正幅画面成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和我想象的有很大出入,毕竟别人的人生中,那些元素的连接处,都充满了个人化的强烈情感、刻有个人基因的心酸甜苦,那有血有肉的一幅画才是那个人完整的生命呈现。

  也许每一个艺术家的生命都有这些元素,但他们的生命如何蜿蜒辗转的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并在这其中灌注了自己的血液,就呈现出了丰富多姿的各色人生故事。

  每个人的人生滋味,只有自己能真切的品尝它其中的韵味。

  《邓肯自传》读后感(三):邓肯与美术馆

  家里一直保留着03年的《邓肯自传》,邓肯一度捉襟见肘,住在伦敦和巴黎时常常逛博物馆,除了大英罗浮,也有私人小众如吉梅、卡纳瓦莱、布吕尼博物馆,也会专门跑去朝圣一幅画。她记录了不少在美术馆的感受:如果你连一个面包也买不起,睡在博物馆门前,仍等着门开了之后,看一眼里面的画。那也是富有的生活。

  在大英博物馆,她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她有一段描述说“10月的天阴霾而寒冷。我们初次领教了伦敦的雾,而一成不变的角票汤也行也许已经害我们患上了贫血。就连大英博物馆也失去了它往日的魅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邓肯心中,大英一直有着一席之地。后来她在巴黎被看成“希腊艺术的复兴者”,我想她并没有真的到希腊,大英的希腊艺术藏品丰厚,甚至有半帕特农神庙的藏品,对她启发应该不少。

  去罗丹美术馆:在那里,罗丹这位伟大的雕塑家的全部作品首次公开展出。我第一次进这个展馆时,我对这位艺术大师还没有什么了解,只是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每次参观时,当听到那些无知的观众说“他的头在哪儿”或“他的胳膊怎么没了”时,我都非常气愤,常常回头厉声斥责他们:“你们懂什么?!这不是人体,是艺术,是一种象征,是对人生的理解。”

  在罗浮宫:我们常常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先到卢森堡花园里跳舞,然后走几英里到巴黎卢浮宫呆上几小时…… 那段时间,我们天天去卢浮宫,直到关门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虽然没有钱,在巴黎也没有朋友,可我们好像应有尽有,卢浮宫就是我们的天堂。

  卢浮宫关门后,我们便踏着暮色往家走,还要在杜伊勒利宫花园里的雕像前逗留很长时间。回到家吃完芸豆和沙拉,喝过红葡萄酒后,我们真感到像神仙一样快乐。

  在弗洛伦萨的几个星期都在美术馆、花园、橄榄园里转悠,一直处于狂喜的心情下。她坐在波提切利的《春》前好几个小时,好心的工作人员给她搬来搬凳,这幅画启发了她创作舞蹈,喷发出柔和美妙的动态效果:铺满鲜花的大地柔和起伏,山林女神们围成一个圆圈,风之神的凌空飞舞,这一切都环绕着中心人物——她一半是阿芙洛狄特,一半是圣母玛利亚,用一个很有意味的手势象征着春天孕育万物。

  《邓肯自传》读后感(四):邓肯:大概坚持艺术的人,都有些一根筋

  不止是坚持艺术,坚持自己所爱的事物的人,都有些一根筋。磕磕碰碰撞了头,也不当做是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地做下去,让人佩服不已。

  很早我就知道邓肯了,因为曾经读过林怀民的书。已经记不清是记录林怀民的书还是林怀民写的书了,总之在那时读完了之后,为着他们坚持艺术的精神而感动,就去了解了一些舞蹈大师。加上前段时间董卿在诗歌大会上背起了叶赛宁的诗,叶赛宁和邓肯曾经结过婚,重新勾起了我对邓肯的兴趣,就去找找有没有书可以看,没想到,邓肯还真的出过一本自传。

  我曾以为,享负盛名的人,一路吃的苦会比普通人少一些。我错了。邓肯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了,“我对父亲一无所知”,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美满。她们常常搬家,过着拮据的生活。即使后来她的舞蹈才华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也过了很长一段生计难以维持的时间。

  然而在为着生计发愁的时候,她也不愿意牺牲自己信仰的舞蹈,而去迎合观众,赚取大把的钞票。柏林的经纪人来找她,“把价码抬高到一晚1000马克,并承诺可以先签一个月的合同”,邓肯拒绝了,喊道:“我之所以来到欧洲,为的是要通过舞蹈进行一场伟大的宗教复兴,是要通过舞蹈动作表达人体之美、心灵之美及神圣、绝不是给吃得太饱的资产者作饭后余兴节目!”想到晓松奇谈里,高晓松说,人们批评他说眼前的苟且还顾不上,谈什么诗和远方。但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大家没钱吃饭,还是坚持着弹琴,玩音乐,写诗抱头痛哭。这些心中有信仰的人,不是没有苟且的时候,只是他们把诗和远方看得更重。

  哪怕生活很辛苦,经常进出上流社会,邓肯却从来没有羡慕过。她说:“每当我听到家长说要为子女留下一笔钱时,总纳闷,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生命中的冒险精神吗?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每一分钱,只会让他们更加软弱。你能给孩子的最好财产就是让他去走自己的路,完全自立自强。”虽然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年纪小小就放弃学业开始舞蹈教学,但是她拥有的独立思想却并不比那些上层的人低。比起是不是金钱决定我们的地位低人一等,我想我们的思想态度更为重要。

  最为感动的是邓肯对于舞蹈教育事业的付出。在她的自传中,常常看到她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而奔波,去找寻有足够经济能力的人支持她,甚至不惜去借贷——“我不得不借利息高达50%的高利贷,支付学生们在瑞士的开销。”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为着学校花了多少精力,抱怨学校像个无底洞,总是不够钱,她只是很坚定地去付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比起那些想做又不做,做了又要抱怨的人,我觉得邓肯太了不起了。

  邓肯表演过那么多场,最让她感动的表演,却是在古巴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咖啡馆里。观众是“形形色色吸食吗啡、可卡因及鸦片的人,还有酒鬼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渣滓”。有个人在咖啡馆里弹琴,邓肯就开始起舞。从最初的“鸦雀无声”,到“许多人开始啜泣,当我准备离开咖啡馆的时候,他们都过来拥抱我”。确实,有才气的人需要一个平台展现自己,而邓肯在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都能获得认可,有才华的人,在哪里都不担心发光的问题。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也许是自我膨胀的才气吧。

  虽然没有荣幸看过她的舞蹈,但是仅仅是读她的书,都感觉她的舞蹈很美,纯净、不矫揉造作。她的文字并不让人感觉轰轰烈烈,像爱情小说那样荡气回肠,只是感觉很舒服,娓娓道来的故事,不故意渲染自己的苦难,不为自己与上流社会的接触而骄傲。

  推荐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