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读后感摘抄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2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精选点评:
●经典!
●秋斯先生的翻译还是很强大的
●托尔斯泰在作品后半部絮絮叨叨的议论在我看来有很多是多余的。娜塔莎在结尾部分的变化让我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这个版本是较早的俄文版的译本,在之后的版本中托翁的独白要少一些。 近四十个小时的(尽管不是连续的)阅读让我快要虚脱
●里面很多可爱的人物~ 比尔,玛丽,安德烈,桑尼娅......
●当时读的是七十年代人民文学的繁体版,也是董秋斯的翻译,看来十分亲切。读完托尔斯泰三大巨作,还是《战争与和平》最为不朽经典。纠结的安德烈啊,Natasha配不上。
●错字很多,不推荐购买
●我看的第一个也是最喜欢的一个译本,刚发现豆瓣上有……风格老派不过质量很高,推荐
●俄罗斯文学之旅 之一
●翻译给赞啊好感动
●不得不说董秋斯先生的译著令人感慨。一个英译俄文小说再译能如此!董先生不仅在其中展现了语言功力,而且这种史诗巨作考验的更是历史沉淀。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读后感(一):无题
众多的人登台了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目标
她们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金钱照亮了所有人的面目
丑恶,善良
书中如此的细腻心里描写对我来说也是有启发的,窥探别人的心里可以帮助我在现实中有点用,呵呵,我刚读了一部分,继续写笔记吧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读后感(二):我好像感觉到了点什么有好像什么都没有
我好像感觉到了点什么有好像什么都没有
目前的感觉是:听一个有丰富故事的老者在讲故事,但是受不了老者的某些习惯,如:吐团,反复唠叨,话语不清等等,甚至厌恶。
此外,书里面充满了冠冕堂皇的正人君子,小说历史的发展也受到了他们的恩惠,不能小看他们和排斥他们,他们有存在的理由,就像安德烈和比尔一样,在精神世界一直在不停的善恶。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读后感(三):历史是什么
托翁本人在《战争与和平》后面花了整整一章讨论历史,何谓历史。
掩卷之后,我也问自己什么是历史。
首先这几个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吧。
第一,历史是不是真实存在过的事情?是不是真相?
第二,历史是如何演进的?
第三,历史是否有一股神秘力量来推动它前进?
我想这三个问题对于“什么是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吧。
首先,我认为历史是真相,是曾经的真实存在。那历朝的史官记录下的
文字便是历史吗?未必吧,那是只是记录存在的文字而已。且不论是否真实,是否扭曲,是否有偏见。那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仅仅是对信息的
取舍便不能让人全面相信那是历史。
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不是历史主角,那如果将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全部人群都记录,且不论是否可能,但那也不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是记录那些推动历史变化的力量,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
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一定的,那些大人物的作为只是推动或延迟了历史的发展。
那么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
什么是“必然”?
是未发生就已经确定了答案,我称这叫宿命。
那么历史就是宿命?无论中间经过多少微妙波折,最终回归一点。
这种宿命是由谁的意志决定的?
是上帝吗?
为什么任何事情刨根问底之后,最终得到的答案都归结到了宗教?为什么只有宗教才能解释这些事情?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读后感(四):我的《战争与和平》情结
俄国文学书单上列出的几本书中,《奥涅金》 是诗体小说,且爱情的因素占主体,使我望而却步;《罪与罚》颠倒异常,在通读全书3/5之后,请恕我无法理解当时俄国人的思想而继续阅读。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了这本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读《战争与和平》是在小学五年级,当然,不是这种大部头,而是为青少年方便阅读而改写的减缩版,而尽管如此,上小学的我依然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减缩之后的书也仍比其他名著厚了一倍有余。记得当时很喜欢那本书,在这次重读之前我的所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印象都还来自于那最初的阅读,比如安德烈和娜塔莎第一次跳舞的那幅插图,比如最后的结局是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孩提时代的美好印象使得我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拿起了原著阅读。这一次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是由刘辽逸先生翻译的。但这一次的阅读带给我的感受是非常不愉快的,那么多关于战场战争的描写让我感觉枯燥无比,因此,分上下两册的书我只看了上册,下册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了。
基于高中时的反感,在我这一次,也就是第三次读这本书之前,心里是矛盾的、犹豫的、不确定的。抱着翻翻看的心态我开始了阅读,但谢天谢地,二十来页的时候,彼埃尔和安德烈的谈话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那么,您是为了什么去打仗?”皮埃尔问。
“为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得去。再说,我去……”他停了一下,“我去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我不喜欢这种生活!”
(一)理想
延续了小学时对安德烈的美好印象,现在若有人问我《战争与和平》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那么回答必定是安德烈。安德烈,在我看来,是一个完美理想的化身。他的一生可划为这样几个阶段:
从参军到1805年奥斯特里奇战役受重伤,这一阶段的安德烈是一个主流社会公认的普遍意义上的“上进青年”。尽管他对彼得堡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并不代表他不重视社会的肯定。去军队服役也是他想证明自己、获得荣誉、得到肯定的一种方式:他正直、冷静,“遇到事情,他关心的不是‘为什么要做’,而是‘怎样把它做好’”,在战场上他一直寻求他的土伦,“我不知道要来的事,也不要知道,也不能知道。不过假如我要这个——要光荣,要出名,要被人爱——我要这个,除了这个以外不要别的,专为了这个生活,那不是我的过失。是的,专为了这个!我永远不会对任何人说,但是,哦,上帝!假如我除了名誉和被人爱以外不爱别的,我要做什么好呢?死亡、受伤、失去家庭,我一无所惧。尽管有许多人我觉得宝贵和亲爱——父亲,妹妹,太太——我觉得最亲爱的人们——虽然好像是可怕和不自然,为了刹那间的光荣,刹那间胜过别人,刹那间被我不认识的也永远不会认识的人们所爱,为了被这里这些人所爱,我要立刻把他们舍弃”……然而,当他在奥斯特里奇受重伤的时候,当他遇到他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时,“那一刹那,比起他先前看见的懂得的那崇高的、公平的、仁慈的天空来,他觉得拿破仑所萦心的一切兴趣是那么不足取,他的英雄自身怀着那无聊的虚荣心和得胜的快乐显得那么下流”。这一役之后,那个上进的安德烈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隐在乡村中的消沉。
从奥斯特里奇回家后,安德烈遭遇了妻子难产而死的痛苦。尽管我没有看出他和丽莎之间有多浓厚的爱情,但无疑丽莎的死带给安德烈非常大的震撼,尤其是在他意识到亲人的重要性的时候,他说:“使我相信一个将来的生命的必要的,不是辩论,只是这个:你和什么人手拉着手走路,忽然一下子那个人消失在那里,进入无所有之乡,你自己面对着那个无底洞留下来,向里边张望。我已经张望过了……”在童山和包古査洛伏的生活是平淡的,甚至充满着一种暗灰色,但我却认为,正是在这种宁静单调的生活中,影响安德烈此后一生的思想及生活态度孕育成熟了。他和彼埃尔的谈话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虽然会见的结局被作者安排为安德烈“在内心里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但打动我、说服我的却是安德烈的观点:“我只知道人生有两种很真实的罪过:后悔和生病。唯一的好事是没有这两种罪过。为自己活着,避免那两种罪过,是我现在的全部哲学”,(儿子、妹妹、父亲)“那和我自己完全一样——他们并不是别人”。他对彼埃尔解放农奴的做法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以及他们在落日下的渡船上的谈话,那些从他自己的生命事件提炼出的经验是那么深刻却又令人心痛,这样的人让我如何不爱?
之后安德烈又去了彼得堡,遇见了娜塔莎谈了一场闪电般的恋爱,但这场爱情也是无疾而终,后来他又参了军,并再次负伤,最终在娜塔莎和妹妹的守护中死去。
也许《战争与和平》的男主角是彼埃尔,但我心目中那个白马王子一样的存在却始终是安德烈。我认为人类一切美好的品质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他厌恶交际场去参军,有过生命里的低谷,有过轰轰烈烈火热的爱情,再次参军放弃了在最上层圈子里活动的机会而选择踏踏实实的上前线带兵,他的一生是没有缺憾且充实丰盈的,那样真真实实的活过,那样自我的活过,在我,是死而无憾的了。
(二)自画像
我想要说的是玛丽公爵小姐。似乎我是对保尔康斯基家的人情有独钟呢!呵呵,是的。在期刊网上看到有关于玛丽形象分析的文章,但因为各种原因,我无法看到文章,仅知道它的存在而已,所以,在此,我只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许一般人会忽视那个呆板、虔诚基督徒的玛丽,而我却一见倾心。一个其貌不扬,在宁静的乡村陪伴老父的老姑娘有什么可爱的呢?我想,是那种忍耐、自我牺牲的气质吧!她本来准备跟随“神亲”离家出走,“但是后来,在她看见她父亲特别是小古古(尼古拉)的时候,她的决心软下去了。她悄悄地哭起来,觉得她是爱父亲和小侄子胜过爱上帝的罪人”。遇到事情先检讨自己的错,对父亲和侄子抱有无限的爱,这种可爱对我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会觉得玛丽很像自己,没有美丽的外表,却深爱着家人,天生一种卑微的态度,只是我没有那巨额的财产罢了。或许这就是共鸣的力量吧!在这里也想告诉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美貌,所以性子温顺,这种与生俱来的温婉气质需要有耐心的人去发现,所以像尼古拉那样火爆脾性的人也要有像他那样的决心和耐心才可抱得可人儿归哦!
在玛丽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上也可以学到这样一种技巧:在一个女性的相貌不出色的情况下,要着重描写她的眼睛。其实这也不是新鲜做法了,因为我觉得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丽与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双传神的眼睛,都具有外柔内刚的品质!
(三)成长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跨越了1805—1820十多年的时间,除了第一个总结中两对夫妇的婚后变化外,我想谈的是阅读中让我鼻酸的这样一段话“这个军官是一个新加入联队的十六岁的孩子,他现在跟尼古拉的关系,正如七年前尼古拉跟杰尼索夫的关系一样。”就仿佛平缓河流似的时间突然涌泄一般,沧桑感铺天盖地而来。然后情不自禁的回忆起那个初上战场青涩的少年,那个买一匹瘸脚马的冲动少年,此时也已经历尽洗礼能独当一面了,能善于相马办理采买马匹的任务了,能带兵将新手置于自己的羽翼下了。“先前,将要参加战斗的时候,罗斯托夫曾经觉得害怕,这时他没有一点害怕的感觉了。他不害怕,并非因为习惯于火线下的生活(人不能习惯于危险),不过因为他已经学会在危险中怎样处理它的思想。他已经习惯于在要参加战斗的时候绝对不去想那似乎最使他关心的事——临近的危险。”这就是成熟!
(四)纯真
相比于不自禁的对玛丽的亲近感,重读《战争与和平》,反倒生出一种对娜塔莎的冷眼旁观之感。总觉得在这种宏伟波澜的背景下,这个天真的小丫头总有些格格不入的味道。直到那一天,读到莫斯科大撤退的时候,已经败落的罗斯托夫一家理应该运走他们所剩不多的财产,但娜塔莎坚持要腾出车子来运送伤员。不管这是一种对于家务的无知,还是单纯的古道热肠,那样的决心都让我自惭形秽。无知或单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样一颗玲珑心。生活中有太多所谓的“理智”,让人迷失于欲望和金钱的沼泽中,而忽略了人性最初的善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娜塔莎表现出来的纯真与善良,就仿佛一道清泉,滋润了人性和生命。
印象中的娜塔莎总是与月光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那个坐在窗台上想要飞向夜空,还是打猎回来在泄满月光的室内听琴,银色的月光下,温柔圣洁的光芒总让人心动。想象着那个活泼的少女在洒满月光的屋子里安静的抱膝坐着,那种静谧安逸的美酒不言而喻了。
本来想单列一个爱情的主题,但最终还是决定把它放在这儿,放在纯真下,放在娜塔莎这里。《战争与和平》里的爱情,相比于其他主题而言,描写不多。而且再把那些不是爱情而只能是尔虞我诈的东西提出的话,就更少了。而娜塔莎和安德烈的爱情,更显得尤为珍贵了。说实话,就连他们俩的爱情,也有那么一丝不确定性,因为安德烈对爱情的态度,我认为,总有些逃避的意味。从娜塔莎第一次参加舞会起,他们就闪电般展开了恋爱,之后就有了订婚。因为种种原因,结婚要等到一年之后。因此,这对聚少离多的恋人,他们的爱情滋味主要是思念,而作者对娜塔莎思念之情的细腻描写,每一次读来总让我的心更加柔软。一年的分别,对处于热恋中的女生而言,总是那么长,那么长。所以,在最初的平静后,娜塔莎终于向母亲要求“他……我要他……现在,就在这一分钟!我要他!”的时候,我也有禁不住想哭的冲动。圣诞节的时候,她溜进跳舞室,开始弹奏她和安德烈一起听过的乐句,“她从六弦琴弹出来的东西,在别人听来,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在她的想像中,一整串一整串的回忆从那些声音中腾起来。”没有安全感的她也会胡思乱想:“哦,但愿他快一点来?我非常怕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了!最坏的事,我在变老——问题就在这里!那时我身上不会有现在所有的东西了。……”每次看到这儿,我总有一些心酸的也有些好笑的感觉,爱一个人就是这样患得患失呢!总怕自己不够好,怕自己变化太大会让对方不喜欢。这就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另一本小说,而那里的经验告诉我,爱情不一定要意性相投,爱情可以只是单纯的去爱,爱她的好,爱她的坏,爱她的哭,爱她的笑,无论怎么改变,不变的始终是那共剪西窗的爱情。在娜塔莎和父亲一起去听歌剧的时候,“她傍着她父亲坐在马车里,默默地看那在结冰的窗子上闪烁的路灯的光线,这时她觉得更悲哀,更相思,忘记她在去什么地方,也忘记和谁在一道了。”所以,即使不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就只凭那日日销蚀人心的思念,我也不同意把他们的爱情结局只归结于娜塔莎身上!他们的爱情源于娜塔莎的纯真,而结束也在这一点。但谁又能指责纯真就是一种错误呢?
(五)善良
关于彼埃尔,我只能说,那个胖胖的形象让我很是亲切。他很爱思想,喜爱哲学,但思考的结果却似乎只是令他更加困惑而已。尽管如此,却丝毫不损害人们对他的喜爱,反而更添了一丝憨态可爱的感觉。彼埃尔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他在的地方,总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气氛。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全书所有的人物都可以置于舞台,他们都可以被看作舞台演员,只有彼埃尔不是,他是实实在在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人,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他有烦恼,有困惑,像千千万万的人一样,他对生活有不确定性,有懒惰的倾向,也有追求上进、真理而不得的苦恼,他会自暴自弃,也能重新振作,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在没有坚定目标指引下经常随波逐流……他真实具体的就恍若你我,一切人类弱点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但同时人性中美好的冲动愿望也会体现。安德烈出国之前对桑尼亚说“不管遇到什么,向他一个人求教和求援!他是一个最神不守舍最荒唐的人,但是他有一颗黄金的心。”娜塔莎出事后,是他帮忙解决问题并尽力掩盖以保护其名誉,也帮助其复原;皇帝动员贵族时他出钱出力最为积极;莫斯科大撤退时只有他留下来要刺杀拿破仑……仿佛彼埃尔总是出现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他在,事情就好像已经解决了一半。我想,这种让人安心的气场是彼埃尔最大的特质。尽管我不是很理解他最终对上帝的信仰,但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彼埃尔无疑比以前更和蔼也更受欢迎了。所以当众人都不理解娜塔莎婚后变“俗”了,我却体会到,有彼埃尔这样一个朴实善良的丈夫,妇复何求?所以当然每天围着他转了啊!
(六)其他
《战争与和平》共描写了五百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除了以上列举出来的,我最感兴趣的还有两位:一是朵洛霍夫,一是老保尔康斯基公爵。
朵洛霍夫,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他算不上主角,但也不像某些人被几笔带过,这个人也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之一。他与上流花花公子们胡闹,他是一个勇敢的兵,他与彼埃尔决斗,他参加了诱拐娜塔莎的计划,驱逐法军的时候他又是足智多谋立下战功。可以说,这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而最感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人们把我看作坏人!’他说道。‘由他们去吧!除了我所爱的那些人,我一点也不关心别人;至于我所爱的那些人,我爱得肯为他们付出我的生命,别人碍了我的事,我就扼死他们。我有一个可崇拜的无价之宝的母亲,还有两三个朋友——你是其中一个,至于别人,我只关心他们对我有害还是有益。……’”我想,一个孝敬、热爱老母亲的人,总不至于罪大恶极到哪里去吧!
至于尼古拉•保尔康斯基公爵,他那古灵精怪的坏脾气是我所喜爱的,更不用说那坏脾气掩盖下的对子女深深的爱了。我只想谈谈最触动我的一点,也就是老公爵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他的回忆。“他把信放在烛台下面,闭上了眼睛。于是在他面前腾起明朗的晌午时的多瑙河:芦苇、俄国兵营,还有他自己,一个年轻将官,红润的脸上没一条皱纹,精壮、机警,走进波坦金那颜色鲜明的帐篷,于是一种嫉妒那个“宠人”的感觉这时和那时一样强烈的激动他。他记起同波坦金第一次会见时所说的一切话。他也看见他面前一个饱满的、脸色略带苍白的、又矮又胖的女人——皇太后,以及她第一次赐见时的笑脸和所说的话,随后是葬龛上那同一的脸,以及为了吻她的手的权利他跟竺保夫在她的棺材前的冲突。”那样的老人也有那样一个精彩的“战争与和平”的一生呢!
(七)战争
就像丽莎说的:为什么男人这么热衷于打仗呢?我们女人可不喜欢。我强烈的同意这个观点。战争中那些死伤和血腥是我接受不了的,是我天生排斥的东西。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条件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不怎么能明显观察出的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我并不排斥读一些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正巧,从上学期起,我陆续读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的小说,《冷山》、《飘》、《钢琴师》等等,那些在战争中被强调的爱情、亲情、人性种种,都让我震撼不已。而《战争与和平》不仅包含了这些特点,而且他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对战场战役的大篇幅详细描写,这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我想,也是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之一。
不知道其他人有什么看法,我读战争部分的第一感觉是,很混乱,很儿戏,令人难以置信好像完全与历史书上光荣伟大的战役有什么共同点!胜得莫名其妙,败得理所当然,士兵如一盘散沙随心所欲,将军更是指挥得乱七八糟毫无章法。我不了解这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事实如此,但我想,无论是哪个,作者的目的都达到了。在这里,个人英雄主义被推翻了,连带着英雄史观也被否定,这都为作者进一步阐述其群众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我对战争描写的态度转变发生于波罗狄诺战役。当我意识到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无用功之后,就渐渐被作者反复强调的士气和爱国热情所感染,而升起了一种尊敬和崇高感。正如安德烈对彼埃尔说的“胜利从来不由,也永远不由阵地、装备,甚至数量来决定”“由我和他的心情来决定,由每一个兵士的心情来决定”。还有库图佐夫:“借着长年的军事经验,他知道,借着老年的智慧,他也懂得,由一个人来指挥几十万同死亡决斗的人,是不可能的;他也知道,决定战果的,不是总司令的命令,也不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不是大炮和被屠杀的人的数目,而是叫作士气的那种不可捉摸的力量,于是他留心观察这种力量,尽他的能力所及来指导它。”
总的来说,在世界战争史上,我能记住的将军名字少之又少,但库图佐夫是一位。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用“忍耐和时间”打败了拿破仑,完成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之一。“他不会提出任何他自己的计划,他不会设计或承揽任何事,不过他会听一切事,记一切事,把一切事安置妥当。他不会妨碍任何有用的事,也不会放纵任何有害的事。他了解有一种比他自己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事件之不可避免的趋势。他能看见那些事,也能把握那些事的重要性,看出了那种重要性,就能避免干预,也能放弃他个人倾向另一种事的愿望。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他,因为他是一个俄国人”,“他,总司令,从那个座位上不是用尽他的力量来杀人,毁灭人,而是用尽他的力量来救人,对他们表示同情”。
关于《战争与和平》,还有最重要的作者的历史观没有充分阐释。这是全书最难读也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那就等以后再来慢慢阅读去体会发现吧!《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除了宏大叙事之外,每个人都能找得到自己喜爱的人物或者是思想。就像《红楼梦》一样,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启发,它教给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以怎样的方式去更好的生活。
附注:这是本学期 外国文学 课程的小作业,我很用心的去重读,也很用心的去写。让我感动的是,老师给予了良好的回应,竟还作了评语!在大学里,很少有这么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了。老师,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