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遥远的落日》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100字

2021-01-13 03:2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100字

  《遥远的落日》是一本由[日]渡边淳一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落日》精选点评:

  ●野口医生

  ●值得看

  ●也许渡边淳一上辈子就是一只螳螂吧!

  ● 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人。因为优点而取得成就,因为缺点而孤寂死去。优点带给他光环。缺点让他变得真实而亲切。

  ●作者历时八年追寻主人公的足迹,再现了野口英世波澜壮阔的一生——拖着残疾的左手的贫苦青年在逆境中不顾一切、竭尽全力走向世界之巅;后半生一直在向以当时的科研条件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发起挑战,终于遗憾谢幕。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被作者的记叙能力和写作的真诚深深感动。亦可从书中窥见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和日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日本民族对其他国家的态度。

  ●很喜欢

  ●金泽去大阪的路上,被大木安利,今年本庶佑的某个采访也提到野口英世,所以就找来看。关于医学的东西很少,而是事无巨细地讲野口的各种,想想如果死后需要这么被挖出来讲,的确有点可怕。研究感觉就是被不断地更新,其中的一位研究者被遗忘是自然的吧

  ●是本传记类的小说,我并不喜欢传纪类文学,但是日本作家的细腻的风格还是很喜欢的,

  ●情欲小说家的圣徒传记,其中有多少狂喜?

  ●超爱这种传记的写法!!!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一):我的美好记忆

  这本书凝集了我太多的回忆,高考、爱情、大学。

  一言难尽,我对英世开始是崇拜,后来是模仿,再后来是反思,然后是颠覆,到像在我有开始回顾。真正的男人!时间有几个,不虚度此生!

  而我正好相反,不敢爱、不敢恨、什么都不敢!我们总是考虑太多,因而一事无成!电影梅兰芳的确拍得有点小气,但他触及到了这个困扰大多数人的主题,如果觉得梅兰芳中不太过瘾,就看看野口英世吧!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二):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作品

  很久没有一口气看到清晨的阅读感受了,很是过瘾。看过的传记小说中这本可能是最好的,也是看过的渡边淳一小说中写的最好的。野口对于目标的不顾一切,巨大投入,和表现出的对传统价值观藐视又渴望的矛盾心理,这种强烈的人物性格,疯狂、霸道的处事方式,深深震撼了本人。那种拖着残疾左手的贫苦青年在社会和自身创造的逆境中走向世界之巅的故事,无上的荣耀背后是放浪形骸的倒影,很不一样的热血励志题材,对在中庸、随众的大环境下生活的我,冲击力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这可能也是能让如此商业化的渡边肯8年磨一剑的原因吧。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三):渡边淳一并没有如实地写出为什么日本细菌学教材删除了野口英世

  野口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也有他本身的缺点,如由残疾而引发的自卑心理、好大言等等。他的沙眼病原体的发现不被肯定,野口受到的打击很大,他迫切希望在黄热病研究中作出成绩。到非洲后不久,野口从一个病人血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在未能重复的情况下断然宣布是黄热病的病原。但是野口再一次失误了,很快查明,给他提供病理材料的医生误诊,野口拿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出血性黄疸的样品。此后不久,野口死于黄热病。盛传是因为连续的两次失误使野口英世羞愧万分,自卑心理占了上风,故意使自己感染上黄热而自杀。而他的细菌病原说,在1935年被汤飞凡发表的论文彻底推翻。汤飞凡的结果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日本人无话可说,野口就这样从日本细菌学教材中消失了。

  汤飞凡和野口英世,两人在科学上的造诣不相上下,然而比起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则有天地之别。野口英世一直在美国从事研究,死后也葬在那里。汤飞凡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而归国,为了祖国防疫事业多次放弃出国定居,在抗战中立下卓越功勋。可是现在又如何?野口英世经渡边淳一重新发现,成了日本的国宝,他在纽约的墓地成了日本人旅游的圣地,新版日圆上印上了野口英世的头像。而我们那?昙花一现的对科学家的崇拜再一次变成对武夫的敬仰,我们的渡边淳一们在粉饰太平,添帝王将相的屁股超过了无耻的程度。野口英世在日本人人皆知,汤飞凡在中国除了卫生系统一些老人外几乎无人知晓。相比之下,岂止是一个惭愧了得!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四):遥远的落日

  他自私、嫉妒、虚荣、妄自尊大,他到处玩女人,没有金钱观念,借钱从来不还,对家庭的困难置之不理,还干过类似婚姻诈骗的事,而且脾气古怪,一直都在给身边的人惹麻烦。但是他“竭尽全力工作过,竭尽全力生活过。在他身上完全找不到敷衍的成分,即使到后来他失去研究领域的业绩之后依然如此。”

  我想起《Rent》。在那个混乱的贫民区,有贫穷、饥饿、暴力、艾滋,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社会的阴暗面。可是他们热情地对待生活,热情地对待朋友,热情地对待和自己一样处于不幸中的人,更加热情地对待自己。在这样的热情之中,所有的不合常理、所有的颓废混乱都是能被原谅的,甚至会让人觉得美好和充满希望。因为他们的人生在热情中丰满和浪漫。

  而野口的人生也是如此。

  刚开始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像野口这样一个人,他身边的人明知道他花钱毫无计划的劣习,也知道他借钱等同于骗,却仍会一次又一次向这个无底洞无原则无底线地投入。看到后来突然明白,或许我们都活得太过苍白,野口的不羁、野口的坚持让我们看到长久以来只能活在梦想中的另一个自己。其实他们对野口的投入都是为了自己心底最深处那个恍然的感动。他们不是被野口迷惑了,那些都是他们为自己的梦想下的赌注,而输赢已经不重要。

  我不知道现在的生活中是否还有人能像野口那样活着,但是我希望有——虽然我知道那个人已经不可能会是我。其实我们都没有必要再去评判他的功过是非,他的一生不是像作为偶像的野口那样为全人类活着,他只是为自己活着,这就够了,也完美了,而我们这等凡夫俗子,永远无法企及。

  《遥远的落日》读后感(五):邂逅在遥远的落日下

  《遥远的落日》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70年代的作品,记述了日本世界级细菌学家野口英世(1876-1928)传奇般的一生。

  放下此书已近两月,但种种细节勾勒的野口形象仍不时浮现。因为野口戏剧化的人生?因为本书真实冷静又包含感情的不俗笔调?抑或因为作者渡边淳一外科医生的特殊出身?

  一 野口英世

  出生于猪苗代湖畔的世代贫苦农家、2岁时被严重烫伤造成左手残疾成“手槌”,野口家若出一个小学教师或小职员就算很有出息了,可清作(23岁时改名英世)竟想成为医生。他确实成功了,而且被偶像化,在日本是伟人传记中不可缺少的人物。而且在发行系列丛书的时候,和爱因斯坦同地位,往往作为肩负出版社重托的担纲人物角色乃入首批配送书中。

  直接原因是野口英世与众不同的特质。

  野口英世有着近乎疯狂的充沛精力。他被美国同事冠名“二十四小时不眠主义者”、“人类的发电机”和“细菌的同居者”。

  为了研究梅毒螺旋体藏在麻痹性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的什么地方,他把脑组织切成几微米后的切片、亲手染色后,把每二百张标本为一组分开,每天观察一组。在研究所看不完就带回家,这样坚持了半年终于找到。

  这个人类发电机疯狂工作之余的休息是疯狂下棋。一个晚上最多四十一盘棋,还是因为对手想回去睡觉而故意输给他,让英世21胜20输才被放过。这之后,英世还要回去搞研究。

  英世曾对荒木说:“要走到别人前面两步三步的话,你就必须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行。现在我和你说话的这会儿,说不定在世界上某个地方就有人正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呢。你听,你听,你也能听见他们追上来的脚步声吧?”然后他突然伸出脖子做出要用鼻子在墙上闻的动作,看上去好像产生了某种幻觉一样。

  英世的精力来自他对研究本身的热情。初到美国时他只被弗来克斯纳教授无奈收留,和黑人sam一起收集蛇毒,但精神上俨然是一流的研究学者。只要工作一结束sam就出去喝酒闲逛,英世却在医学部的图书馆里逐一通读英、德、法等国关于蛇毒的文献资料,并做笔记。三个月后,教授翻着英世在自己出差日子里整理的长达二百五十页的英文蛇毒资料,把他每月8美元的工资提高到28美元:“美国人根本做不到这个程度!”

  热情也会导致固执。洗试管、灭菌、接种、观察等等,全部自己完成。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动手、亲眼观察确认,他什么都不相信。

  野口英世25岁前在日本学习工作,往后的辉煌28年主要在美国渡过,只在40岁时回国一次,另外多次赴欧洲、南美,52岁时最终为研究黄热病死于非洲加纳。美国留学,纯粹是他大胆加耍赖的成果。弗来克斯纳教授在日本的访问期间,北里研究所派出的小人物英世幸运的做了翻译。当时医学界德国居首位,美国的科研与德国相比低了好几个档次,于是日本学者的第一外语均为德语,只有不挑食地通学英、德、法语的英世能胜任翻译。出于礼节,教授说过一句“欢迎你到美国来”的话,英世便赖在研究所门口:“为了能在先生您身边学习,我按照跟您的约定从日本来了”。

  英世的大胆狂妄在使他在日本处处不得意,但在美国却大行其道。他坚信,多发表成果,动不动就开个记者招待会,让普通人也能了解自己的工作,这对于筹集更多的研究经费、保住自己现在的位置都很重要。开放的社会氛围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自我表现欲。

  “…如果有本事就要明明白白把它写出来,拿出文章来给大家看,不然在这里是行不通的。你不说出来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就会被别人淘汰…”他鼓励荒木写论文,可荒木说自己英语不好,很难表达明白。英世马上说,我来帮你写。荒木30分钟讲完想法,英世用一个小时写成长达八页的论文,赶着他大半夜出门寄出去:“今天晚上寄和明天早上寄虽然只差半天,但说不定就因为先寄到了那么一会儿,你的论文就不被裁掉也说不定。无论是实验还是论文,都是先来者居上。”可能因为自己在日本时因辈分等级遭排挤的缘故,英世对后辈很是关照,给血胁守之助的信中曾写道:若在日本得不到实现此目标(英世早年把获取荣誉置首位考虑)之地,则采取糊口。自立的方针,避免为傲慢的官制束缚,草莽医生也好什么也罢,只求圆满度过此生,竭尽全力助人,以他人功成为自满……

  其实英世更多的时候很自私,但对于母亲、恩人的报恩热情永无止境。英世唯一一次回国探亲时,在高级餐厅宴会上他用筷子夹生鱼片喂到母亲嘴里,名流当场落泪,从此成为日本孝顺典范。最大资助人血胁守之助来美国时,英世为他定了纽约最好的饭店,因为太过奢华,守之助竟然中途逃了出来。守之助一行去华盛顿,英世的陪同前往使当地陆海军军医团全体出动来迎接;他让守之助在陆军军医学校做演讲,自己做翻译,说守之助是日本最伟大的牙科医生。最后他安排他们去见国务卿休斯,并且和美国总统哈丁会面。正在办公的休斯特意过来握住守之助的手说,野口医生是我们美国的骄傲。

  超常的语言学习能力是他的成功利器。他初到东京连要读什么学校都没联系好时,就见缝插针地向同学学英语、向留过德的日本学生学德语、向传教士学法语;加入国际医师团靠行船的几天与下级船员泡在一起,在他们相当脏的房间里接受相当难吃的“款待”,但下船时已经可以与中国官员直接商议事情;在中国治疗鼠疫时向俄罗斯队学会了俄语;从纽约到梅里达的七天火车途中学西班牙语,一到达就召集当地医生开关于黄热病的会议,演讲和回答问题全部用西班牙语完成。

  语言不仅使他更好的学习,也是他到处受欢迎、研究开展顺利的原因。与当地人用他们的母语交流,在加上他的冒险精神,病人愿意找他、愿意提供血液样本给他,当地官员愿意按他的要求提供设备和动物。庞大的国际医师团中,国际卫生局只颁感谢信给二十出头的清作;派去厄瓜多尔研究黄热病的美国医生们一到时间立刻逃回美国,英世只身留下,三个月后带着找到病原体的成果和“厄瓜多尔名誉大师”的剑风风光光地回到美国。

  野口英世以研究的高度和速度震惊了整个医学界,却与诺贝尔奖三次擦身而过。多年后,东京大学的青山胤通博士大声疾呼,当时没有授予野口诺贝尔奖,从维护这一将向的权威性的角度来看实属万幸。或者说,他也许就是遭遇病原体检索从细菌转入病毒这一过渡期的悲剧式人物。

  自然科学的评价无可避免地冷酷无情,但英世的性格缺陷确是严重:他是浪费和借钱的天才,其方式叹为观止,为拙笔所无法表达。去美国的前艰难筹措的巨款,还包括随随便便答应下一桩婚事以得到的天文数字,在一晚与朋友的欢送会上花得所剩无几,而船票、行李还未购置。他再次到守之助家,匍匐在地上,一遍流着眼泪一遍恳求,说着每次借钱都说的“一辈子只求您最后一次了”。最后,他顾不得羞耻颜面,爬到守之助面前:“救救我!”其实守之助也没钱了,在之前的筹款中也贡献了大部分。守之助只好直接跑到高利贷钱庄,把衣服、家具、房子全部抵押了进去。

  在日本朋友圈子中,英世有恶名“男艺伎”“不知羞耻的骗人钱财的家伙”,他有为了得到钱物而不顾一切的后脸皮和不容回绝的强硬态度。为研究梅毒需要用健康人的血液进行对比,英世就像打开水龙头接自来水一样随便的连续几天强制性的从荒木身上取血:“哎,再给我100cc。”荒木最后变得浑身乏力,一听到英世叫他“荒木君”,就向听到了吸血鬼叫声一样害怕。

  英世恶劣的信用不仅在钱物方面。为筹措去美国的钱,他随便应下斋藤家婚事,让女方白白等了五年后用一句话毁约,连当初拿走的钱也是要守之助还的。

  英世对于伸手要钱从不感羞耻屈辱,更无所畏惧,认为具有超群才干的他从那些比他差的、能被他哄住的人们手中获取经济援助本来就理所当然。不论多大书目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就弄到了手,就算花光了,再去找下一个肯出钱的目标就是了。这种厚颜无耻。不知愁为何物的性格来源于从小生活再贫苦当中、认识到“走一步算一步”这种人生哲学使然。

  二 遥远的落日

  渡边淳一创作耗时八年《遥远的落日》,按英世当年的足迹把日本国内、美国、中国、巴拿马、厄瓜多尔、巴西、欧陆、非洲加纳一个不漏的走了一遍。虽然不是他最出名的作品,确是渡边淳一创作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最满意的作品之一。1980年获吉川英治文学奖。

  全书21篇,按时间顺序英世所在的地名为标题,除了第一篇是作者在墨西哥梅里达采访的片段,介绍50年后野口英世在墨西哥享有的崇高地位以引起读者兴趣。但开篇内容陈善可乏,记述如流水帐。从猪苗代到会津若松,只是贫苦好学的清作和坚忍爱子的母亲,和常见的伟人传记套路并无二样。但从清作离开家乡前往东京开始,清作戏剧化的奋斗史就开始精彩,从会阳医院、济生学舍、高山牙科医院,到北里研究所、横滨检疫站、中国牛庄,再到费城、纽约、丹麦,被野口英世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的我以加速度读完全书。最开始只是睡前看半小时,后来发展到等车、坐车看,陪人购物时见缝插针地看……

  邂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与旧识亲友的偶遇。我在师大图书馆自然科学阅览室漫无目的地找书时,在一摞摞晦涩专业名称的书堆里发现一本静处在最下一格的很文艺的书名《遥远的落日》,不觉一惊;再看,四字的作者名上赫然标着“【日】”。习以为常的愤青心态将要使我把书放回时,我随手翻翻:好像是本人物传记,不是小说,主人公还是医学生,好像来得正是时候;再看封面内折页的作者简介,毕业于札幌医科大,有意思;无序,无前言,无出版说明,无作者以外任何人加的冗杂文字,翻开第一页就是目录。待我读完,原来英世就是一个对立的我。他的最大优点是我最缺陷的地方,他的最严重性格缺陷是我很擅长的方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我期待出现的学习偶像,是冥冥中的旧识。

  但我一直未参透书名。唯一的猜想是,日是光,然落日的光是由影衬托的。距离当代人约50年(作者创作时50年,现应为80年)的野口英世就是一个遥远的毁誉参半的人。这很符合渡边淳一一直偏爱的光与影的思想。渡边把野口作为研究者的人生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是到美国后的最初十七年,是他作为细菌学家追求荣耀和名声的“光的部分”;后一阶段是他一心追逐黄热病,直到最后到下去的这十年,是他的研究工作中出现阴影的“影的部分”。这在渡边的《光与影》一书中也有体现。

  野口英世故事在日本曾被创作为漫画《野口英世物语》面向青少年儿童(在台湾可见繁体中文版),还被拍成电影,各类故事就不计其数了,总之被偶像化为一个“高、大、全”的伟人,疯狂程度据说和中国曾经的那个程度相当。直到渡边淳一《遥远的落日》的出现:“在以前的那些传记当中,恐怕野口也感觉很不自在吧?我只是想描写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野口,并没有破坏偶像的企图。……我虽然剥除了他的虚像,但却被他的实像深深地吸引住了,觉得他的活法实在妙不可言。”和渡边一样,我之所以被野口吸引,并不是因为他的业绩名声,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那种竭尽全力、充满激情的活法。直到野口倒在非洲,他都在竭尽全力的活着,正所谓全力冲刺一般。他那种壮烈已极的活法超越时空,感人肺腑。

  三 渡边淳一

  最后,不得不提渡边本人。他1933年出生于北海道,从医的同时常在报刊发表作品。1969年,他所在的大学附属医院正在进行日本第一例的心脏移植手术。但是当时他怀疑被摘除心脏的这位患者有没有真正的脑死,因此对医院进行了批评。此时他只有35岁,是非常年轻的医生,显然在要求对上司绝对服从的日本,他在医学界呆不下去了。

  于是,他开始完全投入到文学中。他说,想要看个究竟,想知道这种欲望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都是一样的,只是它们或以自然现象为对象,或以人的精神构造为对象,只是对象不同罢了。他还说,在自然科学这以武器面前,人体时区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堡垒,可以说就是这种悲哀促使我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的。作为医生冷静而透彻地凝视着人的肉体于死亡的眼睛,和作为文学者凝视着人世间种种命运于生命运动的眼睛重叠在一起。

  东方时空07年做“看日本”的系列节目时专访了渡边淳一,白岩松提到了鲁迅。渡边马上说,我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我觉得努力去钻研医学也只能够把你眼前的这个人救活,但是我觉得作为作家,能够让很多人去读到我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意义上讲是很有价值的。采访中还拍到渡边的写作细节。渡边用4B铅笔竖着写作,因为一可以一边写一边用橡皮涂改。

  渡边淳一作品唯美,专注于人物感情描写,小说为日本文学开辟了新的思路,《失乐园》最为出名,被称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但他早年的作品多于医学紧密相关,比如《花葬》《无影灯》和《遥远的落日》。

  渡边把工作室设在东京年轻繁华的时尚区涩谷,写作大多在早上,趴在面向街道的窗口,伴着早餐——满满一杯啤酒。也许这就是渡边淳一充满激情的活法。

  邂逅一本好书,这个夏天的遥远落日因此变得隽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