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读后感精选
《中国政治》是一本由(美)詹姆斯·R·汤森 /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政治》精选点评:
●非常冷静的审视,尤其是对中国政治组织方式的洞见。从中国政治组这内部去寻找答案,制度的问题要在制度本身上找答案,方是题中之义。很难得作者没有用西方的民主公式来硬套。
●“毛泽东主义”。在最近这种特殊的日子看,有点意思。
●【图书馆藏号:D612】
●如书名,比较系统的描述了中国政治,但内容较粗放和表浅,是一本合格的教科书。另,在译后记的反复提醒下,我对本书所提的“毛泽东主义”反而更感兴趣了。
●2007年10月中旬
●介绍的很系统。而且相对于国内研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图书馆有老版无删节的,看看西方是怎么一个视角
●对49--84年间中国的政治问题与制度演进等问题都有鞭劈入里的分析...很好的分析了MAOISM及其浪漫主义...
●不够详尽,只能算简说。而且毕竟写的早,只到1985年。但作为提纲式的著作,还是挺有用的。
《中国政治》读后感(一):什么是“毛泽东主义”?
我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浏览了一下这本书,严格的说,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评论一本书是不厚道的。《中国政治》里面以及王明的《中共50年》里,都提到了“毛泽东主义”,《中国政治》中也提到,在中国大陆很少人赞同“毛泽东主义”的提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毛泽东主义”和我们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一回事,大概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列的意思了。但在我们的语境里,“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属于那个体系的,而不是和他们并列的。
不论如何,这个名词还是反映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反映了“外人”如何看我们的问题。初步看来,对错与否、准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开了了解那段历史的一条缝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
《中国政治》读后感(二):七个月前写的,却没有一丝印象
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本书名《故事新编》,但这本书对于现在,本质上还是一本老书。毫无疑问:我们是站在历史后来者的角度上的。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偏向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看法,倒是和特里尔的想法相近。我要说的是,束缚和拘泥不要那么多:我们或许走的不是最正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奋斗历程,我们走的一定是充满中国特色的,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世上是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道路自信。
探究道路自信是为了什么呢?我想是在当代。
世界的未来,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青年人不只是青春正富,如日方中,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新鲜事物敏感,对真理追求心切。他们头上的棱角,还没有被世故磨光因而一往直前,锐不可当。振兴中华的最主要希望在年轻人!振兴中国社会科学,振兴政治学的最主要希望也在年轻人!
《中国政治》读后感(三):以学术考察现实的经典
扉页上的介绍说:这本书是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介绍和研究中国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政治学理论叙述和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的的各个方面...."
此言不虚,而且我想说,这本书应当是考察中国当代政治的一部入门经典书.这个"入门",不仅仅只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特别地,是对于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我想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的能力也是今天政治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也许是我固陋,我从没有看到过以学术角度分析中国政治,如此(文字)浅显,分析清晰认识深刻的书.而且作者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方法论,而没有被意识形态等所打扰.让我深感敬佩...
借助作者的观察角度,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看清楚中国政治的演进.所以请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从来就什么天将降大任,无论他看起来多么的象个救世主或者装的象个救世主...
例如,中国政治为何从晚清以后就越发的不着调,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铨叙制度破产,八股取士后就成了王八蛋取士,当然越来越完蛋...后世一直极力建立新的人才铨叙制度,可是哀于不入流的政党必然有不入流的制度,我们直到今天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制度仍然远远没有完善.这种制度的缺失,背后就是人痔的娼盛...这也就是团派的胡可以崛起的原因.
另外作者还从制度上分析了人痔的必然;毛刘党争的必然;文革的必然...
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国政治的人,都会从书中得到启示
《中国政治》读后感(四):在这里码一下教授给的阅读问题
1.已有学者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提出了哪些分析模式?这些分析模式还有哪些有待拓展的空间?
(1)集权主义模式(Totalitarian) (这个翻译,不知道是出于客气还是咋回事……
将纳粹德国和斯大林俄国的分析套用至对现代中国的分析之上。一方面由于中国自己声称选择苏联模式作为榜样,一方面中国的实际状况确实是统一的意识形态、一个政党垄断权力。
待拓展:
i)中国的实际状况与纳粹德国、苏联均存在巨大差别。更多依靠政治教育、干部监督而非警察的恐怖统治。并非苏、德一般,是对现代国家的悖逆(其实这个点没大看懂)。
ii)极权主义模式本身就存在缺陷,它过多受个人极端行为(希特勒、斯大林)的影响,且抹杀了政体间的差别(法西斯、共产主义)
(2)发展中国家模式
中国的半殖民地历史。其产生的动员系统政体很大程度上相似于有相同半殖民地历史的其它国家。
待拓展:
i)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本身备受争议,相关文献过于松散
ii)种族中心论
iii)中国的发展不同于苏联或其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殊性
(3)中国模式
中国是一个独特的类型
待拓展:
i)西方学者将种族中心观念及其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对中国现实的分析
ii)对Maoism模式的价值、有效性存在分歧
2.如何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
(1)政治权威中的精英主义和等级制
政治等级制:因德行和儒家文化而具正当性的精英
社会关系结构:家庭与宗法团体
简约政府,由地方权威完成中央政府与人民的中介
(2)政治体系的自主性
科举制(又是一个没看懂的点)
简约政府,皇权不下县,由地方权威完成中央政府与人民的中介
特殊利益渗入官僚体制(没看懂)
(3)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整合力量
儒家文化,对官员个人道德品质而非政治制度的重视,对民众进行教化但在广大的农村成效并不显著
CPC的传播生气勃勃,成功打入下层民众,获取认同
《中国政治》读后感(五):读 序言
读《中国政治》第三版作者序
ept.11, 2007
正如作者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不断否定过去:现在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同时强调已达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新时期;然而,“文化大革命”也曾宣布完全否定以前的时期并承诺了一个永远革命的新时代。
但是,“任何一个新阶段的起点都是以前阶段的经验、政治行为和观念。”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历史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是如此地不善于彻底否定过去——中国封建时期历经几朝几代,历次的起义却从未推翻过这个制度。当然,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未准备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的革命精神仿佛蔓延了整个中华大地,人们变得那么善于打破旧制度、旧体系,摒弃旧思维,接受新事物。可事实上,这种精神仅停留在口号上,在人们思想深处,维持旧思想的惯性仍然对中国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或许真正改变中国人思维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正如有些人说的,旧的是“破”了,但是“新”的还没立。当今中国社会种种精神的缺失便是这一点的明显反映。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lost”,totally lost. 而且,很明显的是,中国共产党想恢复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的努力成效甚微。它的宣传方式、理念不适合当今的中国社会。举个例子,中国的知识精英对“八荣八耻”有的只是戏弄和嘲笑,嘲笑它的语法结构,它的内容,它的“对仗工整”,更不用说会去响应它了。
中国人的“LOST”体现在两方面:面对已打开的国门,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新鲜,而自己又是如此不了解这个世界,它的运行方式,规则和惯例,因此,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我们显得那样生疏和不知所措,甚至在自己不小心犯了错误的时候都不知道最佳的处理方式是什么。例如,当自己的产品受到国外的指责,质量安全不过关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承认错误并改正,绝不是硬抬着头皮、在自己明明理亏的时候与别人争论。另一方面,中国人的迷失体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改革开放不仅使我们接触的国外的东西更多了,而且国内的许多东西也已改变了,西化了。面对自己的改变,我们不知道怎样去适应,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地表现自己,怎样让每个人各归各位,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力。
今天,李青老师还说到了中国人不会妥协(compromise),如果中国人学会了妥协,那么许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在我直观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绝对是个中庸的、在处理人事方面游刃有余的民族;而新中国成立后,仿佛整个国家都充满了革命的精神,彻底否定过去,彻底重新开始。对于一件事物,不是彻底否定就是彻底接受。对事也是如此,不是理直气壮、彻底否认,就是客客气气、彻底接受。有时候,甚至充满了阿Q精神,不管外界怎么说,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一套,不管自己的对不对,也不管外界的评价有没有道理。中国人如今腰杆硬了,是好事,但是过了头,于己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