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经典影评有感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是一部由齐星执导,徐佳 / 张定涵 / 赵纯阳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一):一群奴才在为捍卫主子
大清统治下的人们,经过二百多年的愚民和高压政策,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满洲贵族是压榨他们的罪恶势力,以大清子民为荣,捍卫大清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大清的腐朽,注定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悲剧的命运,一百万常规军的大清帝国,居然败给区区小国日本,还被这个强盗硬生生地的夺走了2.3亿两白花花的银子。2.3亿两啊,可以建立起一支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但偏偏拱手给了强盗。就贫弱的中国而言岂不更无力了,而强盗得到了输血就更肆无忌惮了,那把泱泱大国放在眼里?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二):没历史常识
随便看了一下,有一集盗墓挖出个箱子里面有个妈祖像,后面刻着大唐贞观年制。编剧不回去查查吗?妈祖是宋朝人。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相传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初期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她从小天资聪慧,既洞悉天文、熟习水性,又掌握医术、乐于助人,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爱戴,名声远播。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林默娘因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遇难。后人敬仰她,就在其经常举灯引航的湄峰上建庙祭祀,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纪念妈祖的庙宇,史称祖庙。之后,又相传屡屡显圣,履海救船,呵护漕运。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三):从根子上来说,中国人愿意谈,懂得谈甲午海战么?
去年是甲午年,120年了,到了今天大家就依然乐呵呵地谈论甲午,消费甲午。其实中国人懂得甲午,愿意谈甲午么?
反观日本人,谈甲午不如谈日俄,谈中日战争不如谈太平洋海战
所谓的甲午,只是日本人大战略中的一步,从日本的史料里面来看,人家是按着远东铁路的完工期来做战略部署的,也是取得英美支持和沙俄争霸远东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之前对台湾,琉球的侵略,之后的旅顺战役,乃至彻底打败俄国,一步步都精打细算,甲午海战,只是清国在人家计划的时间,计划的地点,计划的方案打的一场海战,顶多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可是就算这种战争,日本也有多种的记录,从战略部署,一直到后勤补给,电线通讯埋设,海战火炮的有研究,都有许多专著研究。
我们这里呢,战后无非是一些师爷幕僚对上的推诿,还有之后一些文人的粉饰文章
而拍出来的片子,也就是一些小人物的经历,他们能决定战争么?也许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可是在大战略下,我们早就输了,而且还输了之后的100年!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四):论一部烂片的各种硬伤
先不说片名套用日本《大和舰上的男人们》的概念,日本特务、海盗海贼的狗血剧情又算什么一回事?除了军舰本身的历史还原尚可圈可点,其他各方面的出错硬伤着实令人我无法理解。现摘录微博网友林克济指出的问题,供大家观察学习:
1.方伯谦被监禁后,说自己有“总兵的头衔”,还说“本朝没有杀总兵的先例”。尼玛,方伯谦你个副将何时敢自居总兵?以为片中给你错挂个总兵袖章你就是总兵了?就算你是总兵,鸦片战争中在定海临阵脱逃被斩首的浙江提督余步云你忘了么?人家提督比你总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2.军衔袖章好乱。邓世昌、方伯谦等本都是副将(上校),三道龙纹加龙头,可是片中全都挂上了总兵(少将)才有的宽龙纹加龙头,和刘步蟾一样了。就连本是守备(中尉)衔的林国祥,居然也挂上了总兵袖章……
3.定远舰305毫米火炮,口径149.1毫米是个什么鬼!没有乱剪辑截图,这三张截图里的台词是特么的连着的!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诞的台词?请百度“定远 149.1”,出来的网页里写的是“ 除305毫米主炮外,首尾各有150毫米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编剧是猪吗?
4.最大的BUG是,“二等升火头目”这个设定。二等升火头目,全北洋水师只有6名,超勇舰3名,扬威舰3名。哪里有机会让二等升火头目去定远舰?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五):缺乏文化修养,庸俗华丽,不严谨
常思国耻,图名族之复兴。这原本就是很严肃的话题。这部剧既然要以此为背景,那各方面都应该严谨一些。可笑之处也不是很多,下面就指出一些。
------------------------------------------------------------------------------
1.看后我个人感觉片名为“铁甲舰上的男人”其实指的不是丁汝昌这些人,而是谁呢?很多人估计都想到了,就是这个狗血海盗柚木友。作为一个清朝海盗,取这样的名字并以浓墨重染,完全体现了这部剧的哗众取宠本质,所以想看历史剧的朋友如果不小心选择了这部剧,估计肝都会被气咳出来。
2.片中这个龙翔宇的妹妹简直让我对这部剧的印象又差了很多,她在片中就是一个“社会知名闲散女子”,有个哥哥在当兵,自己又没有收入却到处行侠仗义,旧社会女子是不会这样抛头露面的,剧组这样设计剧情愚弄世人,看来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也愿挨。
3.日本特务描绘成了一个现代的推销员形象,呵呵。日本早年决定学西的时候,举国上下勒紧了裤腰带供养现代化军队,分别派人去过德国、英国、法国学习。派去其他国家的都为日本带回了科技、战术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而派来中国的却是这样的一个活宝。(还有人说这个日本特务说话有中国某地口音···············)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幼稚低端的古装肥皂剧。给小朋友看都会影响以后历史学习,建议还是少拍这种片,别让国人品味严重走向低端和媚外。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六):《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小人物凸显大时代 大战场折射国命运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相信每一个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是印象深刻。这场最终以中国惨败的战争夹杂着太多悲情的元素,从战前双方政府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不同态度到战争爆发后双发在战场上的厮杀的惨烈,再到最终大清官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壮烈殉国,整场战争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处于民族兴衰关键时期的末日帝国的一种奋力却最终是无力的反抗。这场战争有着太多的悲情元素,更被赋予了太多历史意义。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以影像的方式完整的再现了这段历史。不过,该剧没有将切入点放在清廷高级官员和中日双方简单的政府对比对抗上,而是以小人物的全新视角重回过往,和观众一起重温这一段历史隐痛。剧中的主要角色如龙翔宇、李文章、赵春羊等人物一开始几乎都是无名小辈,有的甚至原先还是以骗子或者海盗为业,但在这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他们却最终都是由于民族大义而慢慢的走到了一起,并在军营中不断通过一系列的与敌人对抗和斗争的过程中磨练自己,最终走向成熟,在国家危难时刻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维护这个衰落的民族最后的尊严。从这一点上来说,《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最为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对于这些“小人物”的塑造上。正是通过这些“小人物”,一方面展现了这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中的“匹夫有责”的意义的重大,另一方面则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整部戏虽是以诙谐色彩开篇,着墨于小人物在经历了捶打后的自觉成长,然而在喜剧的外衣下包裹着悲壮的正剧的内核,引领观众切实体会北洋水师昔日的辉煌与衰落,来引导观众反思那一段历史。
电视剧中的角色可以虚构,但对于历史的尊重应该是对于一部历史剧最基本的要求。就这点而言,《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也算是下了足够的功夫。这部戏全程在威海拍摄,目的就是真实再现当年战争的场景,让观众有着更为直接和真实的观看体验,而影片拍摄时所有的武器、甚至人物使用武器的姿势,都还原了历史,对于战争场景,也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但另一方面,该剧也并非单调的平面展示和再现历史,而是同样采取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真实的再现片中的战争场景,给予观众以身临其境般的观赏体验。该剧在视觉上给人印象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运用了大量的航拍技术,全景式的展现每一场战争的细节和面貌。据称该剧的后期制作时间的投入长达12个月,融合了大量的特效镜头,而且大部分全景镜头都通过三维技术实现,切实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百年前的历史氛围,一方面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另一方面则使得该剧的可看性大大增强。
从整体而言,《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做到了以轻松的手法讲述严肃故事,不刻意的渲染苦难,以开阔的胸怀来客观讲述的真实历史。在精神上,则严格遵循史实重现甲午海战的悲壮与惨烈,通过官兵的壮烈来象征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民族精神,唤起观众内心深处对理想中的浪漫的英雄主义的追求。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七):《铁甲舰上的男人们》蒸汽机时代的群居“战狼”
如今的娱乐圈呈现着一种唯小鲜肉才能生存的状态。在《战狼》上映期间,吴京在某节目上的一段访谈,甚至引发了两家粉丝的骂战。演艺圈需要不断有新人出现,不过若长久盛行阴柔之风,难免有失阳刚之气。正在央视八套热播的近代史诗电视剧《铁甲舰上男人们》,光听名字就可以想象必然是讲述一群血气方刚的男人们的故事。
《铁甲舰上男人们》以1894年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为背景,讲述一群生活和战斗在“定远”舰上的普通水兵的故事。甲午中日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丁汝昌和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军官,有着无数感人肺腑又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但是《铁甲舰上男人们》却并非以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对绝对主角,而是打破主旋律的惯有模式,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水兵为切入点,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表现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剧。
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句话在《铁甲舰上男人们》中被完美的展现,徐佳饰演的龙翔宇,他具备所有英雄人物该有的性格特征。他并非天生就是英雄的模板,而是通过一系列挫折和磨砺,他桀骜不驯,但也正是这倔强的性格促使他拥有顽强的性格。所谓高尚的爱国情操跟高远的真知灼见在最初的龙翔宇这个人身上并未有过多体现,他也会意气用事,在跟尤秃子的对决中,他拒绝义父丁汝昌的建议而坚持要剿灭海匪,这其中个人情感占据了重要成分。所以,英雄并非生而为之英雄,这也是该剧打动观众所在。
李乃文饰演的李文章为该剧加分不少。李文章是一个市井小人,百变骗子,可是就这样的人最终也具有了奋勇杀敌,舍己为人的英雄气质。人物转变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李文章演戏给尤秃子看到李文章跟尤秃子演戏给日本人看......所有的戏中戏都几乎变成该剧集的戏眼所在。他善于行骗,却从未在家国大事上犯过糊涂,很多骗人的话连自己都信了,可是他每一次行动都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成长。
前几天在看大概十几年前张黎执导的史诗巨制《走向共和》,或许《铁甲舰上男人们》并没有前者那么宏大的视角,但却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还原历史。因为视角不同,所以两部剧里所展示的李鸿章其人存在性格差异,当然这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允许存在的改编升华。也许两部剧对照着看才更能认识一个全面的清末民初时代。
中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的失败早已注定,即使拥有着最英勇无敌的水兵跟庞大的“定远”、“镇远”舰队,可是腐朽的清朝政府以及落后的装备都无可避免悲剧的发生。现在的国人都知道当年的战争失败了,但却并不了解在那场失败的战争的背后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那个蒸汽机时代的中国“战狼”,他们的故事今天看来依旧热血澎湃,激励人心。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八):难得的爷们儿剧
首先真没看到关于这部剧的任何宣传,是在电视猫上很偶尔地看到这个名字的,然后好奇点了进去,才一直追剧看完的,确实是近年难得的爷们儿剧,好剧!
凡是看了一两集就没耐心再看下去的主儿可以肯定平日里也不是个爱看书的人,这就像曾经的经典《团长》一样,很多人没有看下去,都是因为看了前几集,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一些胡编乱造没有逻辑的狗屎剧也能有人热捧,除了水军的原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观影人的低龄化,只爱看热闹,看不了门道。
现在有网络真好,想看哪一集可以直接快进或选择哪一集看,但我一直没敢直接选择跳集,因为我不想破坏这人观影的过程,不想放弃看这些男人们从混混成长为水兵的过程,这是部讲述成长过程的电视剧,当然,看到最高潮的大东沟海战,整体上对于中国现在的水平来说,没让大家失望。
这是一个没有把视角放在太后、中堂和提督角度来回顾历史的电视剧,这是一个懂得把视角放在普通士兵视角来看那段历史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优于很多所谓的历史正剧。
这还是一个关于团队建设的故事,讲一个如何把鱼龙混杂的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团结一心能打硬仗的队伍的故事,团队建设没那么简单,在那个年代更不简单。
这是一个带领我们思考很多深层次问题的故事,不是简单地把战败归结到某一个两个人身上就算完事了,它让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人际和官场文化、体制与制度陈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乱国,思考这个国家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
关于甲午海战历史上拍了好几个版本了,建国不久就拍过《甲午风云》,李默然先生伴演的邓世昌,现在来看,在那个时候的技术条件下拍出那样棒的历史海战题材电影很不简单;然后九十年代看过一个北洋水师的电视剧,视角主要是从那些舰船管代们的成长过程来拍的,记得有陈道明演得日本军官;再然后就是冯小宁导演拍的甲午海战的电影,陆毅演得邓世昌,说实话冯导是个很善于拍战争题材电影的导演,也是一位很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我很敬重他,但说实话那部电影拍得很不成功;然后就是这部,客观地说,但就高潮部分的大东沟海战部分来说,显然这部《男人们》拍得是最好的,仅以此就超越了以前的所有同题材作品。所以,本人力荐本片。
最后说一句,中国人讲故事总喜欢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漫漫道来,这可能很不适应一些现在小年青的欣赏习惯,所以是编剧和导演们日后需要注意的。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九):揭开一个民族的伤痛与悲壮
对于国人来说,甲午一役是心中永远的痛,它给国家带来耻辱的同时也拉开了近代50年的悲壮抗日的序幕;对于大清国来说,甲午之战敲响了王朝的丧钟,此前大清朝虽然屡经列强欺压但还勉力维持,甲午之战剥下了洋务运动的画皮,也使得清王朝外强中干的面目暴露无遗;对于民族来说,甲午战争是走向民族国家的开始,尽管这一战役彻底失败,但以邓世昌、丁汝昌为代表的海军先烈们誓死报国的行为使国人开始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开始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思考问题,而不仅是大清国的臣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细节已经逐渐隐入地平线下,然而我们却无法忘记当初英雄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这个沉睡的民族。由中央电视台、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业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近代历史题材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带领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在甲午英雄们慷慨悲壮的回声中感受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舰队曾经一度是大清国最后的遮羞布。然而作为一次不彻底的改良,北洋舰队有其先天的缺憾,虽然丁汝昌(施京明)、邓世昌(吕颂贤)他们都学习了西方近代海军知识,然而北洋水师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却一直是其顽疾,更为要命的则是洋务领袖们外行领导内行的瞎指挥,这一点从光绪皇帝不顾客观现实差距要求用国产炮弹就可以看出。作为北洋舰队的实际领导人,丁汝昌或许是一个充满憋屈感的悲剧英雄,他最大的工作不是如何提高北洋水师的战斗能力,而是应付各方的倾轧,这或许也是整个洋务运动领导者们的写照。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北洋舰队内外的重重困境,然而它也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北洋舰队的热心男儿们的报国赤心。这一点海匪出身的龙木有(赵纯阳)或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一直以海匪的面目横行东海,但却最终加入到北洋水师,成为一名为国征战的铁心男儿。在整个国家内部争斗不断的环境中,普通官兵们的热血与丹心是支撑起这支舰队的灵魂,龙翔(徐佳)即是这样一位代表性人物,作为武官世家子弟,他有着军人的坚韧意志与良好的技术素养,与邓世昌等人一样是稳定舰队的核心官兵。
然而,问题或许也正在这里,当整个国家的大方向出现问题时,仅靠官兵们的英勇奋战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龙木有等海匪有着高超的武艺与熟悉的路线,但是作为现代化战争却不是仅凭勇气完成的。北洋水师的军官层面或许能娴熟现代海军知识,但普通士兵的培养却无法与之匹配。反观作为敌人的日本,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对于敌人或明或暗的渗透与刺探,大清国却缺乏必要的警惕与足够迅速的反应。
一场战役的胜负或许可以通过官兵们的努力来弥补,对于甲午战争来说,或许某一个细节稍微有所变化结果就会不同。然而从大的国家战略上说,大清国在没有开战之前就已经败了,当对方已经在全力恶补近代知识时,自己花巨资买来的舰队却只用来充门面,这样的对比其结果可想而知。《铁甲舰上的男人们》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段历史的细节,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当时北洋官兵的热血与忠诚,正是他们的热血促使国人开始了悲壮的现代反抗之路。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影评(十):观《铁甲舰上的那些男人们》有感
11月比较闲,花了点时间认真看了这部46集连续剧。
讲述了北洋水师从成军到覆灭这段历史,感觉基本符合原来的历史真实原貌。
一位正者无敌且执着的丁汝昌,一位八面玲珑且呆萌可爱的丁立世。还有三大主人公,海盗世家出身的尤木友,擅长坑蒙拐骗的李文章,还有军人世家出身的龙翔宇。看完这部电视剧,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电视剧观,不要太过于带有自我色彩去看一部电视剧。艺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现实的。如果电视剧都那么严谨了,肯定会失去他的娱乐性。
看这部电视剧,前期我是以娱乐性来看待的,经常让我笑个不停,三个人物关系之间的各种相生相克,互相之间的配合与不配合,夹杂着在北洋水师的各种酸甜苦辣。一开始一群由海盗转化为北洋水师夫役,在北洋水兵的序列里面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恰似一潭死水里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由开始的小偷小摸、不尊号令、没有正形。最后成为一群合格的北洋水兵。
看这部电视剧,我一直想想李大骗子是怎么样能吹那么大的牛,还有一个海盗头子能如此机智聪明,一个官二代能如此忠贞报国。但是通过对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中国自古有上九流和下九流的说法,其实每个层次的人都有他的江湖,始终是脱离不了人性这个范畴。穷酸秀才出身的李文章,能吹牛吹到日本的情报人员对他言听计从,在那个时代背景上其实不可能的,因为信息传播没有那么快,只是他作为读书人,能把自己的臆想和时代相结合起来,而且他还会日语和英语,没有出过国在那个背景下也是不可想象的。穷酸秀才的李文章在最后的时刻,从旅顺到威海卫,一路抗争,一个最怕死的,变成最英勇的,但是结果也是牺牲。在这个片段,我一直琢磨,为什么他当时不用日语喊让这些日本兵回家,但是后来想想也释然了,因为那样可能风险太大,而且通过前川的嘴更有说服力。
再讲讲里面的海盗头子,因为热恋上了官二代的小姐,选择了投奔北洋水师当一个夫役,可能类似于在军队里打杂那种。我看到的可能是在那个时代,阶级固化已经到了一定层度。当上升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在海上当自己的海大王还逍遥自在一些。当时代走入现代,进入蒸汽化时代,一切都要顺从潮流,潮流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革新。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现在,互联网会改变一切行业。传统不会消亡,他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生存下去。在海盗头子身上反应的是那种江湖气息,一言不合就开干。在大东沟海战之后,朝廷开始推卸责任的时候,清政府要抓捕丁汝昌的时候,他发动定远舰准备维护统帅,而洋教官马克第一个支持,江湖气息其实也不是中国人所具有。
最后到了龙翔宇,永远以官方、正义的角色出现的。在我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他有家族的培养,那种自带的气质等等。在一个地方,哪里都是主动者,哪里都有人给开适当的后门。从地方到北洋系统,和地方官差,在军队和胡千总。
看来看去,里面交叉着好几对矛盾,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这个电视剧还是一部特别符合历史真实事实的剧,总比那些抗日神剧要好很多,而且题材也非常好,让我们了解下那些我们不太了解的历史。
历史虽然是由胜利者书写,但是我们也要多缅怀下那些在时代背景下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那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他们也是时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