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读后感1000字
《荆轲》是一本由高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荆轲》精选点评:
●流不出泪的痛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中读的时候,觉得很惊艳,也才认识了高阳这个人
●依旧是高阳先生的叙事口吻,有趣而且生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终的刺秦王下策终究还是一场悲歌。
●小说中透露出严谨的历史,同时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荆轲和一个久远的时代
●只是感叹刘晓庆的电视剧居然连编剧都省了
●翻翻《史记》荆轲真没主动要求当刺客。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早已无从得知,可这本书里的荆轲,燕太子丹刻画的十分立体,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让人又爱又恨,既感慨万千,又怅然若失。
●没有《侠客行》里面的任何春秋战国之气,人物迂腐无趣,动机奇怪,人情奇怪。
●突然想起读过,就是忘了什么时候了..好像是高中的时候- -
《荆轲》读后感(一):重在尾声
高阳最有研究的是清史,但他清代的历史小说却是最不好看的,因为史实罗列过多,体制描述过细,反而像是考据文字。所以我偏爱他清代以前的小说,故事整体性较强,人物也多性情中人。荆轲是中国人再熟稔不过的人物,故事从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冯梦龙的两章演义,敷衍成厚厚一本,的确可见小说功力。故事大致符合史实,高阳只是在人物对话和心理方面下了大量功夫,设身处地地为主角患得患失,似乎亲历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传奇。荆轲与燕公主的恋情是很落俗套的,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徐夫人在他笔下变成了女人,这也让我大惑不解。不过,高阳的高明处是阐明了荆轲刺秦王的意义,让他败犹不败。就像陶渊明所咏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最后张良等人的尾声大有不尽的余味。如无此尾声,本书大可不写。
《荆轲》读后感(二):感念荆轲
“图穷匕现”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格的凝缩与升华。
不畏强权。不为形势所左右,使我想起了千古西风下不息着的易水。
那个仗剑高亢的人儿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吗?雪白的芦花还萧瑟着随风点最出一些秋意,便不由看见了秦王赢政狗一样地环着柱子爬行。
所欺骗的毕竟还能够欺骗罢,直到如今还没有人能够将那个帝国丑陋的躯壳呈现在地上,风一样卷过的秦王朝,只有项羽还面对着八百里焦土作久久的叹息。
高渐离飞筑砸向秦王的同时也重闯了他自己,赵军被坑杀的四十万降翥在地底下蜿蜒如树一样支撑着庞大的根系时,齐王却在宽敞而又明亮的大房子里做着甜甜怪怪的梦。
不知自己怎么一下子便喜上了鲜血淋漓下荆轲箕踞笑骂的样子,徐夫人浸满剧毒的短匕还在铜柱上颤颤地透出丝丝浸骨的寒意。
《荆轲》读后感(三):读《荆轲》有感
荆轲刺秦,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在读这本书之前,荆轲,不过是众多古代影视剧中能引起一干宫女们惊呼的刺客而已,做的也不过是刺王杀驾罢了。在读过这本《荆轲》之后才知道这是多么浅显的认知。
《荆轲》一书展示了荆轲外出游历到决定效力于燕国太子丹,再到筹谋灭秦直至刺杀失败身死的全部过程。最初的荆轲,自许为国士,一人一马一剑,豪气壮志。最终的荆轲,官拜燕国上卿,至死还想着“要为后人留下重来的余地”。在作者高阳的笔下,他不再单单是一个失败刺客的名字,他曾有冲动暗自懊恼悔悟,也与知交推杯换盏,也为心生爱慕之人纠结苦恼,他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但无论他如何心怀天下,如何足智多谋,他的结局都是注定的。这也是此类历史小说最伤感之处,作者将这个人物塑造的越丰满,性格越鲜明,每每想到他理想破灭,心血白流,也就越遗憾。
作者用四百多页,将一个扁平的纸上名字,化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初看觉得这本书好厚啊,随着阅读的推进,才知道,将荆轲的一生用四百多页写尽,竟是意犹未尽。很多时候在想,荆轲如此尽忠效力于太子丹是否是正确的。为了诛暴秦,多少仁人志士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荆轲,为燕太子丹出的上中下三策,最终还是在太子丹的权衡下选择了下策。为了得太子丹的信任,处江湖之远却仍忧其君的田光先生自戮了;为了不让荆轲有半点犹豫挂念,温婉聪慧的公主服毒了;为了让燕国有名正言顺觐见的理由,戎马一生的樊於期将军甘愿献出头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能说的就是荆轲吧,即便是下策,也不遗余力倾尽全部的去筹谋与准备。可惜最终也没有等到聂盖,即使做了万般安慰,秦舞阳还是在最后的时候畏怯的双腿发抖无法上前,偏偏那医者仁心的夏无且的药囊竟真的救了秦王一命。真可谓是时也运也命也。
《荆轲》用张良张子房的态度作为最终的收笔,荆轲,也算是求仁得仁了。读完忍不住想,太子丹得知这个结果是何等表现?时候后悔坚持选择三策中的下策?亦或后悔选用了秦舞阳而没有继续等待聂盖?后来呢?逝者已矣,还在等待消息的武平、宋意、高渐离、徐夫人呢?历史如烟,往事已不可追,徒增伤感。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感谢作者给了读者一个丰神俊朗、赤胆忠心的荆轲。
《荆轲》读后感(四):荆轲以后有荆轲
历史小说不同与一般的小说,可以虚拟时间地点和人物,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背景经过作者的演义而成,通常七分历史三分演义,高阳在历史小说上的成就可以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相媲美,高阳的精品大多关于清朝的历史,而这本荆轲写的确实战国时代的故事,以荆轲 以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蓝本 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生动的演绎 塑造了一个智谋 有胆识 有情义的荆轲,几经周转,燕太子丹终于拜托了嬴政 平安回到燕国 结识了只有双全的、胆识过人的侠士荆轲 并与荆轲谋划了灭秦之计 荆轲感念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毅然决定踏上刺杀亲王的不归路。而美丽娴雅 温柔深情的燕国公主 却撼动着荆轲那颗视死如归的心。
荆轲对于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影视剧上面,都有很多个荆轲,感叹于荆轲的侠义和智慧,年轻的我一直不喜欢嬴政,这样的人都要义无反顾的去刺杀你,那你一定是个“坏人”,你统一六国用的都是小伎俩,每次看着荆轲刺秦的情节都希望他成功了,他还活着该有多好,可是历史无法改写,功与过也只有后人来评说,长大后读了真正的历史才发现,荆轲刺秦并不是一件对的事情,如果秦王真的死了,燕国就能得救吗,不是,秦国的强大不只是因为有了一个秦王,而是秦国多少年的积累,杀了这个秦王还有下一个,而且秦国也确实领先于其他各国,这就是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的,后来喜欢荆轲就不再是因为他敢于孤身刺秦王,而是因为他过人的但是,聪明的才智,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只有用进自己的全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从怀州河内来到榆次的荆轲,已经相当狼狈子,除去一剑一马,别无长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无余资,留亦不可,这进退之间,简直没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脸上的神情,怎么样也看不出他这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这就是养气的功夫。他颇自矜他的这份修养;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从不会摆在脸上。 荆轲以后有荆轲 身可死 志不灭 家喻户晓的悲剧英雄荆轲 悲壮而浪漫的人生
《荆轲》读后感(五):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知道高阳这个名字,源于罗胖子在他的节目罗辑思维中的强烈推荐。那段时间罗胖简直是拼了老命的来向大家安利一部名为《慈禧全传》的,甚至有一期节目专门是为了这部书而做的。在他看来这套书简直是好的不要不要的,堪称一部奇书,晚晴近代史五十年的历史都通过这部历史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而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高阳。
耐不住罗胖子的强烈推荐,从网上找来了电子版的《慈禧全传》来看,越看越觉得有熟悉的感觉。查找资料之后才发觉,原来当年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等一系列讲述晚清历史的经典电影都是以高阳的历史小说为蓝本的。
现如今再看这本高阳所著的《荆轲》,还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细想之下李翰祥导演的遗作,电视剧《火烧阿房宫》讲述的不就是荆轲刺秦的那段历史故事吗?高阳的这本《荆轲》,应该是当年那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了。
高阳的文学地位不仅仅只是几部经典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而已。他一生所写的著作将近百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影响力与受欢迎程度甚至不逊于金庸。
历史是过去的人所经历的事情,但是现在的人不可能亲眼目睹千百年前的那一段段曾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可能亲身邂逅那些历史人物。历史小说的作用就是根据曾经记载流传下来的史料,通过大胆且合理的想象,将那曾经发生的一幕幕再现给当下的人来看。历史小说的创作说容易似乎也很容易,要说难也真的很难。说他容易是因为在那些没有录音摄像设备的年代,除了主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其他一切皆可凭作者的想象来创作。要说困难,则是因为在那些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想要精准的把握人物进行创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阳那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文风气质让他的读者在读他的历史小说,总是会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历史场面感”, 读《慈禧全传》时是如此,读《荆轲》时也是如此。他总是能够让阅读他小说的人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朝代、那时社会、那位人物历历在目的背景场面。虽然明明知道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历史所留下的蛛丝马迹而创作出来的,但是一切感觉起来都是那样的真实且生动。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这句话,当真是所言非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