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马礼逊回忆录》是一本由[英]马礼逊夫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礼逊回忆录》精选点评:
●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基本把马礼逊较为详尽真实的反映出来,然而编者对传教士有偏见。药丸。
●與原文比較有刪減。以學術角度看,最好用大象出版社英文版的馬氏回憶錄,其底本是复印自港大圖書館的。
●在强大的实验压力之下,竟然读完本书,这速度我自己开始后怕了啊。。。
●一个传教士虔诚的一生。19世纪初的中国。
●2014 1 25-31
●流水帐式。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5)
●细读后,有太多太多感慨!一言难尽!中国人对西方,尤其是对基督教、传教士有太多太深重的误解。有时间再细说。★殷铭泽★
●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马礼逊回忆录》读后感(一):两个译本:学术翻译及普及本
广西师大的译本属于普及本,内容多有译者自己的删节,同时为了连接本已不连贯的段落,译者多有自行添加。
大象出版社的译本属于学术翻译,相当严谨,是学术著作或引用本所需要的类型。
所以,两个译本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质的区别,也包括价格。后者数量也极少。
这是令人叹息的一点,普及本较差却垂手可得,价格优惠得像大白菜;精品本价高,并非普通读者所易得。
推荐如果要看,以精品本为主。
《马礼逊回忆录》读后感(二):一个立志传教的候选人的思考
亲爱的马礼逊,在你的心灵里是否“有担任牧师职务,做基督使者的愿望”呢?我必须考察自己,为了从事这项至为重要的工作,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我要扪心自问:我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吗?或者,我乃是一个“魔鬼”,一个在上帝和人的面前出现的伪君子,一个在心里取悦于罪恶和撒旦的演员?我是否真正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在圣灵的感召下读经、默想和祈祷并向主交心呢?我是否已经确实知道基督对我的期望?我是否已经让圣灵倒空我一切形式的自私念头呢?我是否已经把我自己完全献给主。以求达到能去海外传福音的目标呢?
我还要自问:基督赐我什么才能?什么是“上帝国度的奥秘”?用什么技巧去教导别人?如何在台上证道能把听众的良知交托给上帝?基督是否已经差遣了我,并为我准备了一切,可以派我去传他的福音呢?基督是否已经教导我对人们的灵魂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呢?我是否深深的感到我是多么的不配,但却非常愿意顺从基督的圣洁而被他所用呢?在接受训练的期间,我是否被圣灵充满,有基督的爱在我心中燃烧,保佑我愉快的、甘心情愿的为了基督的缘故忍受贫困、侮辱和人们的憎恨,如有必要,感冒牺牲我的生命而能拯救他人归向基督呢?我能否向基督保证:我绝不贪求自身有何大的成就,不贪图别人的金、银和财物,不追求个人的荣誉,只追求基督的荣耀呢?我是否认真考虑过,传福音工作的性质乃是做基督所差遣的使者,去寻回已在地狱边缘垂死的人们与上帝和好呢?
我必须在我传福音时充满信心,全然谦卑,不住的流泪。在遭受耻辱、逼迫、饥饿、无衣物蔽体,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时,我能以喜悦的心情结束生命,决不动摇。我“宁愿与基督共生死而绝不接受帝王的支配,我要在上帝面前说实话,绝不能撒谎。我要传播上帝的真理,绝不宣扬我个人,要传扬的乃是耶稣基督。我愿为基督教会的一个仆人,为的是彰显基督的救赎,引领罪人来到生命树前。
http://hi.baidu.com/xiaoma1812
《马礼逊回忆录》读后感(三):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
这是个难记的名字。看到海报,就兴冲冲地向朋友们宣传:系主任zn要开讲座了!对曰:什么题目?我便无语。更惭愧的是,那天在海报栏前来回走了三次,竟然都没记住“纪念……来华200周年”。
但是,在那晚一场诗一般的讲座后,这个名字会让我终生难忘:罗伯特•马礼逊。
历史往往只记得结果,马礼逊的功勋足以让所有人崇敬: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编撰了第一部汉英字典,创立了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的报纸,开办了第一个所教会学校、第一所西医医院。然而在令人目眩的光环下,伫立着一个怎样孤独而坚忍的灵魂——
“彼将进入异族的国土,将在万事中经历祸福。”教会用200镑把他送上了一条当时看来的不归之路——中国,陌生的环境,炎热的气候,无法沟通的语言,少的可怜的生活费,包括同胞在内的冷漠和排斥,无法相聚的妻子和孩子,教会的任务和神圣工作的责任……这个25岁的青年选择了这条路,也承担起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最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人在战斗。即使后来境遇有所好转,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孤独始终折磨着他 ,“孤独无边无际,而信仰是否有极限?”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尝试。二十多年里,上帝的支持和人间的孤独在拉锯,宗教信仰和世俗感情在纠缠,马礼逊在精神世界一片孤寂的黑暗中,创造了现实世界一个个伟大的光环。最让人心酸的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程。患抑郁症的妻子带着孩子们回英国疗养,从告别那天起,马礼逊每天都在给他们写信,计算着家人的行程,盼望着8个月后他们平安到达的消息,而20多年来习惯了的孤独,在人生的迟暮感和病痛的折磨下,更汹涌地向他袭来——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段日子: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而生命里最后一个愿望、家人抵达的消息也在一天天临近,两段时间在互相赛跑,又在互相拖延,煎熬着肉体和心灵。在对家人的牵挂中,在对天国的向往中,在孤独和绝望中,在宗教的迷乱和狂喜中,马礼逊在异族的国土上离开了人世,没能等到妻子的来信。
Zn老师总结得好:我们纪念马礼逊,不是纪念他传教、译经、办报纸……而是纪念一个人,一个高贵的灵魂。“在马礼逊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高贵的美德,宽容、忍耐、克制”“ 你与我,从马礼逊的一生,看到人,看到人性,看到个人的品格和人类的希望。”
而值得我思考的是,在现实的重重困难和精神的孤独绝望下,是什么力量支持着马礼逊走完这段天路历程?是信仰?是道德?我觉得皆不尽然。
我还没有想出完美的答案,姑且把它归结为一种本性中异常强烈的献身精神吧。
我不知道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这种本性中强烈的献身精神从何而来,我只能把它归为天赋能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的伟人有两种,一是天才,一是英雄。在我的定义中,天才是在科学、艺术、政治等领域内有特殊的禀赋才能,从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英雄是在道德、信仰方面的模范,凭借他们的品德和由此而来的事迹被后人景仰。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被要求学习天才,因为谁都知道天才是学不来的(我们学习爱迪生,也是学他的钻研精神,不是学他的天才);但是英雄却被尊为学习的偶像,这种推崇走向极端就出现了上文所说的“学习我们做不到的”现象。而其症结就在于把英雄及英雄事迹的原因归为道德、信仰,把超道德超信仰的奇迹归为某种普遍价值规范,用几个不具普遍性的事例要求所有普普通通的人。如果理解了英雄行为也是一种天赋、英雄也是一种天才,就不会出现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只不过这种道德上的天赋不同于科学、艺术上的天赋,英雄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天才。另外,把极其崇高的超道德行为归为天赋,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拒绝学习。我们不能去学爱迪生、贝多芬、鲁迅的天赋,我们也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天才——天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代表了一种极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近,我们更要开发自己身上的天赋,发掘自身无限的可能,寻找自己的极限。同样,英雄也是一种极限,体现着道德和信仰层面最大的可能性,也在揭示着一个揭示不尽的人性奥秘——我们不能知道人性有多崇高,正如我们不能知道人性有多幽深。而道德和信仰也不等于机械地遵循规章制度,它必须进入反思层面,内化为我们心灵的律令,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善良意志有多强烈?宗教信仰有多虔诚?牺牲的底线是什么?崇高的极限在哪里?这才是“个人的品格和人类的希望”。
再次纪念马礼逊。
2007/10
《马礼逊回忆录》读后感(四):透过传记感知历史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