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俄国思想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100字

2021-01-21 01:38: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100字

  《俄国思想家》是一本由[英国] 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国思想家》精选点评:

  ●本书的翻译风格初觉晦涩难懂,但当我实在无法割舍伯林任何文字,尝试在阅读中读出声来时,竟然发现了新世界,这翻译真的超赞。

  ●不明白这个译者有什么值得黑的………

  ●重点看了民粹主义那一章,俄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共产主义的实践受赐于民粹主义运动之处甚多:共产主义袭取了它这个对手的技术,正好转用于助长这技术原本要抵制的目的,而且大获成功。”

  ●这三颗星完全是给译者彭淮栋的 读起来真是比较灾难 反复弃书。

  ●刺猬与狐狸写得很不错,不太喜欢这种半文半白的译笔,读起来生涩、不顺畅

  ●真有意思。敏感的年代哦。

  ●甚好甚好

  ●受不了翻译

  ●他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扭转全局式的。永远记着这个人。

  ●这是一部系统描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托翁战争与和平中虚无主义的来源。赫尔岑:因为孩子的确会长大,我们就认为孩子的目的是长大。不可以理想化的抽象事物为祭坛,牺牲活生生人类的血肉。托尔斯泰:勿以教育施诸(压迫)儿童。屠格涅夫:忠于文明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一):我从未感受过的。

  上半年来,我从未知道,从未感受过,从未了解也就更无从谈及理解的世界,忽然张开了黑洞洞的大口。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潘多拉盒子。它现在不是在释放,而是在吞噬那些可以使人坦然维系日常生活的美好心愿,继而由愤怒,羞耻和厌恶所替代。幼稚的叹息诸如“怎么会这样呢”只能会加剧对自己无知的愧疚与责备。

  无论何种理想,何种言论,它落到最终的去处终究是活生生的人。欺诈,谎言,压制,被放大的仇恨,甚至并不光明正大的斗争,结果都将是绑架弱者。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二):很好的书,很烂的翻译

  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能正常点翻译?搞得佶屈聱牙,一副老学究的口气,明明一句精彩的话,到了译者笔下,就变得死气沉沉、呕吐难忍。伯林的英文非常流利、自然,到了中文里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作为一个译者,我认为还是要有基本的文字感,起码要知道什么是流畅的,什么是狗屁不通的。

  每一次看学术性的书籍,这种对翻译的仇恨总是会冒出来。翻译产业的江河日下,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日益恶劣,不能不说跟我们的翻译水平之差息息相关。看不到好书,看不到舒服的文字,好东西到了这里就成了丑八怪,谁还能坚持下去呢?

  吐槽完毕。继续找原文。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三):A Note:对某些认为译笔不好的人的反驳

  看到《南方周末》上刊载了署名丁帆的一篇文章,《歌者因何而歌:赫尔岑的自由观》;兴冲冲点开了看,果然作者也是读了这部书的。

  孰料,没几行居然出现这么个意见:

  “终因事务缠身和译文的晦涩难懂而囫囵吞枣地翻过……”

  “近期重读,克服了译文诘屈聱牙、文法不通的语言障碍,终于想写成一篇系列论文了……”

  这部译著因为是台湾学者完成,确实半文半白,但丝毫不存“拽文”的无聊助词和矫饰,读来非常劲道,且有古史之风。这位读了译著反以为了不起的是自己的作者,实在无聊。

  立此存照。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四):伯林的洞见

  翻译相对来说 已经算很好了 比起看很多译本书的莫名奇妙的句子

  喜欢伯林在书中的这样一段话

  “欧洲思想上 ‘解放(liberation)’并非不寻常之事 所谓解放者 不是解答你的问题 而是转化(transform)你的问题——他将你置于一个新架构内 而结束了你的焦虑与挫折 在新架构内 旧问题不复有意义 新问题会出现”

  伯林这一段话算是解读了19世纪与20世纪此起彼伏的革命史

  欧洲旧秩序的崩坏 工业形态的社会在各种争议的欢呼的声音中摇摇晃晃的建立起来 于是 随之而来的19世纪变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纪 这之前虽有启蒙文化的助阵 然而 意识形态其实是人类的挣扎 是欧洲人失去上帝 失去原有秩序的心灵填补与渴望 然而 意识形态却没有永恒性 这些主义与学说在欧洲只不过是互相竞争的花葩 然后传到俄国 却引起了俄国知识阶层的癫狂与焦虑 种种极端的思维推演与行为慢慢出现 柏林说 不要误会 他们决不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 往往他们冷静和理性起来可以出奇得过分 伯林笔下的俄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决不是疯狂与变态的单一产物 那些忏悔的贵族 远远比我们想像中更复杂 更迷人

  俄国革命决不是一蹴而就 令我们思索的是 何以向全球贡献了“intellectual"这个称谓和展示了最纯正最完美的民粹主义(populism)的最迷人的知识阶层居然带领着俄国人走向一条地狱之路?

  19世纪的俄国其实在一个方面与19世纪的日本是出奇的像 那就是对舶来品的吸收 一个小册子 一个生僻的名词概念 到了一知半解的俄国人和日本手里就会马上风行开来 俄国与日本都不是理论出产国 却很适合包装与销售 当然 货品一定不精美 粗糙和低劣了点 同为半个基督教世界的俄罗斯却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的民族思维训练 那么这注定 他们从西方接受过来的概念以及学说势必会做出失真的推演与行动

  我们注定还要思索 伯林 是在教我们沿着他 继续思索

  《俄国思想家》读后感(五):札记

  伯林的理想是一种多元论,但是多元论就意味着在缺乏普遍统一道德指导的添加下,在等值的对象间做痛苦的选择,意味着一切的行为与结果,道德的责任都由个体来承担。

  《俄国与1848》

  1848对于俄国来说是革命发酵的节点,曾经他们曾经以欧洲为师,从此以后它们转向内省,已经将各种理论与理想与俄国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将目光集中在俄国本身的问题与特殊性上,探索俄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发展本土的社会与政治观点,与西欧分道扬镳。尤其是激进派剔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转而向民族主义靠拢,一种更为激进好斗的革命暗潮逐渐汇成。

  自由运动在欧洲之败,间接逼使他们采取粗暴强直的原则,而从中生致力量。自此以往,俄国激进分子认定,全无物质力量支持的观念与风潮,必然注定无能。 — 50

  《刺猬与狐狸》

  凡人可以分为一元与多元的思考行事方式。而关于托尔斯泰似乎难以界定,伯林认为,托尔斯泰的天性靠近多元,然而却又强行地在道德说教与政治理念中将自己包装为一元者。伯林试图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来揭示这一点。托尔斯泰终生在道德与艺术,文学与人生之间徘徊不定,苦苦挣扎。(说教对艺术的干涉)

  托尔斯泰的探索之路有两个出发点:一,经验主义 — 但求具体可见,而排斥虚构抽象,实际经验的总和才是真理所在;二,怀疑主义 — 对第一因的追求,怀疑一切轻浮表面事物。因此,托尔斯泰将寻找真理的希望寄托在历史之上,但是同时,他又视历史为琐碎之物的集合,并不会主动地揭示真理。而历史学家所记述的历史更是大大偏离了本相,是高度裁剪拼贴的产物。《战争与和平》中揭示的历史观,个体妄图影响历史,甚至了解自己在历史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和自欺欺人。这样一来,历史的真相就在于个体的内在世界,在于他们内心的精神生活层面,但是托尔斯泰又是多么厌恶这些虚构抽象的层面啊。在它看来,它们与了解世界真理的任务背道而驰。

  历史学科的自然学科化—将历史视作预测未来的一门技术

  意志自由在托尔斯泰看来是一大幻相。但是另一方面在小说中他又极力扬陈个人经验的宝贵价值。相信人类能有天机自发的行动观,这二者是大大矛盾的。

  历史的微积分:第一原因并非天然不可知,而只是由于第一原因复杂繁之至,其终极单位又颇为细小,而且我们没有能力看到,听到,记忆到,记录到,串联到足够的可用资料。。原则上,囿于经验的人类也可能全知,但实际上当然不可能。

  托尔斯泰的天赋是可以洞见事物纷繁多样,复杂各异的独特之处,但他的信念又是希望寻找到统摄万一的归于原法,这就是多元与一元的矛盾所在了。

  《赫尔岑与巴枯宁论个人自由》

  18世纪起建立起来的启蒙主义乐观精神强调了一切苦难来自于愚昧无知,人一旦彻底把握了世界运转的因果律,就可操作自然世界,可以为自己致福,但是法国大革命打破了这一美好的设想,思想界开始修正,并且借助历史观,来确认社会发展仍然具有自己的规律,具有潮流与方向,个体需要认识并且顺从潮流。

  赫尔岑的信念就在于大胆摒弃抽象,摒弃乌托邦的设想,而着眼于现在,只为个体的自由而奋斗,多有存在主义哲学先驱的意味。而巴枯宁近似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但不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他的自由主义浅薄而处处矛盾,充满了破坏到底的欲望。

  《民粹》

  民族意识的觉醒已经随着浪漫主义运动而兴盛的民族历史使命成为了复兴俄国社会的精神动力。

  现实主义的文学,浪漫主义的民族情怀和政治理想

  《屠格涅夫》

  俄国的文学是一种道德意识的体现,作家与个人合二为一,是某种真理的体现,作家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书写好的艺术作品,更有肩负启迪人民,昭示真相的伟大责任。

  19世纪的黑格尔思想是以历史演进规律为借口,卸下了身上的责任。但是黑格尔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好处,它帮助屠格涅夫等人破除了18世纪乐观历史主义,对科学教条的迷信。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是理想与现实个性的反差矛盾。

  他们变声失色于左派苦行僧似暴烈的非理性,但是,对于自称代表青年与丧失人权者的人,对于自称因义愤而挺身为贫民与社会地位受剥削和压制者战斗的人,又不愿全盘排斥其立场。这就是自由主义传统的现代传人非常残缺难全,有时痛心疾首的处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