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钻石婚杂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1000字

2021-01-15 01:2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1000字

  《钻石婚杂忆》是一本由周一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钻石婚杂忆》精选点评:

  ●绝对是一本奇书,强烈推荐。

  ●八卦众多

  ●为什么连周一良这种在文革中起了负面影响的人回忆起过去来却能如此轻松?用一句“毕竟是书生”就能轻松打发?

  ●最喜欢看老一辈的人在美国求学的故事。。虽然不及西潮,不过还行吧。。

  ●客观不避讳

  ●从来娶白富美的就是高帅富

  ●周一良,书香门第,名门大家,史学泰斗,他的一生。

  ●大爱其中的图片~

  ●我很好奇扉頁的數枚藍印是怎么來的。

  ●文章清新耐读,图片亦有可爱之处。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一):呵呵

  在今声看到此书,半价出售。一直以来对三联的书比较关注,但此属;漏网之鱼,乍一看该书怎么也找不到三联书的感觉,不过内文装帧及用纸还是让我坚定地买了一本,回来一查还真出过,庆幸一下,但看目录即推荐诸君不妨一读。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二):怪不得卖半价

  我也是在今声书店看到打折才把这本书买下来。严格的说,还不是半价——因为卖17块,还挺贵的。但看在排版和用纸、装帧的份上,就把周一良的这本回忆性质的书卖了下来。读完之后只能说还行。并不十分推荐购买。想读的,借来一阅即可。

  周一良先生的文风比较朴实,还是做学问的风格。所以字里行间并无给人以十分的快感。当然,教一个老人家写自己的回忆录还要取悦于读者,那是很不人道的事情。只是我想说,周一良在撰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并没有把自己的心里话合盘托出,呈现给读者——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学者,并不是一个作家。

  他可以说他娶得名媛归时的心情,也可以写见建国后的风风雨雨,更可以写他在“梁效”案件中的心路历程。但这些都被模糊过去了,读起来总觉得很多想了解的没有看到。

  可能是章诒和式的回忆文章看的更多,喜欢那种血肉丰盈、激情澎湃的文章,而对于学者的冲淡为文却反而不适应了吧。但作为回忆,我想,阅尽世事的人当心无挂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形识,亦复如是。”为什么不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却要带到棺材里去呢?

  大概折价打掉的,就是周一良先生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吧。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三):富而好学的世家风范

  历史学家周一良的回忆录,周出身于近代赫赫有名的“东至周家”,曾祖官至两广总督,祖父官至浙江候补道,父亲实业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的平辈兄弟姐妹、亲戚治学、经商也都成绩斐然。如果要在中国找看不见的上层(借用前几年一本著名的书《格调》所说),“东至周家”该算一家。

  周很佩服陈寅恪,陈给过他一个评语“富而好学”,算是贴切的。周后来出国,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巴巴地从哈佛跑回来报效祖国,其三代背景如此”差劲“,还有大量海外关系,不必说,肯定是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学术上的成就也大打折扣。幸好,周性格较为懦弱(书中自己解释是一出生母亲就去世,缺乏母爱,所以然),文革中因此也没有闯大祸,但是也因为懦弱,后来和“梁效”有瓜葛,所以文革后又被整了一段时间。

  周年轻时候风流倜傥,娶了当时才貌双全的名媛邓懿,时称神仙眷侣,邓懿随周回国后,还主持开创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本学科,就是教外国人学中文,眼下颇热门。周邓两人感情特好,居然熬到钻石婚,真是难得,书中有很多贤伉俪的照片,其中一张周在爱妻去世时的吻别照片,颇让人感动!周一良和邓懿1938年结婚,周送给邓的新婚礼物是一克拉的钻戒,时价700大洋(这个价格当时是一个小学徒3年的薪水了),而他的朋友们送的都是书,如后来大名鼎鼎的谭其骧送的就是《中西回史日历》,钻戒+史书,如此世家风范,何时才能重现于神州大地呢!

  周在书中还直陈当初考辅仁大学,因为没有中学文凭,就去琉璃厂伪造了一个安徽高中文凭,入学考试的数学一门则让他的表兄代考。哈哈,哈佛博士、北大历史系系主任周一良原来是这么走上学术道路的!搁现在的话,周一良肯定没法得逞,只能去走韩寒的道路了。

  《钻石婚杂忆》读后感(四):重读《钻石婚杂忆》

  《钻石婚杂忆》前天邮到了,封皮上周一良先生的照片深沉、睿智,不失慈祥,很是令我喜欢。花了多半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回忆著作让我有了些许想法。其实这本书我在大四时便已经读过,读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家自述史系列的《天地一书生》(里面收有《毕竟是书生》与《钻石婚杂忆》两书),但当时对周一良先生了解不多,读书也不够细致,有很多问题忽略了。

  首先先来谈一下回忆录这种体裁吧。我非常喜欢读学者写的自传、回忆录,通过看这些书我不仅可以窥得学者们的治学方法,还可以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逸闻趣事。但是自传、回忆录靠得住吗?它们能作为一手史料来使用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方面它们是当事人亲笔所写,他们又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不会蓄意编造;但另一方面这些多为学者晚年反思,很多事离他们写作的时候已经很渺远了,他们能否准确记忆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拿季羡林先生的例子来说吧,又一次他写一篇回忆胡适先生的文章,回忆胡适先生离开北大时是微笑着的,但是后来找到了当年的报纸,证明胡适先生当时是痛哭流涕的,季老的回忆出了大错。季老与胡适先生的关系不为不近,当时他有在场,他的回忆按说不应该有问题,但问题偏偏就产生了。这当然不是季老有意造假,是后来的认识扭曲了先前的记忆,使很多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成为了“记忆”。这种情况在罗尔纲先生身上也有,胡适从上海中国公学离职北上,罗尔纲回忆当时场面极其恐怖,很少有送行与接站的人,可是后来核对胡适先生的日记,胡适在那天的日记中列了长长的给他送行的人的名单,罗尔纲先生的回忆也出了大错。回到《钻石婚杂忆》一书,读完此书让我对周一良先生夫妇的烹饪技艺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在书的第97页,周说:“每次请客,我都起个大早,到波士顿中国城去采购一些中国菜所需要的原料,比如说豆腐、竹笋之类的。买回来后由邓懿(按:周一良之妻)下厨操作。记得我们最常做的菜,首先是牛肉汤,我们曾自诩为‘此汤只应周家有,人间哪有几回常?’还有邓懿从天津家里一位扬州老汪师傅那里学来的一道菜——狮子头……多年以后在海外遇见哈佛老友关淑庄,她还记得邓懿给她做红烧肉‘解馋’”。从以上叙述来看,周一良夫妇应该颇有厨艺。可是在书的第105页,周又说:“她(按:周家的保姆于淑萍)知道我们不会做饭,所以在将近二十年当中,每年她都是除夕晚上包好饺子以后才回家,大年初一的中午必定赶回来给我们做午饭”。这么说来周一良夫妇什么都不会做,没有保姆一顿饭也做不成。这两段记录离得很近却截然矛盾,不知何故。由此说来自传、回忆录读来消遣尚可,若是作为史料使用要十分慎重,必须找到旁证才能运用。

  第二点来说一下周一良的性格。周一良在文革中参与“梁效”的工作往往被人所诟病,文革结束后他也便因为此事被“打入冷宫”(周一良藏书印语),这件事本事错综复杂不易评说,在这里我只想联系一下周一良的童年遭遇来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周一良的生母在周一良出生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他从小就没有得到母爱的滋润,虽然他的第二任继母许氏对他毫无歧视,但许氏对其亲生子女都未好好照料,对周一良也必没有过多的关心。在《钻石婚杂忆》一书中有一张幼年周一良的照片,幼小的周一良半盘腿坐在一个沙发上,周围的环境显示的是家族的殷实。但他清秀的眉宇间流露的却是孤独的神情,对相片的描述是“孤独寂寞一小孩”。以我来看自幼缺乏母爱对周一良造成了一生的心理不安全感,虽然这种不安全感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表现。他在解放后长期的原罪感使得他更加需要组织的认可,只有这种认可才能让他减少这种不安全感,这也是他为什么参加“梁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想谈一下周一良先生的为人。周先生晚年说自己“作人依忠恕之道,处事尚辩证唯物”,确然。在书中周先生写到好友丁则良的惨死时说一位老党员对其进行了迫害,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振羽(据周一良哲嗣周启博所说)。周先生虽然字里行间有对吕氏的怨恨并未对其进行大肆的批判,仅以老党员称之,为其留有情面,可谓忠恕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