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读后感1000字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精选点评:
●挺喜欢伍尔芙的,随着语言流荡漂浮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多感觉的,她用语言赋予了各自的虚拟世界。
●没有认真看 只记得教画 计划
●-
●伍阿姨带我神游……
●完美的小说
●瞿世镜译本语言流畅不繁。问题通过各个人物思考提出又通过个人的行动作了回答。结局是严峻温暖的...幻象,一如那灯塔的呈现。
●薄薄的一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轻松,想我如此粗旷的人很难理解意识里的细枝末节,感觉无力,却也莫名感动,需要反复才能读懂。是我浅薄。
●"我们全都孤独地灭亡了"
●看着她的文字,在她的心灵世界中游移,现实已经不重要了
●意识流。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女人
如此一本200多页的小说,我读的有多么慢,多么不情愿。感慨于错综复杂的意象也很快止于厌腻了,夹杂着对她一直如此精力充沛的絮语表示的敬佩。女人嘛,永远在自然与物间徘徊不前,无论在那些端点间跑得多么神速,多么华美,企图挣脱形而下束缚的愿望最后也不过是加大了往复的弹性。我承认那张力富有极大化的思维美感,但每每到那塑胶老化,断裂,出现了不被预料的索然无味之后,便开始深深地怀念Faulkner了。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能够接受的"意识流"
提到弗吉尼亚。伍尔芙,你会想到什么?女作家,不,我首先想到的是"意识流".提到意识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尤利西斯".但"尤利西斯"有几个人能读懂呢?!我每次读了几章就读不下去了.当你拜读乔伊斯的大作时,你会觉得你是何等渺小,何等浅薄,"我不配去读那样的大作".
伍尔芙给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她用她的笔告诉我们我们"意识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到灯塔去>,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伍尔芙的作品,这文字有点神秘,你能时刻体会到阅读的快感,时刻体会到你就是她笔下的那些人."我和他们一样",同样的"想与不想",同样的"想要与不想要",弗吉尼亚的读者或在弗吉尼亚的世界里,"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时间里".
quot;到灯塔去"的情节非常简单,但作家的文字却非常的不简单,她给我们全新的体验.这些体验来自我们的自己的内心深处,来自我们本身.也许弗吉尼亚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是不准确的,但此时这些并不主要,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我们和小说中的人物类似的心理,我们成了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在那个世界里活着.
不过,也许,作家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内心暴露的太多了,我隐约觉得这样有点不好.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不对付
我对意识流小说还是充满期待的,但是跟伍尔芙不对付,读了几句以后觉得并不喜欢,接下来也是随随便便读的。在译者的序中颇有一些美学、小说结构上的分析,灯塔、信仰、世界大战的危机与寻求秩序的英雄情怀……它们看上去都挺不错,但等到真正开始阅读之后,这些闪光点都变成了次要的东西,因为最大的问题是,小说臃肿沉闷,让人读不下去。不知道伍尔芙在写的过程中是如何把握方向感的,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没有动力机制的小说。第一部分尤其糟糕,像是在阅读《雷雨》剧本前面的幕前介绍,但是很快,当人物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作,你知道戏永远都不会开始了,这些人名实际上是属于布娃娃的,作者一会儿戴上这个人的面具说几句话,一会儿穿起另一个人的戏服挥舞几记,但是没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扮演所有人,也就更谈不上让角色互相配合,有所行动了。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只有一个角色,独角戏也很好,比如到了第三部分,当她成心只让莉丽一个人表现的时候,一切就自然和谐多了。至少可以免了那些冗余无意义的动作描写,和虚弱浮泛的内心独白。
说到内心独白,也不觉得很细腻深情。并不是描述的笔墨多就是细腻了,如果只是把所有陈腐的东西又都集中到了一起,那就不是浓墨重彩而是故布浓雾,究竟是想糊弄谁呢?说到底,伍尔芙只是在强迫笔下的人物说出她自己对他们的看法,并假装那就是真情实意——以假乱真当然很不好。说到底,伍尔芙并不了解她所要写的人物。为了节能起见,倒不如直接写成散文,可以省却一个步骤,还可以拥有一个(!),至少是一个真实的心灵。(就像她在第三部中做的那样,就很好。)
还发现伍尔芙有一个特别的癖好,假如按计划她应该特写一个人了但当时她又找不到什么特别能写的,她就会把情况简化为:“xxx像一个拘谨的(老)处女”。没有具体统计,但这个想法应该曾出现在不止一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呃,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这恰好就是我对这些文字的直观感受……虽然这么说非常地政治不正确。但那些堆积的心理描写差不多就是给人这种感受吧:容易小题大做,用对眼前事情的较真来掩饰对其他事情的胆怯,但你知道就是因为胆怯一直存在,有些人在有些事情上才显得那样严密凛然。用“拘谨”来概括是再准确不过的!是不是“处女”就随他的便吧!
反正我是知道了,我跟伍尔芙不对付。跟她的散文不对付,跟她的小说也不对付。
16.11.3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我看到了灰尘
以歪斜方式说出全部事实。(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语出德曼:“文学就是不快乐地认识到‘它本身不过是在重复、虚构和讲述寓言,永远不能参与行为或现代性的自然发生’。”
可我不是打算讨论文学能不能或要不要积极介入生活这种问题,相信读过萨特的人比我更了解这些。我想说的是,阅读这项活动呢?似乎更无法谈及参与。
不过阅读活动在人的头脑里会有所反映,像一面镜子照出来,这些图像可能在别的人看来是奇怪的,谁知道你的头脑是一面怎样的镜子?照出怎样歪斜的图像?
当我不停的看见那样经常在变形的镜子时,并非产生幻觉。文字的功能在小说里很容易被理解,它以缓慢的方式展开图画(这里“文字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图像说”,据说维特根斯坦在后期摒弃了这一观点,不过我不能在这里对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加以解说,我的意思是“图像说”适用于此);如果那幅图像就在你眼前,只消一眼就能看尽,但它以文字的方式出现的话,你的眼光就被限制了,它描写到哪里,你的眼光才跟到那里——即使你一目十行,也只能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观看。
但在阅读伍尔夫之前,我从没有意识到文字的存在,只有图像构成的故事,文字隐退在幕后操纵着这个故事。难道说伍尔夫没有写故事吗?她的文字没有构成图像吗?当然有!不同的是,文字不再退隐幕后了,而是像灰尘微粒一样在你眼前飞舞,聚合组成一幅图,眼光涉及过后,飞快分散掉,既让人对前面的组合目不暇接,努力向前跑着追看很可能转瞬即逝的场景,又对身后发生的迅速分解感到眼花缭乱。她仿佛要训练你的神经变得更加细致敏感,偶尔像在进行十分危险的走钢丝活动。即使你去阅读同样作为意识流作家的乔伊斯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我没看完难懂的《尤利西斯》,但他们俩不一样: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字里行间富有理性的节奏,勾出了清晰的画面,而伍尔夫则有着神经质的激情表现——这一点也不夸张,在《伍尔夫传》里有关于她写作状态的记录“像火山喷发似的在打字机上运作”;为了试图进一步具体的比较他们,我把乔伊斯在《肖像》里关于地狱的详细描述浓缩成德拉克罗瓦的油画《但丁之舟》,而代表伍尔夫的是她在《到灯塔去》里描写一个女画家所作的一幅画——比后印象派更为抽象些,却还不至于达到蒙德里安那种几何化的程度——她把一个母亲端坐窗前的身影表现为一个紫色的三角形,晦涩费解而朦胧淡雅的水彩风格。
她的文字让你原本麻木了的感官也调动起来——注意,这不是真的“调动”,当她描述用餐的场景时,你的味觉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但那些文字间接性的让你的感官复活并丰富起来。由于里面蕴涵着某种不能被把握的节奏,神经已经被绷紧,接连不断的语句串成紧密的珠链填满每一条本被慵懒占据的缝隙。对于文字存在的意识让人产生这样充分调动感官的错觉使人疲惫,因为当中词藻丰富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感官的敏锐度,当你突然甩开它们停止被拉着向前奔跑追看前方的布景时——也就是你站在那里不动时,便看见前前后后都舞动着虚幻的字眼。在《海浪》里,伍尔夫写道:“当你又茫然无所见时,便有一连串虚幻的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