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1-12 04:2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语言论》是一本由爱德华·萨丕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论》精选点评:

  ●看不太懂…什么时候再刷一遍

  ●快半年过去了,这应该是2017年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写论文的过程看的书反而少了。

  ●人先要说点什么,才谈得上要怎么说它。

  ●看不懂!告辞!

  ●“我们不会总是愿意自己的血肉凝成象牙。”(看完了~真欣慰没拖到年后

  ●还是弱点

  ●很专业,看得出作者已经很用心把语言研究讲得浅显,不过对外行来说还是很难懂。说实话,我是看第七八九章的,貌似都不是重点了。

  ●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内容相比,本书的观点其实相当温和,仅指出了语言在把信息集中表现于词语一端还是语法结构一端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另,萨丕尔对汉语的分析(分析,孤立,仅只包含基本概念和纯关系)或许可以支持王浩“汉语最适宜于分析哲学研究”的看法

  ●只读第一章,了解他对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观点。

  ●大概明白了我们学习一门课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基本概念

  《语言论》读后感(一):《语言论》个人短评

  如果说索绪尔身上有着哲学家的风范,那么萨丕尔则拥有着艺术家的气质;故此,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萨丕尔则觉得语言是“最硕大、最广博”的艺术——“像山岳一样伟大”。从本书以及其论文集的一些字里行间看出,他似乎很是有种世界观与语言观的理想情怀,无论是对国际辅助语抑或语言普遍性的论述。但本质上他是非常追求语言本身的逻辑与理性的。本书重头的四、五、六章显示出了他对于语法程序、语法概念以及语言结构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的尝试,尽管有着某些偏颇之处,但是对于任何一种语言,他都是抱着普遍观的态度来看待的。这就是对古希腊语与古拉丁语的保守护法者们piapia打脸,所谓某种语言高贵或者低贱,完满或者残缺,萨丕尔就告诉你:没这档子事。他的某些看法充满艺术感:比如“一个词是从句子分解成的,具有孤立‘意义’的,最小的叫人完全满意的片段”;又如句子“是一个统一的思想的叫人感到美满的体现”,也是蛮醉人的论述。要是拿金庸的武侠小说人物来比,萨丕尔不是令狐冲也是慕容复一类的人物;索绪尔接近一代宗师王重阳;至于乔姆斯基吧,要么像欧阳锋,要么像丁春秋。

  《语言论》读后感(二):语言和思维

  1.我们确实看到这种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我们眼前进行着。工具(语言)使产品(思维)成为可能,产品(思维)又改良了工具(语言)。一个新概念的产生总是在旧语言材料的使用多少有点勉强的时候或者是扩大了的时候预示出来;这个概念在具有明确的语言形象之前是不会获得个别的、独立的生命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概念的新符号是用已经存在的语言材料,按照老规矩所制定的极端严格的方式造成的。有了一个词,我们就像松了一口气,本能地觉得一个概念现在归我们使用了。没有符号,我们不会觉得已经掌握了直接认识或了解这个概念的钥匙。假如“自由”、“理想”这些词不在我们心里作响,我们会像现在这样准备为自由而死,为理想而奋斗吗?但是我们也知道词不只是钥匙,它也可以是桎梏。

  2.只要适当地回答了下面四个主要问题,任何语言都可以归到正当的地方去:发这个音时声带位置如何?气流是只通过口腔的,还是也流到鼻子里的?气流是自由地通过口腔的,还是在某一点上受到了阻碍的,要是受到阻碍,又是怎么受到的?口腔里的确定发音点(包括元音的舌位和唇位)是什么?

  3.文学把语言当作媒介,可是这媒介是分为两层的,一是语言的潜在内容——我们的经验的直觉记录,一是某种语言的特殊构造——特殊的记录经验的方式。主要地(从来不是完全地)从下面一层取得质料的文学,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翻译而品质上不至于损失过大。如果文学在上层的活动多于下层——Swinburne的抒情诗是相当合适的例子——就不如说是不能翻译的。这两类文学表达都可能是伟大的,也都可能是平凡的。

  《语言论》读后感(三):笔记

  美国观念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作。其体系是依据Croce(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学派)的《心灵哲学》建立起来的。 一、引论:什么是语言 (走路与语言,走路是机体、本能的功能;语言是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例如,喊叫、感叹词、象声词这些在语言中的微弱作用,非传达意义。) P7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听觉基础;思维表达的外衣) 二、语言的成分 (音,词,词组。后两项有意义。是一个特定观念的外表标记。) (词的分类:不可拆分;复合概念) 句子。P31 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它把说话的主题和对这个主题的陈述二者联结起来。 P33 语言的本色就是把根本成分、语法成分、词和句子跟单个概念,或组成整体的概念群按习惯联合起来。 三、语言的音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发声的基础)

  四、语言里的形式:语法程序 (词的组合) 五、语言里的形式:语法概念 (句子的概念及变化:根本具体;派生;关系性的) 六、语言结构的类型 结构分类: 基本类型:关系。简单,复杂;纯关系,复合关系。 方法:孤立;黏着;融合;象征。

  七、语言,历史的产物:沿流 沿流:drift。 (改变。个人差异。方言差异) 八、语言,历史的产物:语音规律 九、语言怎样交互影响 (不同语言间因交际带来的改变:外来词汇;词汇形态的改变)

  十、语言、种族和文化 (不一定一致) 十一、语言和文学 (语言作为文学的质料或媒介。) P209 大概没有别的东西比诗的声律更能说明文学在形式上依靠语言。 P211 语言本身是表达的集体艺术,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个人在集体的创造里消失了,可是他的个人表达留下一点痕迹,可以在语言的伸缩性和灵活性里看出来。人类精神的一切集体事业都是这样的。语言准备好,或者立刻会准备好,给艺术家的个性以一定的轮廓。如果没有文学艺术家出现,那主要不是因为这语言是薄弱的工具,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不利于产生追求实在有个性的言辞表达的人格。

  《语言论》读后感(四):摘录和笔记

  为了写作业读的,选了本比较喜欢的领域的书。首先这是大概一百年前的书,db一堆读过各种经典各种老书但sb依旧的公知让我对所谓“经典”有了怀疑。

  CH1 什么是语言

  说了说语言是什么(经典形式的正常语言和语言转移)、不是什么(语音、思维等),先是由当时的感叹词或象声词起源论出发,通过驳斥一些流行观点、揭示一些流行谬误进而引导到自己对语言的定义,然后不断缩小定义的范畴,明确讨论的是狭义的语言和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而绝非“音乐是一种语言”等广义的语言。

  学习走路与学习语言对比,提出言语是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来驳斥认为语言是本能的、生物性的观点。

  很容易认为:感叹词和象声词是近乎或者说就是本能的,语言又起源于这些简单的、也许是近乎原始的词,因此语言是本能的。作者认为,将人痛苦时发出的“噢”看作真正的语言符号,和“我很疼”的意思等同起来,无异于将云彩看作“要下雨了”,语言的定义如果扩展到包括一切这样的推想,就毫无意义。“正常语言里的感叹词、象声词和它们的自然原型的关系,正像是艺术和自然的关系,而艺术纯粹是社会的或文化的”,而对于不同地区语言中感叹词、象声词的相似性,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各种语言是从一个共同的本能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与绘画表现上的民族风格没有什么不一样(p5)。大概是将语言现象与绘画等艺术比较,不同的绘画也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不认为这是本能,而认为艺术完全是社会的、文化的。也不是在语言中排除了“相似的感叹词、象声词”这一现象,而是无论它是否相似,都是社会的、文化的。

  “语言成分中,感叹词属于最不重要的部分。它们所以值得讨论,主要是因为可以用它们来说明:即使是它们,肯定是所有语音中最接近本能喊叫的,也只在表面上具有本能性质。”同样,象声词也不能因为其看似描摹自然的性质而被认为是语言的起源。一些土著语言几乎没有象声词,而英语、德语这类自以为文明的语言却随便使用象声词,说明语言的根本性质和单纯描摹的关系何等微弱。(就自己的体验来说,不同语言的感叹词相似的很多,但象声词就有很大差别。有些语言的象声词更为丰富,比如日语;有些语言本身听着就像象声词(bushi),另外到这里想到期末论文能不能写一个中日韩语中的象声词、感叹词之类的东西。。)

  下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些符号首先是听觉的符号。(然后是视觉的符号(书面语和手势语)——符号的符号,再然后是对视觉符号的进一步拓展(摩尔斯电码等)——符号的符号的符号。禁止套娃!!!另外这里的书面语并非与“口语”对立,而是指书写的文字之类的语言的视觉传达形式)

  听觉的符号,要与经验有联系,而且不能只和个别经验联系,要能作为“概念”,和更广泛的事物类别相联系——即“专名词或各人各物的名字”。(所有语言,都是广义“代词”)

  语言与思维:认为“语言最多也只有在符号表现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才能作为思维的外表”,思维大概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另外文中的“现代心理学”一词指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再次体验到一股浓浓的年代感= =

  “没有符号,我们不会觉得已经掌握了直接认识或了解这个概念的钥匙。加入‘自由’‘理想’这些词不在我们心里作响,我们会像现在这样准备为自由而死,为理想而奋斗吗?但是我们也知道词不只是钥匙,它也可以是桎梏”前半句有db文青内味儿,后半句希望从事文字工作的有点儿飘的人也能知道。文字是好的、文学是美的,但也没有些想象的那样好 、那样美。孤芳自赏是丑。

  关于自言自语、“出声思想”:思想时语言过程的紧缩形式之一。自己与自己交际。进一步紧缩可以使默语的形式。“默语虽然听不见声音,看不见发音动作,但是运动神经的兴奋却是常有的。例如在阅读非常动人的读物 之后或深思之后,发音器官,特别是喉头,往往会感到疲乏”,大概类似于“颅内高潮”吧,以及刷剧或看书看到激动时的感觉

  语言转移:唇语、摩尔斯电码、手势语等。作为符号学的语言学。转移后的形式,有的与正常语言呈映射关系,一一对应,有的则失去部分精细含义,为不完全转移。但不能认为后者证明了一些过程中观念是直接由跟语言绝然无关的符号过程传达的或是由半本能的摹仿来传达的,因为这些较模糊的符号所以能被了解,是因为把它们自动地、默默地翻译成了更完备的词句。(想到常人方法学中的索引链)

  下定义,“听觉印象和与之相关的引起发音的运动印象,是一切言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语言符号能容易地从一种官能转移到另一种官能,从一种技术转移到另一种技术,可见单指语言并不是语言的基本事实;语言的基本事实毋宁说在于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形式构造和概念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我们所要研究的与其说是言语的物理事实,不如说是这抽象的语言。”

  另外还有语言本身的保守性,语言的习得就是社会化。

  第一章看下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读书报告真的不能选不感兴趣的,会怀疑人生。就是想了解一些语言的技术学,不太想看修辞泛滥的文学性书了。。不过自己更感兴趣的还是中日韩语吧,书中更多的例子还是欧洲语言,不过也无所谓啦= =

  CH2 语言的成分

  主要说说词和句,但整篇看来是只在讨论黏着语,没有能联系到汉语的。

  说到语言的单位、语言的最基本成分,我们大多会想到一个单独的音。但作者指出,单音本身没有意义,不能作为以达意为功能的语言的基本成分。将单音作为语言的基本成分是一种机械的、想当然的做法(大概类似于我们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分子)。另外,有些单音可以表示意义,但这只是单音偶然和有意义的词相一致,“不只从理论上看来是偶然,从史实上看来也是如此。”如法语的a(有)、拉丁语的i(去)是原来较丰富的语音组的简化形式。“如果说语言是一幢建筑物,语言的有意义的成分是建筑物的砖,那么语音只能比作造砖用的、没有成型、没有烧过的黏土。”(想到韩语,觉得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地方:1、用音来作音标,而不是像英语那样专门有一套音标字母 ,或者说根本没有音标,发音与文字是一致的,有点套娃的感觉= =懵了 2、每一个单音的叫法和放在音节里的读法不同。单音的叫法有母音和子音之分,母音只有一个音,子音则有一套命名系统,大于一个音)

  词的组成:基本概念+语法成分/附加成分 (由此构成所谓复合概念)。区分了一些构词的类型学:A(真正的根本词)、A+(0)(sing、bone)、A+(b)(singing)、(A)+(b)、A+B。括号表示不能独立存在。比较有意思的是论述像sing这样看起来是根本词但实际上不是:“‘sing’是一个半明不暗的词,闪烁在真正的根本成分和singing型的、经过改变的词的中间”、“我们可以设想sing是属于A+(b)型的,只是b已经消失了”。即英语中这些看似是表示着单独意思的根本词,实际上根据context不同是附加上了不同成分的(如sing可以表示复数、不定式等),因此不是真正的根本词。还举了很多词语分析的例子,看得有点晕= =,而且例子都是拉丁文的,比较陌生。。

  词是什么: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的差异,说明了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是词,在另外的语言中就等同于句子。从功能的观点来给词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词可以表示单个概念,也可以表达完整思维(p28)。“词只是一个形式”、“各种语言里承担孤立概念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是可以互相比拟的,成形的词可不然”。根本成分(或语法成分)和句子(?)是语言的主要的基本功能单位,前者是抽象的最小单位,后者是一个统一的思想的叫人感到美满的体现。词则是语言的形式单位。“从言语的现实里抽象出来的语言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适应从经验的现实里抽象出来的科学的概念世界;而词,作为活的言语的现实存在的单位,则适应人的实际经验的单位、历史的单位、艺术的单位。句子则只有在我们觉得它是由深藏在词里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所构成的时候,才是完整思维的逻辑的对应物。我们平常觉得句子是词和词联结起来的,那么它就是经验的、艺术的心理对应物。我们越是需要严格地把思维本身弄清楚,词越是变成不相干的工具。”所以说话就是为了不让人明白得清清楚楚吗= =

  行文中还是能感觉到人类学学者早期作为殖民国人民的优越感。

  关于重音:某些外部的语言特点也时常使人更加“感觉”到词,其中最主要的是重音。在一些明显的黏着了一堆东西的词上(如unthinkable),重音、语调以及辅音和元音的安排,往往有助于把词在外表上划出来,但这绝不能解释为词的心理上的存在全靠有它们。它们至多不过加强了已经由于别种理由而存在的单一性感觉(p31)。

  句子:一个句子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关于并列句,作者不认为可以看作一个句子,而应看作两个以上在感情上联结的较紧密的句子,只是由于习惯而形成书面联写)

  一切语言都有追求表达精简的内在趋势,这种对精确和规则的追求体现在语法上,但也并不严密,一切语法都有漏洞(非贬义)。

  语言的观念性(客观性)和情感性(意志方面的体现、主观性的体现)。后者体现在很多语言单独设置“命令形”的表达、感叹词的表达上,但并非语言的主要性质。客观性居统治地位,意志和感情则是次要因素。这里作者的解释大概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私自的情感对旁人并不重要。(这一点有意思,语言本身的对情感的压抑性,“失语”是不是个伪命题。不过当让不是伪命题。。。平时说的日常生活中的失语状态还是要从社会上找可以改变的因素,而不应该归因到语言这类明摆着无法改变或者很难很难改变的东西上,做这种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的归因的,有些就是不想解决。pua啊pua,装着总结原因,其实不过是拐弯抹角地告诉你“放弃吧”,我信你个鬼。)

  关于词的抒情性:“词的情调,严格地说,对科学毫无用处。哲学家如果希望寻到真理,而不仅仅是想说服别人,他就会发现情调是他最阴险的敌人。不过一个人从事于纯粹科学,实实在在地思想的时候并不多。他的心理活动通常沉浸在温暖的感情潮流里,他抓住词的情调作为驯顺的助手,来获得所希望的感触。对文艺家,情调自然是大有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对他们情调也是一种危险。”

  这一章比较有意思的辩证就是词的客观性与情感性了吧。。“危险的比喻”之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