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海失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老海失踪》读后感1000字

2022-04-13 03:0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海失踪》读后感1000字

  《老海失踪》是一本由胡发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海失踪》精选点评:

  ●写得挺糟糕的,价值观念还是中年那种保守说教的。故事的环境有问题,故事有些老套,线索比《天狗》复杂,人物也更加丰满,就是线索乱了点。而且这种故事现在很难卖吧

  ●叹

  ●风流,入世 还是 与天合?

  ●太好看了!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三体中的降临派差不多:人类毁灭别的物种已经无可阻挡,唯有人类灭绝,地球才有生路。PS,这本书网上可以搜到的版本多为删节版,读起来前言不接后语,看的话,得找本完整版。中篇小说,不长。

  ●她把她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让一切苟活的人都失去了重量。

  ●一个故事,固执有想法的老海像极了源泉中的男猪脚

  ●“从根本上说,公众并不真正地理解这些关心这些。他们可能反对滥伐林木,但他们喜爱木质地板。他们会反对乱捕海洋生物,但他们会以吃一顿龙虾大餐而自豪。他们反对大气污染,但他们更愿意坐车而拒绝步行……即使是非常真诚非常有力地张扬环境保护的西方绿色组织,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这就是人类,它不走到尽头,是绝不会再回头了。” 这段话并不必完全认同,但其中的沉重确实让人无法忽视。

  ●后期的老海有点走火入魔的迹象,能理解,但不能接受。在我看来,跳出动物保护这个框来看,老海的坚持才显得更有意义。

  ●老海要是没有发现“处女地”,也会有人发现,只是早晚的问题,都市人的入侵,猎奇,需求,给封闭山区注入了“躁动”,不顾古老的“迷信”,地方政府出手,水泥路开进来,沿路百年默默生长的大树倒了,乌猴等野生动物的地盘一再缩小,老海为首的努力下,完成了对一批偷猎者的抓捕,17人,有死刑有牢狱,可是看着这些人,衣衫褴褛,脸色苍白,表情麻木的村民,不但没有吐气快感,反而增添痛苦,这些村民令我想到路加福音中猪、鬼、耶稣的故事。巴黎气候协定时,印度要修建很多火力发电,面对指责,印度回答是:欧美国家过去一百多年也是用这个,现在你们发展起来了,你们有实力用更清洁的能源,可是印度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缺电或者没通电,我们走在你们的老路上,有什么不可?那句有分量:她把她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让一切苟活的人都失去了重量。

  ●对自己有不小影响力的书 之后发觉自己太缺乏思考能力

  《老海失踪》读后感(一):秋天来了

  还是高中时,在《小说月报》上看完这篇文章。今天看《In Bruges》时,突然又想起了它。以下献给老海和KEN: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秋天来了。

  《老海失踪》读后感(二):唏嘘

  那日在新文汇看到,并没太大兴趣,可是拿起两次就是不想放下,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小而薄的书体中散发出来,引诱着我买回来。

  顺畅地读完,竟然得了超乎想象的阅读体验。

  似乎很久没在注视一本小说的最后一页时颤抖唏嘘过了。

  那种似乎没有答案的追寻却清楚地像面镜子,让人不敢正视丑陋的自己。

  《老海失踪》读后感(三):我是人类的一员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环境保护者,只是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尽量到市场买菜,这样,我就可以自备饭盒,把鱼、肉这些生食放在饭盒内,不用再浪费胶袋;家里也没有保鲜袋或者保鲜膜这些一次性用品,用饭盒替代;外出买用品,基本都会自带购物袋,减少把胶袋带回家;自己煮或者外出吃饭,少叫外买,用来装外买的那些一次性饭盒,让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如何处理;总之,就是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我没有完全断绝一次性用品,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减少使用,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很肯定自己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我开始怀疑了。我想起了约翰多恩的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使女的故事》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没有一滴水是无辜的。人类的欲望在无限的放大,而我是人类的一员。我深深的无力。

  《老海失踪》读后感(四):深邃纯净的海

  老海的很多想法和常人格格不入。在残酷而疯狂的战争年代,他有着比勇气更可贵的尊重生命的情怀,因此这场给他带来荣耀的战争在他看来只是人类的罪恶。在别人眼里,他和思思是完美的一对,但他经过痛苦的思考,决定离开思思,因为他感到两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一样,他要的并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爱。他和梅丫一起生活在山里,我想这并不表示他爱梅丫,而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最能使他的心灵贴近自然,贴近本真,达到“与天合”的境界。正如思思所说,这件事不能用普通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因为老海是一个太不同寻常的人。

  老海终于失踪在深山密林,他是不是还活着并不重要,他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他也一定不希望被人找回去。我想起Don McLean在献给梵高的歌曲《Vincent》中唱道: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这句歌词同样可以献给老海,他是那样深邃而纯净的一片海,注定不属于这个污浊的世界。

  《老海失踪》读后感(五):理想主义的迷失

  我觉得我解不开这个结。

  一方面,珍稀野生动物在偷猎者的捕杀中濒临灭绝,它们的家园又将被新修的公路毁掉;另一方面,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修公路,贫穷落后的山民需要与外界互通有无。

  要悲天,可是也得悯人呀。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终究是纸上写来的文字,挥臂喊喊的口号,哪个地方真正落实了呢?

  人若要发展,必须得向自然索取资源。而索取就必然会造成破坏。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原始状态中。

  老海的生活状态,有几人能做到呢?住在深山的小木屋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一切可供娱乐的东西,甚至没有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回归自然的本初。这种状态能推广么?

  城里人告诉山里人:你们的生活不好,要去追求更先进更便捷更高一层的生活。而山里人不像城里人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赚钱的渠道实在少之又少。城里人带来的所谓破除迷信的理念又打破了几代人口耳相传的对自然的敬畏,祖先的警告成为耳旁风。他们也只不过想追求好一点的生活而已。而始作俑者——这群城里人,马上把脸拉下来,指责山里人不该滥捕野生动物,不该破坏自然环境。那,城里人,你有没有帮助山里人想一个既能提高生活水平又尽量保持和谐的万全之策呢?

  老海觉得,人有原罪。所以他会对越南战争的价值产生质疑,因为那么多生命在瞬间毁灭,交战双方都是共产党——号称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以他要用实际行动为人类赎罪——他扔下工作和娇妻,住进深山,当起了护林员,甚至为迁徙的猴子们寻找家园。

  在这样庞大的工程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

  所以老海得失踪。如果他死去,这项事业将蒙上一层灰暗,理想主义将变成悲观主义,甚至绝望主义。而如果他继续活着,又实在与周围格格不入,总是生活在深山里,在外人看来,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还是失踪最切合老海的处境。他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却又不会被任何人发现。他将成为一批人的精神寄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