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弥留之际》是一本由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弥留之际》精选点评:
●最恶劣的父亲造型
●捋不顺的样子……得再看一遍
●比起海明威写的英雄和贝娄写的知识分子,我更喜欢福克纳写的普通人。而我就恰好处在这个阶层中无法逃离。或许是欣赏不了,自觉远不如喧哗与骚动。另外可以看出他对莫言影响之大
●“像一颗潮湿的种子,呆在热烘烘的闷死人的土地里,很不安分。”
●福克纳的笔下总是有荒蛮的气息。常人的丑恶,苦痛,隐忍,坚持。简练而明亮的文笔,还有他所独有的长句。真好。
●補。李文俊先生的譯本乾脆有力。
●真实生活也,极为荒诞。
●可能有文化隔膜吧,我总是读不进去西方小说
●牧歌不是企恋田园的安适,是朴素的显露普遍境遇。福克纳受奖时说,最卑劣的情操莫过于恐惧。蒙此阴影,书写的不是爱情是情欲,失去的毫无价值,胜利里不带希望,悲伤不留创痕。诗人和作家的光荣在于显露人的灵魂而不是内分泌,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同情、怜悯和牺牲
●福克纳绝对是个诗人,一个冷峻与激情水乳交融、悲天悯人的诗人……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一):(
达尔被送走的那段眼泪停都停不下来。他和昆丁太像了太像了太像了。
我眼前是屋子是铁栏是桥是湖我看见你跳下去我看见你 看见你
*********。
你不是达尔不是昆丁不是我哥 我哥不是你 你是我 我说你是我你是我你是我
***。
昆丁也好,达尔也好,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去疯人院,和死。
***。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二):用一生时间去死 ——《我弥留之际》里的毁灭与重生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三):《我弥留之际》与《枯枝败叶》……
福克纳应该对诗歌颇有造诣,字里行间,节奏分明,叙述拉得很开。《八月之光》和《喧哗与骚动》黑云压城,让人望之生倦,但《我弥留之际》里,简洁明澈了许多,于是句子的节奏感也井然有序。当然要多谢李文俊先生的译笔。福克纳的妙处是长篇的结构,不需要反复赘言。在短章和文体方面,他能让字句和意象拉伸得悠长明丽,但却保持内在的和谐。即便是那几个傻孩子的意识流念白(《喧哗与骚动》里的小弟弟,《我弥留之际》里的瓦达曼),依然不会紊乱,而带有诗意。
写过诗的人才能有这么好的语感。
马尔克斯自己在日记里承认,他是喜欢福克纳和海明威的。传说他去给福克纳上过坟。处女作《枯枝败叶》就满是《我弥留之际》的味道。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四):缘分毛片
买书靠的是缘分。
寻寻觅觅,最后用七元人民币将它收入囊中。大喜之余,又见福克纳其他书籍,安然躺于书架,踏破铁鞋无觅处,毫不犹豫收囊中。
好作家要配个好翻译,翻开福克纳,便知李文俊先生文字之力量。权当是个错觉罢。
作家和翻译之配合好比做爱,观众好比看毛片,文字的精美固然由第一语言油然而生,但我发现很多译作要爽于原著,比如朱生豪翻译的《哈姆莱特》。可惜他英年早逝。
可惜大多数人不懂别国语言,要么毛片也可身临其境。
通读《我弥留之际》顿悟苏童先生为何每年苦等李文俊先生的翻译之作。
其实,毛片也是靠缘分培养的。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五):鬼斧神工
只能说,鬼斧神工的文字!
构造59个小节,分别通过13个角色的讲述来描绘这个本来极其简单的送葬故事。
点睛之笔在40小节,艾迪的心理描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丈夫安斯和邻居科拉的虚伪,对于一个女人孤独的思考更是细腻到无法想象这事一位男性作家的文字,可见一斑。40小节就如同整本小说的黄金分割点,同样是故事三分之二篇幅处,如同艾迪所说,我们必须通过言词来互相利用,就像蜘蛛一样,靠嘴巴吐出的一根丝悬垂下来,摇荡,旋转,彼此却不接触。全文前58小节中,艾迪言词中满满是遵守诺言,有情有义,直到最后才露出真面目,既畏缩又得意忘形。
故事有近一半是通过达尔和瓦德曼来讲述的,尤其是达尔。可见作者对于这两个角色的喜爱,我也最喜欢达尔,他的疯癫才是真情的流露,一把火烧出的是愤怒,是对妹妹的怜爱。而卡什受伤后,只有达尔一直心念着先给他找医生,无法想象,当达尔被捕时,面对亲人的背叛该有多么痛苦,这痛或许也只有狂笑才能平衡了吧。
然而不得不说,心理描述的篇幅还是不够的,虽说站在了多个角色的角度来讲故事,但差异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