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齐人物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齐人物论读后感精选

2021-01-18 02:0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齐人物论读后感精选

  《齐人物论》是一本由庄周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90,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人物论》精选点评:

  ●认识好多作家的入门书

  ●您推荐的有些我想看的 不是绝版了就是在大陆难以买到。。

  ●书屋文丛

  ●挺高兴的

  ●“何人著得此等辣手妙文!”

  ●文学的真正进步是个人化。同意这个观点。

  ●写书的需要多大的阅读量……简直可怕,我喜欢最后的总述。文艺评论~

  ●极作者所能与所不能的刻薄有趣

  ●端的好看。

  ●参考.赏玩.

  《齐人物论》读后感(一):可以一翻

  这或许是一本可笑的书,还有些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味道,但是在文学批评层面上,它的内容是需要尊重的,无论观点认真、深刻或正确与否。

  尤其想提一下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可谓一塌糊涂,定价25.90元的书,没过几年内页已经全散了,纸质较差。排版也会让阅读颇为不适,文字横的斜的交叉的,文字下穿插块状阴影的,不知道设计者是不是脑子搭错了线。

  《齐人物论》读后感(二):接近烂书

  用了一个下午看完这书,才发现作者的文字近乎残酷,也倘似流痞,在他们的视界中,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几乎一无是处,而以此作为观照的则更多是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固然是有传统的,没必要一切都以西方文学为准绳,哪怕当代作家们的作品内容模仿,题材陈旧,意境狭窄,用句西化,遣词不妥,码字错误,但除了码字错误等硬伤必须立马纠正以外,其它的不足我觉得是否有点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站着说话不腰疼”。退一万步说,这些作家的作品哪怕一文不值,但它们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现当代生活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真实地定格了时代的背影,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就足够了。西方文学哪怕有极大的阅读快感,哪怕有极高的文学品味,哪怕有极丰富的哲理内涵,但是,它们太遥远了。我这么说,并不是为“文学庸俗化”正名,我也没这个资格。我只是觉得,真理尽管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是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怕一时被遮蔽,最后还是能够看到被掩盖的珍珠与金子。倘若往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如出一辙,那么我宁愿在作者们的欢欣雀跃中一头撞墙死了算,也不会再翻阅那些新出版的文学书籍。

  《齐人物论》读后感(三):读书小记之《齐人物论》

  一段时间以来床头一直放着四五本书,我看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几本书同时去看,每一本都是定量看一些,要看完几本书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进度。

  最近摆在床头的是《齐人物论》、《嗜书瘾君子》、《西行漫记》、《啤酒鉴赏手册》,以及几本一直一直放在床头的第一财经的杂志。后面的书基本上停看了,在看的就是《齐人物论》和《嗜书瘾君子》,今天下午在阳台把《齐人物论》看完了,感觉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识,尤其是书的第五部分余话,让我对现在的文字更加的失望吧。前面从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三个方面谈及品述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只是重新认识一些人和事。后面的余话近似治病救人的感觉,阐述了产生现状的原因,以及改变现状的办法。为此,从这本书看自己以往的路程很多都错了。

  这段时间,我对其他国家的小说,尤其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小说产生了一些兴趣,这是我以往没有接触的。有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在他们国家报纸都会评论畅销图书,并给畅销图书排名,获得这样的或是那样的奖,而在我们国家,这好像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人家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我知道他们有广泛阅读的基础,但是,我们的阅读基础呢,我们的报纸呢?似乎,他们写小说、写文字的人都可以以文字为生,而我们呢?也许是因为文化范畴,但是,依托这种文化我们又写出了什么呢?

  今天听广播时,主播说到了网上流传的关于中美穿越剧的不同,很好玩:同样是穿越剧,美国是往前穿,中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

  《齐人物论》读后感(四):齐人物论2011版

  身为一个独孤求败的文学家,我是有形而上的追求的。我常常神经兮兮地照着镜子,自言自语:“镜子镜子你说说,谁的文章最好?”答案当然是不容质疑的。嗯,为了不辜负我天下第一的名头,我也要开一堂文学批评课。用短章,纵论一下文学的诸位名家。因为本师坐在文学的山顶上,居高临下,看谁都是虫。所以本堂课的名字只能叫做----“纵笔捉虫”。

  一、鲁迅

  咱们拍砖的行业里,鲁迅是祖师爷的地位,如同关帝爷爷,是被供起来的。写砖的,多少都从鲁迅那里,吸取过几口营养。比如一本鲁迅杂文,就是我们的拍砖指南。

  论小说,鲁迅未必是五四第一,但说到砖文、讥笑人的功夫,鲁迅就是舍我其谁、一子独大了。他长于咬住对手细枝末节的丑,敲锣打鼓,演绎出一番大的名堂来。与他比起来,梁实秋木了点,陈西滢呆了点,林语堂造作了点。也就张天翼讥刺人的功夫,稍微能望一望鲁迅的项背。

  二、古典巨人

  古典文学,只看李、苏、辛三个人就够。其他再多,都是浪费。年轻时候,觉得李白远胜杜甫,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觉得老杜妙于李白。再再后来,发现所谓心怀家国,无非痴人说梦。还是李太白的把酒当歌,月下舞剑,更得我心。

  修辞的艺术,李白是巍峨的顶峰;晚唐的李贺之流,画虎类犬。与李白一脉相承的是苏东坡。李敖说“大蘇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準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於「赤壁賦」,並沒有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东坡虽然谈不上思想,厚度是没有的,但大苏才华横溢,落笔总能行云流水。正如巧妇做菜,即使手里只有一个鸡蛋一袋白米,火候却掌握得极好,自然也就能做出一碗黯然销魂的蛋炒饭。

  三、史铁生

  老史的文笔,我是很敬佩的。一篇《我与地坛》,算是当代散文的杰作了。但老史的小说,却远没有散文出彩,更遑论那些大部头的、干巴巴的长篇了。哈哈。

  其实长篇小说只是个体力活。写长篇,不是靠文采,是靠屁股。残疾人写长篇,就有先天的优势。比如史铁生比如霍金。个人体会:纯文学小说,还是到中篇算了。还是把长篇留给盗墓的、穿越的,和拿残疾证的吧。

  四、李敖

  现在基本不读书了,只看一点网络杂文,对我来说,网络文字远比躺文学史里的那些所谓神作,生动得多。但有两个人的书例外,一个是王小波,另一个是自恋成狂的李敖。

  睡觉前,我会读几段王小波;坐马桶上时,我会捧上一本李敖的杂文。我倒不是在玷污李大师啊。能如厕的时候欣然捧读的,都是神器。比如资治通鉴、比如千秋评论。大浪淘沙,这世界上有资格躺在卫生间里的好书,不多了。

  五、王小波

  小波文字的天赋只是尔尔,后天却长了张浸在智慧里的油嘴。再干涩的文字,被那张油嘴一点拨,也就点石成金了。他的小说,适合在床头捧读。深更半夜看得大笑,然后倒头睡下,肚中满满的都是妙文。

  冯唐说王小波的文字不美,我以前也是赞成的,觉得他虽然有趣,但啰嗦随意,不够精美。但混过了几年网络,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好,却是小波的举重若轻,根本无招。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认为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文字的道理也一样,繁华落尽了,没有套路了,大白话般地张口而出了,才是豁然开朗的大境界。

  七、钱钟书

  围城,一篇小品文般的小说,如今都快成神作了。不过我倒是建议粉丝们把眼光放高点,别总以为一个钱钟书,就是现代文学的珠穆郎码锋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说钱老的文字才华都只在这本插科打诨的围城里,那我觉得他只配当一个二流的文人。

  八、高行健

  上马能击胡,下马写春秋,这是瘪三们文武双全的幻想。现在的李承鹏,过去的高行健,都活在这样的春秋大梦中。高行健,他的作用不是普及了先锋小说的叙述技巧,是发明了一种极其新颖的反共意淫手法:睡女人的大腿上,写黄色小说反共。比如情色政治小说《一个人的圣经》。一堆女人的大腿,堆出了高老儿的反共文学脏梦,也堆出了一个重口味的诺贝尔。

  九、三七(邱小刚)

  正派文人里面,三七算是少有的妙人了吧?一本《中国好人》,字字珠玑,有点在竹林下打铁的感觉。现代人玩杂文,总是容易玩得无趣,给你整篇唧唧喳喳的大道理出来,似乎生生把读者给掐死在文字里,才是作文的唯一目的。所以,站在矮奴成群的中国文人堆里,邱小刚是足以自傲一把的了。当然,我并不认同他的文风很象王小波。小波是将锋芒藏于调侃之中,而三七则更多的是在调侃中,若有若无地反讽一把,如"竹影扫街尘不动",如"雁过潭底水无痕",看似是点到了,其实是波澜不惊的。

  十、李承鹏

  158的李承鹏,我微博上直呼为“李矮承鹏”,以彰其身残志坚。如今李矮承鹏以杂文大家自居。坦白说,我不认为李矮算得上砖手。他的文章,唧唧歪歪罗里啰嗦。更重要的,他几乎不懂,什么才是讥笑的艺术。

  说到讥刺,当年五四派玩的才是醇正的内功。文字里放几根袖箭,埋几颗地雷,哈哈哈地打马而去,高韬至极。李矮承鹏的讥刺,不过是瘪三打架的套路:脱裤子打滚,或者想出几个谐音来,直奔人的下三路。这种逢人便脱裤的丑功,这副侏儒的下流腔,就是再写一百本意淫小说《李可乐抗拆记》、《李可乐寻人记》,也是漂白不了的。

  十一、刘原

  马缨花貌似刘原的粉丝吧?我看她在微博上,双目纯情地,少女献花一样地捧刘原的场。对此,我只能轻蔑地扯一扯嘴角,表示遗憾。

  姓刘的,不过是个黄段子专家。就是在酒席上,常碰到的形容猥琐、色眼迷离,端着个酒杯,死命往小萝莉身上讲下流笑话的那类。唯一不同的是,这位怪蜀黍居然还是个文人,能把黄段子集中出书。而他的同类,却只能继续奋斗在小饭馆的餐桌上。

  十二、张爱玲

  张爱玲的文字如何,我不方便评论,但张爱玲的机心重重,我却可以试举一例。看过一封张爱玲的早期投稿信,字里行间,都在山花烂漫地拍编辑的马屁。所求者,无非刊稿而已。为大师者,怎可低声下气求人呢?象我,就不主动在铅字杂志上发稿,只把文章撂在网络上,金光灿灿如同恒星。后生的小子们自可仰天瞻视。

  如今网络里,多的是学张爱玲的。有的北方老妇,自学了点用文字装娇嗲的本事,就被死粉追着喊“爱玲啊,东北张爱玲啊”。我看这些人,张爱玲的文字功夫这辈子都学不到,张爱玲交际花一样的贱品,倒先学了个一干二净。

  十三、贺卫方

  传说北大贺卫方的散文小令,隽永可人,有明清小品文的腔调。但我记住的,只是被方小船追着打的,几十年不写论文的所谓法学泰斗贺卫方。

  不过老方这么一敲锣打鼓,也好,贺老师算是彻底名扬清史咯。若干年后,我们只要一提到贺老师,就会把嘴角轻蔑地往上,再往上,使劲撇上那么一撇:哦,贺卫方啊,就是那个20年不写论文的吧;就是那个高歌“人不能对不起钱”的圣人吧;就是那个弟子们死命在微博上给他找脸,偏偏他自己天生写不来论文没长脸的教授吧?

  十四、张艺谋

  张艺谋本不算文人,但从此人的恶俗境界上,却可一管窥豹地知晓当今文人的烂品。所以,特地为他单树一节。

  上次在杭州,看完了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有些话如哽在喉,不得不说。类似张艺谋这种,靠一堆色彩和光线,堆出来的所谓艺术,只是劣品。其境界,就如同国画里的匠作。国画分两种,文人画,或者画匠之作。前者风雅,后者无骨。一个画家,或者一个所谓的文人,如果不泡到中国的诗词辞赋中去洗个澡,涂出来的玩意,再精细也只是赝品劣品,是匠作俗作。因为你根本没有底蕴,没有风骨。

  十五、余华

  余华这水准的文笔,翻译腔浓浓的文笔,都能做大师,中国大师的门槛还真是蛮低的。不错,余华确实还懂点后现代的叙述手法,这挺让人耳目一新。但如果只懂叙事技巧,就要堂而皇之,扶他坐上文学的虎皮椅,成为当代小说第一人。那就好比把一个擅翻跟斗的小丑,阿谀为艺术界的巨擘。

  十六、苏雪林

  苏雪林,学者型的文人,有不错的国学根底。非张爱铃、苏青所能比肩。后面那两位,一对浅碟子,只能写写男欢女爱、老汉推车。但是,苏雪林却器量窄小。鲁迅在世,苏雪林“事之甚恭”,待鲁迅盖了面“民族魂”的旗帜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鞭尸。给蔡元培写信,给胡适写信,泼妇骂街攻歼鲁迅。连胡适都看不下去,指责其是“旧文学的恶腔恶调”。

  十七、韩寒

  韩寒的杂文,远好于四六不通的所谓小说。当然,如果能把杂文写好,也算蔚然大家。但是,韩寒的杂文,只是相对小说而言,较好。好比小说是个弱智,杂文虽然也还是个半身不遂,但一对比,就似乎很国色天香了。

  至于韩崽,嗯,那些天天钻在韩寒博客里,以沙发地板等家具眉目苟活的,我统称为韩崽。不惜贬身为奴为仆,以主子好恶为自己好恶的,只能是崽子吧。这些韩崽,他们是品尝不出文字高低的。吃惯了那道叫做韩寒的粗粮,味蕾早就退化了。你就是把佛跳墙端上来,崽崽们还会把嘴扎在窝窝头里,死活不肯出来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